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1.17k Views
第九章 人際衝突與解決. 一 ﹑ 人際衝突的性質 二 ﹑ 處理人際衝突的方式 三 ﹑ 人際衝突的解決. 一 ﹑ 人際衝突的性質. 定義 ︰ 發生於個人之間,因為知覺到 ( perceive ) 彼此的目標不相容 ( imcompatible ) 、意見或價值觀不一致、或競爭稀少的資源,導致對立 ( opposition ) 現象的發生。 發生人際衝突的可能性,隨著兩個人彼此依賴 ( interdependent ) 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人們的互動愈密集,產生意見相左或爭論的機會也就愈多。. 人際衝突的 刻板印象 : 男人較具有攻擊性;女人較喜歡翻舊帳。
E N D
一﹑人際衝突的性質 二﹑處理人際衝突的方式 三﹑人際衝突的解決
一﹑人際衝突的性質 • 定義︰發生於個人之間,因為知覺到(perceive)彼此的目標不相容(imcompatible)、意見或價值觀不一致、或競爭稀少的資源,導致對立(opposition)現象的發生。 • 發生人際衝突的可能性,隨著兩個人彼此依賴(interdependent)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人們的互動愈密集,產生意見相左或爭論的機會也就愈多。
人際衝突的刻板印象: • 男人較具有攻擊性;女人較喜歡翻舊帳。 • 研究中的性別差異: • 女人對於衝突較傾向於要去面對、討論與解決;男人則較傾向忽略衝突(withdraw) ,甚至當作根本沒有事情發生。 • 女人在爭吵衝突中表現出較多情緒性,而男人則表現出較多邏輯思考性 • 女人相較男人,較容易將負向情緒涉入於衝突中。
在一般朋友的相處上,爭吵多半來 • 自生活空間與擁有物的分享、 • 違反友誼建立的規則、 • 活動的事務分配 • 彼此想法上的不同 • 四種易使情侶產生爭吵的狀況是﹕ • 不確定的承諾 • 猜忌 • 與預期不符 • 個性上的差異
人際衝突的原因: 1.競爭(competition) 2.特定的行為(specific behaviors) 3.規則及角色(norms and roles) 4. 個人特質(personal dispositions)
1.競爭(competition) • 當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為了競爭可欲的(desired)的目標或資源,而且,一方的成功,可能導致另一方的失敗時,可能引發人際衝突(Forsyth, 1990)。
2.特定的行為(specific behaviors) • 有些衝突的產生,乃是由於對方某些特定的行為所引起。
3.規則及角色(norms and roles) • 有些人際衝突則是導因於互動的一方,未能遵守諾言、缺乏互惠(reciporcity)、或忽視彼此約定的規範等,也就是互動的雙方,覺得對方沒有善盡應有的角色,或未能遵守約定的規則,因而引發人際衝突。 • 亞洲的文化對女性的禮俗規範必須是溫柔婉約,因此即使在衝突中,女性也必須非常有禮貌,尤其是在與男性衝突、或在公開的場所時﹔而在美國文化中,則男女在衝突中的發言權利皆是平等的。
4. 個人特質(personal dispositions) • 有些衝突乃是因為個人的動機(motives)或人格特質(personality)而產生。
人們對衝突的看法 • 1.一般人總認為雙方如果發生衝突,那麼他們彼此的關係一定不好;因為它顯露了負向的自我--自我的卑鄙、欲望、以及不合理的期待。 • 2.衝突對於人際關係而言同時具有破壞性(destructive)以及建設性(constructive)。
破壞性 • (1)衝突的發生,會為雙方的關係,帶來壓力與緊張﹐同時可能使當事人經歷受傷害(hurt)、生氣(anger)、挫折(frustration)、氣憤(resentment)等情緒。 • (2)尤其是一方使用威脅、責難、或暴力等手段時,更可能傷害對方,增加彼此的敵意,甚至造成關係的破裂。
建設性 • (1)人際衝突能夠突顯雙方的問題癥結,並促使雙方努力尋求可能的解決途徑。 • (2)個人可以藉由衝突,表達自己的需求或願望,並增加達成需求或願望的可能性。 • (3)衝突也可以增進個人對自我以及他人的瞭解。透過引發衝突的事件,我們可以探索自己或他人內在的價值觀及信念。
(4)衝突也可能讓自己瞭解自己的地位,以及對方的立場(4)衝突也可能讓自己瞭解自己的地位,以及對方的立場 • (5)衝突也能夠宣洩憤怒與敵意,避免過度累積各種負向情緒,終而導致不可收拾、關係破裂的地步。
