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09 Views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改革》. 第 5 組 徐志摩專題報告. 徐志摩個人小檔案. 徐志摩 ( 1897年 1月15日 - 1931年 11月19日 ),原名 章垿 , 字 槱森 ,後改字 志摩 ,生於 清 光緒 二十二年, 浙江 海寧 人, 中國 著名 新月派 現代 詩人 , 散文家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 胡適 語),雖然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但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 新詩 格律 ,對 中國新詩 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生平簡介.
E N D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改革》 第5組 徐志摩專題報告
徐志摩個人小檔案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雖然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但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生平簡介 •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 •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經濟上的援助
,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大,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1000多元(當時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約5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志摩罹難,死時34歲。,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大,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1000多元(當時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約5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志摩罹難,死時34歲。
徐志摩的花樣情史 ● 徐志摩與張幼儀 一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結合,是經過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的結合,而徐氏離婚的藉口就是兩人沒有自由戀愛的基礎。 二 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 然而,徐氏令人詬病的地方在於:雖說是奉父母之命與張女結婚,並在半推半就的情況被送入洞房,並產下一子,其為獨子的傳宗接代責任可說是圓滿達成。且此時徐氏只有二十歲,或許無法判斷何者為真愛,因此無法以清楚的意識來對此婚姻作反叛。然而,徐氏在婚後5年,張幼儀赴英與徐氏相會於劍橋大學時,離婚的念頭日熾,這時,徐氏已由留美轉而留英,對西洋之自由戀愛了解甚詳,這時想要離婚可說是情有可原。不過,其錯誤卻在於何以1922年,徐氏將與轉赴德國留學的元配張幼儀離婚之時,卻有次子同時出世的現象產生?這似乎難以替徐氏圓謊說唯有戀愛的精神融合到極至始有肉體的結合這種見解是可信,至少,徐氏是心口不一,理念與實踐相衝突矛盾的。 三 離婚後的徐志摩與張幼儀 後人常以徐氏離婚之後,與張女彼此還維持著較前此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友誼關係,來說明徐氏並未棄張女如敝屣,而張女也未曾離開過徐家。這其實是一偏之見,這是因為從張女或徐家的角度,都還認定這門婚姻並未因一紙離婚協議書而停擺,張女仍是徐家媳婦。
