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93 Views
第二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 独立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七年战争的两个结果 战争期间的美国外交:利用欧洲各国间矛盾,开展积极外交活动 促使法国与美国 1778 年签订同盟条约和友好通商条约,法国对英国不宣而战。 使西班牙和荷兰参加对英作战 促使 1780 年 2 月俄国发布 《 武装中立宣言 》 ,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加入“武装中立同盟”,英国被孤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 美国独立不久,法国大革命即爆发,英国组织反法同盟,法国对英宣战。
E N D
第二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 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 • 独立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七年战争的两个结果 • 战争期间的美国外交:利用欧洲各国间矛盾,开展积极外交活动 • 促使法国与美国1778年签订同盟条约和友好通商条约,法国对英国不宣而战。 • 使西班牙和荷兰参加对英作战 • 促使1780年2月俄国发布《武装中立宣言》,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加入“武装中立同盟”,英国被孤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 • 美国独立不久,法国大革命即爆发,英国组织反法同盟,法国对英宣战。 • 美国没有拘泥于法美同盟条约,而是根据自己实力较弱的现实情况,发表《中立宣言》,宣布不介入欧洲的战争。 • 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Washington’s Farewell Address • 美国是第一个完全在新教徒和资产阶级理想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国家,建国后起初“独善其身”和后来的理想主义——以美国价值观改变世界。 •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 • 国内:维护和保持联邦制、抑制朋党派系之争 • 国外:我们要对所有国家遵守信约和正义,同所有国家促进和平与和睦;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远离欧洲纷争;平等和公平的贸易。 • 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 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 vs 王朝本位的封建主义旧观念 •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本位的现代民族主义时代 • 冲击了传统的欧洲国际体系,建立了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秩序。
革命的资产阶级提出的外交原则 • 第一、“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 第二、“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1790年法国立宪会议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1791年12月的特别法令规定:“法兰西民族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之一切战争,永不使用自己的武力去反对任何其他民族的自由。” • 第三、“不干涉原则”——“任何一国人民既无权侵犯他国人民的土地,也无权剥夺他国人民的自由和自然利益”,“法兰西国家从此不允许自己进行任何扩大现有版图的战争”。只有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才是正义和合理的。(国民公会通过的文献)
第四、“国家主权原则”和主权平等思想——“各国人民不论其人口多少和所占有的领土大小,均相互独立并享有主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和改变自己的政体”。第四、“国家主权原则”和主权平等思想——“各国人民不论其人口多少和所占有的领土大小,均相互独立并享有主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和改变自己的政体”。 “君主秘密外交”、“朕即国家”、“王朝利益至上”与“主权在民”“民族利益至上” 理想主义的进步原则与拿破仑帝国的争霸和扩张实践?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 • 随着革命的深入,欧洲列强意识到法国革命将摧毁欧洲专制王朝秩序,1792年4月至9月普奥联军干涉法国革命,被击败。 • 1793年3月,英国出面组织第一次全欧性反法同盟。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建立了大资产阶级专政的督政府。 • 1797年6月波拿巴率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击溃奥军,迫使奥地利签订了《坎波•佛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 • 督政府为打击英国,1798-1799年派波拿巴远征埃及 • 1798年底英国和俄国牵头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8月,波拿巴冒险从埃及返回,11月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
1800年5-6月法军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马伦戈战役中再次打败奥军,1802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将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河左岸割让给法国。1800年5-6月法军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马伦戈战役中再次打败奥军,1802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将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河左岸割让给法国。 1801年10月,波拿巴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订巴黎和约与协定,同时又与土耳其签订和约。 1802年3月,英法签订《亚眠和约》,实现了英法之间的暂时休战。第二次反法联盟被击溃。 波拿巴的野心:恢复法国在莱茵河与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疆界;恢复被英国夺走的海外殖民地。 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尖锐矛盾:波拿巴积极准备入侵英国本土;英法在马耳他岛问题上陷入僵局,1803年5月英国对法国宣战,开始组织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 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 • 1804年11月拿破仑称帝,不久英、俄、奥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 拿破仑应对的策略:首先,他许诺把汉诺威送给普鲁士,普鲁士的中立可以大大减轻法军在北线的压力,使法军可以集中兵力对付俄奥联军;其次,拿破仑原来打算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因为英国是反法同盟首领,俄奥两国屡败屡战,完全是靠英国所提供的巨额的财政补贴和大量的武器装备。 • 但由于法国海军行动迟缓,拿破仑改变了作战计划,1805年8月,法军进攻奥地利和俄国,10月陆战海战同时展开。
