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4

第二篇 昆虫的生物学

第二篇 昆虫的生物学. 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 生命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及成虫各个时期的生命特征)和年生活史。. 第五章 昆 虫 的 生 殖 方 法. 第一节 昆虫的性别. 1 、昆虫的性别 在正常情况下 , 昆虫个体的性别有 3 种情况: 雌性 (female) : 常用“♀”表示,大多数种类中,雌性成虫略比同种的雄性个体大,颜色较暗淡,活动能力较差,寿命较长。 雄性 (male) : 常用“♂”表示,多数雄性个体比同种雌性个体小,色泽鲜艳,活动能力强,寿命短。

zeus-dav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篇 昆虫的生物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昆虫的生物学

  2. 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及成虫各个时期的生命特征)和年生活史。

  3. 第五章 昆 虫 的 生 殖 方 法

  4. 第一节 昆虫的性别 • 1、昆虫的性别 •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个体的性别有3种情况: • 雌性(female):常用“♀”表示,大多数种类中,雌性成虫略比同种的雄性个体大,颜色较暗淡,活动能力较差,寿命较长。 • 雄性(male):常用“♂”表示,多数雄性个体比同种雌性个体小,色泽鲜艳,活动能力强,寿命短。 • 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指正常情况下卵巢与精巢并存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如襀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昆虫。

  5. 2、雌雄二型现象(sexual dimorphism):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雄 雌 锹甲

  6. 吹绵蚧雌虫 吹绵蚧雄虫

  7. 3、多型现象(polymorphism):指同种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而这种不同类型的分化并非表现在雌雄差异上,即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化。它不仅出现在成虫期,也可出现在幼虫期。如有翅蚜、无翅蚜,社会性昆虫蜜蜂、蚂蚁等。3、多型现象(polymorphism):指同种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而这种不同类型的分化并非表现在雌雄差异上,即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化。它不仅出现在成虫期,也可出现在幼虫期。如有翅蚜、无翅蚜,社会性昆虫蜜蜂、蚂蚁等。 有翅孤雌蚜 无翅孤雌蚜 棉蚜的多型现象

  8. 4、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分两种类型: • (1)非功能性雌雄同体(non-functional hermaphrodite): • 又叫副雌雄同体(accessory hermaphrodite)或退化性雌雄同体(rudimentary hermaphro-dite),就是说虽然同一个体中有卵巢和睾丸,但只有一个性器官可以成熟,只能异体受精。

  9. (2)功能性雌雄同体(functional herma-phrodite):这种雌雄同体有两种情况, ① 可自体受精,但雌雄同体个体间不可以异体受精,偶尔会有少数卵细胞不受精直接发育为雄性个体,这种雄性个体可与雌雄同体个体进行交配; ② 雌雄同体个体间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

  10.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方法 • 从受精机制分: • 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 从产生后代个数分: • 单胚生殖(monembrony):一个卵产生一个个体; • 多胚生殖(polyembrony):一个卵产生多个个体。 • 从产生后代虫态分: • 卵生(oviparity):子代离开母体的虫态为卵; • 胎生(viviparity):子代离开母体的虫态为若虫或幼虫。 雌雄同体呢?

  11. 一、昆虫的两性生殖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卵生。 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昆虫两性生殖的特点: 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之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减数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已经减数分裂。

  12. 二、昆虫的几种特殊的生殖方式 • 1、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   指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一般可分为: • 1)兼性孤雌生殖(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 • 又叫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即大多数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见于膜翅目、鳞翅目、缨翅目、同翅目等类群。

  13. 2) 专性孤雌生殖(obligate parthenogenesis): • ①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 parthenoge-nesis):几乎完全通过孤雌生殖方式进行; • ②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变迁交替进行,即异态交替(heterogeny),如蚜虫; • ③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 ④地理性孤雌生殖(geographical parthe-nogenesis):在一种昆虫的两个变型中,一个行两性生殖,另一个行孤雌生殖。

