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3

第三章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1 、 了解核酸的分类,掌握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特点及核苷酸的结构。 2 、掌握 DNA 的一级结构连键方式;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了解 DNA 双螺旋的一些特殊构型。 3 、了解 RNA 的种类,重点掌握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三种 RNA 结构特点、了解其生物学功能。 4 、掌握核酸的重要理化性质及相关概念与应用。. 概述 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 的结构与功能 RNA 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核酸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wilm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2. 学习要求 1、了解核酸的分类,掌握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特点及核苷酸的结构。 2、掌握DNA的一级结构连键方式;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了解DNA双螺旋的一些特殊构型。 3、了解RNA的种类,重点掌握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三种RNA结构特点、了解其生物学功能。 4、掌握核酸的重要理化性质及相关概念与应用。

  3. 概述 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的结构与功能 RNA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核酸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一级结构测定与DNA的化学合成 基因和基因组

  4.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58年 Crick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0年 建立DNA重组技术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核酸化学的发展成就

  5. 第一节、概述 一.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存在细胞核(95%)和线粒体、叶绿体(5%)中 RNA的功能多样性 存在胞质(90%)和细胞核(10%)中

  6. 核酸的概念 • 核酸是酸性的大分子物质,在活细胞中与碱性蛋白结合,以核蛋白形式存在。 •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 ( DNA )以及核糖核酸 (RNA)两类,DNA所含核苷酸分子数比RNA大得多。 • DNA为线性双螺旋分子或闭合环状分子。 • RNA分为三个类型,即核蛋白体 RNA(rRNA,占总RNA80%)、信使RNA(mRNA,占总RNA5%)和转移RNA(tRNA,占总RNA15%)。

  7. 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异同的对比

  8. 核酸的重要性 •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负责遗传信息的贮存和发布,遗传基因就是DNA链上的若干核苷酸所组成的片段。 • RNA负责遗传信息的表达,直接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转录DNA所发布的遗传信息,并将之翻译给蛋白质,使生命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得以继续进行。

  9. 核酸类物质RNA的重要功能

  10.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其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11. 元素组成:C、H、O、N、P • P元素的含量较多并且恒定,约占9~11%。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定磷法测定核酸含量。 • 碱基(嘌呤或嘧啶),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 和磷酸是核酸(DNA、RNA )的基本构件分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2. (一)碱基(嘧啶和嘌呤)

  13. 常见的嘌呤和嘧啶 腺嘌呤 鸟 鸟嘌呤 鸟 胞嘧啶 尿嘧啶 胸腺嘧啶

  14. 存在于RNA中 存在于DNA中 (二)戊糖 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DNA所含的糖为 β-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糖则为β-D-核糖。

  15. 5’ 5’ 4’ 1’ 4’ 1’ 3’ 2’ 3’ 2’ (OH) (OH) (三)核苷(nucleoside) • 核苷 戊糖+碱基 •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嘧啶核苷 嘌呤核苷

  16. 几种稀有核苷

  17. 几种稀有核苷

  18. H H H H H H H H H (四)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 核苷+磷酸 戊糖+碱基+磷酸 AMP dAMP

  19. 脱氧核苷酸

  20. 核苷酸

  21. AMP ADP ATP (五)核苷酸衍生物 • 1. 多磷酸化

  22. 2.环化磷酸化 cAMP cGMP

  23. 3. 肌苷酸及鸟苷酸(特鲜味精) IMP GMP 4. 辅酶 NAD、NADP、FMN等

  24. 5’ 3’ 5’ 3’ 第二节、核酸的一级结构 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 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以磷酸-糖-磷酸-糖…形成核酸骨架

  25. 5′端 3′端

  26. T U OH OH OH OH OH OH 3’ 5’ 3’ 5’ 核酸的表示方式 若不特别注明,一般规定从5′端书写至 3′端 DNA RNA 5′PdAPdCPdGPdTOH 3′ 5′PAPCPGPUOH ′ 或5′ACGTGCGT 3′ 5′ACGUAUGU 3′ ACGTGCGT ACGUAUGU

  27. 二、DNA和RNA的一级结构 • 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酸中各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无分支的多核苷酸链。即核苷酸排列顺序。 DNA为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RNA为核糖核苷酸链

  28. 第三节、DNA的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于1953年提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

  29. 碱基组成分析 • Chargaff 规则:[A] = [T] • [G]  [C] •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 •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30. Chargaff法则 本世纪20年代,Levene研究了核酸的化学结构并提出四核苷酸假说;40年代末,Avery,Hershey和Chase的实验严密地证实了DNA就是遗传物质;50年代初,Chargaff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纸层析等简单技术,对多种生物DNA作碱基定量分析,发现DNA碱基组成有如下规律:

