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32 Views
第四节 棘球绦虫 其发育过程中需要哺乳类动物分 别作为终宿主(肉食类)和中间宿主 (反刍类、啮齿类等),其幼虫寄生 人或动物体,引起棘球蚴病。. 引起人体棘球蚴病的棘球绦虫有 4 种,既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 )、多房棘 球绦虫( E.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 )、少节棘球绦虫( E. orligarthrus , Diesing , 1863 )和福 氏棘球绦虫( E. vogeli , Rausch et
E N D
第四节 棘球绦虫 其发育过程中需要哺乳类动物分 别作为终宿主(肉食类)和中间宿主 (反刍类、啮齿类等),其幼虫寄生 人或动物体,引起棘球蚴病。
引起人体棘球蚴病的棘球绦虫有4 种,既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多房棘 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少节棘球绦虫(E. orligarthrus,Diesing,1863)和福 氏棘球绦虫(E. vogeli,Rausch et Bernstein,1972),其中前两者是引 起人体棘球蚴病的主要病原,后两者仅 存在于中、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 豺、狼等食肉类动物体内,幼虫即棘 球蚴,也称为包虫,寄生于牛、马、 羊等草食动物或人体内,引起棘球蚴 病,亦称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性 寄生虫病。至今,其流行已成为全球 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形态 是带科绦虫中最细小的一种,长2~7mm。头节呈梨形,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很强,其上有大小两圈呈放射状排列整齐的小钩。除头节、颈部外,链体由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组成,偶或多一节。 成虫
一、形态 成节内含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孕节最长,其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具不规则的囊状侧突,内含200~800个虫卵。
虫卵 与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卵难以区别
棘球蚴 圆形或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囊状体,大小可因寄生时间、寄生部位和宿主的不同而异,从直径不足1cm到数十cm,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或称角质层,乳白 色半透明,似粉皮状,厚约1~4mm,较脆弱,易 破裂。无细胞结构。内层为生发层或称胚层,厚 约20μm,紧贴在角皮层内,基质内有细胞结构,可见许多细胞核。
内含物 棘球蚴的生发层向囊内生长出许多生发囊、子囊及原头蚴。囊内充满无色透明的棘球蚴液(hydatid fluid)。 生发囊 亦称育囊,由生发层直接发育而来,为仅有一生发层的小囊,直径约1cm,借助小蒂与生发层相连,内含数十个原头蚴。破裂后的生发囊,其生发层收缩,原头蚴翻出。
子囊 可由棘球蚴囊(母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 也可由原头蚴、生发囊进一步发育形成。子囊壁的 结构与母囊的壁相似,由生发层和角皮层组成。囊 内也可生长出原头蚴、生发囊,或与子囊结构相似 的更小的囊,称为孙囊(grand daughter cyst)。 有的棘球蚴囊内无原头蚴、生发囊等,则称为不育 囊(infertile cyst)或无头囊。
原头蚴 椭圆形或圆形,大小约为170×122μm,多数原头蚴的四个吸盘和顶突内陷,具数十个小钩及石灰小体或钙颗粒。
囊液 无色透明或略带淡黄色,比重1.01~1.02, pH6.7~7.8,内含蛋白、肌醇、卵磷酯、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囊液中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棘球蚴砂(hydatid sand)或称囊砂 是从囊壁脱落并悬浮于囊液中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小的子囊。
成虫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 出,污染周围环境 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则在肠内孵出, 钻入肠壁,经血管进入血循环到达各器 官,主要是肝脏和肺脏,经3~5个月, 发育成为直径1~3cm的棘球蚴,以后每 年增长1~5cm。
在一个直径为10cm的棘球蚴内原头 蚴数可达10万个左右。 棘球蚴被犬、狼等终宿主吞食后,其 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一条成 虫。 从原头蚴发育至成虫约经8周,成虫 寿命约5~6个月,在人体内棘球蚴可 存活40年或更久。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豺、 狼等食肉类动物的小肠上段,利用顶 突上的小钩及吸盘固定于肠绒毛基部 隐窝内。 中间宿主为羊、牛、骆驼、鹿等偶蹄 类动物,以及鼠等某些啮齿类与灵长 类(包括人)。
