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237 Views
第七章 庄子思想.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一生主要隐居著述,过着贫困生活,但始终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出仕为官。 《 庄子 》33 篇,分内、外、杂,内容相对一致,都是文字雄美的散文。. 第二节 “ 大宗师 ”. 是 《 庄子 》 中的一篇,集中反映了庄子对道与人生的理解,其内容有二。. 一、 “ 自本自根 ” 的道 ( 1 )道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又是没有作为和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目见。 ( 2 )道无所不在,贯通古今,主宰一切,鬼神天地。 ( 3 )道既是有又是无, “ 有成有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
E N D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 一生主要隐居著述,过着贫困生活,但始终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出仕为官。 • 《庄子》33篇,分内、外、杂,内容相对一致,都是文字雄美的散文。
第二节 “大宗师” • 是《庄子》中的一篇,集中反映了庄子对道与人生的理解,其内容有二。
一、“自本自根”的道 (1)道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又是没有作为和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目见。 (2)道无所不在,贯通古今,主宰一切,鬼神天地。 (3)道既是有又是无,“有成有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4)得道的人谓之“真人”,即“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其死生任其复返自然,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作为去辅助天”。
二、“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与四时运行一样自然。
第三节 “齐物”与“逍遥”思想 一、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是一种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二、“逍遥”,是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已”、“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第四节 社会思想 •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赋予的,只有摆脱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礼乐仁义、功名利禄才能完全恢复人的本性,所以主张“绝圣弃知”。 • 总体来看,庄子对“文明”进行了反思,深刻揭示了文明带给人类的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思虑走向更深的层次,但这种反思带有严重的消极意义,是不适应文明的阶层无可奈何的叹息。
思考题: 老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另外有八个辩题 1、卵有毛:卵中包含有长毛的特质 2、犬可以为羊:A.犬羊之名,皆人所命 B.万物莫不同 3、郢有天下:以小见大,郢中包含着天下 4、马有卵:卵有胎互名 5、丁子有尾:楚人呼吓蟆为丁子。吓蟆无尾,但从有尾之蝌蚪变化而生。
6、山出口:A.空谷传声,故“山有口耳” B.山名出自人口,故曰“山出口” C.山有出口,出之可达平川。 7、龟长于蛇:A.龟的寿命长于蛇 B.龟长于盘起来的蛇 8、白狗黑:A.白黑人所名 B.白黑是相对的 9、钩有须:“或曰钩有须而丁子有尾,丁之曲者为钩,须与尾皆毛类,是同也。” 10、齐秦袭:齐秦可合为一国,论证空间异同的相对性。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 一、六部著作 1、《指物论》,研究事物和意识的关系,奠定了公孙龙辩学的理论基础。 • 基本观点:“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赵吉惠的解释:物必须用概念表示,但个别概念不等于一般概念。 • 张岂之的解释:万物都是某些属性的总和,而定于万物的属性(物指)并不是这些属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