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8

药动学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理数研室.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药动学 定义 Definition.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 2. 第 一 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Drug Transport. 3.

zek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药动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理数研室

  2.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药动学定义 Definition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2

  3. 第 一 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Drug Transport 3

  4.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见图3-1)。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见图3-1)。 因此了解:生物膜、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对于理解药动学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5.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与药物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载体转运: 6

  6.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 过 载体转运: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7

  7.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顺浓度差;不耗能量; 不需载体;无饱和及竞争性抑制现象。 ◆被动转运又分为: (1 )脂溶扩散(简单扩散) (2)膜孔转运(滤过)

  8. (一)脂溶扩散(简单扩散): (lipid diffusin、 Simple diffusion) ◆即药物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的被 动转运方式。 ◆为绝大多数药物转运的方式。 • 其转运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9

  9. 影响简单扩散转运速度的4点因素: ①膜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 • 膜面积:面积越大扩散越快。 • 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到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停止。

  10. ②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 • 分配系数愈大,药物在脂质膜中溶入越多,扩散就越快。 • 每一药物都有自己固有的油/水分配系数,是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 • 但是因为药物必须首先溶于体液才能抵达细胞膜,故水溶性太低同样不利于药物通过细胞膜,所以药物在具备脂溶性的同时,仍需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迅速通过脂质膜

  11. ③药物在体液中的解离度: • 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弱酸性或弱硷性的, 在溶液中,都以非离子型和离子型两种形式存 在。 • 通常只有非离子型的部分才能以脂溶扩散方 式通过脂质膜。 • 反之,离子型部分一般较难通过脂质膜,称 离子障。 • ∵药物的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

  12. 酸性药(Acidic drug): • HA  H+ + A • 碱性药(Alkaline drug): • BH  H+ + B-  分子型:极性低,疏水,溶于脂,易通过膜。 离子型: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通不过膜。 13

  13. [ H+ ] [ A] [HA] [ A] [HA] [ A] [HA] pKa-pH ④药物所在环境的PH值: 由下式可见:药物解离多少,取决pH和pKa: Ka = 觧离常数 pKa = pH - log Ka的负对数 酸性药 10pH-pKa = 碱性药 14

  14. ●pKa为药物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其意 义是药物一半解离或一半非解离时,所在溶液 的pH值。 ●每个药物本身的pKa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所以药物所在体液的酸碱度(pH)则成为 了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跨膜转运速率的决定 性因素。

  15. (酸) (碱) 图3-3 pH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16. 基本规律 药物 环境 解离 透过膜 酸 酸 少 易 碱 多 难 碱 碱 少 易 酸 多 难

  17. 总之:扩散速率可随着所在溶液的pH值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总之:扩散速率可随着所在溶液的pH值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 故临床可应用此原理,以提高药物疗效、延长作用时间或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救等。

  18. 问 题 ? 过量服用阿斯匹林(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其从血脑屏障脑一侧转入血液中,以及加速其从尿内的排出? 20

  19. (二)膜孔转运(diffusion through pores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通过细胞膜的膜孔(亲水通道)的方式。 ●仅有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分子量<100) 能通过膜孔,一般药物分子量>100,不能通过。 21

  20. 二、载体转运: • ㈠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的转运方式。 • 如 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的转运。 • 特点 需要载体,有饱和及竞争性抑制;逆浓度差;需耗能。 24

  21. ㈡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需要载体,有饱和及竞争性抑制;但顺浓度梯 • 度、不耗能。 • ●膜动转运: 胞饮、胞吐 如:葡萄糖、Ca+、K+、Na+的转运。 25

  22.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定义: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 。 影响药物药物的吸收的因素很多(药物理化性 质、剂型、制剂),主要为给药途径: 其吸收快慢依次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肌 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23. 27

  24. (一)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因为: • 吸收面积大(100 m2)、停留时间长 • 血流丰富,吸收运转快 • pH5~8,所有药物均有最佳吸收部位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为主 29

  25.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 • 口腔 0.5~l.0 m2 • 直肠 0.02 m2 • 胃 0.1~0.2 m2 • 小肠 100 m2 • 大肠 0.04~0.07 m2 30

  26. 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的因素: ㈠药物理化性质 ㈡药物剂型 ㈢药物的制剂工艺 ★㈣首过消除 ㈤吸收环境

  27. ㈠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 ㈡药物剂型: 液体>固体剂;    水剂>混悬剂>油剂;    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 缓释、控释剂;