●家族下的女性自我──林徽音 儘管眾人皆認為徽音是志摩的靈魂伴侶,事實卻不盡然,兩人初識時,徽音年僅十六歲,徐志摩年長徽音近十歲,徽音的友人費慰梅女士曾寫道:『徽音對徐志摩的回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大家的名字,如雪萊、曼殊斐兒、吳爾芙。我猜想,徐在對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覺得扮演了一個導師的角色領她進入英國詩歌和英國戲劇的世界……同時也迷惑了他自己。徽音和志摩的關係,非情愛而是浪漫,更多的是文學關係。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熱忱和他對自己的狂戀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歲,他不過是父親身邊的一個女學生而已。徐志摩的熱烈追求並沒有引起這個未經世事女孩子的對等反應。他的出現只是她生活裡的一個奇遇,不至於讓她背棄家裡為她已經選好的婚姻。而徽音自己也曾分析:『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音,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徐志摩與陸小曼 陸小曼的前夫叫王賡王賡是徐志摩的北京同事與志摩老師梁啟超與胡適均是朋友,志摩是在一次的聚會當中認識陸小曼的。志摩原居住在北京,但因徐志摩是離婚的才子,陸小曼又是北京城裡的有名社交名媛,所以其實他們的結合遭受非常多的輿論壓力,小曼堅持要遷居上海,說是要借十裏洋場的五光十色,沖淡在北京積累下來的一身晦氣。後來呢!在上海小曼熱衷於票戲、鴉片這些都是要大把鈔票才能玩的起的,徐志摩則往來於上海及北京之間不斷的兼課寫作兼出版社主編等 ,以賺取足夠的錢給小曼花用,但悲慘的是還不夠!小曼還是有一堆的債務,且不改作風。
後來小曼認識了翁瑞午,也是這個翁端午教會陸小曼吃鴉片其細節不多加描述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根小曼吵了一架準備搭飛機回北京參加林徽音的首場演講,但未來的及參加就命喪濟南山區,享年36吧!小曼卻只有30歲,此後小曼也未再嫁。但小曼的豐功偉業並未結束,頂著徐志摩未亡人的頭銜,自然不得不在社交場所有所收斂,社會上對她也頗不諒解。一般人儘量避免與她發生牽扯,她今天向賀天健學畫、明天向汪星伯學詩,打發淒清的歲月。她乾脆與翁端午同居,最後為生活所迫,連徐志摩《愛眉小紮》和《志摩日記》的版權也賣給了晨光出版公司。後來小曼認識了翁瑞午,也是這個翁端午教會陸小曼吃鴉片其細節不多加描述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根小曼吵了一架準備搭飛機回北京參加林徽音的首場演講,但未來的及參加就命喪濟南山區,享年36吧!小曼卻只有30歲,此後小曼也未再嫁。但小曼的豐功偉業並未結束,頂著徐志摩未亡人的頭銜,自然不得不在社交場所有所收斂,社會上對她也頗不諒解。一般人儘量避免與她發生牽扯,她今天向賀天健學畫、明天向汪星伯學詩,打發淒清的歲月。她乾脆與翁端午同居,最後為生活所迫,連徐志摩《愛眉小紮》和《志摩日記》的版權也賣給了晨光出版公司。
● 對徐志摩追求愛情的質疑 一 對於兩個愛情結晶的質疑 我們應該正視徐氏在結婚七年的日子當中,是否有作過相當的努力,但在這幾年婚姻生活當中,似乎只應證了七年之癢,因為徐氏並未在這七年當中嘗試著與因媒妁之言而結合的元配張幼儀一同努力經營這一段婚姻。因此,對於這段婚姻,徐氏雖然一再辯稱沒有任何的愛意,但是卻不能免俗的留下了「愛情結晶」──兩個孩子。 二 對於追求真愛與自由愛情的質疑 為了達到與張幼儀離異的目的,徐氏寫信給張女道: 「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徐氏為了一己的理想,替張女出了一個難題,亦即要求張女同意離婚,兩人再各自重新出發去尋找自己合適的伴侶。
徐氏認為這樣才能斷絕苦痛,使兩人臻於幸福之地。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其實是讓徐氏自己逃脫於內在良心譴責的方式,卻難以杜絕眾多悠悠之口的評議。最重要的是,徐氏為了成就自己的理念,卻同時毀滅了張女的青春與前程。說穿了,張女只是想做個傳統的賢妻良母,因此,徐氏貴為獨子,若不想在媒妁之言下完成結婚大事,應可斷然加以拒絕,一如他日後能橫眉冷眼對千夫所指的巧取豪奪王賡之妻陸小曼為愛人一樣,何以媒妁當日無此決心?這即是徐氏性格上自私逞意之所在。徐氏認為這樣才能斷絕苦痛,使兩人臻於幸福之地。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其實是讓徐氏自己逃脫於內在良心譴責的方式,卻難以杜絕眾多悠悠之口的評議。最重要的是,徐氏為了成就自己的理念,卻同時毀滅了張女的青春與前程。說穿了,張女只是想做個傳統的賢妻良母,因此,徐氏貴為獨子,若不想在媒妁之言下完成結婚大事,應可斷然加以拒絕,一如他日後能橫眉冷眼對千夫所指的巧取豪奪王賡之妻陸小曼為愛人一樣,何以媒妁當日無此決心?這即是徐氏性格上自私逞意之所在。 綜觀徐氏自己或慫恿他人離婚之舉,講好聽是追求自由,實際上受惠的都是徐氏自己,與張女離婚以順利的追求林徽音是如此;聳恿陸小曼離婚舉動也是。所以說徐氏對於自由戀愛的嚮往追求縱然有多崇高的理想,而「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救度耳」,當實際去行動之時,暗地裏卻夾藏有許多個人的私欲存在,這是不容否認的。 而且,徐氏所謂「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到今日看來,這「唯一靈魂之伴侶」,除了張幼儀被視為是無法顯現其「自由人格」的下堂妻以外,其他三位紅粉知己,到底哪位是徐氏靈魂「唯一之伴侶」呢?令人猜疑!
