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78 Views
翻译 王鸣阳. 100 亿人时代 如何应对粮食 、能源、寿命延长等冲击. 2011 年 10 月 ,世界人口突破 70 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今后还会继续增加,到 2083 年将会突破 100 亿。人口增加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利用技术改善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同时还养活了不断增加的人口。 本文不仅预测了今后的人口,还介绍了最新研究所揭示的有可能发生的社会重大变革,从而影响人口变化趋势的那些潜藏的因素。我们人类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几百年来 ,人口迅猛增加, 就像发生了 “ 人口爆炸 ”
E N D
翻译 王鸣阳 100亿人时代 如何应对粮食、能源、寿命延长等冲击
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今后还会继续增加,到2083年将会突破100亿。人口增加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利用技术改善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同时还养活了不断增加的人口。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今后还会继续增加,到2083年将会突破100亿。人口增加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利用技术改善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同时还养活了不断增加的人口。 本文不仅预测了今后的人口,还介绍了最新研究所揭示的有可能发生的社会重大变革,从而影响人口变化趋势的那些潜藏的因素。我们人类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几百年来,人口迅猛增加, 就像发生了“人口爆炸” 按照现在的普遍看法,我们人类(智人)大约在2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 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有了农耕以后,出现农耕以后,人口便开始迅速增加。据推测,出现农耕之初,当时的世界只有数百万到1000万人。 到公元纪年元年时,世界总人口增加到了1亿– 3亿。那以后,人口一直稳定增加。按照有关推测,到公元1000年时,世界人口已经达到2亿– 4亿。
公元1000年以后,世界范围内曾经流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瘟疫---黑死病 (14世纪)。从中国传到欧洲全境和非洲,人口一度有所减少,然而基本趋势仍然是在缓慢地增加。进入18世纪,人口又迅速增加。到1800年时,世界人口终于突破了10亿大关。 自那时以来,人口增加的势头就从未减弱过,世界总人口迅速增加到20亿(1930年),30亿(1960年),40亿(1974年)…终于,在2011年10月突破了70亿。纵观漫长的人类历史,这几百年来,世界人口增长十分迅猛,简直就像发生了“人口爆炸”。
世界人口为什么会如此锐增呢?地球上已经多达70亿人,今后是否还会继续增加,不久就人满为患呢?世界人口为什么会如此锐增呢?地球上已经多达70亿人,今后是否还会继续增加,不久就人满为患呢? 世界人口的60%集中在亚洲 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亿时,全球人口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在此图上可以看出,位于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而且这里还集中了其他许多人口比较多的国家。现在,70亿人中的6成(42亿人)都居住在亚洲。亚洲人的主食是大米,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能够养活的人口比较多,一般说来,有种植稻米传统的地区,人口都比较多。
在此分布图上,各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用不同颜色做出了标示。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比较低,而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比较高,预计世界人口今后还会大量增加。关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为何比较低以及对各个地区今后人口的预测将分别放在第1部分和第2部分加以详细介绍。在此分布图上,各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用不同颜色做出了标示。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比较低,而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比较高,预计世界人口今后还会大量增加。关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为何比较低以及对各个地区今后人口的预测将分别放在第1部分和第2部分加以详细介绍。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若按照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地图上做出标示,则可以看出经济富裕的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贫穷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将“人均摄入热量”的分布图与这幅“人均GDP”分布图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人均GDP占有量较高的欧洲和美洲各国,营养状况比较好,而在人均GDP占有量较低的非洲中部各国营养状况比较差。同样,在人均GDP占有量比较高的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和“高龄化率”一般都比较高。
一般来说,在人均GDP占有量较低从而平均寿命比较短的国家,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这表明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和人口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一般来说,在人均GDP占有量较低从而平均寿命比较短的国家,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这表明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和人口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 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会非常快;而发达国家,人口会停止增长甚至减少。
