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k likes | 1.48k Views
第四章 二元关系. 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有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同学关系。两数之间有大于、小于、等于关系,还有整除、同余关系。两个变量有函数关系等。 关系描述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关系的数学概念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关系的概念之上的 。. 例如 ,设 A ={ a , b , c , d } 是某乒乓球队的男队员集合, B ={ e , f , g } 是女队员集合 。如果 A 和 B 元素之间有 混双配对关系 的是 a 和 g , d 和 e 。 我们可表达为: R ={< a , g > , < d , e >}
E N D
第四章 二元关系 • 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同学关系。两数之间有大于、小于、等于关系,还有整除、同余关系。两个变量有函数关系等。 • 关系描述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 关系的数学概念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关系的概念之上的。 1
例如,设A={a,b,c,d}是某乒乓球队的男队员集合,例如,设A={a,b,c,d}是某乒乓球队的男队员集合, • B={e,f,g}是女队员集合。如果A和B元素之间有混双配对关系的是a和g,d和e。我们可表达为: • R={<a,g>,<d,e>} • 这里R表示具有混双配对关系的序偶集合。所有可能具有混双配对关系的序偶集合是: • A×B={<x,y>|x∈A∧y∈B} ={<a,e>,<a,f>,<a,g>,<b,e>,<b,f>,<b,g>,<c,e>,<c,f>,<c,g>,<d,e>,<d,f>,<d,g>} 2
有A,B,C三个人和四项工作α,β,γ,δ。已知A可以从事工作α和δ ,B可以从事工作γ ,C可以从事工作α和β。那么人和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记作:R={<A, α>,<A, δ>,<B, γ>,<C, α >,<C, α>} 这是人的集合{A,B,C}到工作的集合{α,β,γ,δ}之间的关系。 3
4.1 关系及其表示法 一、关系的定义 (1) A×B的子集叫做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2) A1×A2×…×An(n≥1)的子集叫做 A1×A2×…×An上的一个n元关系。 (3) 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从定义可看出,关系是一个集合,所有定义集合的方法,都可用来定义关系。 4
例如,实数R上的二元关系>可定义如下: >={<x,y>|x∈R∧y∈R∧x>y} 最重要的关系是二元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二元关系,今后术语“关系”都指二元关系。若非二元关系将用“三元”或“n元”一类术语指出。 二元关系有自己专用的记法和若干新术语。 5
设 A={x1,x2,…,x7}, B={y1,y2,…,y6} R={<x3,y1>,<x3,y2>,<x4,y4>,<x6,y2>} 显然,<x3,y1>∈R,也可写成x3Ry1,称为中缀记法,读做:x3和y1有关系R。 中缀记法常用来表示诸如“=”,“<”,“>”等关系,例如<3,5>∈<,通常写作3<5。 A叫做关系R的前域,B叫做关系R的陪域。 D(R)={x|∃y(<x,y>∈R)}叫做关系R的定义域。 R(R)={y| ∃x(<x,y>∈R)}叫做关系R的值域。 6
