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1.59k Views
天貝與納豆 . 天貝. Tempeh 是起源於印尼的一種大豆醱酵食品,年產量達 50 萬噸以上,依其土著發音有 tempe kedelee 及 tempeh 之稱謂,本文暫音譯為「天貝」。 天貝菌種採自舊的天貝或一種叫 Usar 的種菌。 . 圖 1 、黃豆構造 . 天貝黴之菌學探討.
E N D
Tempeh是起源於印尼的一種大豆醱酵食品,年產量達50萬噸以上,依其土著發音有tempe kedelee及tempeh之稱謂,本文暫音譯為「天貝」。 天貝菌種採自舊的天貝或一種叫Usar的種菌。
Hesseltine、Steinkraus等西方學者,一致認為製造天貝之惟一菌種屬根黴Rhizopus sp.。在根黴屬中,他們又特別屬意Rhizopus oligosporus,該菌係當時Hesseltine之助手印尼華僑Ko所分離。其特性為孢子囊柄粗短,不分枝,孢子無溝痕,偽根少,厚膜孢子甚多,酸性蛋白分解酵素活性及脂肪分解酵素活性甚強,澱粉分解酵 素較弱等。
表1、天貝與大豆各種成分之比較 Tempeh A.:不使用乳酸浸漬,100℃,90分水煮。 Tempeh B.:脫皮大豆無浸漬,水煮120分。 TCA,Trichloroacetic acid.
(一)纖維分解酵素能使大豆細胞壁之第一層(first wall)纖維由結晶形變成不定形(amorphous),最後使其崩潰,而使細胞質外漏。有部分纖維素甚至被分解為纖維雙醣(cellobiose)或葡萄糖,這些單醣及雙醣皆可被天貝黴同化而轉變成菌體。天貝黴之細胞因無橫隔(septa),細胞質甚易從斷裂處漏出,而與動物消化酵素接觸,因此其消化性甚佳,其他單細胞蛋白質如細菌,酵母或綠藻等,因有一堅韌之細胞壁,不易被動物消化。 • (二)細胞分解酵素,此酵素可包括pectin lyase,polygalactouronase,pectin esterase等,能使結合細胞與細胞間之黏結物(cement material)迅速溶解而使細胞從組織游離出來
蛋白質分解酵素,根黴能產生酸性蛋白質分解酵素,其最適用pH值為3.0,根黴所產生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分解蛋白質使成為胜肽及游離胺基酸。蛋白質分解酵素,根黴能產生酸性蛋白質分解酵素,其最適用pH值為3.0,根黴所產生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分解蛋白質使成為胜肽及游離胺基酸。 • 天貝黴Rhizopus oligosporus之蛋白質分解酵素依Wang等之報告有5種,可分為二型。
(四)脂肪分解酵素,天貝黴可產生大量之脂肪分解酵素,使大豆中之油脂水解成甘油及脂肪酸,Wageuknecht et al.(1961)指出有三分之一中性脂肪被其產生之脂肪分解酵素分解後,以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此脂肪酸為一種必需脂肪酸。
凝乳酵素,凝乳酵素亦為蛋白質分解酵素之一種,能使牛乳凝固成塊狀,製造乳酪時必須使用此種凝乳酵素以分離出酪蛋白。 • 天貝黴Rhizopus oligosporus亦能產生大量之凝乳酵素,據Wang等之報告,Rhizopus oligosporus之凝乳酵素亦可應用於乳酪之製造。
植酸如攝食過多時,尚可影響銅、鋅、鈷、鎂、鐵及鈣等之利用性。因此在食品中不希望有過多之植酸存在。植酸如攝食過多時,尚可影響銅、鋅、鈷、鎂、鐵及鈣等之利用性。因此在食品中不希望有過多之植酸存在。 • 天貝黴能產生多量之植酸分解酵素,在天貝醱酵過程中,大豆中之植酸都被水解成磷酸肌醇,可提供利用性高之磷及肌醇(inositol)。
據Hesseltine及Wang之研究天貝發酵中,對於格蘭氏陽性細菌有抑制能力,認為天貝黴可能產生一種或多種胜肽抗生素(polypeptide antibiotic),尤其對於腸內菌Clostria之抑制,此發現可應證印尼土著因攝食天貝而減少胃腸病,如下痢等症。
表6、天貝抗氧化物質Factor 2 之活性 ※pH7.4氧吸收量達50μl之時間(分)
天貝醱酵中如何產生factor 2,據池火田之推測,認為此物在大豆中以前驅物之型態存在,如未經醱酵,無法轉變為有效的抗氧化物factor 2;又,此factor 2之產生,亦只有Rhizopus sp始能行之。
據Hesseltine及Wang之研究天貝發酵中,對於格蘭氏陽性細菌有抑制能力,認為天貝黴可能產生一種或多種胜肽抗生素(polypeptide antibiotic),尤其對於腸內菌Clostria之抑制,此發現可應證印尼土著因攝食天貝而減少胃腸病,如下痢等症。
表7、在不同培養基之天貝黴抑菌活性 紙圈直徑12.7mm;測定用微生物:Bacillus subtilis NRRL B-765;培養基Peptone-beefextract-dextrose-salt.
