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1.32k Views
舊石器時代生活想像圖.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 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新石器時代早期生活想像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 — 本 土起源與多元發展.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 : 考古學與文獻記載對照表. 新石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 早期 晚期 農牧業發生 夯土城牆出現 新石器時代革命 城市革命
E N D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與文獻記載對照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與文獻記載對照表 新石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 早期 晚期 農牧業發生 夯土城牆出現 新石器時代革命 城市革命 氏族 部落 部落聯盟 國家 [族長] [共主] [天子] 三皇時代 五帝時代 夏代
晚夏早商的河南二里頭文化 • 宮殿 • 青銅器 • 陶器 • 陶文
中國第一個國家王朝—夏代 • 禪讓 → 世襲制的建立 • 啟伐有扈氏 • 少康中興 • 華夏我群意識的建立
封建制度的萌芽—商代 • 遷都 • 神權政治 • 商與四土 、方國之關係 • 商王繼承法 • 氏族團體對商王的制衡
精緻進步的殷商文化 • 龐大精緻的青銅器 • 精美的玉石雕刻 • 甲骨文 • 貝幣
封建制度的成熟—西周 • 武王克殷 • 管蔡之亂 • 周公東征 • 封建—武裝殖民 • 幽王失德 • 禮樂制度 • 宗法制度 • 井田制度 • 人文精神
西周封建社會的特色 奴隸 ※三級封君,五等爵秩;階級世襲,世官世祿 ※貴族 → 庶人[國人、野人] → 奴隸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春秋的霸局 • 王室權威的低落 • 尊王攘夷 • 晉楚的南北爭霸 • 弭兵運動 • 吳越的興起 • 卿大夫侵逼諸侯
變法運動與戰國七雄 • 列國的變法 運動 • 商鞅變法 • 慘烈的步、 騎兵作戰 • 秦滅六國
西周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劇變 • 國家數目愈少;國君權力愈大 • 社會階級愈少;社會流動愈大 • 禮治到法治;土地公有到私有 • 封建制到郡縣制;世官制到官僚制 • 農業生產工具與技術的進步 • 「工商食官」到自由工商業勃興 • 私興起學;百家爭鳴
君尊臣卑下相權的演變—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 三公的設置 ( 單相制 ) • 相權的被侵奪—內朝與外朝之別 • 中書、門下的出現—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閒曹。
君尊臣卑下相權的演變—隋唐三省六部制 • 三省六部制的設計 (多相制 ) • 三省制對君權的制衡 • 宋元三省制的破壞
君尊臣卑下相權的演變—明清內閣制 • 明太祖朱元璋廢相 • 內閣大學士與軍機處的設置: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 時代愈後,相權愈輕,終至與君權合併
大帝國的規制與運作─ 封建制與郡縣制 • 郡縣制的淵源與內容及發展 • 漢代 : 郡國並行制 → 中央集權 • 歷代封建及其亂事: (1)西漢[七國之亂] (2)西晉[八國之亂] (3)明[靖難] (4)清[三藩之亂] • 歷代地方軍閥割據稱雄: 東漢的州牧、唐代的節度使、民初的軍閥 • 地方分權(封建制)與中央集權(郡縣制)之爭
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 • 游牧民族的生活文化與社會組織 • 漢、匈帝國的和戰關係 • 游牧民族的內徙漢化與五胡亂華
大漢天威─兩漢征伐匈奴 • 匈奴勢力自漠南向漠北退卻,並自東亞往中亞、歐洲遷移。 • 西域在漢、匈爭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魏晉南北朝的大事記(一)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魏晉南北朝的大事記(一) • 西晉 : 保障士族特權、封建諸王與永嘉之 禍。 • 三國 : 分立 (官渡與赤壁之戰) 與統一 • 東晉 : 江左夷吾 (王與馬共天下) 、北伐 、淝水之戰、地方山頭 (荊揚之爭) 、民變。 • 南朝 : 出身寒微的皇帝、南方士族的消沉 、南方的開發、土斷制度、南消 北長、侯景之亂。
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魏晉南北朝的大事記(二)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魏晉南北朝的大事記(二) • 五胡十六國 • 北魏政權的建立與興亡 1.拓跋政權的建立與統一北方 2.胡漢矛盾與崔浩之獄 3.文明太后的改革 4.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5.洛陽與平城的對立 (鮮卑族的分裂) 6.宇文泰的興革與「關隴胡漢集團」
