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837 Views
第十四章 次世代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 (Web) 歷經 10 年演變,其中包含了 .com 網站公司的崛起與泡沫化。現今,全球資訊網正進行著新型態的演化,在以 『 聚沙成塔 』 的觀念下,符合 Web 2.0 精神的網站逐漸成為次世代全球資訊網的主流,也提供了每個人參與網路的無限想像空間。. 第十四章 次世代全球資訊網. 在 2004 年,一個新的名詞 『Web 2.0』 被創立出來,它代表著 WWW 上的新型態,其中包含了一些新型態的網站、內容及服務,也包含了一些新的技術。 Web 2.0 在 W3C 仍無明確的定義,但卻已被大眾所接受。
E N D
第十四章次世代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Web)歷經10年演變,其中包含了.com網站公司的崛起與泡沫化。現今,全球資訊網正進行著新型態的演化,在以『聚沙成塔』的觀念下,符合Web 2.0精神的網站逐漸成為次世代全球資訊網的主流,也提供了每個人參與網路的無限想像空間。
第十四章 次世代全球資訊網 • 在2004年,一個新的名詞『Web 2.0』被創立出來,它代表著WWW上的新型態,其中包含了一些新型態的網站、內容及服務,也包含了一些新的技術。 • Web 2.0在W3C仍無明確的定義,但卻已被大眾所接受。 • 當讀者閱讀到本章之時,相信已經有過無數瀏覽Web網站的經驗,甚至擁有自己的Web網站或個人網頁。非常可能地,您已經使用過Web 2.0網站服務,而不自知。 • 在本章中,我們將先從幾個Web 2.0型態的服務開始介紹 • 進而介紹Web 2.0所運用的一些技術 • 最後再來探討Web 2.0的實質意義。
大綱 • 14.1 新型態的網站服務 • 14.1.1 部落格(blog) • 14.1.2 YouTuBe • 14.1.3 維基百科 • 14.1.4 Google新功能AdSense • 14.1.5 Google新功能-Google行事曆 •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14.2 新的網頁技術 •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14.2.2 AJAX • 14.3 Web 2.0
14.1 新型態的網站服務 • 在我們尚未解釋什麼是Web 2.0之前,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些最新流行的網站服務,這些服務通常符合了Web 2.0的精神。 • 部落格(blog) • YouTuBe • 維基百科 • Google新功能AdSense • Google新功能-Google行事曆 •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14.1.1 部落格(blog) • 部落格 (Blog)又稱網誌,是2004/2005年開始流行的一種新的個人網頁表達模式 • 其字彙由來是weB log,所謂log檔原本是電腦系統紀錄一些操作紀錄的檔案。而後,有人將個人日誌搬上網頁,稱之為blog,也就是在網頁上寫日誌的意思。 • 越來越多的大型網站提供了免費的個人blog空間 • 使用者習慣將blog當作是個人網頁,取代了以往的個人網頁空間。 • blog最基本的功能在於發表「日誌」-也就是「文章」。 • 方便的操作管理介面 • 別人還可以觀看開放出來的網誌,並且加以回應、引用或轉寄 • 許多網站(例如Yahoo)除了提供blog空間外,還提供了首頁、個人網頁空間、相簿空間、留言版等等的功能,並且整合在一起 • 使得傳統個人網站被blog取代 • 因為blog擁有個人網站的所有功能,且比個人網站還要方便。
14.1.1 部落格(blog) • blogger(博客;部落客)指的是有心且認真管理自己blog的人 • 有不少的blogger確實因為在blog發表許多好文章而出名。 • 公眾人物(例如明星、政治人物)也陸續加入blogger的行列。 圖14-1 立委的blog
