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827 Views
关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 刘 坚 ncctlj@sina.com. 回顾:近十年的新课程之旅 在一个波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经济并不发达、社会正在急剧转型、差异悬殊的国度,如何进行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本国国情的课程变革,世界上没有现成答案。 对我国近十年来课程发展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制度化,因为面对未成年人,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更因为成功的中国课程变革对世界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 1996-1998 年)
E N D
关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 刘 坚 ncctlj@sina.com
回顾:近十年的新课程之旅 在一个波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经济并不发达、社会正在急剧转型、差异悬殊的国度,如何进行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本国国情的课程变革,世界上没有现成答案。 对我国近十年来课程发展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制度化,因为面对未成年人,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更因为成功的中国课程变革对世界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 • 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 阶段(1999-2001年7月) • 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 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 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 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至今)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1996-1998年)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1996-1998年) 主要事件 1、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 2、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3、逐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反思与评论 • 这个阶段是漫长的、自发的、充满草根气息的,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的良好学术氛围,才使得课程改革有了灵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第二阶段(1999-2001年7月) 课程文本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阶段 主要事件 1、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 程教材体系”。 2、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3、优先启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等几个学科课程标准 的研制工作,探索并初步建立起一整套学科课程标准研 制的工作程序。
4、全面启动课程标准及相关文本的起草工作。 5、2001年6月1日,教育部全面审议并原则通过 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义务 教育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并要 求2001年秋季组织实验。 6、筹备新课程实验工作。
反思与评论 1、明确了课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结构系统和过程系统。
结构系统 课 程 管 理 课 程 目 标 课 程 结 构 课 程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课 程 评 价
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 决策过程 评价与反馈 实施过程
2、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运行机制,加快了课程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2、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运行机制,加快了课程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 3、教师培训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基于平等、对话、合作为特征的研修文化,全面重建培训制度。
第三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课程方案的形成 重要事件 1、2001年7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确定了新课程实 验的总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全面部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和师资 培训等各项工作。
2、实验规模逐步扩大。 2001年 42个实验区 0.5%-1% 2002年 570个实验区 18%-20% 2003年1642个实验区 40%-50% 3、成立 “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
4、组织对实验过程的评估与调研 • 第一次评估活动:2001年12月23—28日 • 第二次评估活动:2003年3月4—12日 • 第三次评估活动:2004年11月22—26日 • 每次评估活动分5-7个评估小组,每个评估小组由7-10人组成,包括大学校长、专家、地方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和记者; • 3次评估工作考察了近50个实验区、150所中小学校,听课达500多节,座谈会300余次、参加座谈的代表逾5000人,回收的各种问卷一万多份。
反思与评论 1、课程发展成在教师、败在领导。 (1)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 重要契机和主要平台; (2)教师—校长—局长—政府主管领导
2、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教学研究领域正在 确立的基本制度。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核心要素: • 实践与反思 • 交流与合作 • 引领与创新 如何促进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是课程实践所提出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 义务教育课程反思、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 主要事件 1、新课程实验进入第三个年头,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展了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 2、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4年 70%-90% 2005年 85%-100%
3、新课程的初中毕业生经历中考改革。 4、山东、宁夏、广东、海南、江苏、福建、浙江、安徽、辽宁、天津等省区陆续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反思与评论 反思一: 追问—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课程“新”在哪里? 门类? 课时? 内容? 教材?
新课程“新”在哪里?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管理方式?
新课程“新”在哪里? 课程文化 课堂文化 教研文化 管理文化 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
问题:实施新课程需要多久? • 1-3 年? • 5-8 年? • 50-100 年?
反思二:点上的经验如何在面上得到推广?从“样品”到“产品” 从“试点”到“推广”
这中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非线性关系? •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到底如何? • 是哪些因素在主宰着这种变化? • 学术界的力量能够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 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呢? • 舆论在其中又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 行政的力量是更为有力了,还是相反?
反思三变革,并非静悄悄 一直以来,尤其是前一段时期,一系列冲突的观点相互交锋,在突显学术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深深的隐忧。
[案例〕 •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学校,何错之有? • 学生希望自己考一个好的成绩,何错之有? • 学校帮助学生和家长实现他们的愿望,何错之有?
争论的焦点 1、双基的内涵 2、质量的内涵 3、国际与本土 4、城市与乡村 5、大众与精英 ‥‥‥
我们所需要做的是: 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 • 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 • 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 • 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争论的本质 1、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发展生态图 实践能力 创造性 好奇心 兴趣爱好 自尊 自信 人生观 价值观 …… 知识 技能 解题能力 认真 勤奋 刻苦 踏实 谨慎 ……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 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 •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 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 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寻求平衡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在这样一种集东西方优秀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环境中成长的人,自尊心将得到保护,自信心会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责任感、合作意识、创造精神都将得到发展;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会更幸福,人格更健全,心胸更开阔。 • 越接近新课程的核心,人们越将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心灵冲击力”。 • 一个创造力不断涌流的社会将指日可待!
反思五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 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 • 教学投入:师生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 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性质及 投入程度;设备、物力、财力 • 教学产出: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 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 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
存在的问题 • 重时间的投入,缺乏效益观; • 重外在行为的投入,忽视内心感受; • 重知识、技能的输入与产出,轻视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 重有形成果的产出,忽视负效应的消除; • ……
反思六 来自实验区的声音
一位小学教师的呼吁 • 真正扎实搞课改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新课程下的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增强了。这难道不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吗?
济南市2005年中考数学成绩情况 说明:1、该数据由济南市教研室提供2、三所学校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当
四川省德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统计表四川省德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统计表
国家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相关数据(辽宁省 2005) 实验区和非实验区之间的比较(小学)
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 •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 •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9日周济部长的独家专访
案例:台湾的数据 1、建构教学的小学毕业生国中入学初期学习情况 说明:数据由台湾地区教育部教学与课程高级辅导 组数学组长钟静教授提供
反思七 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机制与制度 促进新课程走向常态? • 决策保障机制 • 规范办学行为 • 校本教研制度 • 考试评价制度 • 专业支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