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620 Views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喀斯特作用. 学习指导:. 喀斯特发育的条件. 影响喀斯特发育的条件. 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地貌. 溶蚀地貌. 堆积地貌.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发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可溶岩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岩石。由可溶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奇特,有“奇峰异洞”之称。我国的岩溶地貌以桂林、阳朔一带最典型,自古以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E N D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喀斯特作用 学习指导: 喀斯特发育的条件 影响喀斯特发育的条件 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地貌 溶蚀地貌 堆积地貌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发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可溶岩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岩石。由可溶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奇特,有“奇峰异洞”之称。我国的岩溶地貌以桂林、阳朔一带最典型,自古以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我国对岩溶地貌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梦溪笔谈》(沈括)、《桂海虞衡志》(范成大)和《岭外代答》(周去非)中已有记载,但最著名的是明代《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1641)。作者是一名地理学家,曾经深入湘、桂、黔、滇等地进行岩溶地质地貌考察,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士威直(J.Cvijic)也曾经对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究,并于1893年正式用“Karst”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自此Karst一词渐被世界各国学者所接受。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Karst的汉语同义语。
一、喀斯特作用 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和云南分布最为普遍,其面积有55×104 km2。喀斯特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这种过程又为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创造了条件。就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而言,当水中含有C02时,溶解能力就大为提高。C02与水化合成碳酸,碳酸电解析出H+离子,与石灰岩中的CO3-离子起化学作用:CO2+H20 = H2C03= H++HC03-H2CO3+CaCO3= Ca2++2HC03-这种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Ca2+和2HCO3-)随水流排泄而流失。上述化学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如果空气中CO2减少,或者水中游离C02减少时,化合的C02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使水中碳酸含量减少,这时CaCO3就要发生沉淀作用。水中CO2的含量随空气中C02的分压加大而增加,随水温增加而减小。但温度的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提高一倍。
(二)冲蚀作用 水在可溶岩表面流动时,如果流速大,特别是夹带着沙砾等固体物与岩面摩擦时,就会发生冲击和磨蚀,统称为冲蚀作用。 (三)崩塌作用 岩溶区的崩塌作用同样发生在地表和地下,而且与溶蚀作用有关,因为溶蚀首先为崩塌创造了空间条件,由溶蚀而诱发的崩塌,可称为岩溶崩塌作用。
(四)堆积作用 岩溶区的堆积比较复杂,它不仅有地表和地下堆积,而且还有化学性的CaCO3堆积(沉淀)与物理性的碎屑物堆积。化学堆积以CaCO3为主,特别是在地下溶洞内非常发达。堆积机制正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相反,即当水中CO2逸出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即行分解,CaCO3就发生沉淀,反应式: Ca(HCO3)2→CaCO3↓+CO2↑+H2 导致CO2逸出的原因有多种:如水温或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分压力降低,水流速度加大,出现紊流或有生物(如藻类)吸收CO2等都会造成CaCO3的沉淀。此外,在干旱地区由于强烈的蒸发而引起水溶液的过饱和;高山冰雪融化的地下水,在温度较高的低处出露;海岸潮间带海水的蒸发而使CaCO3结晶,成为海滩岩的胶结物;海岸沙丘中大量的贝壳砂(CaCO3)被雨水溶解后CaCO3又重新结晶而成为砂丘岩的胶结物;岩溶淡水与海水混合等都会使CaCO3沉淀。另外,热带海洋的珊瑚礁(CaCO3)