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对它可进行集合运算,运算结果定义一个新关系。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对它可进行集合运算,运算结果定义一个新关系。 设R和S是给定集合上的两个二元关系,则R∪S、R∩S、R-S,~R等可分别定义如下: x(R∪S)y⇔xRy∨xSy x(R∩S)y ⇔ xRy∧xSy x(R-S)y ⇔xRy∧x$y x(~R)y ⇔ x R y 7
思考:如|A|=m,|B|=n,请问A到B的不同的关系共有多少?思考:如|A|=m,|B|=n,请问A到B的不同的关系共有多少? 解答:由于关系是AB的子集,根据幂集个数的结论,AB的子集共有2mn。所以,A到B的关系共有2mn个。 特别地,当A=B时,则A上的关系共有2n2个。 8
二、几种特殊的关系 • 对于任何集合A都有3种特殊的关系:空关系、全域关系UA和恒等关系A。定义如下: • 对于任意集合A, AA上有三个特殊的子集: (1) 是AA的子集,由定义的A上的关系,称为A上的空关系; (2) AA本身也AA的子集,由AA定义的A上的关系称为A上的全域关系,记作UA即 UA={<a,b>aA∧bA} (3)A={<a,a>aA},称为A上的恒等关系。 9
例 设集合A={0,1,2},则: UA={<0,0>,<0,1>,<0,2>,<1,0>,<1,1>,<1,2>,<2,0>,<2,1>,<2,2>} 由于UA是A上的全域关系,显然有 UA=A×A=9 A={<0,0>,<1,1>,<2,2>} 如果A是A上的恒等关系,则有A=A=3 10
三、常用关系举例 例1小于等于关系。A={1,2,3},定义A上的关系 LA={<a,b>a,bA∧a≤b}。 则LA ={<1,1>,<1,2>,<1,3>,<2,2>,<2,3>,<3,3>} 例2 整除关系。设B={1,2,3,4,5,6},定义B上二元关系DB={ <a,b>a,bB∧baN}。则: DB={<1,1>,<1,2>,<1,3>,<1,4>,<1,5>,<1,6>,<2,2>,<2,4>,<2,6>,<3,3>,<3,6>,<4,4>,<5,5>,<6,6>}注意:baN说成“a能整除b”,或“b能除整除以a”,“b能被a整除” 。 11
例3 同余关系。A={1,2,3,4},A上的二元关系为 R={<a,b>( a-b)/2Z∧a,bA}。 则 R={<1,1>,<1,3>,<2,2>,<2,4>,<3,1>,<3,3><4,2>,<4,4>} 说明:此关系称为“模2同余关系”,记作a=b(mod2)。 12
例4 包含关系。A是一个集合,定义ρ(A)上的一个关系,R={<u,v>uρ(A),vρ(A),且uv}。 例如,设A={a,b}, ρ(A)={ ,{a},{b},A},则 R={<,{a}>,<,{b}>,<,>,<,A>,<{a},{a}>,<{a},A}>,<{b},{b}>,<{b},A>,<A,A>} 13
例5 设A={2,3,4,5,6},用列举法表达下列关系: • ①R={<a,b>a是b的倍数}。 • ②R={<a,b>(a-b)2A}。 • ③R={<a,b>a/b是素数}。 • ④R={<a,b>ab}。 • ⑤R={<a,b>a,b互质} 14
解: 因为A={2,3,4,5,6}, ①R={<a,b>a是b的倍数}。R={<2,2>,<3,3>,<4,2>,<4,4>,<5,5>,<6,2>,<6,3>,<6,6>} ②R={<a,b>(a-b)2A}。R={<2,4>,<3,5>,<4,6>,<4,2>,<5,3>,<6,4>} ③R={<a,b>a/b是素数}。R={<4,2>,<6,3>,<6,2>} ④R={<a,b>ab}。R=EA-A,共有25-5个序偶。 ⑤R={<a,b>a,b互质}。R={<2,3>,<2,5>,<3,2>,<3,4>,<3,5>,<4,3>,<4,5>,<5,2>,<5,3>,<5,4>,<5,6>,<6,5>} 15
四、关系的表示法 • 前面给出的关系都是用集合表达式来定义的。对于有限集合的二元关系,还可以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来给出。 定义 设集合A={a1,…,am},B={b1,…,bn} R是A到B的关系,则R的关系矩阵是一个mn阶的矩阵 MR=(rij)mn rij =1,当<ai,bj>R rij =0,当<ai,bj>R 如果R是A上的关系时,则其关系矩阵是一个方阵。 16
