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探索

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探索.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系 賴阿福 lai@mail1.tmtc.edu.tw. 小學自然科學活動特色. 小學自然科學活動,強調兒童學過的「直接經驗」 但自然科學的學習並非樣樣都可藉由親身體驗來獲得,可藉由視聽媒體/ 資訊科技 來做 替代經驗 ,輔助兒童的學習.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理由. 一、增加學習動機 l 使學習者注意力集中 l 學習者喜歡 IT-Based 作業。 l 學習之控制感強化學習動機.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理由. 獨特的教學能力 l 將學生連結到豐富資訊資源,以探索知識

zayn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探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探索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系賴阿福 lai@mail1.tmtc.edu.tw

  2. 小學自然科學活動特色 • 小學自然科學活動,強調兒童學過的「直接經驗」 • 但自然科學的學習並非樣樣都可藉由親身體驗來獲得,可藉由視聽媒體/資訊科技來做替代經驗,輔助兒童的學習

  3.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理由 一、增加學習動機 l使學習者注意力集中 l學習者喜歡IT-Based作業。 l學習之控制感強化學習動機

  4.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理由 • 獨特的教學能力 l將學生連結到豐富資訊資源,以探索知識 l幫助學生進行視覺化學習(visualize problem and solutions) l追蹤學習進度 l做為學習工具

  5.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理由 支援的教學策略 l合作學習 l分享智慧 l問題解決及高層次技巧

  6.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上的理由 增加教師的生產力(效能) l擁有較多時間與學生互動、接觸 l提供更快迅且更精確的資訊 l允許教師較快速製作美工較佳、友善(student-friendly)教材

  7. 資訊科技應用與多元智慧 • 專題討論區(forum)、E-mail、BBS、網頁製作文字撰寫 語文(languistic)智慧之發展 • 電腦繪圖(2D、3D) 空間(visual-spatial)之發展 • 程式設計 邏輯數理(logical-mathenazitic)智慧發展

  8. 資訊科技應用與多元智慧 • 編曲軟體之應用,數位音樂欣賞 音樂(musical)智慧發展 • 合作式專題製作,如網頁專題製作 人際(interpersonal)智慧發展 • 資訊教育活動中作品討論、檢討 內省(interpersonal)智慧之發展

  9. 數位化資源的特性 • 可重使用(reusability)及易於修改(可塑性) • 整合性(integration) :多媒體元件 文件 • 互動性(interactive) :人機 社會互動 • 可攜性(portability) • just-in-time & on demand

  10. 資訊科技之應用及融入方式 • 教學前預備工作 • 素材製作 • 擷取現有資源 • 資源分析 • 教材編輯 • 選擇合適的撥放軟體 • 學習單之設計學習單之設計 • 版權

  11. 資訊科技融入學科基本概念 • 融入的情境:以學科知能為依歸,教學理念為核心,自然而然地融入(過程很smooth:過程,內容銜接),彈性地依情境需要融入。 • 融入的基本理念:以資訊科技為工具,電腦是教學的工具亦是學習的工具,以電腦作為發揮教學創意之工具。

  12. 教學活動 引起動機 教學講授 討論、問答 實驗、觀察 練習 工具 教師工作任務(task)作(task) 學生工作(task) 掃描器掃描圖片、製作數位影片 以搜尋引擎找尋及擷取資料 軟體工具整理或編輯教學資源 自製多媒體教材 教學準備 教材目標瞭解、內容概念分析 教學資源搜尋、擷取 教學資源整理、教學資源編輯:簡案(活動安排)、活動單、題庫 學前活動 上網找資料 預習學習內容 課後學習活動 • 數位化學習活動 • 練習:精熟學習 • 上網找資料、撰寫報告、上網討論、提問題、製作專題 • 非數位化學習活動 • 參觀、實物觀察/模擬 • 小組討論 • 以PPT作為OHP • 以電腦引起動機或作為討論素材:news、多媒體title、圖片、影片、聲音。 • 以電腦進行模擬 教學評量 線上測驗、評分 線上作文、批改及評述 筆紙測驗 • 學生以ppt上臺報告 • BBS或討論區 • 線上測驗軟體或網站 學習回饋、家長聯絡 分析診斷 教師自我省思、效益評析 • 網絡聯絡簿 • 電子郵件 • ICQ 以教學過程談融入程式

  13. 資訊科技之應用及融入方式 • 教學進行中 • 講授、示範中電腦做為撥放教材工具: 數位影片、簡報教材、模擬軟體 • 實驗前演示 :CCD結合電腦或DV/Hi-8、單槍即時示範 • 總結課程內容:click3 系統,線上測驗 • 學生作品展示 :簡報、網頁

  14. 資訊科技之應用及融入方式 • 課後活動: IT-BASED • 課後複習:MCAI、網頁、電腦化測驗 • 上網搜尋資料: • Email詢問科學問題 • 專題討論區:發表意見 • 專題製作:搜集資料、分類整理、報告

  15. 資訊素養 • 電腦輔助教學 • 電腦輔助學習 • 基本能力 • 多元智慧 • 學習力 • EQ • 價值觀 輔助?衝突? • 數位化(e化) • 十倍速變化 • 多元化 • 遠距 • 虛擬 • 網路、遊戲癮/沉迷 • 色情、暴力、灰色思想 • 姿勢、視力之影響 免疫 防範 資訊科技之影響

  16. 問題與影響 • 學生平常在電腦前面作什麼?網路學習?遊戲? • 電腦打字、寫字與文化傳承、基本能力間之衝突? • 大量閱讀以建立schema仍無可避免 • 生活能力、生活教育欠佳導致網路遊戲沉迷

  17. 省思 • 科技不是萬靈丹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company,sep30,1998)也曾報導,美國每年約有五億的教育科技經費,由於電腦的不適切使用,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反效果,該報導指出NJETS(New Jersey-based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對14000個四年級及八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在學校內使用電腦時間越多的學生,在數學測試上成績反而比使用電腦較少的學生要差,數學上不恰當但又普遍的「重複練習」(practice and drill)式的電腦教學運用,是其主要原因。

  18. 建 議 • 數位教學檔案 • 有系統分工合作編制數位教材 • 成長社群:學校 輔導團 • 簡報 多媒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