(二)、喀斯特发育的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结构。 可溶岩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卤盐类如钾盐、石盐;硫酸盐类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碳酸盐类如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在三类岩石之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其次是硫酸盐类,最小是碳酸盐类。但地球上卤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厚度小,加上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地貌意义不大。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虽小,但分布广,岩体大,地貌保存较好,所以最有地貌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溶地貌都发生在该类岩石中,特别以石灰岩为突出。 但碳酸盐岩类中,又因CaCO3含量不同而溶解度也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CaCO3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如MgO,A12O3,SiO2,Fe2O3等)含量越少的岩石,其溶解度就越大。因此碳酸盐岩石的溶蚀强度顺序为:质纯的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石灰岩>泥质石灰岩。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按孔隙及裂隙的生成先后,可分出原生透水性与次生透水性二种,其透水性能差别较大。
3.水的溶蚀能力。 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水的流动性及流量等方面。(1)水的化学成分。水含酸类是岩石溶蚀的关键,而酸的含量多少则影响岩石的溶蚀速度,酸的含量越高,溶蚀力也越强。酸的来源除了少部分来自矿物的分解和生物活动而直接产生之外,大多数是由大气中的CO2溶入水中而成,这些CO2有来自火山喷发、有机物的燃烧、动植物呼吸、有机物的分解及微生物的作用方面。其中有机成因的CO2十分重要,它所造成溶蚀强度也很大(表5-1),例如土壤中因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而产生的CO2常达1%以上,最高可达6%(表5-2),比大气中CO2的一般含量(0.03%)高出33~199倍。CO2对岩石的溶解起着重要作用。
(2)水的温度。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一般温度越高,CO2的含量越少,温度越低,CO2的含量越多。温度高的水,CO2的含量虽然减少了,但水分子的离解速度加快,水中H+和OH-离子增多,溶蚀力反而得到加强。据测验气温每增加10℃,水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一倍,故高温地区的岩溶速度较快。(2)水的温度。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一般温度越高,CO2的含量越少,温度越低,CO2的含量越多。温度高的水,CO2的含量虽然减少了,但水分子的离解速度加快,水中H+和OH-离子增多,溶蚀力反而得到加强。据测验气温每增加10℃,水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一倍,故高温地区的岩溶速度较快。 (3)气压的影响。气压会影响水中的CO2的含量,一般大气中CO2的含量占空气体积的0.03%,因此在自由大气下,空气中CO2的分压力PCO2=0.0003大气压。水中CO2的含量与气压成正比,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分压力越高,水中CO2的含量也越多(表5-3),CaCO3的溶解度也越大。
(三)、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气温 气候的影响 溶蚀能力 降水 平原地区 地貌影响 水动力条件 丘陵、山地 地面坡度不同地区 CO2的量 植被、土壤的影响 大气降水的下渗量
地下径流的分带与水流特征 对喀斯作用的影响 垂直溶蚀的结果,多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垂直性的溶隙、管道和洞穴。 包气带(垂直循环带) 季节变动带 上部饱水带形成的地貌以水平状溶洞和地下河为主 下部饱水带溶蚀停滞,只形成规模小的孔洞 饱水带(水平循环带) 深部滞流带
