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819 Views
第 9 章 交期管理. 本章大綱. 第一節 何謂交期與前置時間? 第二節 構成交期的基本要件 第三節 影響交期的主要因素 第四節 交期對總成本的影響 第五節 從供應鏈看交期的變化 第六節 如何有效管理交期? 第七節 供應商交期延誤原因的分析 第八節 如何有效改善交期?.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交期與前置時間之定義。 確認構成交期的基本要件與影響交期之因素。 瞭解交期與總成本間的關係與影響。 學習如何有效管理供應商交期,以及可以運用的方法。 確認交期之所以發生問題的原因為何。. 何謂交期與前置時間?. 「交期」具有「期限」與「期間」兩種意義。
E N D
本章大綱 • 第一節 何謂交期與前置時間? • 第二節 構成交期的基本要件 • 第三節 影響交期的主要因素 • 第四節 交期對總成本的影響 • 第五節 從供應鏈看交期的變化 • 第六節 如何有效管理交期? • 第七節 供應商交期延誤原因的分析 • 第八節 如何有效改善交期?
本章學習目的 • 瞭解交期與前置時間之定義。 • 確認構成交期的基本要件與影響交期之因素。 • 瞭解交期與總成本間的關係與影響。 • 學習如何有效管理供應商交期,以及可以運用的方法。 • 確認交期之所以發生問題的原因為何。
何謂交期與前置時間? • 「交期」具有「期限」與「期間」兩種意義。 • 期限指的是約定交貨的日期,或生產計畫所設定完成的日期,一般稱為截止日「Due Date」。 • 期間則是指生產期間(自製造工令發出,至完成該工令所定之數量為止的期間),或是接受訂購期間(自接受訂單至交貨為止的期間),即是一般所稱的「前置時間」。
構成交期的基本要件 • 行政作業的前置時間 • 採購原料的前置時間 • 生產製造的前置時間 • 運輸的前置時間 • 驗收與檢驗的前置時間 • 因應偶發狀況的前置時間
影響交期的主要因素 • 需求與產能的關係 • 需求的型態 • 產品的複雜性 • 供應商本身的策略 • 運輸的距離
交期對總成本的影響 • 較高的存貨 • 較多的安全庫存 • 較長的生產計畫時區 • 不穩定的製造環境 • 催貨
從供應鏈看交期的變化 • PCBA供應鏈 • 原料供應商 • 變壓器製造商 • PCBA組裝廠
交期管理的步驟 • 第一步:確認每一項前置時間要素,以及各要素間的關聯性 • 第二步:估算每一項前置時間的長度及其變異 • 第三步:確認每一項前置時間要素之間的關係 • 第四步:檢視關鍵路徑是否可以改善
如何有效管理交期? • 降低供應商接單的變異性 • 降低整備時間 • 解決生產線上的瓶頸 • 降低運送的時間 • 降低行政作業時間 • 及時供貨採購 • 讓供應商管理存貨 • 縮短交期之優點
供應商交期延誤原因的分析(1/2) • 供應商的責任 • 生產狀況 • 生產管理 • 配合人員 • 採購人員的責任 • 與供應商溝通 • 其他部門的配合 • 採購組織內部
供應商交期延誤原因的分析(2/2) • 不可抗的的偶發事件 • 天災 • 人禍 • 經濟 • 法律或政治
每月(週)遲延總批數 ×100 交貨遲延率(%) = 每月(週)交貨總批數 每月(週)重大遲延總批數 ×100 重大交貨遲延率(%) = 每月(週)交貨總批數 每月(週)交期遲延總件數 ×100 遲延件數率(%) = 每月(週)訂購件數 自訂購日起至實際交貨日止之日數 ×100 遲延日數率(%) = 自訂購日起至訂單交期止之日數 交期的改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