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1.03k Views
足部反射區介紹. 講師: DOYONG‧MARSAN( 太魯閣族名 ) 范清龍 ( 馬龍 ) 使用時間: 4 小時. 額竇. 位於前額,和 嗅覺、意志 等精神功能活動、 肢體肌肉 的緊張度、肌肉動作的協調等有關。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 水 、五色用 黑色 表示。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末節指腹上端約四分之一半圓處。 適用症: 肌肉動作的協調、腦中風、頭暈、頭痛、鼻竇炎、眼、耳、鼻、口 、失眠 等病症。.
E N D
足部反射區介紹 講師:DOYONG‧MARSAN(太魯閣族名) 范清龍(馬龍)使用時間:4小時
額竇 位於前額,和嗅覺、意志等精神功能活動、肢體肌肉的緊張度、肌肉動作的協調等有關。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末節指腹上端約四分之一半圓處。 • 適用症:肌肉動作的協調、腦中風、頭暈、頭痛、鼻竇炎、眼、耳、鼻、口、失眠等病症。
下丘腦位於腦的中心,腦垂體位於下丘腦下方大小如小指前端,總管調整身體內分泌器官的任務。腦垂體與下視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兩者反應區位置重疊,下視丘稍偏外側。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下丘腦位於腦的中心,腦垂體位於下丘腦下方大小如小指前端,總管調整身體內分泌器官的任務。腦垂體與下視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兩者反應區位置重疊,下視丘稍偏外側。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末節指腹中心偏內側垂直深處,刺激這一反應區相當於刺激了丘腦和下丘腦。 適用症:內分泌失調、多尿症等,調節體溫、食慾不正常、情緒、睡眠的調整。 腦下垂體(下視丘)
鼻子 是嗅覺器官(嗅覺區在大腦的額葉),其上半部有骨柱,下半部大部分是軟骨,鼻腔內中央有鼻中隔,此區域佈滿動脈血管,容易引起鼻出血;有鼻淚管與眼睛相通,有耳咽管與耳相通。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在五行屬金,五色用白色表小。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末節腳面內側指甲旁的細長條。 • 適用症: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子過敏、鼻炎、鼻癌、嗅覺異常、副鼻腔炎、鼻病引起的頭痛,記憶力減退。
大腦 長約16-18公分,寬約12-14公分,成人男性的大腦重的1350公克,女性約1250公克。大腦縱剖為兩個半球,厚度約為2--5釐米的皮質(灰白質),是神經細胞的聚集物,略帶粉紅的灰白色,呈彎曲的凹凸狀,覆蓋著內部的體質(白質)。髓質釋出自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聚集物,包裹著神經細胞的大腦核。大腦總理肢體和內臟的許多動作和感覺,以及精神功能如學習、記憶、瞭解、判斷、意識和情緒等。腦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太陽穴 和聽覺、平衡覺、意識、情緒等精神功能活動有關。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正色用黑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末節外緣,指腹外側畫一個半圓。 • 適用症:偏頭痛、面部神經麻痺或疼痛、頭暈、聽覺、嗅覺、味覺等異常。
延髓、小腦 在腦橋和延腦後面,幾乎被大腦半球的顳葉所覆蓋。是保持身體平衡的中樞,由肌肉、皮膚等感覺器官接收信號,進行肌肉群共同運動的調節工作。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末節指腹外側下方的半圓處。 • 適用症:血壓問題、頭暈、頭痛、運動平衡障礙。
