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61 Views
关于教育理论. 素质 与 素质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什么是素质?. 素质是指人先天具有、并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 基本品质结构 ,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 宗旨 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根本目的 ,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 基本特征 的教育。. 国家教委副主任 柳斌 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E N D
关于教育理论 • 素质 与 素质教育 •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什么是素质? 素质是指人先天具有、并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国家教委副主任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摆脱应试体制影响,使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 : ⑴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 ; 素质教育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应试教育”则相反。 ⑵ 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⑶ 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青年的创造性。高分低能型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子铸就的。
杨福家教授对中外教育的比较 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而要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是欠缺这些过程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世纪难题。很多学生依然为考试所苦恼。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受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
杨 福 家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类似的评论: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机构的诸多专家一致指出: 中国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为考试而教育、为考试而学习,于是,中国的教育在培养一大批应试高手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读死书、死读书”的脑袋。
当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科学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当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科学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定论- 知识,往往只是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并非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真理。 课本、教师和科学的权威并不能构成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理由。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习者不是空壳容器, 学习是知识改造过程。
要 点 ①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已经形成了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②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简单强硬的向他们 “填灌”知识,而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探索问题、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②新知识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同化、顺应),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平衡)。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②新知识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同化、顺应),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平衡)。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IT)简介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 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采用了: 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 过程化的考试 和 国际化的标准, 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公正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可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
NIT考试的过程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分为过程式考核、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阶段。 过程式考核由培训教师(经教育部考核并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完成。在培训过程中,每个模块都分解为若干目标,包括对该模块基本术语概念的了解、有关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命令、数据安全教育等。每个目标又进一步分解为相当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几个具体的子目标。教师根据各个目标来教授学员的独立操作技能,并根据各个目标来考核学员操作的熟练和灵活程度,这种过程式的考核贯穿于培训的始终,只记成功,不记失败。 学员在独立通过该模块所要求的各项技能的考核后,根据该模块作业设计部分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设计,作业需要提交全国计算机应用证书(NIT)网,由省管专家进行网上批改。作业设计是学员在独立解决一个完整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的技能。
上机考试 学员在过程式考核和作业设计合格后,并针对该模块目标的各项要求,在指定的考试点参加上机考试,时间根据各模块的不同特点,为90—150分钟之间。考试全国统一命题,内容在各模块的培训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上机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记分,评卷结束后合格分数线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划定。 三项考试均通过者为合格,学员即有资格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证书。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均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并负责组织与实施.
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过去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还不充分的时代提出的,知识在当时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在信息时代,只有掌握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加的具体知识 !
“问题解决”教学法 科学发展的历史结论是: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和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会独立提出问题。 由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也就相应多变、多样、多答案,以此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性和独创性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在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什么叫“学问”? 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么去问问题,懂得怎么自己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他一把钥匙,他自己就能够开各式各样的门了。
不同教学手段的适用范围 (1)“多媒体教学”: 适合讲解结构﹑组成﹑原理﹑操作方法﹑程序分析等图形复杂﹑语句冗长和动态运行的内容;也是大面积教学的良好手段。 (2)“实物教学”: 适合对小班上课和实验课;尤其对初学者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3)“常规讲解”: 适合建立概念﹑理论分析﹑习题讲解﹑系统总结﹑练习测验等课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实验证实:人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 实验也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过的信息的10%、听到内容的20%及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最好的视听效果! 4
怎样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 《连续性动画加旁白》式的课件,并不适合课堂教学,那是为无师自学者准备的; • 课件中的“动画” 是用来显示“过程”的(例如,机械运动、信息传递和程序运行等的过程);与主题无关的动画,只能起干扰视线的作用! • 课堂的基调是“安静!”,适当的活跃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的兴趣;过度的活跃,容易华而不实,反而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 • 最好的课件是:图文并茂、布局合理、视觉清晰、听觉清楚、动画适度、切换自如、适合讲解。
讲 课 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舞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其基本要领可用“十二个字”概括: 正确、看清、听清、听懂、学会、会学
十二字的含义 正确:讲授的内容要正确,不能出错误; 看清:与字体大小、间距、规范、布局、色调、对比度有关; 听清:与语速、力度、音调、抑扬顿挫及音响效果等有关; 听懂:与讲普通话、理解教材的深度、知识的广度、课程的 进度(信息量)、掌握认知规律的程度、讲课的艺术 及学生的基础等因素有关; 学会: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课堂讲授的大部分内容; 会学:长期坚持“方法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教学理念, 最终让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考法多样化 应以提高素质为最终目标: “开卷”:主要检查学生对教材重点的理解程度,会不会应用。题目要有灵活性,避免直来直去。只要理解了,答案很容易;不理解,就不会。最适合用于平时的过程式考核和期末考试前的系统复习考试; “闭卷”:主要检查学生对教材基本内容掌握的情况,知识点要全,保证基础、体现重点。也就是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一般用于期末考试和结业考试; “口试”:是更深入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程度的方法。不适用于大面积考试,仅用于对少数优秀生的提高或对差生的辅导。
特别提醒: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增强“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就考试而论,应该有95%以上的及格率。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做到“考场严格、成绩真实”,就必须重视系统复习后的“开卷”考试。特别提醒: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增强“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就考试而论,应该有95%以上的及格率。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做到“考场严格、成绩真实”,就必须重视系统复习后的“开卷”考试。 学生在开卷考试的“氛围中”,将会以高度的注意力,较全面地了解全书的知识点,发现薄弱环节,会着力补上(如果没有开卷的环境,他想补也没有机会了)。在学生全面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以后,考场作弊的现象自然减少。真正的严肃考场纪律才成为可能。
“宽” 的目的是为了“严”, “严” 的目的是为了“真”。 考试的“宽”、“严”只是手段,而“真”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 保证考试质量的关键,是任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写出一套确实能概括全书重点的考试题! 就“开卷”“闭卷”方式而论,前者比后者有许多优点。最近在国内外兴起的“案例教学、案例考试”就是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不仅考出了理论水平,而且考出了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