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likes | 1.33k Views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理数研室.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药动学 定义 Definition.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 2. 第 一 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Drug Transport. 3.
E N D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理数研室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药动学定义 Definition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2
第 一 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Drug Transport 3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见图3-1)。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见图3-1)。 因此了解:生物膜、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对于理解药动学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与药物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载体转运: 6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 过 载体转运: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7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顺浓度差;不耗能量; 不需载体;无饱和及竞争性抑制现象。 ◆被动转运又分为: (1 )脂溶扩散(简单扩散) (2)膜孔转运(滤过)
(一)脂溶扩散(简单扩散): (lipid diffusin、 Simple diffusion) ◆即药物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的被 动转运方式。 ◆为绝大多数药物转运的方式。 • 其转运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9
影响简单扩散转运速度的4点因素: ①膜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 • 膜面积:面积越大扩散越快。 • 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到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停止。
②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 • 分配系数愈大,药物在脂质膜中溶入越多,扩散就越快。 • 每一药物都有自己固有的油/水分配系数,是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 • 但是因为药物必须首先溶于体液才能抵达细胞膜,故水溶性太低同样不利于药物通过细胞膜,所以药物在具备脂溶性的同时,仍需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迅速通过脂质膜
③药物在体液中的解离度: • 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弱酸性或弱硷性的, 在溶液中,都以非离子型和离子型两种形式存 在。 • 通常只有非离子型的部分才能以脂溶扩散方 式通过脂质膜。 • 反之,离子型部分一般较难通过脂质膜,称 离子障。 • ∵药物的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
酸性药(Acidic drug): • HA H+ + A • 碱性药(Alkaline drug): • BH H+ + B- 分子型:极性低,疏水,溶于脂,易通过膜。 离子型: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通不过膜。 13
[ H+ ] [ A] [HA] [ A] [HA] [ A] [HA] pKa-pH ④药物所在环境的PH值: 由下式可见:药物解离多少,取决pH和pKa: Ka = 觧离常数 pKa = pH - log Ka的负对数 酸性药 10pH-pKa = 碱性药 14
●pKa为药物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其意 义是药物一半解离或一半非解离时,所在溶液 的pH值。 ●每个药物本身的pKa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所以药物所在体液的酸碱度(pH)则成为 了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跨膜转运速率的决定 性因素。
(酸) (碱) 图3-3 pH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基本规律 药物 环境 解离 透过膜 酸 酸 少 易 碱 多 难 碱 碱 少 易 酸 多 难
总之:扩散速率可随着所在溶液的pH值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总之:扩散速率可随着所在溶液的pH值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 故临床可应用此原理,以提高药物疗效、延长作用时间或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救等。
问 题 ? 过量服用阿斯匹林(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其从血脑屏障脑一侧转入血液中,以及加速其从尿内的排出? 20
(二)膜孔转运(diffusion through pores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通过细胞膜的膜孔(亲水通道)的方式。 ●仅有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分子量<100) 能通过膜孔,一般药物分子量>100,不能通过。 21
二、载体转运: • ㈠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的转运方式。 • 如 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的转运。 • 特点 需要载体,有饱和及竞争性抑制;逆浓度差;需耗能。 24
㈡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需要载体,有饱和及竞争性抑制;但顺浓度梯 • 度、不耗能。 • ●膜动转运: 胞饮、胞吐 如:葡萄糖、Ca+、K+、Na+的转运。 25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定义: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 。 影响药物药物的吸收的因素很多(药物理化性 质、剂型、制剂),主要为给药途径: 其吸收快慢依次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肌 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一)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因为: • 吸收面积大(100 m2)、停留时间长 • 血流丰富,吸收运转快 • pH5~8,所有药物均有最佳吸收部位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为主 29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 • 口腔 0.5~l.0 m2 • 直肠 0.02 m2 • 胃 0.1~0.2 m2 • 小肠 100 m2 • 大肠 0.04~0.07 m2 30