脖子 包含咽喉、氣管、食道、甲狀腺、淋巴、神經、血管等器官。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基節橫紋至拇趾腹下的橫紋之間,及腳背環繞部位,合稱為頸部反應區。 • 適用症:頸部酸痛、頸部扭傷、落枕、高血壓、頸部僵硬。
眼睛(右腳為左眼;左腳為右眼) 接受來自外界的視覺情報,由網膜轉變成電訊,藉視神經傳送到丘腦,電訊經視放線達到大腦皮質的視覺區(枕葉),而產生看的感覺。中醫認為眼睛為肝之竅,在五行屬木,故以青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腳二、三趾趾腹下方,中間節加基節上端位置及趾腹下半。 • 適用症:眼睛疲勞、結膜炎、砂眼、角膜炎、白內障等眼睛疾患的治療和保健。
耳朵(右腳為左耳;左腳為右耳) 主司聽覺(聽覺區在大腦的顳葉)和平衡覺(平衡區在小腦)的器官。聲音的振動是藉鼓膜(在外耳與中耳之間)、耳小骨傳送到內耳。中耳有耳咽管連接咽部,當氣壓突然改變,鼓膜受到強壓無法跟得上空氣的振動,此時只要張大嘴巴,吞入口水,使通往耳咽部的出口擴張,鼓膜內外壓力差便消除,聽覺立刻恢復。中醫認為耳為腎之竅,在五行屬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腳四、五趾趾腹下方,中間節加基節上端位置及趾腹下半。 • 適用症:重聽、耳鳴、暈眩、中耳炎、外耳炎。
副甲狀腺 位於甲狀腺的後面,兩旁上下各一個狀如小豆狀大小,其作用是調節鈣和磷酸鹽的代謝,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血漿中鈣離子濃度增高及磷酸鹽濃度降低,由於骨骼中鈣含量減少,久之,形成纖維性囊性 • 骨炎--易骨折或畸形、腎結石及組織中鈣沉著現象、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因血漿中鈣離子濃度降低,神經肌肉組織的性興奮性就增高,四肢和喉頭肌肉會引起痙攣現象,嚴重時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副甲狀腺 • 反應區位置:拇趾基節下端外側及第一蹠骨(中足骨)上端外側的兩個反應區,兩腳各一對。 • 適用症:副甲狀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缺乏血鈣症狀(包括筋骨酸痛、抽筋、手足麻痺、痙攣等)、指甲脆弱、失眠、肌肉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喉及氣管痙攣;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引起的四肢肌肉鬆弛、腎結石、病理性骨折、白內障等。
甲狀腺 位於喉頭下方氣管的兩側和中央的峽部。甲狀腺內含碘很多,其主要功能是促進各組織的新陳代謝,刺激生熱作用,增加氧的消耗量,也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調節脂肪的代謝和小腸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在中醫陰陽五行中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基節下端與第一蹠骨(中足骨)上端一部份所圍成的反應區,圖上的斜線部份為好發區。分四條縱線由下而上推。 • 適用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炎、甲狀腺種大、心悸、失眠、情緒不穩、消瘦、肥胖症、維持皮膚及毛髮的健康、新陳代謝功能異常。
血壓調降點 包括腦幹下的網狀組織和頸側的頸動脈竇。 • 反應區位置:有兩個地方,腳拇趾末節腦垂體反應區下方,延腦第四腦室底部的網狀體內及頸部反應區上方外側。腳拇趾末節腦垂體反應區下方(腦幹部分);及頸部反應區外側的中間(屬於頸動脈竇)。 • 適用症:高血壓、腦中風、頭暈。
肺、氣管 • 頭夾肌、胸鎖乳突肌等頸部肌肉,協助頭部的彎曲伸展。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基節腳背外側一帶狀區域。 • 適用症:肩頸酸痛、頸部扭傷、落枕。
