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960 Views
郑和下西洋. 明太祖 —— 朱元璋画像. 鄭和:又稱三保太監,本姓馬. 回教背景-世代回教徒 海洋知識-其父曾到麥加 知兵習戰. 客觀條件: 成祖寵信-協助靖難之變. 郑和画像. 明. 印度洋. 何謂西洋. 範圍:印度洋 包括東南亞、南中國海、印度、中東南部、東非 宗教:回教、佛教. 明. 印度洋. 资料一: 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伊朗. 阿拉伯. 印度. 東南亞. 非洲. 印尼. 資料二:鄭和下西洋之路程. 青藏高原. 韃靼. 帖木兒帝國. 明. 印度洋. 伊朗. 阿拉伯. 印度. 東南亞. 非洲. 印尼.
E N D
鄭和:又稱三保太監,本姓馬 • 回教背景-世代回教徒 • 海洋知識-其父曾到麥加 • 知兵習戰 • 客觀條件: • 成祖寵信-協助靖難之變 郑和画像
明 印度洋 何謂西洋 • 範圍:印度洋 • 包括東南亞、南中國海、印度、中東南部、東非 • 宗教:回教、佛教
明 印度洋 资料一: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伊朗 阿拉伯 印度 東南亞 非洲 印尼
資料二:鄭和下西洋之路程 青藏高原 韃靼 帖木兒帝國 明 印度洋 伊朗 阿拉伯 印度 東南亞 非洲 印尼
資料二:鄭和下西洋之路程 開拓南方貿易航線? 第一次(1405-1407):東南亞、印度洋 第二次(1405-1409):東南亞、印度洋 第三次(1409-1411):東南亞、印度洋、東非 第四次(1413-1415)::東南亞、印度洋、東非、中東 第五次(1417-1419)::東南亞、印度洋、東非、中東 第六次(1421-1422)::東南亞、印度洋、東非、中東 第七次(1430-1433)::東南亞、印度洋、東非、中東 掃蕩於東南水域的張士誠餘部? 圍搗中亞的帖木兒帝國? 追捕亡命雲南的惠帝?
資料三:鄭和下西洋之規模與技術 鄭和艦隊 船數:62-200艘 人數:27,000人 噸位:2,500噸 麥哲倫艦隊 船數:5艘 人數:285人 噸位:410噸 旗艦
飞燕阵编队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博士
战船 水船 粮船 大 宝 船 马船 座船
技術因素 • 造船業 • 航海技術 • 航海人才 船身:九帆 長:138m 闊:56m 排水量:15,000噸 載重:7,000噸
航空母舰与小渔船 古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航海造船技术先进、国力强盛,居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国。从积极进行对外交往的史实中看出,当时明朝是一个极度开放进取的国度。
資料四:鄭和下西洋之事跡 • 鄭和艦隊(1400-1433) • 自衛作戰 • (俘虜行劫之錫蘭王) • 聯絡西洋列各國國王 • 互派使節 • 維持海上治安 • (擒海盜陳祖義) • 保護西洋國家的秩序 • (平定蘇門答臘內亂) • 歐洲艦隊(1511-1919) • 以武力佔領殖民地 • (馬六甲、菲律賓、印度等) • 掠奪資源和財富 • 海盜 • 強逼傳教 • 販賣人口 • (超過一千萬人)
資料五:鄭和下西洋之事跡(商業活動) 大量工藝品 少量奢侈品 白銀 珍禽異獸 特產
郑和下西洋 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2.海上表现 ——最具亲和力 和平使者与殖民者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诸国的外交联系 发展海外贸易,换取海外珍宝 传播中华文化,教化异族 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他(郑和)更像一位亲善大使,而不是舰队司令,或是商队老板。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寻找黄金、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掠夺土地等等
“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上疏请行海禁。 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乾隆2年(1557年),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从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到厉行海禁、闭关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益落后,从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略、掠夺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从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到厉行海禁、闭关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益落后,从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略、掠夺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