14.1.1 部落格(blog) • 目前,除了大型網站開放blog給大眾申請之外,還有許多架設blog系統的程式開放給想要架設blog網站的人使用 • 例如WordPress、pLog、Simple PHP Blog、Nucleus、Drupal等等。 • 通常是PHP/ASP/ASP.NET/JSP所撰寫(其中又以PHP為最多) • 有些還允許架設者自行修改想要的新增功能。 • 大多數的blog系統都提供了RSS功能 • 個人使用blog來發表文章,別人除了可以很方便地回應、引用、轉寄之外,別人還可以透過RSS取得文章標題,以便了解該blog是否有最新文章出現。
14.1.1 部落格(blog) • RSS 2.0(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的聚合)是XML的一種應用 • 在2002年改為RSS 2.0版 • 被廣泛使用在網站的最新訊息或摘要。 • 透過RSS Reader可以自動下載到使用者端以便讓使用者快速選取所需要的新文章來閱讀。 • 由於RSS Reader事先安裝於使用者電腦,並會自動定期檢查RSS是否更新,因此造成「類主動」的方式通知最新訊息。 • IE7已經具備RSS Reader的功能,在IE7中稱之為『摘要』功能。 • 使用者只要在網站上,看到RSS 或摘要 之類的符號,按下後就會出現訂閱RSS的網址,只要在RSS Reader中輸入該網址即可。目前大多數的部落格及新聞網站都有提供RSS服務。
14.1.1 部落格(blog) • 如果您對撰寫blog也有興趣,那麼該如何扮演一個好的blogger呢?微軟的高層人員建議下列幾個重點事項: • 1.識別你的讀者 • 2.清楚設定網誌定位 • 3.開始與讀者互動 • 4.實行BlogRolling • 5.強調關鍵字 • 6.保持網誌的新鮮 • 7.觀察網誌的流量數據
14.1.2 YouTuBe • 主要的服務是影音的分享與搜尋服務。 圖14-2 YouTuBe提供影片的分享與搜尋服務
14.1.2 YouTuBe • YouTuBe網站,原因並非僅在於其提供的影音搜尋服務,而是一個新觀念的建立。 • 以往在網頁中放入影音檔是單向的,也就是像過去出書辦報流程類似,來訪者是觀眾,因此過去的網站在影音方面的表現,都是以「出版發行」為主。 • YouTuBe網站除了搜尋影音的服務外,也提供了上傳影音的功能,在上傳時,必須將關鍵字填入Tag欄位,因為Tag欄位的關鍵字就是搜尋功能得以成功之處(目前的影音辨識與自然語言處理並無法有效地為每個影片作出相關性解釋,大抵只能透過檔名來作搜尋)。 • YouTuBe最大的觀念突破在於來訪者再也不只是觀眾,來訪者也參與了整個網站的運作,沒有這些人的參與,則影片無法有效搜尋與推廣,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以是作者。 • YouTube可以當作是影音部落格來看待,它允許所有的部落格引用它的影片,並且提供了相關的HTML/JavaScript語法供引用者引用。 • YouTuBe網址:http://www.YouTuBe.com/
14.1.3 維基百科 •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強調的是群體的智慧 • 維基百科創立於2001年,它是一個百科全書的網站,它強調的是資訊自由化,在維基百科中,任何人都可以開始創造新的詞條,或修改已經存在的條目。這使得知識不再被少數人壟斷,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個人自己的知識 • 至於知識是否被接受,則由所有瀏覽者來判斷。 • 由於語文的差異,因此在維基百科中,將各種語文分為獨立的類別 • 在2007年,中文類別的詞條已經超越十萬筆,英文類別的詞條甚至超過一百萬筆,整體資料量在2007年已經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七倍。 • 運用群體智慧的除了維基百科外,雅虎也推出了『知識』功能,並整合在雅虎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中。
14.1.3 維基百科 • 運用群體智慧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不過最讓人擔心的則是每個人所貢獻的知識的正確性 • 在雅虎的『知識』功能中,確實常見錯誤或不夠正確的回答。 • 然而,維基百科所採取的是折衷式的編輯方法,每個人都可以修改,因此最終將形成一個被大多數人皆可以接受的版本。 • 有些知識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例如政治性詞條。而維基百科的折衷式編輯所造成的結果是中間路線成為最終答案。 • 有些知識則有一些目前人類公認的答案,例如科學性詞條,這類知識的正確性必須答案完全正確,這本百科全書才會有人願意採用。