肩(肩關節) 是球窩形的肱骨頭,鑲在圓形下凹的肩胛骨關節窩裡的球關節。 • 反應區位置:腳第五蹠骨(中足骨,上端骨節及第五趾骨基節下端畫一半圓,包含腳背、腳側、腳底。 • 適用症:五十肩、手臂無力、肩酸、肩頸背症候群。 有7個頸椎,6個椎間板,8對頸神經。頸椎的頸動脈自第6頸椎的橫突孔,向上貫穿各橫突孔至環椎,然後進入顱骨內,供應腦部的循環。頸椎異位會引起五官病變,頭痛、頸、手臂、肩膀肌肉疼痛。 • 反應區位置:腳拇趾基節內側中線沿骨側。 • 適用症:頭痛、頸痛、頸部紅腫、抖顫、落枕、肩痛、手臂痛、與五官相關的疾患。
太陽神經叢 位於腹腔各器官的周圍,是交感神經幹延伸到腹部的神經節,支配腹腔內各器官組織的功能。 • 反應區位置:腳底上自蹠骨(中足 骨)二分之一處下至第一楔狀骨與舟狀骨交會處畫成的循圓形反應區。範圍很大,敏感區在腎上腺周圍。 • 適用症:調節腹腔的臟腑機能、脹氣、腹瀉、腸胃/痙欒、神經性腸胃炎、打嗝。
胃(右) 右腳胃的反應區屬於胃下口的幽門前庭部位,食物在此會做反向的孺動,將食物與胃液互相混合,藉著幽門前庭部的收縮,將食物送入十二指腸。心情愉快,工作適度,可促進胃的活動性,使消化作用順利進行。情緒惡劣、身心痛苦、過度疲勞和緊張,都曾影響胃的消化功能。在中醫陰陽五行中,胃歸屬於土、五色用黃色表示,胃氣以降為順。 • 反應區位置:右腳腳底第一蹠骨 (中足骨)與楔狀骨相交關節處以上約一大拇趾大小,向第二蹠骨 (中足骨)基部延伸。 • 適用症:胃下垂、胃酸過多、胃潰瘍、胃痙欒、嘔吐、胃炎、胃 癌。
胃(左) 左腳胃是由三層平滑肌所形成的胃袋,分為賁門、胃底、胃體、幽門四部分。空胃時,胃部黏膜壁收縮成縱細狀,食物進入胃內愈多,胃體的皺壁便延長擴大,食物堆積越多,胃體裡面的平滑肌,引起強有力的蠕動,將一部份食物擠人幽門部。一般一餐的食物約需四小時才能由胃送到十二指腸。在中醫陰陽五行中,胃歸屬於土、五色用黃色表示。胃承受水穀,把飲食物消化成食糜,完成消化準備。胃氣以降濁為順,如胃氣不降,就會有嘔吐等現象。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第一、第二蹠骨(中足骨,下端與楔狀骨相交關節處以上約一大拇趾大小區域。 • 適用症:胃下垂、胃痙攣、胃酸過多、胃炎、胃癌、胃潰瘍。
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是小腸的開頭,長約30公分,橫向並排有十二根指頭的長度,故稱十二指腸。十二指腸內側粘膜的表面,有環狀皺壁和絨毛,以及能分泌各種消化管道荷爾蒙的細胞。中段部位有來自肝臟總膽管的出口(與主胰管合流成一個出口,的法特氏乳頭,和來自胰臟副胰管出口的十二指腸乳頭。在中醫陰陽五行中,十二指腸歸屬於人、五色用紅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第一、第二楔狀骨上半與蹠骨(中足骨)接縫處。 • 適用症:膽結石、肝膽病、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十二指腸腫大、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右) 在右腳的反應區屬於十二指腸上段和中段部位,中段部位有來自肝臟總膽管的出口,與主胰管合流成一個出口的法特氏乳頭,和來自胰臟副胰管出口的十二指腸乳頭。十二指腸頭發炎腫脹,可能引起膽汁和胰液的流通。經胃處理過後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酸性食靡,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刺激十二指腸粘膜細胞,分泌一種激素,立刻被血液吸收,經循環送到胃,可抑制胃的糯動減慢,胃液分泌減少,食物在胃的時間加長,不容易感到飢餓。 (在中醫陰陽五行中火、五色用紅色表示。) • 反應區位置:右腳腳 (中足骨)基部向下力 在第一楔狀骨上端, 呈c型環抱著胰臟頭半部重疊。 • 小腸歸屬於底第二蹠骨一橫指,蓋上接幽門,和胰臟頭下.適用症:膽結石、肝膽病、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十二指腸腫大、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胰臟(左) 位於胃部背側,第一第二腰椎腹側上的腹膜後方,扁平細長,長約15公分厚約3公分,頭部厚且寬,呈淡紅白色。