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34 Views
第十三章 位移法. 沈阳建筑大学 侯祥林. 第十三章 位 移 法. §13—1 概述. §13—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13—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3—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及计算步骤. §13—5 对称性的利用. §13—1 概 述. 力法和位移法是分析超静定结构的两 种基本方法。力法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应用, 位移法建立于上世纪初。. 力法. 以多余未知力为基本未知量,由位移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出内力后再 计算位移。. 位移法.
E N D
第十三章 位移法 沈阳建筑大学 侯祥林
第十三章 位 移 法 §13—1 概述 §13—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13—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3—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及计算步骤 §13—5 对称性的利用
§13—1 概 述 力法和位移法是分析超静定结构的两 种基本方法。力法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应用, 位移法建立于上世纪初。 力法 以多余未知力为基本未知量,由位移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出内力后再 计算位移。 位移法 以某些结点位移为基本未 知量,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求出 位移后再计算内力。 ×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Z1 以图示刚架为例予以说明 F ⌒ 刚架在荷载F作用下将发生如虚 线所示的变形。 2 1 Z1 ⌒ 在刚结点1处发生转 角Z1,结点没有线位移。则12杆可 以视为一根两端固定的梁。 F 1 1 2 其受荷载 F 作用和支座1发生转角Z1 这两种情况下的内力均可以由力法求。同理,13杆可以视为一根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的梁。 ⌒ Z1 ⌒ ⌒ Z1 Z1 EI=常数 在固定端1处发生了转角Z1,其内 力同样由力法求出。 3 3 可见,在计算刚架时,如果以 Z1为基本未知量,设法首先求出Z1, 则各杆的内力即可求出。这就是位移法的基本思路。 ×
由以上讨论可知,在位移法中须解 决以下问题: (1)用力法算出单跨超静定梁在杆 端发生各种位移时以及荷载等因素作 用下的内力。 (2)确定以结构上的哪些位移作为 基本未知量。 (3)如何求出这些位移。 下面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
§13—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刚架时,每根杆件均视为单跨超静定梁。 计算时,要用到各种单跨超静定梁在杆端产生位移(线位移、角位 移)时,以及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内力(弯矩、剪力)。为了应 用方便,首先推导杆端弯矩公式。 如图所示,两端固定的等截 面梁, F A B 两支座还发生位移:转角 A、 B及侧移△AB。 EI L A 转角A、 B顺时针为正, △AB 则以整个杆件顺时针方向转动为正。 AB B A′ △AB B′ 在位移法中,弯矩的符号规定:弯矩是以对杆端顺时针为正 (对结点或对支座以逆时针为正)。 MAB MBA A B 图中所示均为正值。 ×
F 用力法解此问题,选取基本结构如图。 A B 多余未知力为X1、X2。 EI L 力法典型方程为 A 11X1+12X2+ △1P+ △1F=A 21X1+22X2+ △2P+△2F=B AB B A′ △AB P B′ 为计算系数和自由项,作 、 X1 由图乘法算出: 、MF图。 X2 X3 , 图 1 1 图 , MP图 XA XB 由图知 AB △AB 这里,AB称为弦转角,顺时针为 正。 ×
将以上系数和自由项代入典型方程,可解得 X1= X2= 令 称为杆件的线刚度。此外,用MAB代替X1,用 MBA代替X2,上式可写成 MAB= 4iA+2i B- (13—1) MBA= 4i B +2i A- 式中 (13—2) 是两端固定梁在荷载作用下杆端弯矩,称为固端弯矩。 ×
