360 likes | 442 Views
畅通政府网站互动渠道 提升在线办事能力 打造网上服务型政府.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07 年 9 月. 一、西安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政民互动、为公众服务方面做法和成效. 1、 搭建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政府网站开展公众服务奠定网络技术基础。. 目前可使用的城域网端口已经超过 300 个,已经完成 100 多个节点的接入工作,电子政务网络覆盖以下单位. 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 市电子政务城域网. 各机关园区. 13 个区县. 市级各部门. 初步实现四个统一: 统一数据中心; 统一交互中心; 统一网络平台;
E N D
畅通政府网站互动渠道提升在线办事能力 打造网上服务型政府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07年9月
一、西安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政民互动、为公众服务方面做法和成效一、西安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政民互动、为公众服务方面做法和成效
1、搭建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政府网站开展公众服务奠定网络技术基础。1、搭建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政府网站开展公众服务奠定网络技术基础。
目前可使用的城域网端口已经超过300个,已经完成100多个节点的接入工作,电子政务网络覆盖以下单位 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 市电子政务城域网 各机关园区 13个区县 市级各部门
初步实现四个统一: 统一数据中心; 统一交互中心; 统一网络平台; 统一安全保障体系。
中心平台的网络服务器数量已突破50台,这些服务器分别承担着内部办公、公文传输、安全及网络管理、门户网络、网上审批、及相关部门和部分区县有关业务。中心平台的网络服务器数量已突破50台,这些服务器分别承担着内部办公、公文传输、安全及网络管理、门户网络、网上审批、及相关部门和部分区县有关业务。 • 中心存储的主存储容量已经达到8TB,备份存储达到6.4TB。 • 内外网信息端口数超过10000个,覆盖全市政务内网的终端3500台,政务外网终端达到5000余台。
2、充分利用门户网站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扩大公众的知情权。2、充分利用门户网站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扩大公众的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获取知情权,参政议政的前提,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必要条件。目前在中国西安门户网站上开设了政府机构、市长分工、人事任免、财政收支、统计公告、发展规划、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政府公文、政府公报、法律法规等11个政务公开栏目,公布国家、省、市各类政策法规663项,部门职能,统计公告、人事信息等信息800余项。为保证政务动态信息做到每天更新,建立了政务信息报送机制,还组织专人负责信息采集工作,一年来发布政务动态信息15279条,扩大了市民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
3、畅通政民互动渠道,保障市民群众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3、畅通政民互动渠道,保障市民群众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网上建议”开通后,许多网民纷纷对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谏言献策,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市民提出来,不管是安装一盏灯还是改变一条公交路线,增大垃圾桶的容量等投诉和建议,我们都抱着对市民负责的态度,认真转办、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处理及时答复。 开设了热点访谈、网上建议、在线投诉、市长信箱、会议直播、部门信箱、市民论坛、网络调查8个政民互动栏目,截止目前共收到网络建议1706条,在线投诉7851条,并定期开展热点访谈和网络调查,实事受理网上投诉,网上建议,为公众提供了参政议政的网络平台,也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
“在线投诉”栏目开通半年来,通过西安门户网站办理的投诉事项就有6613件,有解决小区供暖问题的,有解决公交站牌问题的,有涉及重大事故、案件的,我们都及时转送投诉信息,积极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办理。
“热点访谈”是政府官员直接与市民在线对话的一个网络平台,主要就市民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环保、创卫、物价等热点问题与政府部门领导进行对话交流。自去年9月与市民见面以来,已经举办了25期,先后有30多位部门领导人来到网站与市民直接对话。一些市民就有关政策和切身利益问题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质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能给予认真解答。通过访谈,一些部门深深体会到,与市民对话交流多了,沟通理解多了,化解了许多矛盾,工作开展也顺利了。
“网络调查”主要就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政府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政府工作满意不满意,城市建设好不好,市民都有发言权。目前已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网络调查,今年初中国西安门户网联合华商网,对2006年西安发展的满意度进行网络调查,一个月内就有1129位网民参与了调查,将结果情况进行汇总,报市政府。令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评选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积极回应。使“这个以‘挑刺’为目的的评选活动,最终成了民意对政府务实精神的一次检阅。”
