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07 Views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医学遗传学. 本章节重点、难点. Lyon 假说及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 chromatin ). 染色体( chromosome ). ( 引自 Fawcett DW, 1966 ). ( 引自 Richardson, 2012 ).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euchromatin) :细胞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染色较浅且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E N D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医学遗传学
本章节重点、难点 • Lyon假说及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 染色质(chromatin) • 染色体(chromosome) (引自Fawcett DW, 1966) (引自Richardson, 2012)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euchromatin):细胞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染色较浅且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细胞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集状态,染色较深且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结构性异染色质:在各类细胞的全部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质。大多位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不具有转录活性。 兼性异染色质:是指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所具有的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2. 性染色质 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是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殊结构。包括X染色质和Y染色质。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1949年,Barr在雌猫神经元细胞间期核发现一种浓缩小体,直径约为1m。 (引自Barr M, SM Carr, 1963)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1949年,Barr在雌猫神经元细胞间期核发现一种浓缩小体,直径约为1m。 后来在其他雌性哺乳动物也发现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称为X染色质(X chromatin)或X小体、Barr小体。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 Lyon假说(Dr M. Lyon, 1961) • 三色玳瑁猫 (引自Mary Lyon, 1996)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 Lyon假说(Dr M. Lyon, 1961) • 三色玳瑁猫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 Lyon假说(Dr M. Lyon, 1961) • 雌性哺乳动物体内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另一条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核中异固缩为X染色质 • 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dosage compensation)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 Lyon假说(Dr M. Lyon, 1961) • 雌性哺乳动物体内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另一条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核中异固缩为X染色质 • 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人胚第16天),此前2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 • 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 Lyon假说(Dr M. Lyon, 1961) PARP1 X chromosome 间期 (引自Fuente, et al. Reproduction, 2011)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 Lyon假说(Dr M. Lyon, 1961) PARP1 X chromosome 中期 (引自Fuente, et al. Reproduction, 2011)
2. 性染色质 2.1. X染色质 (引自Hong B, et al. PNAS, 2001)
2. 性染色质 2.2. Y染色质 • Y染色质(Y chromatin) 正常男性的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细胞核内出现的一个强荧光小体。 (引自Klasen, et al. Hum Genet, 1981)
3. 人类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 性染色体学说 性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起核心作用。
3. 人类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 性染色体学说 • 两条性染色体结构形态不同,X染色体大一些 (引自Richardson, 2012)
3. 人类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 性染色体学说 • 两条性染色体结构形态不同,X染色体大一些 • 女性核型为XX,男性核型为XY • 男性决定后代性别
本章节重点、难点 • Lyon假说及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