MAB= 4iA+2iB __ (13—1) MBA= 4iB +2iA__ 式(13—1)是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的杆端弯矩的一般公式,通常 称为转角位移方程。 其转角位移方程 可由式(13—1)导出,设B端为铰支,则因 对于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的等截面梁(见图), P MBA= 4i B +2i A__ =0 B A 有 EI l 可见,B可表示为A、△AB的函数。将 此式代入式(13—1)第一式,得 MAB=3iA (13—3)(转角位移方程) 式中 (13—4)(固端弯矩) 杆端弯矩求出后,杆端剪力便不难由平衡条件求出。 ×
§13—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在位移法中,基本未知量是各结点的角位移和线位移。计 算时,应首先确定独立的角位移和线位移数目。 (1) 独立角位移数目的确定 由于在同一结点处,各杆端的转角都是相等的,因此每一个 刚结点只有一个独立的角位移未知量。在固定支座处,其转角等 于零为已知量。至于铰结点或铰支座处各杆端的转角,由上节可 知,它们不是独立的,可不作为基本未知量。 这样,结构独立角位移数目就等于结构刚结点的数目。 2 1 3 例如图示刚架 独立结点角位移 数目为2。 4 5 6 ×
(2)独立线位移数目的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结点均可能有水平和竖向两个线位移。 略去其轴向变形,其弯曲变形也是微小的,可以认为受弯直杆的长度变形后保持不变,每一受弯直杆就相当于一个约束,从而减少了结点线位移数目,故结点只有一个独立线位移。如图a 4、5、6 三个固定 端 都是不动的点,结点1、2、3均无竖向位移。又因两根横梁其长度不变,故三个结点均有相同的水平位移△。 △ △ △ 2 1 3 P 4 5 6 (b) (a) 图(a)所示结构的独立线位移数目,与图(b)所示铰结体系的线位移数目是相同的。实用上为了能简捷地确定出结构的独立线位移数目,可以将结构刚结点(包括固定支座)都变成铰结点。则使其成为几何不变添加的最少链杆数,即为原结构的独立线位移数目(见图b)。 ×
2.位移法的基本结构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每一根杆件都视为一根单跨超静 定梁。因此,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就是把每一根杆件都暂时变为一根 单跨超静定梁(或可定杆件)。通常 的做法是,在每个刚结点上假想 地加上一个附加刚臂(仅阻止刚结 点转动),同时在有线位移的结点上 加上附加支座链杆(阻止结点移动)。 2 3 1 基本未知量三个。 4 5 6 例如 ( 见图a) (a) 4 3 又例如(见图b) 共有四个刚结点,结点线位移 数目为二,基本未知量为六个。 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1 2 6 7 5 (b) ×
§13—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及计算步骤 以图(a)所示刚架为例,阐述在位移法中如何建立求解基本未知 量的方程及具体计算步骤。 =0 R1 Z2 Z2 基本未知量为:Z1、Z2 。 2 ↷ 1 2 1 基本结构如图(b)所示。 Z1 =0 R2 Z1 R1—附加刚臂上的反力矩 F = R2—附加链杆上的反力 P EI=常数 则有 据叠加原理, 3 4 3 4 R1=R11+R12+R1F=0 R2=R21+R22+R2F=0 L (a) (b)基本结构 R1F R12 ↷ Z2 R11 ↷ R2F ↷ R22 2 R21 2 2 1 1 1 Z1 P = 3 3 3 4 4 4 ×
式中第一个下标表示该反力的位置, 第二个下标表示引起该反力的原因。 R1=R11+R12+R1F=0 R2=R21+R22+R2F=0 设以 r11、r12分别表示由单位位移 所引起的刚臂上的反 力矩, 以 r21、r22分别表示由单位位移 所引起的链杆 上的反力,则上式可写成 r11Z1+ r12Z2+R1F=0 r21Z1+ r22Z2+R2F=0 (13—5) 这就是求解Z1、Z2的方程,即 位移法基本方程(典型方程)。 它的物理意义是:基本结构在荷载等外因和结点位移的共同作用 下,每一个附加联系中的附加反力矩或反力都应等于零(静力平衡条 件)。 对于具有 n 个独立结点位移的刚架,同样可以建立 n 个方程: r11Z1+ ··· + r1iZi+ ··· + r1nZn+R1F=0 ···················································· ri 1Z1+ ··· + ri iZi+ ··· + ri nZn+Ri F=0 ···················································· rn1Z1+ ··· + rniZi+ ··· + rnnZn+RnF=0 (13—6) ×