例A={a,b,c,d}, B={x,y,z}, R={<a,x>,<a,z>,<b,y>,<c,z>,<d,y>} 由于 |A|=4,|B|=3, 则 MR是4×3的矩阵: 例A={2,3,4,5,6},则R1={<a,b>|a是b的倍数}的关系矩阵MR1为: 17
有关说明: <1> 空关系的关系矩阵M的所有元素为0。 <2> 全域关系UA的关系矩阵MU的所有元素为1。 <3> 恒等关系A的关系矩阵MI的所有对角元为1,非对角均为零,此矩阵在线性代数中称为单位矩阵,记作。 18
定义 设A={a1,…,am},B={b1,…,bn},(AB) ① R是A到B的关系,用m+n个小圆圈分别表示a1,…,am和b1,…,bn(一般分列两边),这些小圆圈称为图的结点。 如果<ai,bj>R,则由结点ai向结点bj通一条有向边(弧),箭头指向bj;如果<ai,bj>R,则不画相应的边(弧)。这样形成的图称为关系R的关系图。 ② 如果R是A上的关系,则只画m个小圆圈表示a1,…,am,(不画2m个小圆圈,而且不再分列两边)有向边(弧),画法同①,如果<ai,ai>R,则画一条以ai到自身的一条有向弧,这种弧称为自回路。 19
a x b y c z d 例1 A={a,b,c,d}, B={x,y,z}, R={<a,x>,<a,z>,<b,y>,<c,z>,<d,y>} 画出该关系R的关系图如下。 20
例2 设A={1,2,3,4},R={<1,1>,<1,2>,<2,3>,<2,4>,<4,2>}是A上的关系。则R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如下: 在关系图中,图的顶点集是{1,2,3,4} ,由<1,1>,<1,2>R可知,在图中有一条从1到1的边(过1的环),还有一条从1至2的边。类似地可以作出对应于其余三个有序对的边。 21
例3 设A={2,3,4,5,6},分别画出下列关系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 ①R={<a,b>a是b的倍数}。 • ②R={<a,b>(a-b)2A}。 • ③R={<a,b>a/b是素数}。 • ④R={<a,b>a,b互质} 22
4.2 关系的运算 一、关系的合成 引例:a,b,c三人,a,b是兄妹关系,b,c是母子关系, 则a,c是舅甥关系。 如R表示兄妹关系,S表示母子关系,则R与S的合成T是舅甥关系。 如R是父子关系,R与R合成则是祖孙关系。 23
(1)合成关系的定义 定义 设A,B,C是三个集合,R是A到B的关系,S是B到C的关系,则R与S的合成关系是一个A到C的关系,记作RS。定义为: R S={<x,z>xA∧zC∧yB,使<x,y>R,<y,z>S} 24
定义的有关说明: <1> R与S能进行合成的必要条件是R的值域所属集合B与S定义域所属集合B是同一个集合,否则就不能合成。 <2> <x,z>有合成关系的定义为:至少有一个做中间桥梁的元素y,使x,y有关系R,y,z有关系S。 例1 A={1,2,3,4,5},B={3,4,5},C={1,2,3} 设R={<x,y>|x+y=6}={<1,5>,<2,4>,<3,3>},则R是A到B的关系。 设S={<y,z>y-z=2} ={<3,1>,<4,2>,<5,3>} ,则S是B到C的关系。 25
从两个关系的序偶中搜索: ∵<1,5>∈R,<5,3>∈S,∴<1,3>∈RS ∵<2,4>R,<4,2>S,∴<2,2>R S ∵<3,3>R,<3,1>S,∴<3,1>R S 从而RS={<1,3>,<2,2>,<3,1>} 另外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推导: ∵x+y=6,y-z=2,消去y得x+z=4 26
关系图为: A —→ B —→ C 从而RS的关系图 1 3 1 2 4 2 3 4 5 3 5 1 1 2 2 3 4 3 5 27
例2集合A={a,b,c,d,e},A上的关系R、S分别为 R={<a,b>,<c,d>,<b,b>},S={<d,b>,<b,e>,<c,a>} 则:R S={<a,e>,<c,b>,<b,e>} S R={<d,b> ,<c,b>} R R={<a,b>,<b,b>} S S={<d,e>}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R SS R 28