14.1.3 維基百科 • 曾有人測試過《大英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全書》,結果發現 • 在重要觀念的說明錯誤表現上,維基和大英百科的表現差不多。 • 事實錯誤、事實遺漏、誤導讀者的文句小錯誤,維基百科也只比大英百科略高。 • 在科學知識方面,兩者的正確性也相去不遠。 • 另一方面,維基百科採即時更新,在時效上比大英百科佔優勢 • 在未經過審稿過程就出現的新詞條方面,維基百科正確性比較值得商榷,但舊詞條的錯誤更正卻又比大英百科來的有效率。 • 在維基百科中,尚未被編輯過的詞條或類別將會以紅色超鏈結方式顯示,如果要新增詞條,則需註冊帳號。但如果是修改已經出現過的詞條內容,則無須登入帳號,直接就可以修改。 • 維基百科中文版網址:http://zh.wikipedia.org/ • 維基百科全球版網址:http://www.wikipedia.org/
14.1.3 維基百科 圖14-3 維基百科中文版
14.1.4 Google新功能AdSense • 一般人在開發網站/網誌時,除了自己發表的文章、圖片、影片外,最想加入什麼東西呢? • Google幫您想到了兩樣東西,第一是搜尋功能、第二是廣告。 • 而一般人並不具備開發搜尋程式的能力 • Google提供了AdSense for search給一般人免費使用。 • 只要加入一小段HTML程式碼,就可以在網頁中提供網站搜尋功能。 • 在一般搜尋結果中,只要把屬於該網站的部分取出,不就正是個人網站的搜尋(SiteSearch)。 • 除了網站搜尋之外,AdSense for search還提供安全搜尋(SafeSearch)功能,它可以過濾掉一些含有成人主題內容的網頁。
14.1.4 Google新功能AdSense 圖14-4 在許多網站中常常可以看到AdSense for search
14.1.4 Google新功能AdSense • AdSense for content顧名思義和網頁內容有關,但實質上則與廣告更有關係。它為參與計畫者與Google創造了雙贏,甚至對包含刊登的廣告商也有好處。 • 假設我們要為網站增加點收益,我們要去哪裡找刊登廣告的廠商呢? • 傳統上,在WWW中,廣告掮客公司在負責此業務,例如DoubleClick(www. DoubleClick.com)就是此類公司。 • 對DoubleClick而言,不論是想要刊登廣告的廠商或實際刊登廣告的網站,都是他的客戶, • DoubleClick扮演的是在這多對多中間的媒合角色。
14.1.4 Google新功能AdSense • AdSense for content憑藉著其優良的搜尋引擎程式,可以讓媒合過程自動化和即時化。 • 對廣告商而言,希望的是將廣告刊登在具有相關性的網站中,例如販賣高階繪圖卡的廠商會希望廣告刊登在遊戲討論區網站上。 • 而Google AdSense for content容易的成功要素有下列幾項: • 1. 可以判定您的網站內容屬於哪一類。(即時服務,隨著網站內容的改變而改變網站的屬性) • 2.擁有為數眾多的廣告客戶。 • 3.AdSense機制使得網站維護簡單方便。 • 4.除了找到廣告商之外,也為網站增添了相關的內容。並且也為企業競爭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14.1.4 Google新功能AdSense • 您想為自己的網站加入搜尋功能嗎?您想為自己的網站增添一點廣告收入嗎? • 連上Google網站,很容易就可以查詢到AdSense的使用方法,是中文說明的,操作也很簡單。 • Google adsense網址:https://www.google.com/adsense/
14.1.5 Google新功能-Google行事曆 • 在2006年,Google又提出新的Web版行事曆服務,名稱為Google Calendar。 • 以往我們使用Outlook軟體,大多不離兩種功能,第一個是收發管理Email、第二個是規劃行事曆。 • 在傳統Email的型態改為Web Mail之後,行事曆也開始朝Web化邁進,並且與Web Mail整合。 • 使用Google Calendar可以將所有重要約會及特定日期或時間的行程,集中一處管理與存取。