胰臟是一個外分泌腺,同時也是一個內分泌腺,其外分泌腺所分泌的是一種鹼性的消化液叫做胰液,經胰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對食物(特別是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當食物入口,即可引發胰液的分泌,是一種反射作用。胰島素會被葡萄糖、肌肉及其他組織吸收,以降低血糖值;高血糖素可促進肝臟的血糖分解,提高血糖值。左腳反應區的胰臟體,尾側接脾臟。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蹠蹄骨(中足骨)基部與楔狀骨相交關節處,延伸至第三蹠骨(中足骨,基部之橫帶狀反應區,被胃和十二指腸覆蓋,為左腳橫座標,特別畫在最表層來表示。 • 適用症:胰臟炎、胰臟癌、胰臟囊腫、糖尿病、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功能失調等疾病。
胰臟(右) 被呈C字型彎曲的十二指腸所環抱著,胰液經主胰管在法特氏乳頭處開口,副胰管在十二指腸乳頭處開口。 • 反應區位置:右腳腳底第一蹠骨 (中足骨)與楔狀骨相交關節處,約一大拇趾大小為胰臟頭反應區,連著十二指腸彎曲部,是右腳病理反應區的橫座標。胰臟反應區上下被胃和十二指腸反應區所覆蓋重疊。(本圖為突顯它為橫座標位置,特將其提升至最表面,以易辨認。) • 適用症:胰臟炎、胰臟癌、胰臟囊腫、糖尿病、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功能失調等疾病。 • 按摩手法:順肌肉紋理做縱向操作不要橫拉,以免傷及筋腱。
心臟 位於胸廓內近中央偏左,左右接著肺部,心尖稍斜向左下方。當心臟規律的收縮時,便會震動胸腔壁的內面。心臟將維持生命的血液送達全身,比拳頭稍大。在中醫陰陽五行中,心歸屬於火、主血、五色用紅色表示。心氣的功能表現包括心臟搏動的強弱、頻率、節律和心臟傳導、氣血循環情況等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表現,甚至心的神志活動也和心氣的功能表現有關。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第四蹠骨(中足骨)上三分之一處,向三、五蹠骨(中足骨)擴張,先從三、四蹠骨中段骨縫往遠心端推,最後自然被擋住而停止的地方。 適用症:心律不整、心肌炎、心臟無力、手腳冰冷、精神萎靡、神經失常。
腎上腺 • 腎上腺又名副腎,位於腎臟上端,可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 • 腎上腺皮質:腎上腺皮質內分泌素其化學結構多屬固醇類,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影響體內的各種物質代謝。腎上腺皮質的功能不足時,會有食慾減退、體重下降、肌肉無力;新陳代謝律、體溫、血糖含量和動脈血壓都較正常人為低;血液內鉀離子濃度增加、鈉離子濃度減低;皮膚內色素沉積呈現古銅色等症狀,稱為愛迪生氏病(Addison`sdisease)。腎上腺皮質功能過高,如係醣皮質固醇分泌量太多時,稱為克幸氏病(CuShing`s disease),其主要症狀為肌肉萎縮、皮膚與皮下組織單薄、毛髮稀而易脫落、體內脂肪集中分布於腹壁、面部、上背部,傷口不易癒合等。如係醃固酮的分泌量過高,稱為孔氏病(conn`s disease),其症狀為高血壓、體內鈉離子貯留鉀離子不足,以致影響心、腎的功能。 • 腎上腺髓質:其分泌的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可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影響整個交感神經系統所支配的器官,在身體應付緊急事故時參與作用;也可直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興奮、緊張、煩躁等現象:也能刺激物質的新陳代謝率。兩者分泌物都可以刺激心臟,使心跳頻率加快,心肌收縮力量增強,心冠狀血管擴張等強心作用。
腎臟 位於背側約第十一胸椎與第三腰椎中間,右腎稍低,大小比自己的拳頭稍大,中間細兩端粗,呈暗紅色。是過濾血液中廢物,身體製造尿液的排水處理場。在中醫陰陽五行中,腎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腎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臟腑之精氣而儲藏起來;腎藏精、主水、主納氣、主骨、主生殖,供給各器官熱能,與人的生長、發育、衰老及生殖能力有密切關係。 • 反應區位置:腳第三蹠骨(中足骨下端向內側延伸之蠶豆狀反應區 約一大拇趾腹大小。不可壓得太 深,更不可以將腳板往後扳直按 摩,以免傷到肌健。 • 適用症:腎炎、腎結核、腎癌、尿毒症及泌尿系統疾患、氣喘、 肺氣腫。