表8、添加土產天貝之細菌對於維生素B12之生產影響表8、添加土產天貝之細菌對於維生素B12之生產影響 *BHI:brain heart infusion;使用BHI液抽取印尼土產天貝,然後將此含細菌之BHI液作為菌種。
(一)作為中國料理之材料。 (二)調製幼兒及老人食品。 (三)魚粉替代品。
納豆是日本人以大豆為原料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傳統食品。 • 距今約2300年前,日本就有利用大豆製成各種食品,例如味噌,醬油,豆腐,油豆腐及納豆等 。 • 納豆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膳食纖維及低聚糖等成分,因此最近也受到日本、台灣,甚至美國人的注目,將之視為機能性食品及簡便食品。
納豆的起源應追溯到彌生時代日本人的食生活中米與豆。在當時主食開始以水稻栽培,捕野豬鹿和豬,之後續有漁撈作業,具有現代人想像以上豐富的食生活。彌生人將豆蒸煮,炒,並做成豆粉供食用。並過著以堅穴式之不完全取暖的居住生活。當時將煮過的大豆用稻草包裹起來以保存,偶然發現煮豆產生黏稠絲狀物,如此,納豆便誕生。納豆的起源應追溯到彌生時代日本人的食生活中米與豆。在當時主食開始以水稻栽培,捕野豬鹿和豬,之後續有漁撈作業,具有現代人想像以上豐富的食生活。彌生人將豆蒸煮,炒,並做成豆粉供食用。並過著以堅穴式之不完全取暖的居住生活。當時將煮過的大豆用稻草包裹起來以保存,偶然發現煮豆產生黏稠絲狀物,如此,納豆便誕生。
納豆有浜納豆及大德寺納豆之「寺納豆」及所謂的引絲納豆二種系統。納豆有浜納豆及大德寺納豆之「寺納豆」及所謂的引絲納豆二種系統。 • 「寺納豆」為很接近豆味味噌的食品,大豆趜經鹽水浸漬,然後經發酵、熟成。這即所謂的「鹽辛納豆」,也稱為「唐納豆」。此種稱呼顯示其源自中國大陸「豉」很類似的食品。中國的文獻記載,不加食鹽發酵者稱為「淡豉」。而與最近稱的「絲引納豆」很相近。
矢部氏將納豆菌與新菌分離,因此,有關納豆的研究之重要性才廣受注目。矢部氏將納豆菌與新菌分離,因此,有關納豆的研究之重要性才廣受注目。 • 實際菌的分離成功應該是東京農科大學將沢村真氏。沢村氏在明治之十八年發現納豆菌,於是將之稱為「Bacillus natto sawamura」。 • 以沢村氏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事衛生與安全的納豆製造為目標,並提倡以純粹培養之納豆菌為菌種進行發酵製造的納豆。
後來,又有盛岡高等農林分校教師村松舜氏篩選納豆菌,而嘗試實際納豆的製造。後來,又有盛岡高等農林分校教師村松舜氏篩選納豆菌,而嘗試實際納豆的製造。 • 又有北海道大學的半沢洵氏將過去沢村、林松兩氏的方法改進,將用比稻草包裹更衛生的容器發酵納豆,稱為「半沢式納豆製造法」,從此也使納豆產業進入大量生產的時代。
