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05 Views
请解释该图所说明之抗体作用. ADCC. MHC 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 MHC 分子的发现. 小鼠红细胞. 小鼠血型抗原 I. 小鼠血型抗原 II. 小鼠血型抗原 III. 小鼠血型抗原 IV. Gorer 的研究发现. 移植排斥反应是 由抗原 II 引起的. 子代. 亲代. 肿瘤. 抗原 II + 小鼠. 生长. 排斥. 抗原 II - 小鼠. Snell 的研究发现. 人的 HLA 系统. 1958 年 Dausset 在研究肾移植 排斥反应时发现人白细胞抗原不同 人白细胞上抗原参与排斥
E N D
MHC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
MHC分子的发现 小鼠红细胞 小鼠血型抗原I 小鼠血型抗原II 小鼠血型抗原III 小鼠血型抗原IV Gorer的研究发现
移植排斥反应是 由抗原II引起的 子代 亲代 肿瘤 抗原II+小鼠 生长 排斥 抗原II-小鼠 Snell的研究发现
人的HLA系统 1958年Dausset在研究肾移植 排斥反应时发现人白细胞抗原不同 人白细胞上抗原参与排斥 反应的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 用的称为MHC分子。而起次 要作用的称为MIC分子。 由于小鼠的H-2抗原和人的HLA抗原都是在 研究移植排斥反应时发现的,所以都称为移植抗原。
本节的基本概念 MHC基因复合体—一组编码MHC分子的、呈高度多 态性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MHC分子—MHC基因复合体基因的编码产物
不同物种MHC的命名 小鼠:H-2复合体(17#染色体) 猪:SLA 复合体 猴: RhLA复合体 狗: DLA复合体 家兔:RLA复合体 豚鼠:GPLA复合体 人类: HLA复合体( 6# 染色体)
HLA基因复合体、结构、分布 一、HLA基因复合体 二、HLA分子的结构 三、HLA分子的分布
第6号染色体 0 1000 2000 4000 II类基因区 III类基因区 I类基因区
HLA复合体的定位与组成 HLAI 类基因区 • 经典的 HLA I 类基因亚区:(HLA Ia) • A、B、C(编码HLA-I类分子中的α链) • 非经典的 HLA I 类基因亚区:(HLA Ib) • E、F、G、H • MIC基因区 A、B、C、D、E
C X E B 2000 3000 G J A H F 3000 4000 HLA I类基因
HLA复合体的定位与组成 HLA II 类基因区 • 经典的HLA II类基因亚区: • DP、DQ 、DR(编码HLA-Ⅱ类分子α链、β链) • 非经典的HLA II类基因亚区: • DM、TAP、PSMB、DO
DP DN DM 0 500 DO DQ DR 500 1000 HLA II类基因
HLA复合体的定位与组成 HLAIII类基因区 • 补体基因: C2 、 C4、Bf • TNF、LTA、LTB基因: TNF、LTα、LTβ • 热休克蛋白基因:HSP70 • 21-羟化酶基因: 21-羟化酶
HLA分子的结构 2 1 1 1 2微 球蛋白 3 2 2 I 类分子 II 类分子
HLA 分子的结构 肽结合区 Ig样区 跨膜区 胞浆区 I 类分子 II 类分子
I类分子 功能 α 1、α2 结合抗原肽(多态区) α 3、β2m 结合CD8T细胞(单态区) 固定 信号传递 肽结合区 Ig样区 跨膜区 胞质区 HLA分子的结构、功能区、分布 分布:分布广泛,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
II类分子 功能 α 1、 β1 结合抗原肽(多态区) α2、β2 结合CD4T细胞(单态区) 固定 信号传递 肽结合区 Ig样区 跨膜区 胞质区 HLA分子的结构、功能区、分布 分布:分布局限,分布在APC( B细胞 、 Mφ 、 DC)
HLA I 类和II类分子的比较 HLA I类分子 HLA II类分 • 组成 链,2m 链、链 • 组装部位 内质网 内质网 • TAP结构 需要 不需要 • “空”MHC分子 存在 存在 • 多肽来源 内源 (胞浆、核蛋白) 外源,内质体、溶酶体 (吞噬、胞饮、膜内化) • 蛋白水解酶 LPM2,LPM7 溶酶体酶系统 • 抗原加工场所 胞浆,内质网 内质体、溶酶体 • 结合多肽地点 内质网 内质体、溶酶体 • 呈递多肽长度 8~11氨基酸(一般9个) 12~18氨基酸(一般15个) • 转运途径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 细胞表面 内质体、溶酶体细胞表面
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二、参与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 三、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四、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HLA II类分子) 不变链 HLA II分子 内质网 内质网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HLA II类分子) CD4+T细胞 吞噬溶酶体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HLA I类分子) HLA I类分子 内质网 钙联蛋白 TAP 内质网 LMP LMP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HLA I类分子) CD8+T细胞 TAP