宇文泰與「關隴胡漢集團」 • 宇文泰勵精圖治,創府兵制,不分胡漢士庶,形成「關隴胡漢集團」,隋唐開國者均來自此集團。此集團長期壟斷政權,直至武則天才開始鬆動,玄宗時代,隨著府兵制的廢止,此集團也走入歷史。
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士族的形成、思想與生活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士族的形成、思想與生活 • 士族的形成與地位的鞏固: 1.經學與察舉制度 2.九品官人法 3.占田制與蔭任親屬制 • 永嘉之亂後南、北士族的表現: 1.南方:僑姓與吳姓 2.北方:郡姓與國姓;塢堡組織 • 士族的思想與生活:清談玄學、佛道信仰、 任情放達、不拘禮教、養生修容 • 士族對歷史的負面影響與正面貢獻 長 消 東漢 東晉 宋
隋唐大一統的盛運與衰亡 • 隋文帝開皇之治與建設事業 • 隋煬帝的奢侈誤國與關隴集團的反撲 • 唐太宗貞觀之治與天可汗體系 • 武則天的帝業與唐玄宗開元之治 •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 黃巢之亂與江淮地區 ( 財賦重心 ) 的破壞
大唐盛世─ 天可汗體系與東亞文化圈 • 東亞文化圈主要涵蓋今日本、朝鮮、越南。
大唐盛世─三省六部制 • 三省長官及其他進政事堂議政的官員均是宰相,這種多相合議的設計可,使政策減少錯誤,協調各方利益對,對君權也發揮過一定的制衡功效。
從中古到近世的變革—唐宋之變(一) • 中央體制:三省制遭破壞,宰相封駁之權 日益衰退,世族政治走向君主專制集權。 • 田賦制度:均田制與租傭調法廢止,代之 以兩稅法;土地私有制完全確立,政府不 再計口授田,為民置產。 • 社會階層:身繫於土地的部曲、賤民獲得 解放,取而代之的是身分自由的良民與佃 農;身分取向,封閉的門第社會轉為成就 取向,開放的庶民社會社會。 • 經濟貿易:從自然經濟到貨幣經濟;農工 商經濟有突破性發展。
從中古到近世的變革—唐宋之變(二) • 城市生活:市坊制破壞 , 宵禁取消 , 夜市 出現, 庶民娛樂勃興。 • 文學藝術:華麗、外鑠轉為高雅、內省 ; 庶民文化興起 。 • 科舉制度的改變。 • 文風俗尚: 1.重文輕武 , 文人多以天下為己任。 2.儒學復興 , 理學興起 , 重建倫理道德。 3.社會教助與社會教育的發達。
田賦制度的改變─ 從租庸調到兩稅法 • 均田制的實施要靠大量的公有地和完備的戶籍制度。武則天以後,授田已常不足,戶籍也日漸混亂,安史亂後更是嚴重,均田制形同具文,租庸調也就無法推行。
儒學的復興─理學 • 理學的興起:原是要振興儒學,但在宇宙、心性問題的討論上卻援引佛、道思想甚多,而形成「新儒學」,又稱「道學」。
大航海時代─ 明代至清初的海上交通 • 明太祖:實施海禁政策,貢舶貿易。 • 明成祖:鄭和下西洋。 • 中後期:1.走私貿易日盛,海盜猖狂。 2.世宗時爆發大規模倭寇之亂。 3.倭亂平定後,穆宗開放海禁。 • 清順治:頒布遷界令,實施海禁。 • 清康熙:23年收復台灣,開海禁。 • 清雍正禁天主教;乾隆閉關,行一口通商。
大航海時代─ 明代後期國際貿易與西學傳入 • 歐人東來與海上絲路的建立 • 耶穌會傳教士的傳教事業與西學的傳入
大航海時代─ 國際貿易對中國之影響 • 農業:引進美洲新作物。 • 金融經濟: 1.白銀大量傳入,銀銅雙本位制的貨幣經濟 形成。 2.經濟區域分化,兩湖為穀倉,江南為手工 業重心,新興專業市鎮紛紛出現。 3.商幫、會館蓬勃興起。 • 文風俗尚: 1.崇奢重利,商人地位大為提高。 2.個性解放,情慾自由的文化。
最後一輪盛世—康雍乾的統治 • 滿清入主中原與南明政權的奮鬥 • 康雍乾的治世、武功成就與文字獄
帝國的傾頹—滿清一口通商與中外衝突 • 一口通商的閉關政策 • 馬戛爾尼與阿美士德的來華交涉 • 鴉片問題與白銀外流 • 林則徐查禁鴉片與鴉片戰爭 • 中國被迫開放, 外人可以通商、遊歷傳教、設廠製造、開礦修路 • 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與中國主權的傷害: 割地、租界、關稅協定、片面最惠國待遇 、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外國駐兵權
帝國的傾頹─ 兇猛的侵與略戰爭 • 南京條約、英法聯軍、俄國對東北西北的領土掠奪、台灣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強租港灣與劃分勢 力範圍、八國聯軍、日俄戰爭 • 影響: 1.主權喪失‚ 民生凋敝、國不成國 2.激起改革變法與革命運動 3.仇外→媚外 4.民族主義高漲
帝國的傾頹─紛起的內亂 • 川楚教亂、太平天國之亂、捻亂、陜甘回變、 新疆回變、庚子拳亂 • 影響: 1.漢人政治地位提升 2.中央弱化,地方勢力抬頭 3.漢族意識高漲
對西方衝擊的回應─ 清末民初的改革、變法與革命 清末民初 器物層次 政教制度層次 精神文化層次 英法聯軍→ 自強運動 甲午戰爭 →戊戌變法 →革命運動 八國聯軍→庚子後新政 日俄戰爭 → 立憲運動 新文化運動
民國初年的內憂與外患(一) • 袁世凱時期(元年—5年) 1.民國二年的國會選舉與二次革命 2.洪憲帝制與護國軍之役 3.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 • 軍閥割據南北分裂時期(6年—17年) 1.參戰與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 2.民初軍閥的橫行與混戰 3.國民黨「聯俄容共」與清黨 4.國民黨的北伐與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