  28. ㈣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iton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再进入体循环。其在肠粘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肠壁 门静脉 体循环 代谢 代谢 34

  29. ㈤吸收环境: 蠕动度 motility 胃酸 、排空 stomach Acid 稀释 dilution 内容物 微生物群 microflora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35

  30. 二、直肠给药(per rectum): ◆过去传统观点认为,直肠内给药可避开肝脏的 首关消除。 ◆近年,研究发现从直肠吸收的部分药物经痔上 静脉通路,近50%的药物仍避免不了首过消除。 ◆加之,直肠吸收表面积小(0.02 m2),肠腔 液体量少,pH为8.0左右,吸收反不如口服迅速和 规则。 ◆因此其唯一优点是↓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31. 三、舌下给药(sublingual): ◆可通颊粘膜和舌下吸收,此处血流丰富,并 药物可经舌下静脉→不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 环。 ◆特别适合口服易于破坏或首过消除明显的药 物,如异丙肾上腺素片、硝酸甘油片等。

  32. 四、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吸收方式:脂溶扩散+滤过→吸收快而全。 38

  33. 肌肉间隙中的毛细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联接 疏松,其间孔直径较大(达40Å)所以肌注药物, 大多均可经膜孔滤过+脂溶扩散方式直接进入血 管中,故吸收迅速、完全。 滤过方式 脂溶扩散方式 39

  34. 但也有极少数药物注射给药不仅不能增加其吸 收速度或吸收量,反而会比口服差,如地西泮、苯 妥英钠、地高辛等。值得注意!

  35. 五、吸入给药 (Inhalation): •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可直接进入肺泡。 •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 吸收迅速 42

  36. 六、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传统认为:只有脂溶性极强的药物才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但经剂改,药物中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azone) 二甲基亚砜、月桂酸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后,不少药物都可经皮吸收,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 如硝苯地平、雌二醇、芬太尼、硝酸甘油的缓释贴皮剂;后者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每日只需贴皮一次。

  37. 第三节 药物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循到达体内各部位(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 44

  38. 影响分布的因素: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 二、细胞屏障 三、体液的 pH值 四、其它因素 45

  39. D + P DP 一、血浆蛋白结合: 大多数药物进入血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发生结合。 drug protein 46

  40.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以下特点: ①差异性:不同药物结合率差异很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一旦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后,分子增大,不能再透出血管到达靶器官和 代谢和排泄器官,故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 ③可逆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疏松的、 可逆的,当血液中游离药物减少时,结合型药物又 可转化为游离型,透出血管,恢复其药理活性。 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饱和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又是非特异性的,当同时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可相互竞争结合。

  41. 竞争性: 如抗凝药双香豆素(结合率为99%)与保泰松 (结合率为98%)同时使用时,将导致抗凝过度,发 生出血倾向。 药物也可和内源性代谢物竞争:如磺胺类药物置 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导致新生儿核黄疸症 的发生。

  42. 二、细胞屏障:㈠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血浆--脑细胞外液、脑脊液间的屏障。 它们对大多数药物的通过具有真正重要屏 障作用。

  43. 图3-6 血脑屏障示意图

  44. BBB 特点 ▲大多数药物都很难通过。 ▲中枢作用好的药物,脂溶度一般较高。 ▲有可变性:炎症时通透性↑(如大剂 量青霉素治流脑)。 • ▲也存在有载体转运,如葡萄糖的进入。 52

  45. ㈡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它能将母体与 胎儿的血液分开。 但对药物而言,通透性和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显的区 别,大多数药物都可自由通透。 致畸、胎儿毒性!!

  46. (二)组织细胞结和力:如碘、铁、氯喹等 (三)体液的 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体液PH值不相同 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偏酸) 胞外液pH值约为 7.4(偏缄),所以弱酸性药 细胞内较少;弱碱性药细胞内较多;反之亦然。

  47. 四、药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的过程。 a.部位: b.过程(步骤) : 讨论 c.结果(意义) : d.转化的酶系统:

  48. 药物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等。药物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等。 药物转化的过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分两步反应: 56

  49. 药物转化两步反应: • I期反应(Phase I): • 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或脱去一些基团(如-OH、-CH3、-NH2、-SH),生成极性高、无活性或部分活性的产物。 • II期反应(Phase II): • 再通过与葡萄糖苷酸、硫酸、醋酸等结合,生成极性更高、更无活性的产物,更利于排出。 57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