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比较 溶酶体途径 胞质溶胶途径 (endosome pathway) (cytosal pathway) 抗原类型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酶解部位 溶酶体 蛋白酶体 结合部位 溶酶体 内质网 结合分子 HLA II类分子 MHC I类分子 提呈对象 CD4+T细胞 CD8+T细胞 辅助提呈分子 CD4 CD8
参与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 • 阳性选择:未成熟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通过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HLAⅠ或Ⅱ类分子发生接触,只有T细胞的TCR能识别胸腺基质细胞表面HLA分子的T细胞才能进一步分化成熟,否则发生凋亡。 • 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幸存下来的T细胞,其TCR如果能够识别胸腺基质细胞表面HLA分子提呈的自身抗原肽,则发生凋亡被清除,只有不识别自身抗原肽的T细胞才能分化为成熟T细胞。
阳性选择 T细胞增殖 T细胞凋亡 TCR MHC分子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 参与胸腺选择
T细胞凋亡 阴性选择 T细胞增殖 TCR 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 HLA分子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 参与胸腺选择
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概念:T细胞在识别APC细胞提呈的抗原肽的同 时,还须同时识别APC细胞上与抗原肽结 合的的MHC分子 抗原肽 T细胞 APC CD4分子 MHC分子
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一、单体型遗传 二、高度多态性 三、连锁不平衡
单体型遗传 同一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
A1-B8-Cw1-DR1 A2-B40-Cw2-DR2 父亲 母亲 A10-B16-Cw5-DR16 A2-B35-Cw3-DR3 A2-B40-Cw2-DR2 A10-B16-Cw5-DR16 子女B 子女A A2-B35-Cw3-DR3 A1-B8-Cw1-DR1 A10-B16-Cw5-DR16 A2-B40-Cw2-DR2 子女C 子女D A1-B8-Cw1-DR1 A2-B35-Cw3-DR3
HLA多态性 指随机婚配群体中HLA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HLA多态性的形成与表现 1、复等位基因 2、共显性表达 3、单体型遗传
复等位基因 在某一物种的同一基因座位上存在着的两个以上的基因。
共显性表达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均呈显性表达。
HLA连锁不平衡 HLA不同基因座位的各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一定的频率出现。 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同时遗传的频率明显高于预期的随机频率的现象,称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
HLA的临床意义 1、HLA配型与器官移植 2、HLA分子与疾病 3、HLA分型与亲子鉴定 4、HLA与母胎关系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同卵双生子(N=12) 移植物存活率 HLA一致的同胞(N=765) 器 官 移 植 HLA不一致的同胞(N=951) % 尸体捐献者(N=3974) 1年 2年
HLA分子与疾病的关联 疾病 HLA 型别 相对危险性 强直性脊柱炎 B27 >89.8 青少年类风关 B27 24 Reiter病 B27 30-50 Bechat综合征 B51 10-15 发作性睡眠病 DR2 20 寻常天疱疮 DR4 24 I 型糖尿病 DR3/DR4 20
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RR) 表示携带某一HLA基因型别的人群与不携带此基因的人群罹患某种特定疾病的危险性之比。 RR =P+ * C-/ P- * C +
A1-B8-Cw1-DR1 A2-B40-Cw2-DR2 父亲 母亲 A10-B16-Cw5-DR16 A2-B35-Cw3-DR3 A2-B40-Cw2-DR2 A10-B16-Cw5-DR16 子女B 子女A A2-B35-Cw3-DR3 A1-B8-Cw1-DR1 A10-B16-Cw5-DR16 A2-B40-Cw2-DR2 子女C 子女D A1-B8-Cw1-DR1 A2-B35-Cw3-DR3
其他免疫分子 一、CD分子 二、黏附分子 三、细胞因子
CD分子 CD分子的概念 CD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人类细胞分化分子 Human cell differentiation molecules (HCDM) 泛指人类不同谱系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不同活化状态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目前已定名的CD分子有363种
HCDM的分组 T细胞组 粘附分子组 B细胞组 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组 NK细胞组 碳水化合物/凝集素组 树突状细胞组 干细胞/祖细胞组 内皮细胞组 非谱系组 髓系细胞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