  14. 2、多胚生殖(polyembryony) 1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的生殖方法,常见于寄生性膜翅目昆虫及一种捻翅目昆虫中。 跳小蜂的多胚生殖 A.卵(示极体和卵核); B.卵分化为胚区和滋养区;C.多胚横截面;D.小蜂寄生状

  15. 3、胎生(viviparity) •   胎生是指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可分为下列4种类型。 1)卵胎生(ovoviviparity):胚胎所需的养分全部由卵供给,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卵在母体内孵化,孵化后不久幼虫便离开母体。从营养源来看,与卵生相同。代表:蓟马、介壳虫等。

  16. 2)腺养胎生(adenotrophic viviparity): • 胚胎发育的养分也由卵供给,但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并不马上离开母体,而是寄居在母体的阴道膨大而形成的“子宫”内,由母体的附腺供给幼虫养分,直到幼虫接近化蛹时才被产出体外,刚产出的幼体不久便化蛹,故此类生殖方式又称蛹生(pupiparity)。 • 代表:部分家蝇科、虱蝇科等。

  17. 舌蝇的腺营养胎生,示子宫中的幼虫

  18. 3)伪胎盘胎生(pseudoplacental viviparity): • 卵无卵黄或卵黄甚少,无卵壳,主要靠一种称为伪胎盘(pseudoplacenta)的构造从母体中吸取营养。 • 代表:孤雌生殖的蚜虫、啮虫目昆虫、半翅目的寄蝽等。

  19. 4)血腔胎生(haemocoelous viviparity): • 当卵发育成熟后卵巢破裂,将卵释放到母体的血腔中,卵无卵壳,胚胎从血淋巴中直接吸取养分,卵孵化后,幼虫从雌虫的生殖孔出来。 • 卵母细胞不受精就在卵巢管中发育,孵化后幼虫进入血腔,取食母体的组织,至化蛹前破母体体壁而出。 • 代表:捻翅目及幼体生殖的瘿蚊科。

  20. 4、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的生殖方式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瘿蚊的幼体生殖 在一个幼虫体内孕育着5个次代幼虫

  21. 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不是卵,而是幼虫,所以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不是卵,而是幼虫,所以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 • 当然幼体生殖的母体都没有发育到成虫阶段,也就谈不上两性交配,所以幼体生殖又可以看成孤雌生殖的一种类型。

  22. 第六章昆虫的卵与胚胎发育

  23. 在讨论昆虫个体发育(ontogenesis)过程时,常以胚胎发育(embryonic development)为基点,把胚胎发育前的精、卵成熟叫昆虫的胚前发育(preembryonic development),把胚胎完成后到性成熟的过程叫胚后发育(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 个体发育=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24. 第一节 昆虫的卵

  25. 对于卵生昆虫而言,卵(egg或ovum,复数ova)是个体发育的第1个虫态,又是一个表面不活动的虫态。了解卵的结构、昆虫的产卵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卵生昆虫而言,卵(egg或ovum,复数ova)是个体发育的第1个虫态,又是一个表面不活动的虫态。了解卵的结构、昆虫的产卵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6. 一、卵的外部形态及昆虫产卵方式 • (一)卵的外部形态 • 1.卵的大小 • 昆虫的卵较小,但与高等动物的卵相比则相对很大;一种螽斯的卵近10mm,而葡萄根瘤蚜的卵长仅0.02~ 0.03mm;大多数昆虫的卵长在1.5 ~2.5mm之间。

  27. 2.卵的形状 卵的外形也呈现高度的多样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形,也有的卵呈桶形、瓶形、纺锤形、半球形、哑铃形,还有一些卵为不规则形。

  28. 3.卵的颜色 大部分昆虫的卵初产时呈乳白色或淡黄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呈绿色、红色、褐色等,孵化之前颜色变得更深。根据卵的色泽我们可以推断某种昆虫卵的发育进度。