總括而言,人際衝突可能帶來彼此關係的緊張和壓力,並可能使當事人經歷失望或氣憤等負面情緒總括而言,人際衝突可能帶來彼此關係的緊張和壓力,並可能使當事人經歷失望或氣憤等負面情緒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能夠有效地解決衝突,則衝突除了能夠宣洩不滿之外,還可以使雙方的關係更加親密,並且促進個人的成長和需求的滿足。
二﹑處理人際衝突的方式 • Kimlann 和 Thomas(1975)根據關心自己(concern for self)和關心他人(concern for other)二個向度,將人們因應衝突的方式(style)分為競爭型、合作型、折衷型、迴避型、與容納型五種,其中︰
1.關心自己指的是個人面對衝突時,主要關注的焦點,在於自己目標的達成,而不論別人的態度如何。1.關心自己指的是個人面對衝突時,主要關注的焦點,在於自己目標的達成,而不論別人的態度如何。 • 2.關心他人則表示個人面對衝突時,其所考慮的重點,是如何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非如何滿足個人的需求或達成自我的目標。 • 此五種衝突因應方式說明如下:
1.競爭性(competition) • 競爭型的人具有攻擊性,並且拒絕與他人合作。以追求自己的目標為首要考慮因素,而不重視是否傷及他人的權益或與他人的關係。 • 衝突型的人試圖藉由直接的對質(direct confrontation)、或在爭論中「得勝」,而獲得權力,同時,他們也可能運用強力(force),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作法。
2.容納型(accommodation) • 相對於競爭型,容納型的人則是傾向於忽視或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滿足他人的需求或目標。 • 容納型的人通常較不果決,合作性也較高,他們最常使用的策略是順從,遵從他人的要求,以免招致他人的責備或反對。
3.合作型(collaboration) • 合作型的人不但關心自己目標的達成,同時,也關心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 合作型的人能夠同理(empathize)別人的需求,並透過雙方的討論以及意見表達,尋求彼此都能接受(acceptance)的衝突解決途徑,使彼此的目標都能達成。
4.折衷型(compromise) • 折衷型的人達成自己目標的企圖,並不像競爭型那樣強烈,同時也不會像容納型一般,完全放棄自己的目標,以滿足或順應他人的要求。 • 折衷型與合作型的不同處
5.迴避型(avoiding) • 迴避型的人與合作型的人,恰好相反,既不關心自己的目標能否達成,也不關心與他人的關係是否良好,作法傾向被動(passive)、不果決,也不會主動與他人合作。 • 發生衝突時,他們最常見的反應方式是冷淡、保持緘默、不發表任何意見,因此,他們不但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也無法與他人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總括而言,上述五種處理衝突的方式中︰ • 合作型最具建設性。 • 迴避型或競爭型的人則很可能會損害與對方的人際關係。
容納型的人,放棄自己的目標以順應他人的要求。容納型的人,放棄自己的目標以順應他人的要求。 • 折衷型仍屬於較具建設性的處理方式,雖然有所退讓,但同時也有所獲得,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較能維持。
三﹑人際衝突的解決 • Devito(1994)認為,衝突的解決步驟,可分為下列幾項: 1.澄清並界定問題 2. 找出彼此的需求或願望 3. 評量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4. 凝結共識(solidifying the agreement) 5. 回顧(review)與重新磋商
1.澄清並界定問題 • 有時人際衝突的發生,並非因為雙方真正的差異,而是因為彼此對問題的認知有所差異而產生誤解。 • 因誤解問題而產生的衝突,可以經由下列三個方法而降至最低︰ (1)焦點集中。 (2)其次,個人必須嘗試理解對方的談話。 (3)雙方都有責任將討論的焦點集中於問題本身。
