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35 Views
鎖國時代. 時間? 可前來貿易國家? 貿易地點? 時代特色為何?. 明治維新的背景. 咸豐年間. 太平天國之亂. 美國叩關( 1853 、 1854 ) (一) 補鯨活動與貿易需求 (二)培里武力威脅( 中國鴉片戰爭失敗 ) 神奈川條約. 與西方國家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其他國家紛紛跟進. 明治維新的背景. 反幕府運動 (一)背景:江戶幕府無力處理來自國外的威脅與國內的經濟難題 (二)提倡者:與西方有接觸者 ,如 坂本龍馬 (三)口號: 尊王攘夷. 明治維新的背景. (四)經過 1857 年:設立「 蕃書調所 」(東京帝大的前身)
E N D
鎖國時代 • 時間? • 可前來貿易國家? • 貿易地點? • 時代特色為何?
明治維新的背景 咸豐年間 太平天國之亂 • 美國叩關(1853、1854) • (一)補鯨活動與貿易需求 • (二)培里武力威脅(中國鴉片戰爭失敗) • 神奈川條約 與西方國家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其他國家紛紛跟進
明治維新的背景 • 反幕府運動 • (一)背景:江戶幕府無力處理來自國外的威脅與國內的經濟難題 • (二)提倡者:與西方有接觸者,如坂本龍馬 • (三)口號:尊王攘夷
明治維新的背景 • (四)經過 • 1857年:設立「蕃書調所」(東京帝大的前身) • 1867年:德川慶喜願意「大政奉還」→明治天皇即位(1867~1912年在位) • 1868年:廢除幕府(王政復古),組織新政府,公布《五條御誓文》 • 知識分子遊說 • 武力壓制
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 1869年奉還版藉 統治權之總攬者 1871年,岩倉考察團
明治維新的反對勢力:武士 • 背景:明治維新後 • (一)身份制度被廢除 • (二)徵兵制的實施 • 經過:武力抗爭 • 結果:武力弭平 重要性減低,社會經濟地位降低
知識的傳播:和魂洋才 • 知識分子:福澤諭吉(1835~1901年) • (一)研習蘭學有成:創立「蘭學塾」→慶應大學的前身 • (二)創辦雜誌,鼓吹新思想 • 新媒體: • (一)讀賣新聞(1874年) • (二)朝日新聞(1879年)
西化的影響 • 生活方式 • (一)1872年:陽曆與24小時 • (二)1873年:星期制 • (三)西式審美觀(洋服)、飲食習慣(牛肉、啤酒)、工業產品等 • 經濟社會改革: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基礎
西化的影響 • 對外軍事擴張 • (一)思想背景: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要「脫亞入歐」 • (二)行動: • 南進論:牡丹社事件(1874年) • 征韓論:《日朝修好條約》(1876年) • 併吞琉球:改為沖繩(1879年)
西化的影響 • 國家趨於富強 • (一)廢除不平等條約:1911年達成 • (二)對外擴張: • 1894年:甲午戰爭→亞洲強國 • 1905年:日俄戰爭→世界強國
日本明治維新 1633~1854 1833 1854 鎖國 美國叩關 《日美親善條約》 1867 1868 反幕府運動 大政奉還 王政復古 1868 1894 1904~1905 明治維新 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1911 廢除不平等條約與歐美各國地位平等
卻克里王朝 • 建立者:拉馬一世(1737~1809) • 主要君主: • (一)拉馬二世: • 與中國建立朝貢關係 • 允許歐洲商人前來貿易
卻克里王朝 • (二)拉馬四世(1851~1868) • 1855年,與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喪失司法獨立與關稅自主權 • 逐漸脫離中國,轉向新國際關係,面對帝國主義挑戰 • 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
朱拉隆功(拉瑪五世1868~1910) • 登基前: • (一)接受英國女教師安娜的教育,對西方文化與西方各國情況知曉 • (二)登基前曾前往鄰近西方殖民地區進行了解 • 登基時的局勢:受英法夾擊 年輕的拉瑪五世,維基百科
朱拉隆功的改革(拉瑪五世,1868~1910) • 內政 • (一)中央 • 成立內閣 • 建立官僚體系 • (二)地方:廢除封建,強化中央集權 • 社會 • (一)逐漸廢除奴隸制度 • (二)尊重個人信仰自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朱拉隆功的改革(拉瑪五世,1868~1910) • 教育:獎學金鼓勵出國 • 軍事 • (一)建立西式槍砲的常備軍 • (二)推動徵兵制 • 財政 • (一)國家直接課稅 • (二)發行紙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朱拉隆功的外交成就(拉瑪五世,1868~1910) • 保護泰國免於殖民的方式:運用國際情勢 • (一)引進英國勢力,對抗法國 • (二)英法共同派兵後,改以割讓偏遠國土換取: • 撤兵 • 撤除不平等條約 • 維護暹羅的獨立