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的因素: ㈠药物理化性质 ㈡药物剂型 ㈢药物的制剂工艺 ★㈣首过消除 ㈤吸收环境
㈠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 ㈡药物剂型: 液体>固体剂; 水剂>混悬剂>油剂; 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 缓释、控释剂;
㈣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iton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再进入体循环。其在肠粘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肠壁 门静脉 体循环 代谢 代谢 34
㈤吸收环境: 蠕动度 motility 胃酸 、排空 stomach Acid 稀释 dilution 内容物 微生物群 microflora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35
二、直肠给药(per rectum): ◆过去传统观点认为,直肠内给药可避开肝脏的 首关消除。 ◆近年,研究发现从直肠吸收的部分药物经痔上 静脉通路,近50%的药物仍避免不了首过消除。 ◆加之,直肠吸收表面积小(0.02 m2),肠腔 液体量少,pH为8.0左右,吸收反不如口服迅速和 规则。 ◆因此其唯一优点是↓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sublingual): ◆可通颊粘膜和舌下吸收,此处血流丰富,并 药物可经舌下静脉→不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 环。 ◆特别适合口服易于破坏或首过消除明显的药 物,如异丙肾上腺素片、硝酸甘油片等。
四、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吸收方式:脂溶扩散+滤过→吸收快而全。 38
肌肉间隙中的毛细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联接 疏松,其间孔直径较大(达40Å)所以肌注药物, 大多均可经膜孔滤过+脂溶扩散方式直接进入血 管中,故吸收迅速、完全。 滤过方式 脂溶扩散方式 39
但也有极少数药物注射给药不仅不能增加其吸 收速度或吸收量,反而会比口服差,如地西泮、苯 妥英钠、地高辛等。值得注意!
五、吸入给药 (Inhalation): •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可直接进入肺泡。 •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 吸收迅速 42
六、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传统认为:只有脂溶性极强的药物才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但经剂改,药物中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azone) 二甲基亚砜、月桂酸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后,不少药物都可经皮吸收,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 如硝苯地平、雌二醇、芬太尼、硝酸甘油的缓释贴皮剂;后者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每日只需贴皮一次。
第三节 药物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循到达体内各部位(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 44
影响分布的因素: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 二、细胞屏障 三、体液的 pH值 四、其它因素 45
D + P DP 一、血浆蛋白结合: 大多数药物进入血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发生结合。 drug protein 46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以下特点: ①差异性:不同药物结合率差异很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一旦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后,分子增大,不能再透出血管到达靶器官和 代谢和排泄器官,故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 ③可逆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疏松的、 可逆的,当血液中游离药物减少时,结合型药物又 可转化为游离型,透出血管,恢复其药理活性。 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饱和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又是非特异性的,当同时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可相互竞争结合。
竞争性: 如抗凝药双香豆素(结合率为99%)与保泰松 (结合率为98%)同时使用时,将导致抗凝过度,发 生出血倾向。 药物也可和内源性代谢物竞争:如磺胺类药物置 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导致新生儿核黄疸症 的发生。
二、细胞屏障:㈠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血浆--脑细胞外液、脑脊液间的屏障。 它们对大多数药物的通过具有真正重要屏 障作用。
义 BBB 特点 ▲大多数药物都很难通过。 ▲中枢作用好的药物,脂溶度一般较高。 ▲有可变性:炎症时通透性↑(如大剂 量青霉素治流脑)。 • ▲也存在有载体转运,如葡萄糖的进入。 52
㈡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它能将母体与 胎儿的血液分开。 但对药物而言,通透性和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显的区 别,大多数药物都可自由通透。 致畸、胎儿毒性!!
(二)组织细胞结和力:如碘、铁、氯喹等 (三)体液的 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体液PH值不相同 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偏酸) 胞外液pH值约为 7.4(偏缄),所以弱酸性药 细胞内较少;弱碱性药细胞内较多;反之亦然。
四、药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的过程。 a.部位: b.过程(步骤) : 讨论 c.结果(意义) : d.转化的酶系统:
药物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等。药物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等。 药物转化的过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分两步反应: 56
药物转化两步反应: • I期反应(Phase I): • 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或脱去一些基团(如-OH、-CH3、-NH2、-SH),生成极性高、无活性或部分活性的产物。 • II期反应(Phase II): • 再通过与葡萄糖苷酸、硫酸、醋酸等结合,生成极性更高、更无活性的产物,更利于排出。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