2. 找出彼此的需求或願望 • 雙方將引發衝突的問題,予以澄清之後,必須進一步討論每個人的需求或願望(wants),如果忽略此一程序,雙方將無法獲得真正滿意的結果,彼此的爭執也不會因此而終止。 • 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或願望,同時也必須要求對方表達他/她的需求及願望。
3. 評量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 當衝突的雙方各自把自己的需求或願望表達出來後,雙方就必須一起努力來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4. 凝結共識(solidifying the agreement) • 當把所有能想到的解決方法都列出之後,雙方就要仔細評估各個方法的優劣點 • 找出當前二人最能接受的方法,達成共識之後 • 進一步確認他們所同意的協定,以及確定對方具有執行的誠意 • 開始執行
5. 回顧(review)與重新磋商 • 當雙方建立解決問題的共識之後,很容易假定從此「天下太平」。 • 事實上並非如此,許多的協議因一方或雙方無意或無法維持下去,而宣告破裂。 • 此時,雙方必須重新回顧他們的協議,並依據上述步驟,再一次進行磋商。
處於衝突中的當事人,在處理過程中特別注意的事項︰處於衝突中的當事人,在處理過程中特別注意的事項︰ • A.以成人(adult)的理性,而非兒童(child)的幼稚、任性角色,或父母(parent)的責備、挑剔管理身份來進行磋商。 • B.避免下最後通牒(ultimatums),阻礙溝通的繼續。 • C.有「如果一方輸了,則雙方都輸了」的認識。
D.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 • E.避免責備或攻擊對方,這會使得溝通難以繼續。 • F.表達自己的情感,多以「我」為開頭陳述事情,盡量避免以「你」作為開頭。 • G.不斷檢查自己的知覺(perception)。
H.清楚而直接地陳述自己的願望(wishes)。 • I.複述你所接收到的訊息。 • J.將焦點集中於問題本身及此時此地,不要因為情緒而混淆了問題,也不要翻陳年老帳。
K.當衝突過於激烈時,可以喊「暫停」;或者當一方違反磋商的規則時,另一方則可喊「犯規」,暫時中斷彼此的協商。K.當衝突過於激烈時,可以喊「暫停」;或者當一方違反磋商的規則時,另一方則可喊「犯規」,暫時中斷彼此的協商。 • L.適度使用幽默感或笑話,以鬆弛緊張的氣氛。 • M.總是朝向問題的方向前進,不要因為情緒的激動、氣憤,或其他與這個問題無關的事情,干擾或中斷彼此的溝通與協商。
此外,當雙方試圖使用溝通解決衝突時,必須先進行一些準備工作。此外,當雙方試圖使用溝通解決衝突時,必須先進行一些準備工作。 • 確定雙方都已準備妥當,能夠進行討論,如果某一方相當疲倦,或討論的時間太短,都可能阻礙溝通的順利進行。
歸因(attribution)也可能影響人際衝突的升高或化解。歸因(attribution)也可能影響人際衝突的升高或化解。 • 歸因︰是指人們推論他人的行為或態度之原因的過程。
引發行為的原因可能是︰ • .內在因素(例如個人的動機、意願、性格等) • .外在因素(例如利誘、被迫、意外等) • .複合因素(內外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快樂的婚姻與困擾的婚姻之間,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差異(systematic differences)︰ • 1.在快樂的婚姻中,個人傾向做「增進關係的歸因」(relationship-enhancing attribution)。
2.相反地,在快樂的婚姻中,個人傾向做「維持困擾的歸因」(distress-maintaining attribution)。 • 所以「增進關係的歸因」模式,可以適當地減輕或化解人際衝突。 • 抱著合作的心態,根據前述衝突解決的五步驟,才是解決衝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焦點討論 中國人的人際衝突
重視和諧的華人社會(文化) • 虛性和諧 • 區隔式和諧 • 疏離式和諧 • 隱抑式和諧 • 關係脈絡與反應方式 • 內團體:直接溝通 • 外團體:掙面子
The End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