三、致 病(棘球蚴病,包虫病) 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机械性损害。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生长,对寄生的器官及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挤压,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在肝脏可有肝区痛,在肺可有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累及颅脑可引起癫痫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寄生于骨胳易造成骨折。
2.过敏和毒性症状 常见荨麻疹、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症状,以及厌食、消瘦、贫血、儿童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毒性症状,如囊液大量进入血循环常可出现严重的超敏反应性休克,甚至突然死亡 。 3.包块 棘球蚴如寄生位置浅表,可于体表形成肿块,触之坚韧而富弹性,扣诊时可有棘球蚴震颤。
3.并发症 (1)棘球蚴囊破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胆道阻塞、胆绞痛、黄疽等; ---窒息、肺阻塞; ---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细菌性继发感染---肝脓肿、肺脓肿。 常见寄生部位 肝(69.9%)、肺(19.3%)、其次腹腔、脑、脾、盆腔、肾、胸腔、骨等全身各部位。
四、诊断 1.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有与犬等动物或皮毛的接触史。 2.X线、超声波检查、CT、MRI或同位素扫描等对棘球蚴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3.确诊应以病原学为依据,即手术取出棘球蚴,或在病人痰、胸水、腹水及尿中检获棘球蚴的碎片或生发囊等成分。在作诊断性穿刺时,谨防内容物渗出,以免形成继发性棘球蚴病或出现超敏反应。
四、诊断 血清学试验是常用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1)卡松尼皮内试验(Casoni)方法简便, 在15分钟以内即可观察结果。阳性率 约在68~100%之间,但易出现假阳性 (约为18~67%)或假阴性。在棘球蚴 摘除或钙化后仍可维持较长时间(甚 至终生)的阳性反应。
(2)间接血凝试验(IHA)一般认为是 较好的血清学试验方法。操作较简 便,假阳性较少(0~13%),特异 性较高。对肝棘球蚴感染的阳性率 约为82%,肺棘球蚴阳性率约为33~ 50%。
四、诊断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间接血凝试验,少有假阳性,已有试剂盒可供使用。 (4)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操作简便、易观察,适用基层使用。 (5)亲合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 敏感性最高,约为常规ELISA方法的4~6倍。
五、流行 细粒棘球绦虫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此病流行区。在我国,人体棘球蚴病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广大农牧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等省、区,四川西部、陕西、河北及广西等省、市、区都有病例报道。有的牧区牧民感染率可高达7%或更高。
五、流行 棘球绦虫具有较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幼虫在不同的中间宿主体内营无性增殖。成虫在自体受精的过程中可产生突变类型,这些类型有可能形成独特的遗传株系。 ①森林型(北极型) 分布于较寒冷的地带,以犬、狼和鹿之间形成野生动物循环。 ②畜牧型 呈全世界性分布,以犬和有蹄类家畜之间循环为特点,其中又有羊/犬、牛/犬、猪/犬、马/犬等不同株系。
五、流行 在自然界,细粒棘球绦虫在野生 的食肉类动物狼或狗等和反刍动物 之间相互传播。人的生产活动促成 狗、狼与多种家畜之间的相互传播。 在牧区细粒棘球绦虫卵随狗的粪便 排出污染周围环境。
五、流行 卵对低温(-30~-56℃)、干燥及一般常用消毒剂、化学试剂都有较强的抵抗力。虫卵可随狗或人的活动及尘土、风、水散播在人及家畜活动的场所。犬和家畜的身体各部也可沾有虫卵。 因此与家犬亲昵、嬉戏,剪羊毛、挤奶、或皮毛的加工活动,可使虫卵经手、食物、水源进入人体的机会增多。狗等因吞食含棘球蚴的家畜脏器而感染。
六、防治原则 在防治工作中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 防治措施。 1.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严格合理处理 病畜及其内脏,不用其喂狗,提倡深埋 或焚烧。 2.对病人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防止 发生继发感染及过敏性休克。 3.目前世界各流行区趋向于药物治疗。近 年来用国产阿苯达唑(乳)口服治疗肝 或肺棘球蚴病,取得一定效果。
4.可采用在B超指引下,进行穿刺棘球蚴 囊,抽取囊液,灌注固定液(95%酒精), 再抽取囊液后,配合化疗,效果良好, 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手术治疗。 5.此外对牧犬应定期进行药物驱虫以消灭 传染源。还可采用疫苗(成虫或棘球蚴 制备)注入法,使终宿主产生免疫力, 作为对牧犬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6.捕杀牧场周围的野生食肉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