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k likes | 1.66k Views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1 、 了解核酸的分类,掌握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特点及核苷酸的结构。 2 、掌握 DNA 的一级结构连键方式;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了解 DNA 双螺旋的一些特殊构型。 3 、了解 RNA 的种类,重点掌握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三种 RNA 结构特点、了解其生物学功能。 4 、掌握核酸的重要理化性质及相关概念与应用。. 概述 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 的结构与功能 RNA 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核酸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 N D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1、了解核酸的分类,掌握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特点及核苷酸的结构。 2、掌握DNA的一级结构连键方式;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了解DNA双螺旋的一些特殊构型。 3、了解RNA的种类,重点掌握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三种RNA结构特点、了解其生物学功能。 4、掌握核酸的重要理化性质及相关概念与应用。
概述 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的结构与功能 RNA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核酸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一级结构测定与DNA的化学合成 基因和基因组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58年 Crick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0年 建立DNA重组技术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核酸化学的发展成就
第一节、概述 一.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存在细胞核(95%)和线粒体、叶绿体(5%)中 RNA的功能多样性 存在胞质(90%)和细胞核(10%)中
核酸的概念 • 核酸是酸性的大分子物质,在活细胞中与碱性蛋白结合,以核蛋白形式存在。 •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 ( DNA )以及核糖核酸 (RNA)两类,DNA所含核苷酸分子数比RNA大得多。 • DNA为线性双螺旋分子或闭合环状分子。 • RNA分为三个类型,即核蛋白体 RNA(rRNA,占总RNA80%)、信使RNA(mRNA,占总RNA5%)和转移RNA(tRNA,占总RNA15%)。
核酸的重要性 •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负责遗传信息的贮存和发布,遗传基因就是DNA链上的若干核苷酸所组成的片段。 • RNA负责遗传信息的表达,直接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转录DNA所发布的遗传信息,并将之翻译给蛋白质,使生命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得以继续进行。
元素组成:C、H、O、N、P • P元素的含量较多并且恒定,约占9~11%。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定磷法测定核酸含量。 • 碱基(嘌呤或嘧啶),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 和磷酸是核酸(DNA、RNA )的基本构件分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常见的嘌呤和嘧啶 腺嘌呤 鸟 鸟嘌呤 鸟 胞嘧啶 尿嘧啶 胸腺嘧啶
存在于RNA中 存在于DNA中 (二)戊糖 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DNA所含的糖为 β-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糖则为β-D-核糖。
5’ 5’ 4’ 1’ 4’ 1’ 3’ 2’ 3’ 2’ (OH) (OH) (三)核苷(nucleoside) • 核苷 戊糖+碱基 •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嘧啶核苷 嘌呤核苷
H H H H H H H H H (四)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 核苷+磷酸 戊糖+碱基+磷酸 AMP dAMP
AMP ADP ATP (五)核苷酸衍生物 • 1. 多磷酸化
2.环化磷酸化 cAMP cGMP
3. 肌苷酸及鸟苷酸(特鲜味精) IMP GMP 4. 辅酶 NAD、NADP、FMN等
5’ 3’ 5’ 3’ 第二节、核酸的一级结构 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 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以磷酸-糖-磷酸-糖…形成核酸骨架
5′端 3′端
T U OH OH OH OH OH OH 3’ 5’ 3’ 5’ 核酸的表示方式 若不特别注明,一般规定从5′端书写至 3′端 DNA RNA 5′PdAPdCPdGPdTOH 3′ 5′PAPCPGPUOH ′ 或5′ACGTGCGT 3′ 5′ACGUAUGU 3′ ACGTGCGT ACGUAUGU
二、DNA和RNA的一级结构 • 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酸中各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无分支的多核苷酸链。即核苷酸排列顺序。 DN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RNA为核糖核苷酸链
第三节、DNA的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于1953年提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
碱基组成分析 • Chargaff 规则:[A] = [T] • [G] [C] •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 •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Chargaff法则 本世纪20年代,Levene研究了核酸的化学结构并提出四核苷酸假说;40年代末,Avery,Hershey和Chase的实验严密地证实了DNA就是遗传物质;50年代初,Chargaff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纸层析等简单技术,对多种生物DNA作碱基定量分析,发现DNA碱基组成有如下规律:
DNA来源 腺嘌呤(A) 胸腺嘧啶(T) 鸟嘌呤(G) 胞嘧啶(C) (A+T)/(G+C) 大肠杆菌 25.4 24.8 24.1 25.7 1.0 小麦 27.3 27.1 22.8 22.7 1.21 鼠 28.6 28.4 21.4 21.5 1.33 猪:肝 29.4 29.7 20.5 20.5 1.43 胸腺 30.0 28.9 20.4 20.7 脾 29.6 29.2 20.4 20.8 酵母 31.3 32.9 18.7 17.5 1.079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四种碱基比例关系
DNA的碱基组成规律(Chargaff法则) 1. 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2. 同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而改变; 3. 几乎所有的DNA,无论种属来源如何,其摩尔含量相同[A]=[T],[G]=[C],[A]+[G]=[C]+[T]。 4.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 (2)嘌呤碱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 • (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 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对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3.4 nm。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4)双螺旋的力是链间的碱基对所形成的氢键。 • 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T,G-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 T间形成两个氢键,G C 间 三个氢键。 •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
碱基互补配对 G C A T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5)沿中心轴观察,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螺形凹槽,一条较深宽,称为大沟(宽1.2nm,深0.85nm );另一条浅窄,称为小沟(宽0.6nm,深0.75nm )。 大沟暴露出嘌呤的C6N7和嘧啶C4C5及其取代基团;小沟一侧暴露出嘌呤C2和嘧啶C2及其取代基团。 大沟与小沟对于DNA与蛋白质的相互识别极其重要。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因素 • DNA双螺旋结构在生理条件下是很稳定的。 • 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氢键(A=T,G≡C)维持螺旋的横向稳定; • 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形状扁平,呈疏水性,在螺旋内部层层堆积,形成强大的疏水区,消除了介质中水分子对碱基之间氢键的影响,碱基之间这种在垂直方向的作用力被称为碱基堆积力,是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作用力;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因素 • 介质中的阳离子(如Na+、K+和Mg2+)或富含正电荷的碱性蛋白中和了磷酸基团的负电荷,这种离子键降低了DNA链间的排斥力、范德华引力等。 • 改变介质条件和环境温度,将影响双螺旋的稳定性。
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 所谓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是指DNA不仅具有多种形式的双螺旋结构,而且还能形成三链等其它结构,说明DNA的结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核酸的构型的多样性是由于核酸主干链上各键和碱基的旋转造成的,是特定的碱基序列导致的结果。
(1) B-DNA螺旋: DNA在92%相对湿度的钠盐中的构型,是细胞正常状态下DNA存在的主要构型。 (2) A-DNA螺旋:DNA在75%相对湿度的钠盐中的构型。 (3) C-DNA螺旋:DNA在66%相对湿度的锂盐中的构型。 (4) Z-DNA螺旋:左手的DNA螺旋,这种螺旋可能在基因表达或遗传重组中起作用。
双螺旋 碱基倾 角 碱基夹 角 碱基间距 /nm 螺距 /nm 每轮碱 基数 大沟 小沟 B-DNA 0 36.0 0.34 3.6 10.5 很宽、较深 窄、深 Z-DNA 9 -60.0 0.38 4.6 12 平坦 较窄、很深 A-DAN 20 32.7 0.256 2.8 11 很窄、很深 很宽、浅 C-DNA 6 38 0.331 3.1 9.3 较宽、较深 很窄、很深
二、DNA的三级结构 •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结构通过进一步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更加复杂的构象,超螺旋是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 自从1965年Vinograd等人发现多瘤病毒的环形DNA的超螺旋以来,现已知道绝大多数原核生物都是共价封闭环(covalently closed circle,CCC)分子,这种双螺旋环状分子再度螺旋化成为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或supercoil)。
环状DNA主要有以下三种构象: 松弛环形 超螺环形 开链环形
有些单链环形染色体(如φ×174)或双链线形染色体(如噬菌体入),在其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将其染色体变为超螺旋形式。对于真核生物来说,虽然其染色体多为线形分子,但其DNA均与蛋白质相结合,两个结合点之间的DNA形成一个突环(loop)结构,类似于CCC分子,同样具有超螺旋形式。 • 超螺旋按其方向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真核生物中,DNA与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结构时,存在着负超螺旋。研究发现,所有的DNA超螺旋都是由DNA拓扑异构酶产生的。
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 或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扭曲或再盘绕所形成空间结构。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盘绕过多时所形成的超螺旋。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盘绕不足时所形成的超螺旋。 意义 DNA超螺旋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拓扑学变化及其调控对于DNA复制和RNA转录过程具有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