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590 Views
第二章 武侠类型. 武侠功夫片概念. 字面意义,“武”指武术动作和功夫招式,“侠” 基本包含中国独有的侠客义士和侠义精神两个方面; “武侠片”即“有武有侠的电影”,是以中国武术功夫及打斗形式、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作为情节类型构成基础的电影。. 武侠片类型要素. (1)侠义故事。 (2)武打动作。 (3)影像风格。 (4)侠士形象。. 第一节 内地部分. 武侠文学与武侠电影 20 年代以后,王度庐、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还珠搂主等人创作武侠小说,出现了 《 江湖奇侠传 》 、 《 荒江女侠 》 、 《 关东大侠 》 等作品。
E N D
武侠功夫片概念 • 字面意义,“武”指武术动作和功夫招式,“侠” 基本包含中国独有的侠客义士和侠义精神两个方面; • “武侠片”即“有武有侠的电影”,是以中国武术功夫及打斗形式、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作为情节类型构成基础的电影。
武侠片类型要素 • (1)侠义故事。 • (2)武打动作。 • (3)影像风格。 • (4)侠士形象。
第一节 内地部分 武侠文学与武侠电影 • 20年代以后,王度庐、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还珠搂主等人创作武侠小说,出现了《江湖奇侠传》、《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作品。 • 50年代末至60年代,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创作武侠小说,出现了《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流星·蝴蝶·剑》等作品
20世纪20年代:草创·成型 • 最早的武侠片,有《女侠李飞飞》(1925)、《儿女英雄》(1927)等30多部,但还不完善。 • 中国形态成熟的武侠片,1928年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明星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 改编自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
80年代:复兴 • 1980年以《神秘的大佛》为先声,掀起第二次武侠电影热潮。 。 • 1982年《少林寺》、1983年《少林寺弟子》《武当》和《武林志》为代表性作品。
张鑫炎《少林寺》 • 1982年,与大陆首先合拍武侠功夫片《少林寺》。 • 与大陆合拍《黄河大侠》(1987)、《少林豪侠传》(1993)等。 张华勋《神秘的大佛》 • 1980年导演《神秘的大佛》。 • 1983年《武林志》轰动一时。 其他有影响的导演和作品 • 孙沙导演的《武当》(1983年),开启与少林并列的武当门派。
90年代以后:繁荣典型作品《双旗镇刀客》(1990)、1992年《新龙门客栈》、1993年《武状元苏乞儿》、1994年《新少林五祖》等合拍片。90年代以后:繁荣典型作品《双旗镇刀客》(1990)、1992年《新龙门客栈》、1993年《武状元苏乞儿》、1994年《新少林五祖》等合拍片。 • 何平《双旗镇刀客》是武侠片、西部片糅合的重要作品。 • 张艺谋《英雄》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武侠电影。
第二节 香港部分 30年代末至40年代 • 香港最早的武侠功夫片,1938年的《方世玉打擂台》和1939年的《大破铜锣阵》。 40年代末至50年代,“黄飞鸿”电影 • 胡鹏:被誉为“黄飞鸿电影之父”。1949年《黄飞鸿之鞭风灭烛》。 • 90年代徐克导演或监制的《王者之风》《西域雄师》等黄飞鸿系列。
60 年代,新派武侠电影的产生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和张彻导演同年制作、翌年公映的《独臂刀》和两部武侠电影。 • 标志新派武侠片正式诞生。
新派武侠片的特点: • #1侠义渐薄,武打渐增,主题转向表现快意恩仇。 • #2情节设置简洁明了,影像表达注重写意化、浪漫化。 • #3武打处理,虚实相间。 • #4场景处理,选择古代背景。
新派武侠片历经前新派武侠片和后新派武侠片两个时期。新派武侠片历经前新派武侠片和后新派武侠片两个时期。 • 楚原,以导演《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等一系列改编自古龙小说的武侠电影而著称。
新派武侠片旗手之一:张彻 • 自觉提出“阳刚”一词,开拓纯阳刚电影路线。 • 1966年由《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获得灵感,创作《独臂刀》。 • 出色作品有: 1968年《金燕子》,1969年带动拳脚功夫片风气的《报仇》, 1972年开掘上海滩创作类型的《仇连环》和《马永贞》, 挖掘少林功夫题材的滥觞之作《方世玉与洪熙官》等。
