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1.03k Views
第十二章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练习. 1.頞 2.骭厥 3.贲响 4.核骨 5.掌后锐骨 6.何谓腧穴?腧穴与经络的关系如何?. 练习. 7、手阳明经起于__之端。 8、脾经上哪些穴位不宜深刺? 9、如何理解 “ 腰背委中求 ” 10、髀枢 11、息贲 12、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 —— 。.
E N D
练习 • 1.頞 • 2.骭厥 • 3.贲响 • 4.核骨 • 5.掌后锐骨 • 6.何谓腧穴?腧穴与经络的关系如何?
练习 • 7、手阳明经起于__之端。 • 8、脾经上哪些穴位不宜深刺? • 9、如何理解“腰背委中求” • 10、髀枢 • 11、息贲 • 12、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厥阴经脉、手厥阴络脉、手厥阴经别和手厥阴经筋。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厥阴经脉、手厥阴络脉、手厥阴经别和手厥阴经筋。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第一节 手厥阴经络 • 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与足少阴肾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属心包,络三焦,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经别入胸中,别属三焦,循喉咙,出耳后。络脉络心系,散胸中,结于贲。
(一)经脉循行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1]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2],下膈,历[3]络三焦。 •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4],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5] • 入肘中,下臂[6],行两筋[7]之间,入掌中[8],循中指[9],出其端。 •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10]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 • [1]心包络:《脉经》《甲乙经》《铜人》无此三字;《太素》《十四经发挥》无“络”字。 • [2]心包:原有“络”字,《甲乙经》同;《脉经》、《太素》、《素问·藏气法时论》等篇王冰注、《千金方》《铜人》《十四经发挥》引文均无,因据删。“心包”原意指心外之包膜;“心包络”意指与心包相通的络脉。心包与络应有所区分,但后来注家多以“心包络”为专名。 • [3]历:经历的意思。杨注: “经历三焦仍络著(着)也。三焦虽复无形,有气故得络也”。三焦指上、中、下三部位,据《难经》所说,三焦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脐下。
名词解释 • [4]下腋三寸:距腋下三寸,与乳头相平处,为天池穴。 • [5]太阴、少阴之间:指手太阴、手少阴之间。 • [6]下臂:此指前臂。 • [7]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 [8]掌中:劳宫穴所在,当第三掌骨桡侧。 • [9]中指:中指的桡侧。 • [10]小指次指:无名指,即第四指。
手厥阴心包经 ①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 胸中支脉,②沿着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达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至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掌中支脉,⑦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问题 • 1肾经与心包经交接的支脉是( ) • 2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是( ) • A“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间” • B“上出两指之间,出手表腕” • C“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 D“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 E“出渊腋下三寸,布胸中”
(二)经脉病候 •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1],心中澹澹[2]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是主脉[3]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灵枢·经脉》)。
注释 • [1)支满:支撑胀闷的感觉。 • [2]澹澹:音淡,形容心悸。 • [3]主脉:心主脉,心包为心之外卫, • 本经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故主脉所生病。
主要病候 • 脏腑病:心痛、胸闷、心烦、癫狂等;经脉病: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复习内容 • 心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
二、手厥阴络脉 • 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注释 • [1]烦心:原作“头强”,据《甲乙经》《千金方》改。 •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 出于两筋之间,经向上联系心包,散络于心系。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联络心包,散络于心系。 • 其病: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烦。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三、手厥阴经别 •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1]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2]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3]之下。
注释 • [1)渊腋:指腋部,其下三寸当天池穴处。 • [2]出循:《太素》作“上循”。 • [3]完骨之下:约当天牖穴部。 • 手厥阴经别,从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经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四、手厥阴经筋 •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1]。 •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2](《灵枢·经筋》)
