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萬億教授

2020 年 臺 灣的社會福利願景.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萬億教授. 一、 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二、 重要課題 三、 願景 四、 推動策略. 一、 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一)人口低成長 2009 年 臺灣 婦女 總生育率 是 1.0 人,粗生育率 8.29 ‰, 新生兒為 19 萬 1 千多 人,比 2008 年少 7 千多人 。 自然增加 47,728 人 。 為亞洲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如果生育率下滑趨勢不變, 臺灣 的人口 的自然 成長率將從目前的 2.05 ‰左右,到 2017 年接近零 ; 接著 進入負成長。

zeus-albert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萬億教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20年臺灣的社會福利願景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萬億教授

  2.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二、重要課題三、願景四、推動策略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二、重要課題三、願景四、推動策略

  3.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一)人口低成長 • 2009年臺灣婦女總生育率是1.0人,粗生育率8.29‰,新生兒為19萬1千多人,比2008年少7千多人。自然增加47,728人。 • 為亞洲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 如果生育率下滑趨勢不變,臺灣的人口的自然成長率將從目前的2.05‰左右,到2017年接近零;接著進入負成長。 • 人口總數從目前的2312萬人,達到2017年的2327萬高峰後,開始逐年下滑。 • 2020年臺灣的人口總數將掉回2325萬左右,約略等於回到2015年的水準。

  4. 表1 我國的生育率趨勢(1951-2009)

  5.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二)老年人口(65歲以上)快速增加 • 2020年,老人從現在的246萬,占總人口的10.7%,增加到370萬,占總人口的16.0%。 • 人口年齡中位將從目前的36歲多,升高到41歲左右。 • 2017年將進入「高齡國家」(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14%),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國家」(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21%)。 • 2016年,老年人口數與幼年人口(未滿15歲)數會在某一天相同。之後,幼年人口數繼續下降,老年人口數快速上升。2020年幼年人口數只剩278萬人,占總人口的12.0%。

  6. (二)我國人口老化的趨勢(續)

  7.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三)青壯人口(15-64歲)的扶養比升高 • 目前青壯人口數為1685萬,占總人口的72.9%。 • 2017年達到高峰1730萬人,占總人口的74.4%,之後將隨生育率下滑而遞減。 • 2020年只剩下1655萬人,占總人口的71.2%。青壯人口的育幼扶老負擔持續加重。 • 扶幼比(勞動人口扶養幼年人口)將從目前22.6%下降到2020年的18.4%,即從每4.25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幼年人,減輕到每5.55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幼年人。 • 扶老比將從目前14.6%快速升到22.0%。從每6.85個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人,上升到每4.55個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人。 • 總扶養比將從目前的37.2%升到2020年的40.0%,亦即從2.69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對幼年與老人,上升到2.5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對幼年與老人。 • 勞動力人口為1101萬,約占青壯人口65%。亦即,扶養比落在勞動人口身上的承擔必須再加上1/3。

  8. (三)老人、青壯、幼年人口趨勢(續)

  9. 100 90 2056年 80 70 60 2008年 50 40 30 20 10 0 25 15 5 萬人 5 15 25 (三)我國人口金字塔變型(續1) • 嬰兒潮世代入中齡,我國人口金字塔結構呈現中間肥胖型 • 嬰兒潮世代邁入高齡,人口金字塔轉為倒金鐘型 10 10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 , 97年8月。 9

  10.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四)婦女勞動參與率 • 婦女勞動參與率將從目前的49.99%,提高到53%以上。 (五)老人與子女同住比率 • 從2008年的56.94%,每年以1%的速度減少,到2020年預估下降到44%。屆時,老人與配偶同住或獨居比率將2008年的39.72%,上升到54%,成為主流。 • 家庭組成規模預估從目前的3.0人下滑到2.4人。 • 夫婦家庭將增多;同居是否被認定為等同於婚姻關係將成為議題;同志婚姻是否該被合法化也會被持續討論。 • 離婚率將從目前的粗離婚率2.55‰上升到3.5‰。 • 單親家庭及單身家戶將持續增加。

  11.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四)貧富差距擴大 • 貧富差距從1980年代以來持續擴大;2009年所得五分位差預期將突破6.5倍的歷史新高,要再降到6.0以下,是一項高難度的社會工程。 (五)跨國婚姻緩和 • 外籍配偶所占比率已從2003年31.86%(54,634人)下降到2009年19.39%(21,914人),預計將持續下滑,到2020年,將到12%左右。 • 外籍配偶所生育的第一代「新臺灣之子女」比率也從2003年13.37%下滑到2009年8.73%,預計2020年將到5%以下,其文化適應、教育、就業等問題將在未來十年內陸續浮現;但認同問題到2020年前後才更顯露。