脾臟 脾臟在胃大彎曲部分的後上側,胰臟的尾側,背外側第九至十一肋骨的內側。長約10公分,寬約7公分,厚約2.5公分,像扁平的蠶豆呈深紅色。有貯血功能,屬於淋巴性器官,過濾血液,去除細菌,製造淋巴球、抗體,給人體免疫力功能。在中醫陰陽五行中,脾歸屬於土、五色用黃色表示。血是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化生而來,在心、肝、脾的協同運作下流注全身。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是靠脾的消化吸收並且運送到人體各部位,是生化之源,所以稱脾為後天之本。脾其有統攝血液,使它正常運行於經脈中的功能,脾氣虛血溢於脈外,就會引起各種出血疾患。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第四蹠骨 (中足骨)近基座如腰果狀,緊鄰腎臟的外側。 • 適用症:貧血、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內臟下垂、發燒、炎症、脾腫大、增強免疫力以及各種出血症狀。
迴腸瓣膜 位於小腸通人盲腸上方的入口,可防止大腸內的東西逆流到小腸,迴腸瓣膜通常是關閉的,只有當小腸的孺動波到達瓣膜時才暫時開放。 • 反應區位置:右腳腳底跟骨外側盲腸上方約一橫指高與小腸相接之小半圓反應區。 • 適用症:迴腸瓣膜閉鎖不全、脹氣、腸炎。
升結腸 位於右下腹與盲腸相接,是大陽的一部分,沿腹腔右側上升,至肝尖下方,同左轉入橫行結腸。能吸收由迴腸來的泥狀食物的水分,也可吸收一些無機鹽類、維生素和氨基酸;腸內寄生著很多細菌,可使尚未消化的剩餘物質發酵分解。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直腸等部分,長約150公分,大腸的縱肌有三條縱行的帶,長度比大腸短,使大腸壁皺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袋子。腸壁被擴張所刺激,每天會引起二至三次強烈的蠕動衝,稱為「集塊運動」,平時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排便是一種反射動作,由脊髓神經控制。結腸又分為上行結腸、橫行結腸、下行結腸、乙狀結腸四種。 在中醫陰陽五行中,大腸歸屬於金、五色用白色表示。與肺有相合、相表裡的關係,肺的肅降功能有助放大腸的傳導,大腸的傳導作用有助於沛的肅降。大腸是傳送糟柏的通道,傳導功能失常,往往會引起泄瀉或便祕等症。 • 反應區位置:右腳腳底偏外側自盲腸反應區上行至第五蹠骨(中足骨,基部之管狀區域。 • 適用症:便祕、腹瀉、大腸癌。
橫結腸 從右上腹接上行結腸,向左橫過胃的下方、十二指腸的前方,至左上腹接下行結腸,被長長的間膜吊著,位置會稍改變。 • 反應區位置:右腳腳底蹠骨(中足骨)基座與立方骨接縫處向左橫向左腳外側之管狀區域。 • 適用症:腹痛、結腸下垂、便祕。 • 按摩手法:依腸子行進方向縱向移動,不宜橫推,以免傷到屈趾肌。
降結腸 起自左上腹,與橫行結腸相接,由左腹壁下行連接乙狀結腸,是大腸的一部份。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偏外側自第五蹠骨(中足骨,下端下行至跟骨外側之管狀區域。 • 適用症:便祕、腹瀉、腹痛、大腸癌。
輸尿管 將腎臟分泌的尿液輸送到膀胱,長約25~30公分。 • 反應區位置:腎臟反應區起循著 腳紋向內下方延伸至膀胱反應區 之細索狀反應區。 • 適用症:輸尿管結石、高血壓、腎積水。
小腸 是將與胃液攪拌成泥狀的食物,消化吸收的長管。上自胃的幽門,下接大腸,長的650--750公分。在中醫陰陽五行中,小腸歸屬於火、五色用紅色表示。小腸和心有表裡關係,治療心和小腸的病症,可通過這種臟俯相合、相表裡的關係而互相影響。 • 反應區位置:由上行結腸、橫行結腸、下行結腸和乙狀結腸反應區所圍成的中間區域。 • 適用症:小腸的惡性腫瘍、小腸炎、消化不良、腸胃脹氣、腹痛、及慢性腸炎。