  31. DNA来源 腺嘌呤(A) 胸腺嘧啶(T) 鸟嘌呤(G) 胞嘧啶(C) (A+T)/(G+C) 大肠杆菌 25.4 24.8 24.1 25.7 1.0 小麦 27.3 27.1 22.8 22.7 1.21 鼠 28.6 28.4 21.4 21.5 1.33 猪:肝 29.4 29.7 20.5 20.5 1.43 胸腺 30.0 28.9 20.4 20.7 脾 29.6 29.2 20.4 20.8 酵母 31.3 32.9 18.7 17.5 1.079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四种碱基比例关系

  32. DNA的碱基组成规律(Chargaff法则) 1. 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2. 同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而改变; 3. 几乎所有的DNA,无论种属来源如何,其摩尔含量相同[A]=[T],[G]=[C],[A]+[G]=[C]+[T]。 4.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

  33.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

  34.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 (2)嘌呤碱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 • (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 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对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3.4 nm。

  35.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4)双螺旋的力是链间的碱基对所形成的氢键。 • 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T,G-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 T间形成两个氢键,G C 间 三个氢键。 •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

  36. 碱基互补配对 G C A T

  37.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5)沿中心轴观察,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螺形凹槽,一条较深宽,称为大沟(宽1.2nm,深0.85nm );另一条浅窄,称为小沟(宽0.6nm,深0.75nm )。 大沟暴露出嘌呤的C6N7和嘧啶C4C5及其取代基团;小沟一侧暴露出嘌呤C2和嘧啶C2及其取代基团。 大沟与小沟对于DNA与蛋白质的相互识别极其重要。

  38.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因素 • DNA双螺旋结构在生理条件下是很稳定的。 • 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氢键(A=T,G≡C)维持螺旋的横向稳定; • 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形状扁平,呈疏水性,在螺旋内部层层堆积,形成强大的疏水区,消除了介质中水分子对碱基之间氢键的影响,碱基之间这种在垂直方向的作用力被称为碱基堆积力,是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作用力;

  39.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因素 • 介质中的阳离子(如Na+、K+和Mg2+)或富含正电荷的碱性蛋白中和了磷酸基团的负电荷,这种离子键降低了DNA链间的排斥力、范德华引力等。 • 改变介质条件和环境温度,将影响双螺旋的稳定性。

  40. 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 所谓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是指DNA不仅具有多种形式的双螺旋结构,而且还能形成三链等其它结构,说明DNA的结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核酸的构型的多样性是由于核酸主干链上各键和碱基的旋转造成的,是特定的碱基序列导致的结果。

  41. (1) B-DNA螺旋: DNA在92%相对湿度的钠盐中的构型,是细胞正常状态下DNA存在的主要构型。 (2) A-DNA螺旋:DNA在75%相对湿度的钠盐中的构型。 (3) C-DNA螺旋:DNA在66%相对湿度的锂盐中的构型。 (4) Z-DNA螺旋:左手的DNA螺旋,这种螺旋可能在基因表达或遗传重组中起作用。

  42. 双螺旋 碱基倾 角 碱基夹 角 碱基间距 /nm 螺距 /nm 每轮碱 基数 大沟 小沟 B-DNA 0 36.0 0.34 3.6 10.5 很宽、较深 窄、深 Z-DNA 9 -60.0 0.38 4.6 12 平坦 较窄、很深 A-DAN 20 32.7 0.256 2.8 11 很窄、很深 很宽、浅 C-DNA 6 38 0.331 3.1 9.3 较宽、较深 很窄、很深

  43. DNA的二级结构类型

  44. 二、DNA的三级结构 •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结构通过进一步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更加复杂的构象,超螺旋是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 自从1965年Vinograd等人发现多瘤病毒的环形DNA的超螺旋以来,现已知道绝大多数原核生物都是共价封闭环(covalently closed circle,CCC)分子,这种双螺旋环状分子再度螺旋化成为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或supercoil)。

  45. 环状DNA主要有以下三种构象: 松弛环形 超螺环形 开链环形

  46. 有些单链环形染色体(如φ×174)或双链线形染色体(如噬菌体入),在其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将其染色体变为超螺旋形式。对于真核生物来说,虽然其染色体多为线形分子,但其DNA均与蛋白质相结合,两个结合点之间的DNA形成一个突环(loop)结构,类似于CCC分子,同样具有超螺旋形式。 • 超螺旋按其方向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真核生物中,DNA与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结构时,存在着负超螺旋。研究发现,所有的DNA超螺旋都是由DNA拓扑异构酶产生的。

  47. 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 或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扭曲或再盘绕所形成空间结构。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盘绕过多时所形成的超螺旋。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盘绕不足时所形成的超螺旋。 意义 DNA超螺旋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拓扑学变化及其调控对于DNA复制和RNA转录过程具有关键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