4、以了解社情民意为目的,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输枢纽,实时传递市民呼声。4、以了解社情民意为目的,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输枢纽,实时传递市民呼声。
古城论坛、华商论坛、天涯论坛等网站是西安市民长去发帖交流的地方,为了掌握网络舆论和民意,按照市上领导的要求安排专人每天搜集网民对西安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编辑互联网信息摘报上报给市委书记和市长,并将领导批示及相关单位的回复归档,已经办理的及时进行回复。开始半年来,摘编摘报271期,其中,领导做出重要批示的有82期。
署名“落没的刀客14” 的一个“西安火车站何时能成为古城的骄傲”的帖子反映火车站广场脏乱差和管理混乱的问题,我们对此制作了一期摘报。孙清云书记与陈宝根代市长非常重视,决定“对火车站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拿出一个治本的办法。”通过下大力气对火车站进行了整治,使火车站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采纳网民建言的一个典型事例。
5、树立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进网上服务和办事。5、树立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进网上服务和办事。
为提高政府网的在线服务能力,尽可能使政府网站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我们要求为公众服务的窗口部门公布公示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提供表格下载,截止目前我市政府门户网站共开通746项服务事项,提供近300个表格下载。我们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百件实事网上办”的要求梳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已经完成了51个政府部门的业务梳理工作,并将服务事项相对集中的民政、工商、公安等13个部门列为政府信息公开试点单位,进行重点梳理,争取年内上网。
二、以政府门户网站为载体,以部门网站为支撑,推进网上行政审批。二、以政府门户网站为载体,以部门网站为支撑,推进网上行政审批。
以服务公众、政务公开和数据库建设为重点,整合全市政务网络和信息资源,推进业务整合和部门间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开展面向企业、公众的服务,最终达到网上协同办公和科学决策。为此我们提出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上组建网上审批平台,并把城市建设和外商投资服务作为网上审批的突破点,展开工作。以服务公众、政务公开和数据库建设为重点,整合全市政务网络和信息资源,推进业务整合和部门间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开展面向企业、公众的服务,最终达到网上协同办公和科学决策。为此我们提出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上组建网上审批平台,并把城市建设和外商投资服务作为网上审批的突破点,展开工作。 1、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创新行政审批方式。
审批流程按办理状态分为受理、办理和办结(归档、证照入库、信息自动发布)三个阶段。审批流程按办理状态分为受理、办理和办结(归档、证照入库、信息自动发布)三个阶段。 • 受理和办结反馈在门户网上进行,办理阶段在部门内网上进行。即:外网受理→专网办理→外网反馈的模式。 2、认真梳理业务流程,合理选择审批事项上网试点。
我市网上审批平台在中国西安门户网上建立链接,以虚拟政务大厅的模式实现了“一站式”受理。申报中心按办事习惯分两大类、9个栏目,方便公众快速申请办理事项;针对需要实地勘察的事项,开设网上预约时间等功能;结果公示提供了查询功能,方便公众实时查询、了解业务办理结果;办事指南整合政府网站资源提供了一些表格下载、业务流程等服务。 3、网上审批功能逐步完善,应用效果初步显现。
我市网上审批平台在中国西安门户网上建立链接,实现了“一站式”受理模式;我市网上审批平台在中国西安门户网上建立链接,实现了“一站式”受理模式; • 申报中心按办事习惯分两大类,9个栏目,方便公众快速申请办理事项; • 针对需要实地勘察的事项,开设网上预约时间等功能; • 结果公示提供了查询功能,方便公众实时查询、了解业务办理结果; • 办事指南整合政府网站资源提供了一些表格下载、业务流程等服务。
从网上审批启动半年的情况来看, 一些单位能够积极配合,效果比较明显,上半年网上受理226项审批,半结135项。其中,建委在平台开通以来受理业务190多项,占到总受理事项的90%以上。 • 通过网络调查发现,70%的公众支持推行网上审批,也对我市目前的做法给与了充分肯定,60%的调查者认为通过推行网上审批,能够方便公众、企业办事,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企业、办事者在部门之间为证明、手续、盖章等问题而重复跑路的情况。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进网上审批的重要保证。 2、强有力的监督监察和制度保障,是推进网上审批的关键。 3、信息化业务人才培训是推进网上审批的保障。 4、组织好跨部门业务协同推进网上审批的着力点。
四、我们下阶段的工作打算。 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业务梳理成果,不断扩展服务事项,实现政府信息的深度公开。 二是逐步增加审批事项,推进联合审批和业务协同,力争实现 “十一五”末50%的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办理的目标。 三是整合共享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实现申请资质、文件、证照的网上查询和比对,并实现统一受理,统一项目信息库,统一审批管理,统一信息交换平台,统一对外交流平台。 四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积极做好安全防范与网络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