  12. (四)我國所得分配趨勢(續)

  13. (五)超高的跨國結婚率(續)

  14. 一、人口與社會變遷趨勢 (六)社會風險管理 • 鄉村鄰里社區將因人口移動更式微,但是住宅社區、公寓大廈等的地理社區,將更受重視;民間力量持續蓬勃發展。 • 政府社會福利服務的分權化與私有化將使社會福利的城鄉差距持續擴大。 • 1990年代以的風險社會,並未因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而改頭換面。風險社會的新風險仍然存在。例如,揮之不去的高失業率、彈性工時與人力派遣造成的不安全就業、薪資向下拉低使工作貧窮普遍化、人口老化引發的世代責任衝突,以及短視的國家治理下的財政赤字。 • 國家將新社會風險管理推給個人與家庭承擔,對大多數國民未來的生計非常不利。

  15. 二、重要課題 (一)老年經濟安全 • 2009年起,所有臺灣國民到了老年均可領年金給付;但是給付額度差距大。 • 軍公教的老年給付所得替代率至少80%以上,勞工有6%的勞工退休金,及7.5%至13%的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合計所得替代率約45%到60%左右。 • 受雇者的老年經濟安全大致無虞 • 自雇者、家庭主婦、無就業之身心障礙者可加入國民年金,老年給付約是勞工平均薪資的四分之一。若被保險人之配偶沒有上述社會保險給付,則其老年經濟仍不夠安全。 • 軍公教、勞工保險屬高給付低保費的社會保險,保險費收入不足於支應支出;上述隨收隨付制(pay-as-you-go)的老年年金,將在2027年之前全部破產,除非提高保險費率或由稅收補貼。 • 保險費率調高,年輕世代的保險費負擔將比現在高出許多,可支配所得將下降,生活品質受影響,世代間的不公平於焉檯面化。 • 若為避免世代間的不公平及減輕政府的財政負荷,而採取如勞退新制般的個人儲蓄帳制度,則又擔心此種確定提撥、不確定給付的老年年金會受到物價波動、通貨膨脹,及經基金經營效率的影響。

  16. 二、重要課題 (二)長期照顧 • 若不能搭配將疾病壓縮到幾近於零,所有老人都會面臨健康與社會照顧期間拉長的課題。 • 目前我國老人長期照顧主要依賴家庭照顧者,特別是女性(配偶、媳婦、女兒),以及17萬外籍看護工。 • 家庭照顧的社會化是必然的趨勢,建構完善的長期照顧體系是2017年以前必須達成的目標。 • 臺灣的長期照顧保險在未有完善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的條件下急著推出,使老人照顧走上醫療模式、大型化、財團化、機構化的走向。其成本將快速攀升,而成為下一個全民健康保險,因財務失衡而以降低服務品質因應。

  17. 二、重要課題 (三)低生育率 • 原因包括結婚年齡延後、婦女可生育年數減少、有偶率下降、不婚人口增加、國民生育意願降低、兒童照顧負擔沈重、女性勞動參與率提升、家庭與工作的衝突卻未明顯解決等。 • 臺灣的最適人口規模應該是多少?人口學者、環境保護學者、女性主義者各有不同主張。 • 6年後臺灣人口進入零成長,轉而開始負成長,人口壓力倍增。 • 低生育率的後果:人口老化加速,老人照顧負擔加重、勞動力不足。 • 生育率下滑速度往往快於上升速度;一旦持續下滑,除非有很誘人的條件,很難再快速回升。

  18. 二、重要課題 (四)家庭與工作的調和 • 婦女勞動參與率不斷提高,使傳統由女性主責的家務分工,轉而必須由兩性平分,或由科技替代。 • 倘若不能發展足夠的兒童、老人的社會照顧體系,則婦女將面對沈重的家庭照顧負擔,蠟燭兩頭燒。 (五)貧富差距擴大 • 城市因就業機會多,服務業發達而吸引較多人口移入,生活機會多。鄉村則因就業機會少,傳統農業收入低而人口不斷流失。 • 高科技業與傳統產業間的薪資與利得差距大,加深職業別的所得差距。 • 網絡權力關係、資金擁有及風險管理能力,成為決定所得的重要因素,缺乏這些資本者將是落入貧窮的高風險人口。 • 貧富差距擴大將對治安、健康、社會團結、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9. 二、重要課題 (六)失業 • 科技發展逐漸取代部份勞力、傳統產業與低階製程產業向生產成本低的地區遷移、人民已不習慣從事三D(骯髒、高危險、艱苦)的工作、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造成失業率節節上升。 • 青年失業率嚴重,中高齡、低技術勞工也是失業高風險群。 • 失業問題也是造成家庭破裂、自殺、財務犯罪、貧富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