二、地表地貌 按形态成因特点可分出9种:溶沟与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大型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喀斯特石山和溶蚀平原 1.溶沟与石芽 溶沟是雨雪水溶蚀岩石表面而成的沟槽,深数厘米至数米,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呈楔形或槽形,与地面垂直。它主要沿岩石裂隙或层理面等发育,先由溶痕逐渐扩大成为沟槽。 石芽为突出在溶沟之间的岩石,呈笋状、菌状、柱状或尖刀状等。排列成车轨状(互相平行)、棋盘状(方格)、或山脊状(不规则)。高数厘米至数米,有的高达10m以上。如云南的石林,最高超过35m,那里石芽密布如林,故得名。它是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台地被溶蚀破坏而成的。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收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 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 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 多么像一位彝族撒尼少女。 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阿诗码的传说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 大型歌舞剧,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诗玛的故事也随着广为流传。 那么阿诗玛怎么会变成了一座石峰呢?传说很久以前,彝族地区叫作阿着底的地方,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阿诗玛爱上了诚实勇敢的彝族青年阿黑,霸道的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美貌的阿诗玛,抢走了她。后被阿黑救出。就在这对彝族青年回家的路上,山洪暴发,卷走了阿诗玛。阿诗玛被传说中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化成一座山峰,现在她仍然立在那里。她深情地眺望远方,似在期盼着她的阿黑哥。如果你高呼她的名字,她就会回答你。数千年来,人们到此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她。
“不到石林,枉来云南”。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89公里,离石林县城15公里,324国道、安石高等级公路、南昆铁路紧临而过。 石林风景区面积约2.7余万公顷,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大小石林为岩柱林形态景观,乃古石林为黑岩体形态景观,芝云洞、奇风洞为地下溶洞景观,长湖、月湖为湖泊景观,大叠水为瀑布景观。景区拥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钟乳、石笋、地下河流、地下溶洞等自然景观。远望犹如一片莽莽森林,雄浑浩瀚,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评为“中国文明示范景区”。
2.溶斗(漏斗) 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的一种封闭性小型洼地,呈碟状、漏斗状或竖井状。直径多为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
3.溶蚀洼地 它是由溶斗合并扩大而成的小型溶蚀盆地,规模比溶斗要大得多,直径数百米至千米,深约30m,周围被石山环绕,四壁陡峭。底部比较平坦,并且堆积了碎屑物,但有时还可见到溶斗合并的遗迹,或有溶斗和落水洞出现,如果底部的落水洞被堵塞,洼地即将积水成为喀斯特湖。 4.溶蚀盆地 它是一种大型溶蚀盆地,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分布很广,当地称为“坝子”。呈长条形,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宽数百米至数公里,面积十几至几百平方公里。四周为峰林石山所围绕,横剖面呈槽形,故又称槽谷。底部比溶蚀洼地更加平坦,多覆盖着数米厚的残积红色粘土或冲积层;常有河流穿过,它由四周石山的出水洞流出,向落水洞没入;盆地内有时还见到低矮的石灰岩孤峰。溶蚀盆地在南斯拉夫称为Polje (坡立谷),意指“可耕种的土地”。
5.干谷和盲谷 二种谷地都是喀斯特地区所特有。干谷曾经是昔日的河谷,但现在无水,成为干涸谷地。干谷的成因可能是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导致河水潜入地下,变成伏流,而地表河干涸。有的是地下河袭夺地表河,使其下游成为干谷。也有的是地下河裁弯取直,使弯曲段河流成为干谷。干谷谷底平坦,覆盖有松散堆积层。常有溶斗、落水洞分布。 盲谷是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河流前方被石山陡崖阻挡,河谷消失,河水从崖下溶洞进入石山内变成伏流。这种前方失去谷形的河谷称为盲谷。
6.喀斯特石山 它是在喀斯特作用下所成的山体,形态奇特,例如山峰尖削挺拔,山坡陡峭,地面岩石裸露,满布石芽和溶沟,显得十分崎岖。山内分布着大小溶洞,管隙纵横交错。洞内还有各种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琳琅满目,构成一幅奇峰异洞的地貌景观。 石山的单个形态,受岩性和产状影响而不同。例如由质纯层厚和产状水平的石灰岩组成的石山,呈塔状或圆筒状;由水平产状但岩质不纯的石灰岩组成的石山,呈圆锥状;由单斜层石灰岩组成的石山,呈单面山状等。 石山的组合形态,按地貌发育过程分为三种:峰丛石山、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