以納豆為原料發酵製成的納豆有兩種。一種叫「絲引納豆」,這類的產品黏度很高,豆的表面具有豐富的黏性物質,如絲因此而得名。以納豆為原料發酵製成的納豆有兩種。一種叫「絲引納豆」,這類的產品黏度很高,豆的表面具有豐富的黏性物質,如絲因此而得名。 • 另一種納豆產品不具黏絲物,但具有鹽味,故稱「鹽辛納豆」。 • 這兩種都是日本傳統發酵大豆食品,也是主要蛋白質來源。而這兩種產品都是來自古中國,但在製造方法已經日本人改良而有些不同,營養價值也有差異。
〈一.〉鹽辛納豆 • 鹽辛納豆是大豆發酵食品的一種,但嚴格說起來並非納豆(與味噌較為類似,雖是大豆發酵食品,但不大像那豆類)。換句話說,鹽辛納豆並沒有經過納豆菌的發酵作用。 • 鹽辛納豆歷史比絲引納豆更為久遠,在奈良時代便已在宮內省的大膳職製造生產,當時即叫做「豉」。 • 至於由中國傳到日本的「豉」,曾經過日本人改良,由於主要生產地點在京都的大德寺、天龍寺等寺廟中,所以又有「寺納豆」之稱。後來又有濱名湖旁的大福寺所生產的納豆很著名,又將它依產地命名,稱為「濱納豆」。
〈一.〉鹽辛納豆(續) • 1.製法:鹽辛納豆是將大豆蒸煮後放在室內平鋪的稻草上,經過三天麯菌長滿大豆,麯菌長後成為大豆麯,此時大豆中的蛋白質被麯菌中的蛋白質酶分解,生成具有鮮味的胺基酸。接著將大豆麯放進鹽水中浸泡,再經過3~4個月發酵與熟成。此期間的發酵菌種主要為耐鹽性乳酸菌,乳酸菌將酸味附予大豆,為其特色,由於含有乳酸故容易保存。之後再將大豆取出,平鋪風乾後即得鹽辛納豆產品。 • 2.營養與用法:鹽辛納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價值極高。除了有鹽味及濃厚酸味外,鹽辛納豆也具有特殊香氣,形成一種複雜的味道,當然也有一些大豆青臭味及發酵臭。一般鹽辛納豆可直接作為下酒菜食用,也可夾再羊羹或饅頭中,或者飲茶時一併食用。目前鹽辛納豆食用法很多,可加在稀飯中,配白飯,加在豆腐上、甚至可配合有機蔬菜、水果,做成各種納豆料理。
〈二.〉絲引納豆 • 絲引納豆最早是在日本室町中期出現的,當時在《精進魚類物語》一書中便曾提及納豆太郎,這個布滿黏絲的武士。到了江戶時代,絲引納豆與味噌湯已成為日本人早餐中的兩大主菜。 • 製法: 絲引納豆的製法事先將大豆蒸煮,包以稻草,由於稻草中含有天然的納豆菌,菌種在大豆中生長繁植,產生特有味道及黏稠物,此種發酵大豆產品即稱為絲引納豆
〈二.〉絲引納豆(續) • 現代化的納豆生產不包以稻草,而是由外面添加人工培養的納豆菌行大規模發酵。絲引納豆的黏絲物質是一種胺基酸―麩胺酸(gtutamic acid)的多肽(polypeptide)結合體,再與果糖(fructose)進一步結合。複雜的結合體,使得納豆的絲狀黏稠物大約占納豆的2%左右。 • 經由納豆菌發酵後,大豆中會產生具特殊風味的有機酸,如丙酸(propior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an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以及正辛酸(caprylic acid)等。此外,還會產生納豆特有風味之特別成分,即所謂納豆味道的四甲基吡拉辛(tetramethylpyra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