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269 Views
19 世纪上半期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化道路. 董经胜. 问题的提出. 在对拉丁美洲与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中,学者们普遍注意到拉丁美洲的大地产制度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和台湾)的小农制度的明显差异,并将其与拉丁美洲现代化的滞后和东亚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相联系。那么,这两个地区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拉丁美洲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有建立小农制的历史机遇?. 在墨西哥独立后,一度出现了建立一种小农制度的可能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大庄园经济的危机.
E N D
19世纪上半期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化道路19世纪上半期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化道路 董经胜
问题的提出 • 在对拉丁美洲与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中,学者们普遍注意到拉丁美洲的大地产制度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和台湾)的小农制度的明显差异,并将其与拉丁美洲现代化的滞后和东亚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相联系。那么,这两个地区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拉丁美洲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有建立小农制的历史机遇?
大庄园经济的危机 • 殖民地时期庄园与矿业、商业的密切结合破裂了,正当战争结束后需要大量资金恢复庄园经济的关头,庄园主失去了以往的资金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 • 教会自身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更无力向庄园主提供贷款 。
村社经济的增强 • 人口增长率下降,村社土地压力减轻。 • 庄园主被迫提高工资水平。 • 村社农民在前往庄园劳动的时间安排上也拥有相当的自主权。 • 利用大地产主的经济困难,对庄园的土地提出所有权要求。
租佃制的实行 • 19世纪中期,为摆脱困境,一些庄园开始实行租佃制,即将部分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成由庄园与佃农分享
小农场(rancho)的发展 • 在殖民地时期,小农场(rancho)在墨西哥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 • 独立以后,墨西哥小农场的数量迅速增长,重要性也得到加强。随着大庄园的生产转向租佃制,很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承租大庄园的土地,建立了小农场。绝大多数人仍为大庄园的佃农,但是19世纪中叶,由于经济困难一直困扰着大庄园主,相当数量的庄园被迫将其土地分割出售,越来越多的佃农变成了土地拥有者 。
结论 • 独立后,由于大庄园主因经济困难而被削弱,农业直接生产者的力量相对增强,致使墨西哥的农业从主要满足大城市市场的大庄园商品性生产为主,转向主要以满足自身消费和部分满足地方市场的村社、租佃农、小农场生产为主。换句话说,在独立后的墨西哥,出现了一种向“小农制”转变的农业发展模式。
1、究竟商品性的大地产制还是小农制的家庭农业更加有利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1、究竟商品性的大地产制还是小农制的家庭农业更加有利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 2、墨西哥独立后建立小农制的历史机遇为何最终丧失了? • 3、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