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鎖國時代

鎖國時代. 時間? 可前來貿易國家? 貿易地點? 時代特色為何?. 明治維新的背景. 咸豐年間. 太平天國之亂. 美國叩關( 1853 、 1854 ) (一) 補鯨活動與貿易需求 (二)培里武力威脅( 中國鴉片戰爭失敗 ) 神奈川條約. 與西方國家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其他國家紛紛跟進. 明治維新的背景. 反幕府運動 (一)背景:江戶幕府無力處理來自國外的威脅與國內的經濟難題 (二)提倡者:與西方有接觸者 ,如 坂本龍馬 (三)口號: 尊王攘夷. 明治維新的背景. (四)經過 1857 年:設立「 蕃書調所 」(東京帝大的前身)

Download Presentation

鎖國時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鎖國時代 • 時間? • 可前來貿易國家? • 貿易地點? • 時代特色為何?

  2. 明治維新的背景 咸豐年間 太平天國之亂 • 美國叩關(1853、1854) • (一)補鯨活動與貿易需求 • (二)培里武力威脅(中國鴉片戰爭失敗) • 神奈川條約 與西方國家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其他國家紛紛跟進

  3. 明治維新的背景 • 反幕府運動 • (一)背景:江戶幕府無力處理來自國外的威脅與國內的經濟難題 • (二)提倡者:與西方有接觸者,如坂本龍馬 • (三)口號:尊王攘夷

  4. 明治維新的背景 • (四)經過 • 1857年:設立「蕃書調所」(東京帝大的前身) • 1867年:德川慶喜願意「大政奉還」→明治天皇即位(1867~1912年在位) • 1868年:廢除幕府(王政復古),組織新政府,公布《五條御誓文》 • 知識分子遊說 • 武力壓制

  5. 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 1869年奉還版藉 統治權之總攬者 1871年,岩倉考察團

  6. 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

  7. 明治維新的反對勢力:武士 • 背景:明治維新後 • (一)身份制度被廢除 • (二)徵兵制的實施 • 經過:武力抗爭 • 結果:武力弭平 重要性減低,社會經濟地位降低

  8. 知識的傳播:和魂洋才 • 知識分子:福澤諭吉(1835~1901年) • (一)研習蘭學有成:創立「蘭學塾」→慶應大學的前身 • (二)創辦雜誌,鼓吹新思想 • 新媒體: • (一)讀賣新聞(1874年) • (二)朝日新聞(1879年)

  9. 西化的影響 • 生活方式 • (一)1872年:陽曆與24小時 • (二)1873年:星期制 • (三)西式審美觀(洋服)、飲食習慣(牛肉、啤酒)、工業產品等 • 經濟社會改革: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基礎

  10. 西化的影響 • 對外軍事擴張 • (一)思想背景: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要「脫亞入歐」 • (二)行動: • 南進論:牡丹社事件(1874年) • 征韓論:《日朝修好條約》(1876年) • 併吞琉球:改為沖繩(1879年)

  11. 西化的影響 • 國家趨於富強 • (一)廢除不平等條約:1911年達成 • (二)對外擴張: • 1894年:甲午戰爭→亞洲強國 • 1905年:日俄戰爭→世界強國

  12. 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

  13. 日本明治維新 1633~1854 1833 1854 鎖國 美國叩關 《日美親善條約》 1867 1868 反幕府運動 大政奉還 王政復古 1868 1894 1904~1905 明治維新 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1911 廢除不平等條約與歐美各國地位平等

  14. 卻克里王朝 • 建立者:拉馬一世(1737~1809) • 主要君主: • (一)拉馬二世: • 與中國建立朝貢關係 • 允許歐洲商人前來貿易

  15. 卻克里王朝 • (二)拉馬四世(1851~1868) • 1855年,與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喪失司法獨立與關稅自主權 • 逐漸脫離中國,轉向新國際關係,面對帝國主義挑戰 • 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

  16. 朱拉隆功(拉瑪五世1868~1910) • 登基前: • (一)接受英國女教師安娜的教育,對西方文化與西方各國情況知曉 • (二)登基前曾前往鄰近西方殖民地區進行了解 • 登基時的局勢:受英法夾擊 年輕的拉瑪五世,維基百科

