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定量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动态变化规律 概括生物体样本 药量与时间 的 函数 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 Absorption ) 分布 ( Distribution ) 代谢 ( Metabolism ) 排泄 ( Excretion ). Definition.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一、房室模型.

z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 定量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动态变化规律 • 概括生物体样本药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

  2. 药物体内处置 • (Disposition) • 吸收 (Absorption) • 分布 (Distribution) • 代谢 (Metabolism) • 排泄 (Excretion) Definition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

  3. 一、房室模型 •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动态过程。线性乳突模型把机体视为一个系统,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和分布速度差异,将机体划分为若干房室(compartment)。

  4. 1.单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消除。可以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 • 2.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 中央室:血液及血流丰富能够瞬时分布的组织、器官(心、肝、脾、肺、肾) • 周边室:血液供应少、药物分布缓慢的组织、器官(骨骼、脂肪、肌肉)

  5. 房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6. 房室模型

  7. 二、细胞膜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 细胞膜主要由类脂(磷脂为主)和蛋白质组成 • 分子结构的模式,——“液态镶嵌模型”。 • 生物膜是可塑的、流动的、嵌有蛋白质的类脂双层分子的膜状结构。

  8. 药物的转运:药物跨过生物膜的运动。 • 以被动转运为主。 • 被动转运:药物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顺浓度差转运。 • 特点:不耗能,没有饱和限速,不受其他转运物质的竞争性制约。膜两侧只要存在浓度差,转运就不会停止。 • 被动转运分为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9. 简单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10. 易化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11. 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12.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载体转运 • 主动转运 • 易化扩散 简单扩散

  13. 简单扩散 • (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diffusion) •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解于膜的脂质层而通过 • 特点: •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性成正比,与极性、解离度成反比 • 顺浓度差,不耗能。 • 转运速度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成正比 •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14. 酸性药(Acidic drug): • HA  H+ + A • 碱性药(Alkaline drug): • BH+ H+ + B (分子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   离子 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 分子越多,通过膜的药物越多 分子越少,通过膜的药物越少

  15. 离子障 ( ion trapping )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内有不同程度地解离,非解离型药物亲脂性高,易通过细胞膜;解离型药物亲脂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

  16. 体液pH对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酸类药物 pKa: 解离常数 pKa:弱酸弱碱类药物在50%解离时的溶液的pH值。

  17. 弱碱类药物

  18.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一般的规律是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胃中)解离少,容易通过细胞膜,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小肠)解离少,容易通过细胞膜,主要在小肠吸收。

  19.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 不同药物的pKa不同,在同一体液条件下解离度不同,进入靶细胞的量不同,效应强度也不同

  20. 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 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21.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22. 简单扩散 滤 过 • 主动转运 • 易化扩散 • 载体转运

  23. 三、药代动力学 的速率过程

  24. 消除速率常数 (Rate constant for elimination) 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n = 1 dC/dt = - kC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n = 0 dC/dt = k

  25.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转运(消除)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t

  26. 特点 • 半对数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直线, 斜率为-Ke/2.303 • 消除速度与C相关,恒比消除 • 大多数药物按此消除

  27. 半对数坐标图 常规坐标图

  28. 线性动力学过程 当机体消除功能正常,用药量又未超过机体的最大清除能力时,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29. 零级动力学 当n=0时,dC/dt=-KC0= - K 将上式积分得: Ct=C0 — Kt 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斜率为-K.

  30. 零级 对数浓度 零级 浓度 一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31.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 (1)半对数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曲线 • (2)消除速度与C无关, 恒量消除

  32. 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当机体消除功能低下或用药量超过机体的最大清除能量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33. 四、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 定义: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 影响因素: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给药部位的血流量、病理状态 • (此外,口服:片剂崩解速度、胃的排空、肠的蠕动、配伍、肝内代谢)

  34. 溶解的药物以被动转运的方式吸收 • 吸入给药因肺泡表面积大,吸收迅速 • 炎症时膜的通透性↑,极性较大的药物也易通过

  35.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 某些药物口服后,经肠壁或(和)肝内药物代谢酶的作用,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

  36.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肠壁 门静脉 代谢 代谢 粪 吸收过程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检测部位

  37. 相对生物利用度:不同制剂AUC比较 • F = (AUC受试制剂 AUC标准制剂) × 100% • (1) 吸收相对量: • 绝对生物利用度: AUC血管外 100% F = AUC静注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2) 吸收速度: Tmax

  38. 五、药物的分布 • 定义: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器官的过程。 • 有选择性,分布不均一,处于动态平衡。 • 药物血浓度与效应正相关

  39. Factors modulating drug distribution: • 脂溶性 • 局部 pH 和药物解离度 • 毛细血管通透性 • 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 药物转运载体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 特殊组织膜的屏障作用 • 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

  40. (一)表观分布容积 (Volume of distribution) 体内总药量(X0)与零时间血药浓度(C0)的比值 Vd= X0 / C0 Vd是计算值,非体内生理空间,只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程度

  41. Vd大小取决于: • 药物理化性质(pKa等) • 在组织中的分配系数 • 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率

  42. Vd意义——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 70kg的人体,总含水量为40~46L, 血浆3L • 40~46L 细胞外液13~16L 细胞内液25~28L Vd=5L,基本分布在血液; Vd=10~20L,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 Vd=40L,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外液; Vd=100~200L,大量分布或贮存在组织内或某些器官中

  43. Digoxin:0.5mg 0.78 ng/ml • Vd = 641 L • 主要分布于肌肉(包括心肌,其浓度为血浓30倍)和脂肪组织 • Vd意义——计算用药剂量: • Vd= X0/C0

  44.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 [DP] [D] [PT] KD +[D] KD解离常数

  45.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结合量与D、PT和KD有关 • 可饱和性(Saturable) • DP不能通过细胞膜 • 非特异性和竞争性 (Nonspecific & competitive)

  46. 在吸收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反应平衡向右移,有利于进一步吸收.在吸收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反应平衡向右移,有利于进一步吸收. • 在消除过程中,游离型药物被除去,反应平衡左移,有利于消除.

  47. 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毒性可增加,例如: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毒性可增加,例如:

  48.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80% A 药:90% + B 药:90%

  49. 保泰松 + 双香豆素 → 出血不止 磺胺类置换体内胆红素→ 使新生儿产生核黄疸 • 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