14.1.5 Google新功能-Google行事曆 • Google Calendar還提供了分享機制,分享機制也就是公開行事曆給所有人或特定人的機制。 • 傳統上,我們要透過網路組織一個社交活動,通常必須先透過網路寄發邀請函給受邀請人,受邀請人被動收到邀請函才能得知有此一社交活動,然後才能決定是否參加。 • 而經過公開行事曆的功能之後,就改變成使用者主動參與社交活動的模式。 • 同樣地,如果您想要找尋一些感興趣的活動來參加,也可以透過搜尋行事曆的方式,尋找別人所公開的行事曆中,是否有您想要參與的活動。這將有助於新社群的成立、拓展與維繫。
14.1.5 Google新功能-Google行事曆 • 簡單來說,Google Calendar包括下列幾個特色: • 1.使用方便 • 2.集中管理 • 3.分享與發佈 • 4.保持聯繫 • 5.具整合性 • Google Calendar說明網址︰http://www.google.com/googlecalendar/overview.html
14.1.5 Google新功能-Google行事曆 圖14-5 Google Calendar的說明網站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社交人脈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一種新興的網路服務模式,國外已經有許多網站提供這樣的服務。例如:Linkedin、Friendster、openBC等等。 • 過去幾年,網路社群成為一個常見的名詞,甚至有許多企業也藉由經營網路社群來達到行銷的目的。而現在最流行的不再只是網路社群,而是網路社交。兩者的差別可以簡單說明如下: • 「社群」:一群人因著同樣的興趣、理念,聚合在一起,作同一件事。 • 「社交」:因著特定關係或信賴關係,聚合而成的一種特殊「社群」。 • SNS網站就是提供網路社交的網站,它的理論基礎是「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藉由SNS網站,您可以快速拓展人脈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六度分隔」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葛籣(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提出的理論。 • 六度分隔理論認為在人際關係中,要結識一位陌生的朋友,只需要通過六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就能達到目的。 • 在2003年,小世界研究計畫(Small World Project),透過網路的幫助,證明了人際關係的六度分隔理論。 • 小世界實驗要求六萬多名的參與者,透過電子郵件去找到指定的18個陌生人中的任何一人。而這18個陌生人身處於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及不同的社交圈。 • 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的電子郵件平均經過六個人的轉寄,就可以把郵件傳送給指定的陌生人。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六度分隔」理論的數學基礎在於幾何級數 • 如果每個人平均認識250人,那麼六度就是2506=256×106=244,140,625,000,000,再扣掉一些重複的節點(已經出現過的人,例如a有b,c兩個朋友,b有c,d兩個朋友,那麼c就重複了),也已經幾乎達到全球人口的幾倍之多。 • 「六度分隔」理論真的很神奇,但確實存在,瓦茲教授在受訪時說到:『這個世界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只是人們察覺不出來而已』。而他的實驗只不過是把人際關係地圖(Social map),作了一次清楚的描繪。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SNS網站基於「六度分隔」理論而發展,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參與者是否夠多,目前有些網站的會員人數已達數百萬。 • 前面說到「社交」與「社群」的區別,關鍵在於特定關係或信賴關係。 • 信賴感與親疏有關,例如您的朋友就會很信賴您,而您朋友的朋友對您的信賴感就差了點,並會逐次遞減下去。 • 一層人脈(指的是您的朋友) • 二層人脈(指的是您的朋友的朋友)。 • 請注意,「六度分隔」理論採取的是平均值,所以有時候您想要找到的陌生人,可能只是三層或四層人脈而已。在沒有SNS網站之前,我們要尋找三層或四層人脈談何容易,而現在透過SNS網站,就能加快人脈的拓展。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以Friendster網站來說,您要加入會員的話 • 首先需要提供一份自我介紹,列出你的興趣、嗜好、喜歡看的書、電影、電視節目之類的基本訊息。 • 然後您必須邀請朋友加入成為會員,建立起您的第一層人脈。 • 第一層人脈受邀加入會員後,又會邀請他們電子郵件通訊錄中的第二層人脈 • 如此不管幾層人脈的會員只要一連上Friendster,您就能立刻看到他們。 • 而系統又提供了一些功能,例如您想要約人打場棒球賽,就可以透過區域、興趣等條件,在你的人脈中,很快速地找到可以約的人,進而達到過去傳統社群的功能。 • 在您所約出來打棒球的人,並不見得是你完全陌生的人,有些可能是二層人脈,也有除了打棒球以外的共同話題可談論(因為你們同時都認識第一層人脈的某個人)。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 根據《今日美國報》的報導,某位名作家貝格在接到一家科技公司的執行長的邀請而加入會員後,一開始他只邀請十二位信賴的朋友 • 但這些朋友介紹的朋友(二層人脈)迅速增至一千八百名 • 而到了四層人脈時,竟高達11萬8000人。 • 可見得SNS提供的機制確實可行。 • Friendster網址︰http://www.friendster.com/
14.1.6 社交人脈網站(SNS Site) 圖14-6 Friendster網站
14.2 新的網頁技術 • 上一節中所介紹的網站所提供的新服務事實上都符合了Web 2.0的精神,而其背後則包含了一些新的技術,這些技術也是做為Web 2.0的核心技術,以下我們針對這些技術加以說明。 •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是一種資訊傳播方法,透過feeds格式與REST架構(WWW採用的建構模型)進行傳送 • 它的優點是改善閱讀的時間與效率。 • 傳統上,Email、News都強迫使用者全盤接收,才能夠閱讀其內容。但有些時候,使用者光看到標題就對其中的內容不感興趣,但卻已經花費了時間下載了全部的內容。 • Web雖然透過搜尋引擎,讓使用者快速找到所需網頁,但Web屬於被動式,使用者必須主動且手動打開瀏覽器並提出要求,伺服器並不能夠主動傳遞最新的消息給使用者,這對於最新消息的獲取並不方便。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使用者希望能夠有一種機制,可以自動取得最新消息 • 只要安裝軟體能夠在電腦或瀏覽器啟動後自動被執行並定期自動提出要求(request)即可達到類主動的效果。 • 使用者希望盡量不要下載使用者不想要的內容。 • 必須由使用者決定哪些內容要下載,此時,若軟體僅自動下載部分文章內容(如標題、摘要),就可以減少頻寬的浪費。 • 而這兩個要求正是syndication的特色。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目前較普遍syndication規格有兩種 • 分別是2002年推出的RSS 2.0 • 2003年/05年推出的Atom 0.3/1.0。 • 兩種格式都使用XML做為資料傳輸格式。 • Atom則擁有比RSS更強大的支援功能和更嚴謹的定義,但由於推出時程較晚,所以目前syndication分享仍以RSS 2.0為主。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syndication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分別如下: • syndication feeds: • 就是摘要本身,它必須放在網路上,透過唯一的URL讓軟體下載,該URL又稱feeds URL。 • feeds資料格式: • 包含RSS 2.0與Atom兩大類。由於都是公開的格式,這也使得RSS閱讀器得以有許多版本可供選擇。 • feeds reader: • 又稱為feeds aggregator,做為閱讀之用,安裝於使用者端 • 常見的有SharpReader、RSS Bandit、RSSOwl、GreatNews Rss Reader、FeedDemon、NewzCrawler、新版的IE瀏覽器(IE7) • 這些軟體使用方便,通常只要按幾下就能完成對feeds URL的訂閱。