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92 Views
■ 了解 日本 對 臺灣 統治政策的演變 ■ 了解 日本 殖民統治體制及 對 臺灣 社會的控制 ■ 了解 臺灣 人武裝抗 日 的經過. 殖民統治 強國運用軍事力量、經濟控制或欺騙手段等方式,占據落後地區或弱小國家的行為。. 想一想. ■ 什麼是「哈日族」? ■ 臺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請舉例說明. 光緒 二十年(西元 1894 年). ( 一 ) 甲午戰爭與割臺. 辜顯榮. 中日甲午戰爭. 光緒 21 年 ( 西元 1895). 中日馬關條約. 1. 臺灣 和 澎湖 割讓給日本 2. 臺灣 歷經 日本 半世紀殖民統治. 李鴻章. 伊藤博文.
E N D
■了解日本對臺灣統治政策的演變 ■了解日本殖民統治體制及 對臺灣社會的控制 ■了解臺灣人武裝抗日的經過
殖民統治 強國運用軍事力量、經濟控制或欺騙手段等方式,占據落後地區或弱小國家的行為。
想一想 ■什麼是「哈日族」? ■臺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請舉例說明
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 (一)甲午戰爭與割臺 辜顯榮 中日甲午戰爭 光緒21年 (西元1895) 中日馬關條約 1.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2.臺灣歷經日本半世紀殖民統治
李鴻章 伊藤博文 福澤諭吉 ν中方代表 ν日方代表
馬關條約的簽約地點:日本春帆樓 梁啟超:「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政,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
(二)臺灣民主國 時間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 成立目的 1.以臺灣民主國的名義 尋求國際聲援 2.抗拒日本的接收 核心人物 1.總統:唐景崧 2.義軍統領:丘逢甲 3.大將軍:劉永福
抗日經過 日軍在北部登陸後 守軍潰散 唐景崧、丘逢甲等人乘船返回中國大陸 抗日行動由鎮守南部的劉永福繼續領導 兵力懸殊, 宣告失敗。
結 果 兵力、武器與日軍相差懸殊,節節敗退 劉永福退回中國大陸 臺灣民主國宣告瓦解 火燒庄/日軍進攻屏東六堆客家庄情景
設立臺灣總督府 西元1895年 臺灣總督 首 長 昔日的總督府 今日的總統府
總督權限 西元1896年發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 授權臺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臺灣總督以「六三法」作為臺灣立法制度的基礎 行 政 權 立 法 權 司 法 權 軍 事 權
特色: 1.地方行政以 警察為中心 2.幾乎任何地 方上的大小 事務,都有 警察介入、 干預。因此 被稱為『典 型的警察政 治』。 典型的警察政治 (一)原因 1.鎮壓武裝抗日勢力 2.監視和控制臺灣人民 (二)措施 1.在各地設立派出所 2.建立嚴密的警網 3.不斷擴大警察的權力
保甲制度 與警察政治配合,有效控制社會秩序 起源 清代臺灣的地方自衛組織協助政府維持治安 甲長 實施方式 10戶= 1甲 10甲= 1保 保正 1.負連坐責任 2.制定保甲規約 3.受警察監督 保正與甲長如果知道同一保甲裡,有人犯罪而沒有舉發,一旦被查到,要連帶受到處罰。
保甲任務 青年團與壯丁團 為鎮壓抗日分子以及救災,保甲中的青、壯年男子組成青年團與壯丁團 1.調查戶口 2.了解保甲內部情形 3.宣達政策 4.輔佐警察和地方行政機關 5.監督修橋鋪路 6.監督公共衛生
背景 臺灣民主國抗日失敗 漢人武裝抗日行動仍此起彼落 前期武裝抗日 1.時間:西元1895年~1902年 2.特色:游擊戰術 3.總督府策略:鎮 撫兼施 訂定招降辦法,誘降抗日分子 4.結果:各地抗日勢力悉數瓦解
後期武裝抗日 1.時間:西元1907~1915年 2.背景:受中國革命運動的影響 具有民族革命性質 3.事件:西元1915年 余清芳等人領導的噍吧哖事件 (又稱西來庵事件或玉井事件)
原住民抗日 日本官吏及警察的殘暴和壓迫 1.起因 2.代表事件:霧社事件 (1)時間:西元1930年 (2)領導人:塞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 (3)經過:原住民趁日人全體到齊參加運動會時, 襲擊殺害日人
▲霧社事件的倖存者 ▲左為莫那魯道的妹妹
▲日軍的武器─大砲 ▲被逮捕的霧社原住民
集結前往鎮壓霧社事件的日本軍隊 霧社部落/霧社事件前,霧社部落全景 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行動,最後都因日本的殘酷鎮壓而失敗 轉而採取非武裝的政治對抗行動
皇民化運動 背景 西元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 目的 日本為充份利用臺灣人的人力和資源 1鼓勵臺灣人民使用日語 2改用日本姓名,穿著日本和服 3採用日本風俗和禮儀 4參拜日本神社 措施 發展 西元1941年,在臺灣各地成立「皇民奉公會」,標榜「臺灣一家」。 企圖使臺灣人民成為真正的日本人
國語之家獎狀/此為日人頒給會說日語的臺灣家庭的獎狀。國語之家獎狀/此為日人頒給會說日語的臺灣家庭的獎狀。 ▲ 皇民化運動重要措施 1.鼓勵臺灣人民使用日語 2.改用日本姓名,穿著日本和服 3.採用日本風俗和禮儀 4.參拜日本神社 ▲穿著和服 的泰雅族婦女
時間 實施背景 內 容 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演變 A.非同化 政策時期 1895 至 1919 臺灣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 1.以武力鎮壓武裝抗日 2.採取漸進統治策略 3.尊重臺灣人民的風俗 習慣與社會組織 B.同 化 政策時期 1919 至 193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民族自決思潮 高唱「內地延長主義」,視臺灣為日本內地的延長
時間 實施背景 內 容 1937 至 1945 中日戰爭爆發 企圖使臺灣人民「日本化」,以擴大利用臺灣人力和資源 C.皇民化 政策時期
名稱:御殿屋電話:(02)2760-5615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255號2樓名稱:御殿屋電話:(02)2760-5615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255號2樓 不要懷疑,就是從這兒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