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10 Views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大连市长兴岛高级中学. 张勤东. 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实践应用. 理论研究.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① 不溶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过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可能含有银离子。 ②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不能透彻理解。 ③归纳总结能力不够,不能用化学语言解释宏观现象。 ④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认识的局限性。
E N D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大连市长兴岛高级中学 张勤东
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实践应用 理论研究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学情分析 ①不溶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过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可能含有银离子。 ②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不能透彻理解。 ③归纳总结能力不够,不能用化学语言解释宏观现象。 ④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认识的局限性。 ⑤溶度积常数的理解不够。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②回顾溶解度、了解溶度积 ③会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平衡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复习回顾中逐步体会沉淀溶解平衡,以设疑、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溶”与“不溶”的相对性中体会辩证统一思想。并用所学理论解释客观事实,体验化学学习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现象
4.教学方法 奥苏贝尔: 概念和原理学习的实质是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其结果就是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认识结构得以丰富和扩展。
4.教学方法 宏观现象 沉淀溶解模型 符号 沉淀溶解的动态过程 微观粒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力求:高效性 实效性 低起点 小步伐
教学流程图 勒夏特列原理 复习引入 结晶 如何生成更多AgCl? 如何让AgCl转化? 可溶物的溶解平衡(NaCl) 溶解度 难溶物的溶解平衡(AgCl) 特征 实验: AgCl→ AgI→ Ag2S Ksp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5.教学程序 弱电解质的电离 水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 勒夏特列原理
NaCl (s) Cl-(aq)+Na+(aq) 溶解 结晶 勒夏特列原理 提出问题: 如何使饱和氯化钠溶液析出晶体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滴加浓盐酸
追问: 向含有氯化钠晶体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晶体如何变化? 过渡 可溶物中存在着溶解结晶平衡,那不溶物呢?
学生回顾: 溶与不溶的区别和联系
222g 100g× =68.9g 100g+222g 练习 1. 已知在20℃AgNO3的溶解度为222g,求100g Ag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2. 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 KNO3 B. Ca(OH)2 C. NaCl D. CO2 BD
AgCl(s)Ag+(aq) + Cl-(aq) 探究 溶解 沉淀 可逆反应 逆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等 动 动态平衡 各离子浓度保持一定 定 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变 氯化钠存在着溶解平衡,那么溶解度较小的溶质是否存在着溶解平衡呢?不溶物呢? 一、难溶电解溶解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也叫沉淀溶解平衡) 2.特征:
AgCl(s)Ag+(aq) + Cl-(aq) 溶解 沉淀 内因 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3.影响平衡的因素 溶解 ①浓度 加水,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动 外因 溶解 ②温度 升温,多数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改变银离子的浓度平衡如何移动? 如何减少银离子的浓度?
讨论减少银离子浓度的方法? 几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
AgCl(s)Ag+(aq) + Cl-(aq) 溶解 沉淀 + I- (aq) 转化 AgI(s)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向难溶或更难溶,难电离或更难电离,易挥发或更易挥发方向进行
AgCl(s)Ag+(aq) + Cl-(aq) 溶解 沉淀 K=c(Cl-)·c(Ag+)
MmAn (s) mMn+(aq)+ nAm—(aq) 4.溶渡积 Ksp=[ c (Mn+) ]m·[c(Am— )]n Qc > Ksp 过饱和,析出沉淀, Qc = Ksp 饱和,平衡状态 Qc < Ksp 未饱和
习题设计: 难易结合 形成梯度 全面照顾 有题可做 有题可想 高考题进行调整
6.课堂过程设计说明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在复习回顾中完成新课程的教学 围绕勒夏特列原理进行进行课堂设计 鼓励式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