三 延續梁啟超對於徐氏再婚的質疑 梁啟超雖被視為傳統的知識份子,但在戀愛觀上卻顯得比徐氏成熟與務實。正所謂君子不奪人所好,君子有成人之美,對於奪友之妻以自適,徐氏又有何言可辯呢?何況,每一次之決定,都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在婚姻的道路上棄張女如敝屣;對於王賡也是這樣。 徐氏一直「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乃至於拋妻棄子,在確知無法得到林徽音之情感歸宿之後,轉而追求已嫁為人婦的陸小曼,可知在徐氏的觀念與行為當中,顯示出他要在婚姻之途中作永遠主宰的企圖,但這同時也出現了矛盾的情況,從比較的觀點出發,我們不難發現在兩性的交性當中,總有一方佔了較多的主動地位,而另一方顯得較為被動與配合,否則就無法琴瑟和鳴了。因為,只要是人,一如徐氏所說,都要有自己的見解,則不同個體之間,當然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其中一方附和另一方的看法,這種不能同時伸張雙方自由意志的情況出現時,若是結合在一起,是否就是徐氏所追求的自由戀愛與自由婚姻的真諦呢?我想徐氏不曾作這樣的思考吧!
再從另一角度來探討,既然徐氏能在自由的選擇與追求當中發現人世間的真善美,何以就無法在固定的空間與時間,乃至固定的人事物當中發現不朽的真理呢?這似乎與特別強調真性靈的詩人情性不合,口口聲聲說要免俗,要不流入庸懦、流入卑污、流入墮落的詩人,不也在申張己見的同時,墮入了為反對而反對的窠臼當中?再從另一角度來探討,既然徐氏能在自由的選擇與追求當中發現人世間的真善美,何以就無法在固定的空間與時間,乃至固定的人事物當中發現不朽的真理呢?這似乎與特別強調真性靈的詩人情性不合,口口聲聲說要免俗,要不流入庸懦、流入卑污、流入墮落的詩人,不也在申張己見的同時,墮入了為反對而反對的窠臼當中? 因此,如果徐氏曾經用心經營與媒妁之言下結合的張幼儀的婚姻,如果徐氏曾經用心體會徐父言教身教下的苦心,而非一味墮入自己所非議的陽奉陰違的假孝子當中(咳,忠孝節義!),或曾費心咀嚼與請教梁啟超的話中含意,我想徐氏也不必在為了達成自己心願的同時,受到如潮湧般的社會責難了。
年表 •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 • 1909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 • 1915年夏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 10月29日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 1916年春,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 1918年8月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歷史系。 • 1919年9月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 1920年10月,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其間結識英國作家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 • 1922年3月,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 1923年3月,發起成立「新月社」。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 1925年3月,辭去北京大學教職。3至5月,與陸小曼赴歐旅遊。 • 1926年,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 1927年春,參與籌辦新月書店。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 •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 1929年,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9年9月,應聘任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 1930年底,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 1931年1月,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3日,從北平赴上海看望陸小曼,18日離開上海到南京,為趕到北京聽林徽因的一個關於建築的講座,19日上午搭乘從南京到北平的「濟南號」郵機,到達濟南附近時飛機觸山失事,遇難身亡,時年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