一、陆上作战 俄奥联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行动,迫使拿破仑把准备进攻英国的十五万法军精锐调往东线,法军取得了1805年10月乌尔姆会战和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会战的这两场决定性会战的全胜,俄奥联军惨败。法奥签订停战协定,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但是,由于法军被牵制在欧洲大陆上,客观上不能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和海上利益构成真正威胁。 二、海上作战 纳尔逊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在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加海战中,一举歼灭了法西联合舰队的主力,从而彻底杜绝了法国陆军在法西联合舰队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可能性。所以,英国在自身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下,继续向欧洲大陆愿意反法的强国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从而使它们继续有能力对拿破仑帝国作战,达到重新恢复欧洲均势的目的。
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后的欧洲局势 • 英法两国继续对峙 • 1805年12月法奥签署《普莱斯堡和约》,奥地利向法国割地赔款,承认法国对意大利的占领。1806年8月,拿破仑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即奥皇弗兰茨一世)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消亡。 • 1806年7月,在拿破仑的支持下,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十几个邦国组成莱茵联盟,推举拿破仑为它们的保护人。 • 莱茵联盟是法国的附庸、军事上的缓冲带、经济上掠夺的工具。
第四次反法同盟与《提尔西特和约》 • 莱茵联盟建立后,欧洲国家感到法国的强大和威胁。普鲁士倒向英俄,1806年9月普、英、俄等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 1806年10月,法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战役中击溃普军主力,在占领柏林后继续向东推进,与援助普鲁士的俄国军队相遇。 • 1807年6月,法军在弗里德兰战役大败俄军,7月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订《提尔西特和约》(Treaty of Tilsit):成立华沙大公国、俄国承认法国在西欧的强势地位、法国有权调停俄土谈判、俄国同意加入“大陆封锁体系”,普鲁士也被迫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承认割地赔款。 • 英国被孤立,“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
“大陆封锁体系”与第五次反法同盟 • 《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第四次反法同盟结束,同时也标志着拿破仑帝国鼎盛时期开始。 • 英法对立(英国组织反法同盟、海外贸易竞争),海战失利使拿破仑无法征服英国。 • 经济战——“大陆封锁体系” ,1806年10月“柏林敕令”:“禁止与不列颠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1807年两次“米兰敕令”:中立国船只只要在英国停泊过就将被法国没收。1810年10月“枫丹白露敕令” • “大陆封锁”政策虽给英国沉重打击但难以持续推行。(大陆不完全统一、其他国家与英国贸易的需求) • 拿破仑的野心——吞并西班牙和葡萄牙,陷入“半岛战争”。1809年1月英国趁机与奥地利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法军在瓦格纳姆决战中击败奥军,法奥签订苛刻的《维也纳和约》。第五次反法同盟失败。
征俄失败与第六次反法同盟 •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随拿破仑大军传播欧洲。拿破仑在占领地推行改革,实施“民法典”,他兼改革者欲征服者于一身,革命理念宣传混淆在法国帝国主义征服中。 • 1810年底,俄国不再遵守“大陆封锁”政策、公开走私。法俄关系迅速恶化。1812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征俄,莫斯科的严寒击溃了法军。 • 1813年6月英、俄、普、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10月,在莱比锡决战中,法军大败。莱茵联盟瓦解、波拿巴王朝势力遭各国驱逐、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
如何处置法国? • 在反法同盟军事上不断胜利的局面,各国对如何处置法国存在分歧。 • 梅特涅的“法兰克福协议”——拿破仑及其子仍当法国皇帝。但拿破仑拒绝该方案。英国提议,处置法国问题留待最终打败拿破仑后的战后欧洲安排会议上协商。随后反法同盟各国在此问题上统一立场。 • 1814年3月,反法同盟军队攻入巴黎,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后被流放在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5月各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p100):1、召开维也纳会议决定战后欧洲事务,2、让法国恢复到拿破仑之前的状态、法国不割地无赔款。
如何处置法国? • 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歌舞升平背后的激烈争吵,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逃离厄尔巴岛、重新占领巴黎,1815年6月拿破仑与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决战”,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 1815年11月,列强与法国签订苛刻的《第二次巴黎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