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如何製作feeds呢? • 一般提供syndication/RSS發佈的網站(例如blog網站)都會提供工具或自動幫您編寫feeds • 也可以透過記事本來編寫,不過幾乎沒有人會這樣做。 • 目前大多數syndication大多應用在blog或新聞站台等常常更新內容的網站,以後則可能在企業的商業應用中,扮演新一代內外部資料管理的方式。 • syndication對網路模式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 它降低了創造與取得資訊的角色,相對於Email而言(例如電子報),syndication的網路主導權由發佈者轉移到閱讀者。對於閱讀者不想要的內容,發佈者就不能強迫閱讀者下載與瀏覽。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 相對於WWW而言,syndication使得資訊來源由集中而變成分散,因為一個feeds reader可以下載多個來源的feeds • 透過syndication機制,只要透過feeds reader訂閱這三個blog的RSS,就可以一次看到這三個blog的最新文章標題。如此有效率的閱讀方式,使得資訊來源得以分散。 • syndication對於網站的維護也造成了影響,由於feeds reader的方便性,使得使用者減少直接瀏覽網站內容而可能導致廣告收入降低。 • 要增加使用者瀏覽網站的機率,必須由網站內容著手,盡量增加使用者感興趣的標題,且不能太久不更新,而當使用者被標題吸引而瀏覽網站時,也必須能夠得到滿意的結果。 • 瀏覽者評比文章的功能。 • syndication機制將會造成網站內容越來越好、越來越新的良性循環。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圖14-7 使用IE7 RSS功能訂閱的摘要
14.2.1 聯合化資訊交換(Syndication) 圖14-8 使用FeedDemon(RSS Reader)訂閱的摘要
14.2.2 AJAX • 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全名是『非同步JavaScript和XML』 • 它是一種互動式的網頁開發技術。 • AJAX使得不用打斷使用者的操作(傳統上會因為等待伺服器回應而被打斷),就能動態地更新網頁內不同區塊的內容,而不需更新整個網頁。 • 事實上,AJAX並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總稱,描述如下 • 1.使用 XHTML + CSS 來表示網頁資料 • 2.在客戶端使用 JavaScript 操作DOM進行動態顯示 • 3.使用XML和 XSLT進行數據交換及相關操作 • 4.使用XMLHttpRequest物件與Web伺服器進行非同步數據交換 • 5.使用JavaScript來撰寫程式
14.2.2 AJAX • AJAX的最主要目的在於,盡可能將資料的傳送以XML格式來達成,並且將更多的工作分配給客戶端瀏覽器。 • 回顧以往傳統Web網頁的執行流程。假設網頁包含表單(Form),用戶在表單內填寫的資料按下Submit鈕後就會被送到伺服器處理,伺服器接收並處理之後,會回傳一個HTML網頁資料,有時候這個HTML網頁資料與前一個網頁資料差不多,此時就浪費了許多頻寬。 • 由於伺服器工作量通常很大,這也可能造成客戶端等待的回應時間因此而延長。若將某部分工作盡可能的分配給客戶端來執行,不但可以節省頻寬,還可以減少用戶端等待回應的時間。 • 要讓瀏覽器分擔更多工作,需要給瀏覽器端更多除了網頁效果以外的資訊,透過AJAX機制,瀏覽器可以向伺服器發送並取回必需的資訊(通常這些資訊以XML格式包裝)。 • 客戶端在取得必需的資訊,可以透過JavaScript進行進一步地處理,由於必要的資料已經在客戶端了,所以減少了與伺服器交換資料的次數。
14.2.2 AJAX • AJAX似乎是分攤伺服器與瀏覽器工作不錯的機制,但它還是有一些問題,有些已經可以利用一些技巧來解決(例如AJAX無刷新重載機制),有些則尚需要克服 • 使用AJAX製作的網站應用程式,稱之為AJAX-based應用程式 • 例如Yahoo! Maps、Flickr 等都是此類程式。 • 由於AJAX將工作分散到瀏覽器執行的特性 • 所以AJAX是Web 2.0網站常用的技術 • 但這並不代表使用AJAX就是Web2.0網站。