r11Z1+ ··· + r1iZi+ ··· + r1nZn+R1F=0 ···················································· ri 1Z1+ ··· + ri iZi+ ··· + ri nZn+Ri F=0 ···················································· rn1Z1+ ··· + rniZi+ ··· + rnnZn+RnF=0 (13—6) 在上述典型方程中,rii 称为主系数,rij(i≠j) 称为副系 数。RiP称为自由项。主系数恒为正,副系数和自由项可 能为正、负或零。据反力互等定理副系数 rij=rji (i≠j)。 由于在位移法典型方程中,每个系数都是单位位移 所引起的附加联系的反力(或反力矩),显然,结构刚度愈 大,这些反力(或反力矩)愈大,故这些系数又称为结构的 刚度系数。因此位移法典型方程又称为结构的刚度方程, 位移法也称为刚度法。 ×
为了计算典型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可借助于表13—1,绘为了计算典型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可借助于表13—1,绘 出基本结构在 以及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图 和MP图: r12 r11 R1P ⃕ ⃕ ⃕ ⃔ ⃕ ⃕ 1 1 1 3i R 1F r12 ⃔ 0 0 ⃔ ⃕ ↷ ↷ R2FP r21 2 2 2 1 4i ↷ 4i 1 1 r11 r22 3i F MF 3 3 4 3 4 4 (b) (a) (c) 2i r21 R2F 2 r22 2 2 1 1 1 0 0 → ← ⇁ → ← → 系数和自由项可分为两类:附加刚臂上的反力矩 r11、r12、和 R 1P; , r11=7i , 是附加链杆上的反力 r21、r22和R2P。 可分别在图(a)、(b)、(c) 对于附加链杆上的反力,可分别在图(a)、(b)、(c)中用截面法割断 两柱顶端,取柱顶端以上横梁部分为隔离体,由表13—1查出杆端 剪力, 中取结点1为隔离体, 由力矩平衡方程∑M1=0求得:r11=7i , R1P= 由方程∑Fx=0求得 。 R2F=-F/2 ×
将系数和自由项代入典型方程(13—5)有 1 2 P 解此方程得 3 4 所得均为正值,说明Z 1、Z2与所设 方向相同。 M图 最后弯矩图由叠加法绘制: 例如杆端弯矩M31为 ×
由上所述,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归纳如下: (1) 确定结构的基本未知量的数目(独立结点角位移和线位移), 并引入附加联系而得到基本结构。 (2) 令各附加联系发生与原结构相同的结点位移,根据基本结构在荷载等外因和各结点位移共同作用下,各附加联系上的反力矩 或反力均应等于零的条件,建立位移法的基本方程。 (3) 绘出基本结构在各单位结点位移作用下的弯矩图和荷载作用下(或支座位移、温度变化等其它外因作用下)的弯矩图,由平衡 条件求出各系数和自由项。 (4) 结算典型方程,求出作为基本未知量的各结点位移。 (5) 按叠加法绘制最后弯矩图。 ×
例 13—1 图示刚架的支座A产生了水平位移a、竖向位移b=4a 及转角=a/L,试绘其弯矩图。 L Z 1 ↷ B B C EI C 解: 基本未知量 Z 1(结点C转角); 基本结构如图示; 2EI L 建立位移法典型方程: 基本结构 Z 1 r11Z1+R1F=0 A A b 为计算系数和自由项,作 A′ B ⌒ C a 16i 和M△图(设EI/L=i) Z 1=1 ↷ B 12i 基本结构由于支座位移产 生的固端弯矩(由表13—1)查得 8i C MF 3i A 20i A 4i R1F ↷ r11 ↶ ↷ ↶ 12i ↶ 3i ↶ 16i 8i 由 求得 r11=8i+3i=11i 由MF图求得 R1F=16i+12i=28i ×
将上述系数和自由项代入典型方程, B C 便有 11iZ1+28i=0 M图 A 解得 Z1= Z 1=1 ↷ B 8i C 刚架的最后弯矩图为 3i A 4i 例如: ↷ R1△ B C 16i MAC= 4i× +20i 12i MF 图 = A 20i ×
§13—5 对称性的利用 在第八章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曾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对 称结构在正对称荷载作用下,其内力和位移都是正对称的;在反对 称荷载作用下,其内力和位移都是反对称的。在位移法中,同样可 以利用这一结论简化计算。 Ⅱ Ⅱ Z2 Ⅱ Ⅱ Z1 Z1 Z2 ⃕ ⃔ ⃕ ⃕ ‖ Z3 P P/2 P/2 P/2 P/2 〓 + Ⅱ Ⅱ Z1 Z2 ⃕ ⃕ ‖ Z3 P/2 P/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