  20. 三、願景 (一)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 建構一套快速回應風險社會的社會安全網。 (二)健全社會保險財務結構 政府應負起責任,有計畫地、合理地健全財務。 (三)取消不正義的福利特權 軍教免稅、退除役官兵醫療補助、公教人員優惠存款等均應回歸轉型正義。 (四)因應高齡社會即將來臨 穩定各種年金給付的財務結構;提升老人與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品質;重視老人的生活品質。 (五)適度提高婦女總生育率 具體落實人口與家庭政策,投資兒童教育與照顧,減輕父母照顧與教育子女的負擔。

  21. 三、願景(續) (六)提升政府跨部門的整合 須加速衛生與福利部門整合,以提升因應新風險的能力;擴大至跨部會整合,如教育與就業、就業與社會福利、社會福利與榮民服務等。 (七)擴展基層社會服務能量 檢討地方政府編制,調整公共服務能量,提升在地服務效能,增加編制人力,改正以處在高就業風險下的低薪臨編人員服務高風險國民的弊端。 (八)建立公私三贏伙伴關係 促成政府資源有效利用、民間力量蓬勃發展、弱勢國民獲得品質保證的服務。 (九)包容差異尊重多元文化 保障弱勢國民福祉,充權弱勢族群的生存能量。 (十)覺醒青年關心世代正義 讓年輕世代理解今天的不當政策,是預支青年的未來,青年未出社會即已承擔龐大的國家債務是政府的失職。政府應該與不同年齡層國民建立參與決策的伙伴關係。

  22. 四、推動策略 (一)鼓勵婦女婚育,投資兒童 1. 鼓勵婚育、倡導兩性平權、保護兒童安全。 2. 建構友善婦女與家庭的就業政策、公共化兒童照顧與教育設施,提升婦女勞動參與率。 3. 保障家庭經濟安全、提供家庭支持服務。 4. 提升教育品質、優質化教育內容與環境、轉型閒置教育空間、強化人力資本投資。 5. 尊重多元家庭組成。

  23. 四、推動策略 (二)因應高齡社會,友善老人 1. 建構健康照顧體系、壓縮老人疾病期間,達成健康老化目標。 2. 積極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納入身心障礙者,並擴大給付範圍與補助比率。 3. 推動高齡社會的教育,因應老人人口快速增加所帶來的代間關係的緊張、健康、社會照護、經濟安全、就業等需求。 4. 降低年金保險的財務壓力,提升高齡勞動參與率,實現活力老化的目標。 5. 落實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 6. 建築適合老人居住的智慧住宅、增進老人教育追求與個人成長的機會。 7. 改善交通與社會環境,擴大老人的社區活動參與。 8. 建構一個友善老人(elder-friendly)的智慧科技社會。

  24. 四、推動策略 (三)推動多元文化,包容移民 1. 包容尊重各類移入人口。 2. 建構完整資料庫、保障移出入者權益,降低跨國人口移動對國內經濟與社會的衝擊。 3. 在不侵犯人權與兼顧便民前提下,強化國境安全管理,杜絕非法人口移入與人口販運。

  25. 四、推動策略 (四)縮小貧富差距,照顧弱勢 1. 建立共善(common good)的新社會契約。 2. 用新思維因應新社會風險,採多種策略並進,降低失業率。 3. 創造社會企業工作機會給年輕人與中高齡失業者。 4. 透過公平稅制與社會保險費分攤,縮小家戶貧富差距;經由國家資源重分配,縮小城鄉貧富差距。 5. 建構完整社會安全網,健全社會保險財務,保障弱勢人口經濟安全;擴大社會服務層面,支持個人與家庭對抗貧窮風險;建構社區支持網絡,打破貧窮惡性循環。 6. 整合基層服務體系,提升在地服務效能;補強社會工作人力,建構區域服務網絡,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自殺、犯罪、家庭暴力預防。

  26. 謝謝聆聽 The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