肘關節 反應區位置:腳五蹶骨(中足骨)下端骨節。 • 適用症:網球肘、肘關節痛。 • 按摩手法:把反應區分成腳背、腳側、腳底三區。
膝蓋 反應區位置:外踝骨尖正下方,腳立方骨外側跟骨前方骨縫內凹陷處所圍成的麼口字形反應區。 • 適用症:膝酸痛、膝關節脫臼、膝關節發炎、腫脹。
乙狀結腸 位於左下腹呈乙狀彎曲,上接下行結腸,下接直腸,是大腸的一部分,每天發生數次孺動,將糞便移至直腸。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偏外側下方,順著跟骨上緣至十一點位置的管狀區域,腳跟著地形成的心圓周上緣。 • 適用症:便祕、腹瀉、大腸癌。 • 按摩手法:縱向推拉,不宜來回推或橫推。 • 使用按摩棒:沾油用推法或扣拉法(由上往下)。 • 徒手按摩:用拇指節扣拉法或雙手扣壓法,使反應物逐漸軟 化消散。
肛門 大腸末端的直腸長約15公分,有三個橫皺壁,具有瓣的功能,藉由排便反射來排泄糞便。肛門內側的括約肌是平滑肌,為不隨意肌,外肛門括約肌曾協助橫紋肌隨意孺動。 • 反應區位置:左腳腳底內側跟骨二分之一處,腳跟著地肉厚處圓周形的左上角,內踝骨的正下方,腳底內緣能印出腳跟腳印的 內上角約11點鐘方向。 • 適用症:直腸癌、便祕、疝氣、痔瘡、腹脹。
膀胱 是尿液的暫時蓄水池,容量約為300~450毫升。沒貯存尿液時,藏在恥骨後面,集尿後會鼓起成球形,順著腹壁向腹腔擠壓。男性的膀胱背後連接著直腸,女性則連接著陰道前壁。在中醫陰陽五行中,膀胱歸屬於水、五色用黑色表示。腎與膀胱相表裡,是通過腎與膀胱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如治療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有時從腎治療可獲良好效果。 • 反應區位置:腳底舟狀骨下方鼓 起的部位,內踝骨正下方約一拇 指腹大小的反應區。 • 適用症:膀恍炎、腎炎、膀胱結 石、膀胱腫瘍及泌尿系統疾患。
睪丸(男)卵巢(女) 卵巢長約2.5公分--4公分,寬約1.2--2公分,厚約l公分,接在骨盤腔側壁上,輸卵管的正下方,左右各一,屬於女性的內生殖器官,會培養出卵子,排卵時也曾排出各種荷爾蒙。這些功能曾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弱,到了更年期而停止,一生排卵約五百個。睪丸位於陰莖下方的陰囊內,左右各一個,屬於男性的內生殖器官,到了青春期會製造精子和分泌男性荷爾蒙。 • 反應區位置:腳跟骨外側外踝骨下方的梨狀形反應區。 • 適用症:不孕症、卵巢炎、隱睪丸、陰囊內靜脈曲張、陰囊下墜。
腳內側 • 鼠蹊淋巴 • 腹部淋巴 • 直腸、痔瘡 • 內側坐骨神經痛 • 內髖關節 • 內側骨盤淋巴 • 尿道、陰道、陰莖 • 子宮或攝護腺 • 內尾骨 • 膀胱 • 薦椎、尾骨 • 腰椎 • 胸椎 • 頸椎 • 鼻 • 脾經刺激點
鼠蹊淋巴 分布於腹股溝下的淺淋巴結。 • 反應區位置:腳掌抬起時,腳踝下脛骨相距骨相交之凹陷處所顯現的橫紋就是反應區。同時也是輸精管、輸卵管的反應區。 • 適用症:輸精管或輸卵管發炎或阻塞、女性子宮外孕、鼠蹊淋巴腫脹、鼠蹊腫痛。
腹部淋巴 包括腹部與下肢的淋巴,集中於腹股溝部的淋巴結群,然後形成淋巴主幹的胸管,往上注入左鎖骨下的靜脈。 • 反應區位置:腳背偏內側,脛骨相距骨相交之凹陷處。內踝骨的前下方柔軟部份。 • 適用症:腹部淋巴瘤、淋巴阻塞或發炎。
直腸、痔瘡 直腸的相關反應區與內痔的敏感區。 • 反應區位置:腳內側沿著脛骨後側,約一個拳頭高的條狀區帶, 內側坐骨神經反應區的後方,與子宮反應區相鄰。 • 適用症:直腸癌、痔瘡、便祕。
第五腰椎神經的異常,將造成第五腰椎關節兩側的劇烈觸痛。第五腰椎神經的異常,將造成第五腰椎關節兩側的劇烈觸痛。 反應區位置:腳內側沿著脛骨後方向上直到膝關節內下方的骨縫。 適用症:坐骨神經痛(配合腰椎按摩)。 內側坐骨神經痛
內髖關節 • 體關節是連接下肢與身體的關節,關節的異位會引起腰痛、臀痛、長短腳,與薦椎所構成的關節合稱S.I.J,就像人體的地基,內體關節是指體關節的內面。 • 反應區位置:腳內側腳踝下緣。 • 適用症:體關節疼痛、體關節移位、腰痛、臀痛、長短腳。
內側坐骨神經痛 • 第五腰椎神經的異常,將造成第五腰椎關節兩側的劇烈觸痛。 • 反應區位置:腳內側沿著脛骨後方向上直到膝關節內下方的骨縫。 • 適用症:坐骨神經痛(配合腰椎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