14.3 Web 2.0 • Web 2.0,一個從2005年開始流行的名詞,到了2006年,儘管大家不太了解它的真正涵義,卻已經無可避免的接受了它的來臨。許多企業已經有意無意地用Web2.0來粉飾自己,似乎網站如果不是Web 2.0網站,就跟不上潮流似的。在本節中,我們將揭開Web 2.0的神秘面紗,只有真正瞭解了Web 2.0的精神,您才能善用Web 2.0。 • Web 2.0並不是一個嚴格定義的標準(至少在本書撰稿之時,尚未被任何有關單位定義), • Web 2.0可以說是一種觀念的轉變,當然它也使用了一些特別的技術來達成這些觀念,但使用這些技術並不代表就是Web 2.0,重點還是在網站是否符合了Web 2.0的觀念。
14.3 Web 2.0 • Web 2.0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Tim O'Reilly)所創,並且在2004年10月召開第一次Web 2.0研討會。 • 自從2001年網路泡沫化後,大多數的『.com』網路公司陸續倒閉,形成了『剩』者為王的局面,這些網站大多變成了入口網站或被入口網站所併購而成為更大型的入口網站。網路是否該邁入下一世代了呢? • 傳統『.com』網路多以B2C模式在經營,而當出現C2C拍賣網站之後,事實上,Web 2.0的初期概念就已經出現。 • 資訊提供者是每一位賣家 • 買家則為資訊接收者 • 拍賣網站所扮演的角色是『平台』,而非資訊提供者。
14.3 Web 2.0 • 在第一次Web 2.0研討會的開場白中,O'Reilly開宗明義指出 • Web應該是個平台。提供資訊的不該只侷限在網站維護者,應該擴展到每一位參與的使用者身上。 • Web 2.0最主要的精神是『參與、互動、分享』 • 例如現在流行的blog,正是Web 2.0最成功的範例之一。
14.3 Web 2.0 • 一個網站要符合Web 2.0的精神,可以由下列幾點來判斷,事實上,很少有網站完全符合下列各點,但符合越多的,通常我們就認為該網站算是符合Web 2.0精神的網站: • 服務,而不是打包的軟體,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可伸縮性。 • 控制獨特的、難以再造的資料源,並且用戶越多內容越豐富。 • 把客戶當作共同開發者來信任。 • 利用群體智慧。 • 通過客戶的自服務發揮長尾的力量。 • 軟體超越單一設備。 • 輕量型用戶介面、開發模式和商業模式。
14.3 Web 2.0 • 相對於符合Web 2.0精神的網站,其餘的網站我們將之歸類為Web 1.0網站,我們藉由以下20個面向來說明,讓您更了解Web 2.0與Web 1.0的差別。 • 請注意,由於Web 2.0強調的是精神,因此,有時候在解說Web 2.0時,一些不屬於Web服務的服務也可能被納入討論,例如P2P • 1.Web 2.0的定義是多向度的聚合: • Web 1.0是單一嚴格的定義,而Web2.0是多重模糊的定義 • Web 2.0是一種概念,許多想法的集合,很難以簡單幾句話將之定義。 • Web2.0並沒有詳細的定義,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為Web 2.0下定義,只要這個定義符合『參與、互動、分享』的基本精神。
14.3 Web 2.0 • 2.Web 2.0 的內容提供者,從少數人變成多數人: • Web 1.0只有管理者才能編輯內容,而Web2.0每個使用者都可編輯內容。 • 以往Web 1.0在內容提供上,由少數人(網站管理者)提供,屬於一對多的媒體模式(和傳統電視節目類似)。 • 而Web 2.0則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提供內容,而且大多數的內容也都是由使用者所提供,屬於多對多的媒體模式(和Call in電視節目類似) • 最明顯易懂的範例就是blog。
14.3 Web 2.0 • 3.Web 2.0在瀏覽介面技術上較先進: • Web 1.0一定要靠要換頁才能更換內容,Web2.0則不需要頁就可更換內容。 • Web 1.0每次都需要等到使用者按下超鏈結,將新的頁面需求交付給伺服器,伺服器回傳新的頁面後才能達到更換內容的效果。 • 而Web 2.0強調透過Flash與AJAX等技術,不必每次都向伺服器提出要求,由於回應時間變短了,所以使用者瀏覽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