有关说明: 关系的合成运算不成立交换律 <1> R是A到B的关系,S是B到C的关系,RS是有定义, 而S R根本不能合成。 <2> 如A=C,则RS是A上的关系,SR是B上的关系,两者根本不可能相等。 <3> 如A=B=C,R、S均为A上的关系,RS和SR也是A上的关系,一般地R SS R。这点可从上面例子中看出。 29
(2)合成关系的关系矩阵 定理 设有集合 A={a1,…,am},B={b1,…,bn},C={C1,…, CP} R是A到B的关系,其关系矩阵MR是m×n阶矩阵。 S是B到C的关系,其关系矩阵MS是n×p阶矩阵。 合成关系R S是A到C的关系,其关系矩阵 MR S是m×p阶矩阵则MR S=MR×MS 其中×是按布尔运算进行的矩阵乘法。 30
例 设集合A={a,b,c,d},R={<a,b>,<c,d>,<b,b>}, 0S={<d,b>,<b,d>,<c,a>,<a,c>} MR= MS= 则,MR S= MR ×MS = 而 MS R= MS×M R = 验证:R S={<a,d>,<b,d>,<c,b>} S R={<a,d>,<c,b>,<d,b>} 31
(3)合成关系的性质 ① 合成运算对∪,∩的分配律 定理 设R是从集合A到B的关系,S和T均为B到C 的关系。U是C到D的关系,则有 (1). R(S∪T)=R S∪R T; (2). R(S∩T) R S∩R T; (3). (S∪T) U=S U∪T U; (4). (S∩T) U S U∩T U; 32
证明:(1)<x,z>∈R (S∪T) ⇔y∈B,使得<x,y>∈R∧<y,z>∈S∪T ⇔ y(<x,y>∈R∧(<y,z>∈S∨<y,z>∈T)) ⇔ y(<x,y>∈R∧<y,z>∈S)∨y(<x,y>∈R∧<y,z>∈T) ⇔<x,z>∈R S∨<x,z>∈R T) ⇔<x,z>∈R S∪R T 从而有: R S∪R T= R (S∪T) 33
② 合成运算成立结合律 定理 设 R,S,T分别是A到B,B到C,C到D的关系, 则有(R S) T = R (S T)。 34
证明:<x,w>∈(R S) T z∈C,使得<x,z>∈R S∧<z,w>∈T y∈B,使得<x,y>∈R∧<y,z>∈S∧<z,w>∈T <x,y>∈R∧<y,w>∈S T <x,w>∈R (S T)∴ (R S) TR (S T) 类似可以证,R (S T)( R S) T 从而(R S) T = R (S T) 35
(4)关系的幂 定义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n∈N,则关系R的n次幂Rn定义为: (1). R0 =A是A上的恒等关系,即R0={<x,x>|xA}; (2). Rn+1=Rn R 有关说明: 如果R是A到B的关系,且A≠B,显然R2是无意义的。因为R R是无法合成的。 36
定理 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m,n∈N,则有 (1) Rm Rn=Rm+n (称第一指数律) (2)(Rm)n=Rmn (称第二指数律) 此定理证明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证明:(1)对于任意给定的m∈N。 若n=0,则有 Rm R0= Rm IA= Rm= Rm+0 假设Rm Rk=Rm+k,则有 Rm Rk+1= Rm (Rk R)= (Rm Rk) R= Rm+k+1, 所以对一切m,n∈N有: Rm Rn=Rm+n。 37
注意:一般来说,第三指数律是不成立的。 即 (R S)n≠Rn Sn 例如 (R S)2=(R S) (R S)=R (S R) S 而 R2 S2=R R S S=R (R S) S 显然,只要交换律不成立,第三指数律不成立。 38
例 设A={1,2,3,4,5},A上关系R为 R={<1,2>,<2,1>,<2,3>,<3,4>,<4,5>}。 则关系R的各次幂为: R0=A ={<1,1>,<2,2>,<3,3>,<4,4>,<5,5>} R1=R R2={<1,1>,<2,2>,<1,3>,<2,4>,<3,5>} R3=R2 R={<1,2>,<2,1>,<1,4>,<2,3>,<2,5>} R4= R3 R1={<1,1>,<2,2>,<1,5>,<2,4>,<1,3>} R5=R4 R1={<1,2>,<1,4>,<2,1>,<2,3>,<2,5>} 39