人口增加难道也有像培养液中大肠杆菌那样的命运?人口增加难道也有像培养液中大肠杆菌那样的命运? 用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在空间和营养都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数量将会以加速的方式无限增加。当然,通常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和培养皿属于“封闭环境”,空间和营养都有限制,绝不会出现这种数量无限增加的情况。 在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起初,大肠杆菌的确会快速增殖。但是,随着大肠杆菌的密度增大,环境恶化,大肠杆菌增殖的速度会逐渐变慢,直到数量停止增加。换句话说,大肠杆菌的数量存在着一个上限,这就是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容量”,即培养液能够供养的大肠杆菌的最大数量。大肠杆菌停止增殖以后,数量接着便开始减少。
日本自然环境研究中心研究人类生态学的专家大冢柳太郎博士说:“人类个体数量的增加不可能超过环境所决定的‘容量’,这一点与大肠杆菌是相同的。”事实上,倘若数量超过了“容量”,那将会导致一场悲剧。智利有一个以伫立着许多神秘的巨大人形石雕(摩艾石像)而著名的复活节岛,在那个小岛上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悲剧。日本自然环境研究中心研究人类生态学的专家大冢柳太郎博士说:“人类个体数量的增加不可能超过环境所决定的‘容量’,这一点与大肠杆菌是相同的。”事实上,倘若数量超过了“容量”,那将会导致一场悲剧。智利有一个以伫立着许多神秘的巨大人形石雕(摩艾石像)而著名的复活节岛,在那个小岛上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悲剧。 据考证,复活节岛早在5 - 6世纪就开始有人类居住。在15– 16世纪最兴旺的时期,小岛上的人口至少超过了7000人。这是考古学根据许多证据推测得到的数字。
但是,在18世纪欧洲人首次来到这个小岛时,岛上人口却已经减少到了3000人左右。通过分析地下残留的花粉和其他线索,知道该岛以前由于森林遭到破坏,土壤被严重侵蚀,农业用地的生产力大幅度下降,导致食物匮乏。食物不足又引起部族之间的争斗,结果人口急剧减少。但是,在18世纪欧洲人首次来到这个小岛时,岛上人口却已经减少到了3000人左右。通过分析地下残留的花粉和其他线索,知道该岛以前由于森林遭到破坏,土壤被严重侵蚀,农业用地的生产力大幅度下降,导致食物匮乏。食物不足又引起部族之间的争斗,结果人口急剧减少。 复活节岛是个孤立的小岛,被海洋与周围大岛隔绝开来,在当时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小岛就像是大肠杆菌的培养液,是一个“封闭环境”。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强大,其实也是一个“封闭环境”。那么,人类是否也会遭遇与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或复活节岛上岛同样的命运呢?
复活节岛上的悲剧 复活节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周缘只有58公里的火山岛。在这个小岛的附近看不见其他岛屿,是一个被周围海洋隔绝的孤岛。 早先居住在这个小岛上的人类曾经以种植薯类、饲养猪等家畜和捕鱼为生,一度十分繁荣。在其鼎盛时期(15-16世纪),岛上人口至少超过7000人。岛上各地伫立有许多被称为“摩艾石像”的巨大人形石雕像,据考证是当初为了某种宗教目的而建造的。
后来,由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出现了食物危机,引起部族之间的争斗,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到1722年荷兰人登岛考察时,岛上居民已经减少到3000人左右。50年后,岛上人口又减少到2000人左右,而且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后来,由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出现了食物危机,引起部族之间的争斗,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到1722年荷兰人登岛考察时,岛上居民已经减少到3000人左右。50年后,岛上人口又减少到2000人左右,而且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人类通过扩大“容量”使人口增加 同大肠杆菌一样,人类个体数量的增加不可能超过自己居住环境所决定的“容量”。但是,人类又与大肠杆菌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人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扩大自己居住环境的“容量”。
在远古时代,人类依穴而居,靠狩猎动物、采集果实和捡拾贝类为食。经过许多万年,人类终于离开洞穴,开始建造房屋(洞穴式房屋)。此后,人类才有可能扩大生活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寻找食物。随着定居房屋数量的增加,又出现了村落。这时,同穴居时代相比,人类过上了有很多的人群区的部落生活。这种群居生活促进人类掌握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从而扩大了“容量”(能够供养的人口)。在远古时代,人类依穴而居,靠狩猎动物、采集果实和捡拾贝类为食。经过许多万年,人类终于离开洞穴,开始建造房屋(洞穴式房屋)。此后,人类才有可能扩大生活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寻找食物。随着定居房屋数量的增加,又出现了村落。这时,同穴居时代相比,人类过上了有很多的人群区的部落生活。这种群居生活促进人类掌握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从而扩大了“容量”(能够供养的人口)。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快速扩大“容量”的例子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开始从事农耕”。同狩猎和采集生活相比,农耕生活虽然要花费更多的劳力和时间,但是却得到了麦子和稻米一类便于储藏的粮食,有了稳定的食物保障。
农耕一出现就扩大了“容量”,这说明在决定“容量”上限的关键要素:农耕一出现就扩大了“容量”,这说明在决定“容量”上限的关键要素: 衣、食、住三者之中列在首位的是食物,即俗语所说的“民以食为天”。 读者也许会有疑问: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难道就没有出现过人口超过了当时“容量”上限的情况?日本自然环境研究中心的大冢博士对这个疑问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人口比这个上限更多的情况,真实的情况是在每一个时期,人口总是几乎增加到当时的‘容量’极限。”
