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88 Views
第二章 汉 字. 下编 基础知识 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 汉字概说. 表意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 汉字属于 表意文字 。 汉字是汉民族记录语言的文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创造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了解) 第二节、汉字的发展(了解)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掌握) 第四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 字(掌握) 第五节、容易误读误写的中医药常用字(自学).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1. 结绳说. 《 易经 》 “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
E N D
第二章 汉 字 下编 基础知识 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
汉字概说 • 表意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 •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 汉字是汉民族记录语言的文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创造的。
教学内容 •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了解) • 第二节、汉字的发展(了解) •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掌握) • 第四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 字(掌握) • 第五节、容易误读误写的中医药常用字(自学)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1.结绳说 • 《易经》“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无文字,其有约事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八卦说 •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易纬·乾·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3.仓颉造字说 3.仓颉造字说 • 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文)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此外,还有结珠、契刻、河图洛书说、图画说等传说。此外,还有结珠、契刻、河图洛书说、图画说等传说。 • 总之,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第二节、汉字的发展 形体结构的演变 造字方法的改进
一、形体结构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繁体 简体
1.甲骨文(殷商) • 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龟甲兽骨文字”,“卜辞”。 • 发现:1898年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殷王朝的都城遗址,统称殷墟)发现的。 • 特点: 不标音的占大多数。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 笔画都是细而长的“瘦笔”和“方笔”。
王懿荣 (光绪六年进士,翰林,国子监祭酒,考古学家,文字学家) 甲骨文实物
3.篆书(春秋、战国、秦) • 大篆:笔画比较繁复,春秋、战国初期。 • 小篆:秦始皇令李斯统一天下文字,在秦国文字基础上修改而成一种新字体,也称之为秦篆。 特点:每笔都要引长书写。
4.隶书(秦汉) • 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 • 特点:把篆书的圆曲线条改为方折笔划,使汉字进一步符号化。 • 隶书的产生,标志着今文字的开始。
5.楷书、草书、行书(汉魏晋) • 楷书:特点:笔划平直,结构方正。 • 楷书的书法家:钟繇、王羲之 • 草书: • 狂草、章草、今草。 • 行书: 就是用草书的笔法写楷书。
行书 6.简化字(现代)
二、造字方法的改进 1.汉字的形体从形、义结合到形、义相离,并朝着表音方向发展。 2.汉字朝着逐步简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 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的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与“六书”: 东汉学者许慎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该书用“六书”理论分析9353个汉字。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一直沿用至今。
1、象形字 •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叙》) • 象形字就是画出字的形象。 • 当然必须保证此类字有象可画,也就是客观实在。 • 象形字分为:纯体象形和复体象形。① 画出全体的,为纯体象形。② 画出部分的,为复体象形。
象工具 舟 弓 车 刀 衣 鼎 豆 斤
2.指事字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说文解字·叙》) •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一二个指示性的符号而成。 上
3.会意字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 (《说文解字·叙》) • 对于较复杂的概念,就将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利用它们形体(有时是意义)会合时产生的新义来表达。这就是“会意字”。 • 组合成会意字的各字用以表意,称为形符或意符。
4.形声字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说文解字·叙》) • 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形符表意(以事为名),声符表音(取譬相成)。 • 如:“杨、柏、枝、榆 ”左旁都是木,所以都是木类,木旁就是形符,而右旁分别表其音,是声符。 • 如:“葫、瑚、糊、湖”都读“胡”音,他们的声符都是“胡”,而形符分别是艹、王、米、氵。 • 形符通常由象形、指事、会意字充当,尤以象形字为主;声符则由一个可用以表音的字充当。
5.转注字 • 《说文解字·叙》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由于许慎这个定义太简单,全书也未举其他例字,导致后人对“转注”的理解争论不休,难得共识。
6.假借字 • 《说文解字·叙》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由于古代有词无字,导致一字记录多词的现象。例如: ① 其:畚箕,假借为其中之 “其” 。 ② 來(来):来麦,假借为到来之“来”。 ③ 我:兵器名,假借为人称代词。 ④ 難(难)鸟名,假借为困难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