朱拉隆功改革的影響 • 國家逐漸富強,成為亞洲少數近代化的國家 • 使暹羅免於被殖民
非洲、中南美洲和亞太地區:從被「發現」到被「殖民」非洲、中南美洲和亞太地區:從被「發現」到被「殖民」 • 背景:地理大發現後陸續淪陷 • 情形:
非洲:黑奴貿易 • 時間:地理大發現後 • 背景: • (一)早期:西葡兩國勞力不足 • (二)中後期:美國植棉、煙草等需要勞力 • 經過:歐人將黑人販賣到美洲 • 結果: • (一)資本家賺進大筆財富 • (二)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 • 時間:19世紀後期 • 殖民情形: • (一)南部非洲: • 荷蘭→英國(布耳戰爭) • 祖魯戰爭(1879~1887年,英國V.S.祖魯人) • (二)北非: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落→半獨立 • 英國、法國、義大利各有控制(圖) 波耳人,為居住於南非境內荷蘭、法國與德國白人移民後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語源為荷蘭語Boer(IPA:[buɾ])一詞,意為農民
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中非」 • 時間:19世紀中期 • 領先者:比利時 • 經過: • (一)各國仿效 • (二)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 • 目的:協敵列強競爭,劃分勢力範圍 • 主持者:俾斯麥
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中非」 • 原則 • 有效原則 • 通知他國 • (三)結果:非洲大獵
非洲 地理大發現後 黑奴 中南美洲 北美洲 1884~1885年 柏林會議 非洲大獵
中南美洲的獨立自主之路 • 背景:地理大發現後淪為被殖民的悲慘境地 • 成就:19世紀非西方式界中,為一擺脫殖民處境的地區 • (一)19世紀初的有利局面 • 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 • 拿破崙進攻伊比利半島 • (二)美國的門羅宣言
中南美洲的獨立自主之路 • 獨立後的處境 • (一)美國的掌控 • 戰爭取得土地:美墨戰爭、美西戰爭→加勒比海成為美國勢力範圍 • 介入中南美洲事務,建立區域統合組織 • 取得巴拿馬運河控制權:1903年 • 老羅斯福總統:(1901~1909) • 巨棒外交(軍事武力鎮壓) • 金元外交(美國財務經貿保護)
中南美洲的獨立自主之路 • (二)少數人得利,大多數人民生活困苦 • (三)印第安人的境遇 • 地位些許改善:法律地位 • 未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艾馬拉人
中南美洲 十六世紀 西班牙殖民地 <獨立宣言> 十九世紀初 獨立建國 保障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 仍保留傳統文化
亞太地區 • 太平洋諸島: • (一)美拉尼西亞 • (二)密克羅尼西亞 • (三)波里尼西亞 • 主要語系:南島語族 • 早期探險家:西班牙 • (一)德‧巴爾波(南方海洋) • (二)麥哲倫(太平洋)
亞太地區 • 海圖與地圖的利用 • (一)早期:保密、錯誤多 • (二)1746年:英國安森船長公開海圖與航海日誌 • 科學性質的探險活動 • 結束亞太地區「遺世獨居」的時代 • (三)庫克(1728~1779年) • 1768年:首次太平洋的科學考察→發現紐西蘭與澳洲 • 第二次:深入南極
澳洲 • 殖民時間:1770年 • 殖民情形:傳統文化被邊緣化 • (一)1860~1967年:隔離政策 • (二)1967年後:享有公民資格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紐西蘭 • 殖民時間:1840年起 • 根據法源:〈懷唐基條約〉 • 殖民情形 • (一)奪取土地、限制語言→反抗→鎮壓 • (二)毛利人堅持文化認同,保留傳統文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亞太地區 南島語族 十八世紀後期 列強殖民地 原住民成弱勢 紐西蘭 保留傳統文化 澳洲1967年 給予原住民 公民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