  17. 朱拉隆功的改革(拉瑪五世,1868~1910) • 內政 • (一)中央 • 成立內閣 • 建立官僚體系 • (二)地方:廢除封建,強化中央集權 • 社會 • (一)逐漸廢除奴隸制度 • (二)尊重個人信仰自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 朱拉隆功的改革(拉瑪五世,1868~1910) • 教育:獎學金鼓勵出國 • 軍事 • (一)建立西式槍砲的常備軍 • (二)推動徵兵制 • 財政 • (一)國家直接課稅 • (二)發行紙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 朱拉隆功的外交成就(拉瑪五世,1868~1910) • 保護泰國免於殖民的方式:運用國際情勢 • (一)引進英國勢力,對抗法國 • (二)英法共同派兵後,改以割讓偏遠國土換取: • 撤兵 • 撤除不平等條約 • 維護暹羅的獨立

  20. 朱拉隆功改革的影響 • 國家逐漸富強,成為亞洲少數近代化的國家 • 使暹羅免於被殖民

  21. 非洲、中南美洲和亞太地區:從被「發現」到被「殖民」非洲、中南美洲和亞太地區:從被「發現」到被「殖民」 • 背景:地理大發現後陸續淪陷 • 情形:

  22. 非洲:黑奴貿易 • 時間:地理大發現後 • 背景: • (一)早期:西葡兩國勞力不足 • (二)中後期:美國植棉、煙草等需要勞力 • 經過:歐人將黑人販賣到美洲 • 結果: • (一)資本家賺進大筆財富 • (二)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23. 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 • 時間:19世紀後期 • 殖民情形: • (一)南部非洲: • 荷蘭→英國(布耳戰爭) • 祖魯戰爭(1879~1887年,英國V.S.祖魯人) • (二)北非: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落→半獨立 • 英國、法國、義大利各有控制(圖) 波耳人,為居住於南非境內荷蘭、法國與德國白人移民後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語源為荷蘭語Boer(IPA:[buɾ])一詞,意為農民

  24. 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中非」 • 時間:19世紀中期 • 領先者:比利時 • 經過: • (一)各國仿效 • (二)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 • 目的:協敵列強競爭,劃分勢力範圍 • 主持者:俾斯麥

  25. 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中非」 • 原則 • 有效原則 • 通知他國 • (三)結果:非洲大獵

  26. 非洲 地理大發現後 黑奴 中南美洲 北美洲 1884~1885年 柏林會議 非洲大獵

  27. 中南美洲的獨立自主之路 • 背景:地理大發現後淪為被殖民的悲慘境地 • 成就:19世紀非西方式界中,為一擺脫殖民處境的地區 • (一)19世紀初的有利局面 • 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 • 拿破崙進攻伊比利半島 • (二)美國的門羅宣言

  28. 中南美洲的獨立自主之路 • 獨立後的處境 • (一)美國的掌控 • 戰爭取得土地:美墨戰爭、美西戰爭→加勒比海成為美國勢力範圍 • 介入中南美洲事務,建立區域統合組織 • 取得巴拿馬運河控制權:1903年 • 老羅斯福總統:(1901~1909) • 巨棒外交(軍事武力鎮壓) • 金元外交(美國財務經貿保護)

  29. 中南美洲的獨立自主之路 • (二)少數人得利,大多數人民生活困苦 • (三)印第安人的境遇 • 地位些許改善:法律地位 • 未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艾馬拉人

  30. 中南美洲 十六世紀 西班牙殖民地 <獨立宣言> 十九世紀初 獨立建國 保障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 仍保留傳統文化

  31. 亞太地區 • 太平洋諸島: • (一)美拉尼西亞 • (二)密克羅尼西亞 • (三)波里尼西亞 • 主要語系:南島語族 • 早期探險家:西班牙 • (一)德‧巴爾波(南方海洋) • (二)麥哲倫(太平洋)

  32. 亞太地區 • 海圖與地圖的利用 • (一)早期:保密、錯誤多 • (二)1746年:英國安森船長公開海圖與航海日誌 • 科學性質的探險活動 • 結束亞太地區「遺世獨居」的時代 • (三)庫克(1728~1779年) • 1768年:首次太平洋的科學考察→發現紐西蘭與澳洲 • 第二次:深入南極

  33. 澳洲 • 殖民時間:1770年 • 殖民情形:傳統文化被邊緣化 • (一)1860~1967年:隔離政策 • (二)1967年後:享有公民資格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4. 紐西蘭 • 殖民時間:1840年起 • 根據法源:〈懷唐基條約〉 • 殖民情形 • (一)奪取土地、限制語言→反抗→鎮壓 • (二)毛利人堅持文化認同,保留傳統文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5. 亞太地區 南島語族 十八世紀後期 列強殖民地 原住民成弱勢 紐西蘭 保留傳統文化 澳洲1967年 給予原住民 公民資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