注释 • [1)贲:原误作“臂”,据《太素》改。此指膈部。 • [2]息贲:气息急迫之症。 • 手厥阴经筋:起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分散前后挟两胁。分支进入腋内,布散胸中,结于膈部。 • 其病症:见经筋循行部位僵滞不适,转筋,以及胸痛或成为气息急迫之症。
手厥阴心包络,由胸走手,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厥阴心包络,由胸走手,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 体表循行: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 • →无名指 • 体内循行→起于胸中,属心包络,络三焦 • 本经一侧9穴,1穴分布于胸前,8穴分布于上肢内侧。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天池* • [命名]“天”指高部,“池”指水池。乳峰似山巅,有乳涌出,穴在乳旁,状若天池,从其泌乳作用而得名。 • [定位]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联系平第四肋间隙的穴位神封、膻中、乳中、天池、天溪) • [取穴] 仰卧,先定第4肋间隙,然后于乳头中点外开1寸处取穴。妇女应于第4肋锁骨中线向外1寸处定取。
主治 • 1.心悸、心痛,——本穴位于乳房部,其下为胸腔,内居心肺,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可治心、肺、乳房病症。 • 2.胸痛,咳嗽,气喘。 • 3.乳痈(初期)—乳房位于胸,故心包经的腧穴多是治疗乳痈的常用穴。 • [操作] 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参考 • 据报道,本穴治疗房颤疗效甚好。心主神明,故又为治疗各种神志病的常用穴。 • [临床配伍应用] • 现代常用于治疗乳腺炎、心绞痛等。配膻中、乳根、少泽主治乳痈、乳少;配委阳、极泉主治腋窝淋巴腺炎。
2、天泉 • [命名]“天”指上部,上接天池位于上臂,其间有肌肉凹陷如“泉”,故名。 • [定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 [取穴]伸臂仰掌,于腋前皱臂上端与肘横纹上的曲泽连成直线,在肘横纹上7寸处取穴。
主治 • 1。心痛,心悸,胸胁胀满。咳嗽,胸痛——其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历络三焦”。肺属上焦,故本穴可治心肺疾患。 • 2.上臂疼痛——局部作用。手厥阴心包经归肝经相接,肝主筋。本穴治疗足不收,痛不可以任地,即基于腧穴的接经主治作用。 •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临床配伍应用 • 现代常用于治疗臂痛、支气管炎等。配曲池主治肘臂疼痛;配期门主治胸胁胀满。 • 问:手三阴经在上臂部(臑)共有哪几个腧穴?
手三阴经上臂部腧穴 • 手三阴经在上臂部有四个穴位,分别是:心经的青灵(在少海与极泉的连线上,少海下三寸,肱二头肌的尺侧缘。)肺经的天府、侠白(天府: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是穴;侠白:腋前纹头下四寸,肱二头肌桡侧缘)。一般上臂部的穴位均可治疗瘿气,如天府,侠白、青灵等。
3、曲泽* 合 • [命名]“曲”,弯曲,“泽”,较“池”浅而广。位于肘弯处,形似浅池,微曲其肘始得其穴,故名。 •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 [解剖]有正中神经本干。 • [取穴]仰掌,微屈肘,于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肘弯横纹上取穴。
主治 • 1、急性吐泻、胃痛,腹痛—合主逆气而泻。心包经“历络三焦”,脾胃属中焦,通过放血的方法,使邪热随血而去,故为治疗急性吐泻、中暑的常用效穴。 • 2、心痛,心悸、心烦、胸胁痛。 • 3、臂肘挛急。 • 4、发热性疾病。 •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静脉出血,可艾条灸 .
[功效] • 清热宁心,降逆止呕。 • [参考]分别进行有关指标的测定,对心功能等参数均有改善。患者施灸局部穴区后,均为温热感,心闷减轻,心前区舒适。 • [临床配伍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等。配内关、中脘主治呕吐、胃痛;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4.郄门 郄穴 • [命名]本经郄穴,位于两筋相夹分肉相对之处如门状。 •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之间。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间膜。浅层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和前臂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伴行动、静脉,骨间前动脉,神经等结构。
主治 • ①心痛,心悸,疔疮,癫痫。 • ②呕血,咳血。 • [操作]直刺0.5-1.0寸。
参考 • 郄门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如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膈摆动。在开胸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升高,不致缺氧,仅二氧化碳含量增高。针刺郄门穴对心脏功能亦有调整作用,如对冠心病,心绞痛,可使心率减低。
临床配伍应用 • 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癔病、消化道出血等。配神门、心俞主治心悸;配大陵主治呕血;配神门主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等。
5.间使* 经穴 • [命名]“间”指间隙;“使”指信使。此穴在两筋之间,有传递经气的作用,故名。 •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 • 之间。 • [取穴]伸臂仰掌,手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直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处取穴。
主治 • ①心痛,心悸、心烦。 • ②癫狂痫及癔病。 • ③热病,疟疾、胃痛,呕吐——宁心安神,和胃祛痰 • ④肘臂痛。 • [操作]直刺0.5—1.0寸。
解剖 • 皮肤一皮下组织一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一指浅屈肌一指深屈肌一旋前方肌。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前臂正中静脉。深层布有正中神经,正中神经伴行动、静脉,骨间前动脉,神经等结构。
临床配伍应用 •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癫痫、癔病、疟疾等。配心俞主治心悸;配后溪、合谷主治癫狂;配内关、胃俞、中脘主治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