2 4 5 1 3 2 4 5 1 3 2 4 5 1 3 2 4 5 1 3 从关系图来看关系的n次幂 R: R2: R2就是从R的关系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出发,长为2的路径,如果路径的终点是y,则在R2的关系图中有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其他以次类推: R3: R4: 40
证明:因为|A×A|=n2,则ρ(A×A)= 即A上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而R0、R1、R2、…、 都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有 +1个。 因此,R的这些幂中至少有两个是相等的。 定理 设|A|=n,R A×A,则必有i,j∈N, 0≤i<j≤2n2,使得Ri=Rj。 41
定理 设A是集合,R A×A,若有i,j∈N,i<j, 使得Ri=Rj,则有 ⑴. 对任何k∈N,有Ri+k=Rj+k; ⑵. 对任何k,m∈N,有Ri+md+k=Ri+k(d=j-i); ⑶. 对任意n∈N, Rn ∈{R0,R1,…,Rj-1}; 证明: (1) Ri+k=Ri Rk=Rj Rk=Rj+k (2)对m归纳。若m=0,则有 Ri+0*d+k=Ri+k假设 Ri+nd+k=Ri+k,其中d=j-i,则m=n+1时,有 Ri+(n+1)d+k= Ri+nd+d+k= Ri+nd+k Rd= Ri+k Rd=Ri+k+d =Ri+k+j-i= Rk+j= Rk+i 由归纳法命题得证。 42
结论 • 在计算关系R的幂时,当得到R的j次幂与前面的某i次幂相同时,则已计算出R的所有自然数次幂,即计算有限集合上的关系的所有次幂的过程总会停止。 • 给定A上的关系R和自然数n,如何计算Rn呢?方法如下: 43
如果R是用集合表达式给出的,可以通过n-1次合成计算得到Rn。如果R是用集合表达式给出的,可以通过n-1次合成计算得到Rn。 如果R是用关系矩阵M给出的,则Rn的关系矩阵是Mn,即n个矩阵M之积。 即:Mn=M×M×…×M 如果R是用关系图G给出的,可以直接由图G得到Rn的关系图G。G 的顶点集与G相同。考察G的每个顶点xi,如果在G中从xi出发经过n步长的路径到达顶点xj,则在G 中加一条从xi到xj的边。当把所有这样的边都找到以后,就得到图G'。 44
例:设A={a,b,c,d},R={<a,b>,<b,a>,<b,c>,<c,d>},求R的所有自然数次幂(用关系矩阵表示)。 解: 45
由于M4=M2,故R的所有自然数次幂的集合为: {R0,R1,R2,R3}。 46
三、关系的逆 定义 设R是集合A到B的二元关系,则定义一个B到A的二元关系R-1={<b,a>|<a,b>∈R},称为R的逆关系,记作R-1。 有关说明: (1)R-1是将R中的所有有序对中的两个元素交换次序而构成的,故|R|=| R-1|; (2)R-1 的关系矩阵是R的关系矩阵的转置,即:M R-1=MR (3)R-1的关系图只需将R的关系图中的边(弧)改变方向即可。 47
例 设某合A={a,b,c,d},A上的关系R为 R={<a,a>,<a,d>,<b,d>,<c,a>,<c,b>,<d,c>} 则有 R-1={<a,a>,<d,a>,<d,b>,<a,c>,<b,c>,<c,d>} 48
定理 设R和S均是A到B的关系,则 • (1)(R-1)-1=R; • (2)(R∪S)-1=R-1∪S-1; • (3)(R∩S)-1= R-1∩S-1; • (4)(R-S)-1=R-1-S-1; • (5)(R)-1= R-1; • (6)(A×B)-1=B×A • (7)Ф-1=Ф; • (8)R=S R-1=S-1。 49
证明: (3)<a,b>∈(R∩S)-1,则<b,a>∈R∩S, <b,a>∈R ∧<b,a>∈S <a,b>∈R-1 ∧ <a,b>∈S-1 <a,b>∈R-1∩S-1 ∴ (R∩S)-1=R-1∩S-1 (4)若(3)、(5)成立,则有(R-S)-1=(R∩S)-1=R-1∩(S)-1 =R-1∩S-1=R-1-S-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