(1)峰丛石山 它是喀斯特高原向山地转化初期的产物。山体分为上下二部分,上部为分离的山峰,下部连结成基座。基座厚度大于山峰部分,山峰之间多被溶蚀洼地隔开。正是这些洼地的发育,才使原来的高原面分割成为峰丛。峰丛在贵州高原上分布很广,有时排列成行,表示沿构造线方向发育所成。 (2)峰林石山 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再度垂向发展而至饱水带时,把基座蚀去,成为没有基座的密集山峰群,称为峰林(图6.48)。此时,溶蚀洼地也扩大而被溶蚀盆地所代替。如果峰林发育后地壳上升,升起的峰林则将重新变为峰丛。 (3)孤峰石山 指零星分布于溶蚀平原上的低矮石山。它是峰林石山进一步发展,高度降低,个数减少,峰林间的盆地扩大成为溶蚀平原时的残丘。
7.溶蚀平原 原来的石灰岩高原或山地,经过长期溶蚀、侵蚀后,高度逐渐降低,最终成为起伏和缓的平原。平原上河流发育,覆盖有残积红土和冲积物,以及分布着残丘。
三、地下喀斯特地貌 1。 溶洞又称喀斯特洞穴。地下水沿岩局裂隙、落水洞向下流动,同时进行喀斯特作用,扩大空间,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管道和洞穴。起初它们多数是孤立的,随着喀斯特作用的不断进行,它们逐渐沟通,小溶洞合并为大溶洞,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以后如果地壳上升,则河流下切,地下水位下降,使洞穴脱离地下水面而成为干溶洞。
2。溶洞内的化学堆积(沉淀)地貌 在地下河发育时期,水平溶洞内是没有化学堆积的,它只能在干溶洞内发生。按堆积物的位置与成因分成三组: (1)石钟乳、石笋、石柱。这是一组由洞顶滴水而产生的堆积地貌。石钟 (2)石幔、石旗、边石坝、钙华板。这是一类由薄膜(层)状溶水所成的堆积地貌,总称为“流石”。 (3)石花、卷曲石、爆玉米。这是一类毛发状、草叶状、豆芽状或花球状的微小形态,常附生在其他大型碳酸钙堆积形态上。生长方向乱散,似是不受重力影响。其成因复杂,主要与毛细水的运动有关,同时还受洪水量少、环境较封闭、气温较稳定和气流扰动少等条件影响。石花的“花瓣”呈针状向外辐射,形似蓟草的花球,常由文石组成。卷曲石似豆芽,其卷曲可能是晶格错位所致。爆玉米是群生的小瘤,是毛细水蒸发的产物。
洞内堆积有化学沉积和其他堆积物。例如,地下水从干溶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分蒸发时,使水中CaCO3,沉淀而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钟乳石。水滴从钟乳石上滴到洞底,CaCO3沉淀而形成自下而上增长的石笋。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则形成石柱,等等。此外,还有地下河和地下湖的沉积、生物堆积、崩塌堆积等。由于这些堆积物的填充或洞顶的崩塌,溶洞的面貌和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湖称暗湖,它与地下河相通,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洞内堆积有化学沉积和其他堆积物。例如,地下水从干溶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分蒸发时,使水中CaCO3,沉淀而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钟乳石。水滴从钟乳石上滴到洞底,CaCO3沉淀而形成自下而上增长的石笋。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则形成石柱,等等。此外,还有地下河和地下湖的沉积、生物堆积、崩塌堆积等。由于这些堆积物的填充或洞顶的崩塌,溶洞的面貌和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湖称暗湖,它与地下河相通,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 栾川县城西4公里处有一座山, 山腰有一天然石灰岩溶洞, 名叫鸡 冠洞。此洞斜入地下,长达千多米,奇丽深幽,被称为北国第一洞。洞 中石灰质水溶液天然滴凝形成的石柱、石塔、石瀑、石川、石花、布满厅堂四壁,琼林玉树,千姿百态,俨然艺术殿堂、晶莹剔透的海底龙宫、梦幻中的童话世界。
黄龙洞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点之一,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她以规模大、内容全、景色美而被誉为溶洞景观的“全能冠军”。正如许多游人所说:黄龙洞是诗的结晶,哲学的凝聚,美学的雕像。 黄龙洞现已探明的洞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全长7640米,垂直高度140米,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有1库、2河、3潭、4瀑、13个厅、98廊以及上千个白玉池,上万座钟乳石峰。整个大洞犹如一株古木,错节盘根,散发开来,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由天生灰质溶液凝聚而成的洞穴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所不奇、无所不有。 [定海神针] 这是黄龙洞景区的标志景点,,全高19.2米,围径40公分,为黄龙洞最高石笋,两头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如果按专家测定的黄龙洞石笋的年平均生长速度仅为0.1毫米, 那么依此推算,“定海神针”生长发育至今已有20万年历史了,而且仍在继续生长,如果再长6万年,再长6米,就可直抵穹顶而“顶天立地”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标志景点,黄龙洞景区管理部门特地为“定海神针”买下—亿元巨额保险,创全国为世界自然资源性遗产买保险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