新派武侠片旗手之一:胡金铨 • 1963年与李翰祥联合执导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65年自导自演处女作战争片《大地儿女》。 • 1966年武侠处女作《大醉侠》。 • 1967年导演经典武侠片《龙门客栈》。 • 1970年推出《迎春阁风波》。 • 1971年完成《侠女》上下集,1975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综合技术成就奖。 • 1975年完成《忠烈图》和《空山灵雨》。
70年代上半期,李小龙“真功夫电影” • 1971年,应嘉禾公司邀请回港拍摄罗维导演的《唐山大兄》。 • 1972年,演出罗维导演的经典之作《精武门》。 • 1972年,推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猛龙过江》。 • 1973年,主演了由好莱坞与香港合作拍摄的影片《龙争虎斗》,标志香港功夫武侠片正式国际化。 • 同年拍摄《死亡游戏》时,李小龙意外死亡。
70年代末,后新派武侠片, 功夫喜剧片 李小龙死后,动作电影格局: • #1以桂治洪《大哥成》为代表的粤语暴力功夫片。 • #2以楚原《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为代表的新派古装奇诡武侠片。 • #3刘家良《陆阿采与黄飞鸿》、《神打》为代表的正统武术情节化的功夫片。
后新派武侠片杰出代表:楚原 • 早年以粤语片而闻名。1958年处女作《湖畔草》,60年代《可怜天下父母心》《浪子》等佳作。 • 1972年,拍摄浪漫奇情和诡异武侠的文艺片《爱奴》。 • 1973年拍摄社会写实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 • 1976年,连续拍摄了《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楚留香》系列经典电影,创造出“楚原、古龙、狄龙”票房金三角,带动古龙小说电影改编热潮。
功夫喜剧片:《醉拳》 • 1975年吴思远《生龙活虎小英雄》尝试功夫喜剧化。 • 1978年,袁和平导演《醉拳》,功夫片真正喜剧化。 《醉拳》的特点: (1)情节模式,少年黄飞鸿的故事。 (2)人物塑造,黄飞鸿变成现代顽皮小子。 • 师徒关系,树立了有叛逆有尊重、是师徒更是朋友的新型关系。 • 反派角色,喜剧味十足。 (3)武术动作设计,既一招一式充满武术动作,同时又贯穿杂技噱头般处理。
80年代以后,多元化的“武侠电影时代” • 1982年,中原公司推出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引起全球轰动。 • 之后《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影片,再次带动香港影坛争拍“真功夫片”的潮流。 • 8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徐克相继推出《黄飞鸿》《狮王争霸》《王者之风》等黄飞鸿系列电影。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武侠“神话” 。
(1)徐克科幻特技武侠 • 1979年,徐克执导处女作《蝶变》,开创“未来派武侠片” 。 • 1983年,引进好莱坞电脑特技制作《新蜀山剑侠》。 • 90年代制作《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等多部武侠电影。 • 2001年神怪武侠影片《蜀山》,重塑香港电影电脑特效新高度。
(2)许鞍华人文主义、历史文化武侠片 ——《书剑恩仇录》 • #1、忠实于原著精神。 • #2、写实性的武侠片,武功处理比较真实。 • #3、演员表演比较正统严肃。 • #4、 结构有些拖沓,剪辑节奏不明确。
(3)王家卫另类武侠—《东邪西毒》 • #1、篡改原著,淡化故事。 • #2、不重叙事,只重形式探索。 • #3、电影语言先锋时尚,色彩构图追求极致。 • #4、明星演绎。
(4)刘伟强漫画武侠——《风云雄霸天下》 • #1、改自漫画,故事情节的神怪玄妙。 • #2、复杂多角的情感关系。 • #3、漫画式的人物造型。 • #4、影像表现,以特技效果为主。
(5)周星驰无厘头与特技武侠——《鹿鼎记》《少林足球》(5)周星驰无厘头与特技武侠——《鹿鼎记》《少林足球》 • #1、无厘头搞笑 • #2、夸张的表演 • #3、自嘲、讽刺的创作理念 • #4、多种类型元素的混杂
第三节 台湾部分 60、70年代中期:本土摸索 张曾泽 • 1969年,代表作《路客与刀客》。 郭南宏 • 1966年导演第一部武侠片《一代剑王》。 • 70年代初,拍摄少林题材电影《少林十八铜人巷》和《火烧少林寺》。
70年代中期-80年代,文学改编创作 古 龙 • 1976年开始自任编剧,撰写武侠电影剧本。 • 1980年自组电影公司,监制导演《楚留香传奇》《楚留香与胡铁龙》等。
2000年以后:国际化人文武侠片 • 李安《卧虎藏龙》作为典型。 • “武” 传统意义上真实的武打模式已经被改造和突破,采用 “虚实相间”式打斗法。 • “侠” 重情重义、为师报仇的侠义精神贯穿不变,但人物描写加入了很多悲剧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