例如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是“在人口超过了‘容量’的情况下才开始从事农耕,此后才又出生了更多的超过‘容量’的人,才有了人口增加”。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更可信的看法是,由于人口增加到了狩猎采集生活能够供养的‘容量’极限,人类才被迫开始从事农耕。例如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是“在人口超过了‘容量’的情况下才开始从事农耕,此后才又出生了更多的超过‘容量’的人,才有了人口增加”。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更可信的看法是,由于人口增加到了狩猎采集生活能够供养的‘容量’极限,人类才被迫开始从事农耕。 大冢博士进一步解释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狩猎采集生活摄入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其实比农耕生活更多,因而应该是为了供养已经增加的人口,当时的人类才不得不从事需要更多人手的农耕。”
真实的历史是,每当人口增加到接近‘容量’的关口,出现了打破这种僵局的技术革新,扩大了先前的‘容量’极限,此后人口才又增加,再逼近这个新的“容量”极限。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人类的个体数量就是以这种方式增加到了现在的70亿人。真实的历史是,每当人口增加到接近‘容量’的关口,出现了打破这种僵局的技术革新,扩大了先前的‘容量’极限,此后人口才又增加,再逼近这个新的“容量”极限。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人类的个体数量就是以这种方式增加到了现在的70亿人。 从“多生多死”转型为“少生少死”,导致人口爆炸 人口增加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新出生的人数超过了死去的人数。
人口爆炸式的增加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农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食物,人们的营养状况比较好,提高了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死亡率开始下降。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依然比较高,于是人口开始急剧增加。人口爆炸式的增加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农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食物,人们的营养状况比较好,提高了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死亡率开始下降。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依然比较高,于是人口开始急剧增加。 在那同一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化。工业革命带动的技术革新不限于工业,也延伸都农业领域,改进了包括农具在内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
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人口增加的势头开始减缓。先是新生儿的数量减少,不久,出生率下降到同死亡率几乎相同,以后人口便没有太大的增加。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人口增加的势头开始减缓。先是新生儿的数量减少,不久,出生率下降到同死亡率几乎相同,以后人口便没有太大的增加。 一个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多生多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的“多生少死” 的社会,最后转变为一个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少生少死” 的社会,这样一种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变化的现象被称为“人口转型”。
这种最先发生在英国的人口转型后来随着工业革命一道扩散到世界各地。在人口转型过程的“多生少死”阶段,人口会突然显著增加。世界各地都发生这种人口转型是18世纪以来引起世界人口爆炸的根本原因。这种最先发生在英国的人口转型后来随着工业革命一道扩散到世界各地。在人口转型过程的“多生少死”阶段,人口会突然显著增加。世界各地都发生这种人口转型是18世纪以来引起世界人口爆炸的根本原因。 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型已经完成。在非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今天则正在经历人口转型。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的差别其实就反映了各个国家人口转型发生的时期的不同。
“少生少死”的国家必然要进入高龄化 在人口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发生变化,人口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发生人口转型,总人口中高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必然会增大。 将中国人口区分出男女,按照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不同比例绘制成形象化的阶梯式图形,叫做“人口金字塔”。在人口转型中间阶段(多生少死)的1953年,儿童所占的比例特别大,这个阶梯图形具有典型的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状。
随着人口转型的进行,儿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从多生向少生转变),金字塔的下侧渐渐变窄。与此同时,由于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服务得到改进,高龄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大,金字塔的上侧逐渐变宽。高龄人口比例増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后者的影响超过了前者。中国从多生到少生的少子化过程进行得非常快,因而人口高龄化非常迅速。随着人口转型的进行,儿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从多生向少生转变),金字塔的下侧渐渐变窄。与此同时,由于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服务得到改进,高龄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大,金字塔的上侧逐渐变宽。高龄人口比例増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后者的影响超过了前者。中国从多生到少生的少子化过程进行得非常快,因而人口高龄化非常迅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