  29. 两种竹节虫的卵 高粱瘿蚊的卵 蜉蝣的卵 东亚飞蝗的卵 鼎点金刚钻的卵

  30. 褐飞虱的卵 草蛉的卵 虱的卵 斑须蝽的卵

  31. 一种小蜂的卵 米象的卵 木叶蝶的卵 中华大刀螳的卵 玉米螟的卵 黄褐天幕毛虫的卵 美洲蜚蠊的卵

  32. (二)昆虫的产卵方式及适应 •   昆虫在产卵方式上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 1.产在食物源上或附近 • 捕食性蜾蠃、泥蜂在产卵之前会捕捉猎物并将其麻醉后放入巢中,然后再产卵,幼虫孵出后马上就有可口的食物。

  33. 2.保护卵不受侵害 •   草蛉产卵时,先分泌一点黏胶,并随腹部上翘把胶拉成细丝,再把卵产在细丝顶端,防止其它捕食性昆虫或先孵出的幼虫将未孵出的卵吃掉; •   绿豆象卵是散产的,但有的二卵重叠,上面的卵起到保护下面的卵不受寄生蜂侵害的作用。

  34. 3.使卵有一个适宜发育的生长环境 •   很多卵块表面具毛、胶质、蜡质等,防止水分蒸发,也可部分避免天敌加害; •   产在植物组织里的卵,往往从寄主体内获得胚胎发育或孵化所必需的水分。

  35. 二、卵的基本结构 • 卵壳(chorion或egg shell) • 卵黄膜(vitelline membrane) • 无卵黄——周质(periplasm) • 有卵黄的原生质 • 卵黄(vitellus或yolk) • 核(corn) 由 外 至 内 原生质

  36. 卵孔 • 卵有基部端部之分,端部常有一个或若干贯通卵壳的小孔,称卵孔(micropyle)。受精时精子可通过此孔进入卵内,因此卵孔又被称为精孔或受精孔。

  37. 第二节 胚胎发育 1、定义   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的合子开始卵裂到发育为幼虫(广义)为止的过程。(孤雌生殖始于?) 2、授精(insemination):   性成熟的昆虫通过交配,雄虫以不同的方式将精子送入雌虫体内。 贮精囊

  38. 3、受精(fertilization) • (广义):精子与卵子结合。 • (狭义):精核与卵核结合成为合子(zygote)。 •   精子使卵子受精是在卵产出前在中输卵管或阴道内发生的,其实质是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结合为合子,即狭义的受精过程。合子的第1次分裂标志着新个体胚胎发育的开始。

  39. 胚胎发育的过程 • 一、卵裂和胚盘形成 • 昆虫的卵裂有两种方式: • (一)完全卵裂(total cleavage) • 卵内全部物质分裂为大致相同的两个子细胞的卵裂方式叫完全卵裂。 • 完全卵裂见于原始的弹尾纲昆虫胚胎发育的初期(后期又转为表面卵裂),寄生性半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膜翅目小蜂总科中有些昆虫甚至进行纯粹的完全卵裂。

  40. (二)表面卵裂(superficial cleavage) •   卵内全部物质非均等分裂,细胞分裂主要集中在外层进行,这样的卵裂方式叫表面卵裂。大多数昆虫属于此类。

  41.   卵裂初期核多位于卵的近中部,其迁移到卵黄表面的时间随种类而异,子核进入周质后逐步形成围绕卵黄的单细胞层,即胚盘(blastoderm)。  卵裂初期核多位于卵的近中部,其迁移到卵黄表面的时间随种类而异,子核进入周质后逐步形成围绕卵黄的单细胞层,即胚盘(blastoderm)。

  42. 卵裂时,并非所有的子核都迁往周质,有一部分子核留在卵黄间成为能供给胚胎营养的消黄细胞(vitellophages)。卵裂时,并非所有的子核都迁往周质,有一部分子核留在卵黄间成为能供给胚胎营养的消黄细胞(vitellophages)。 • 即便在胚盘形成后细胞分裂时还可产生一些卵黄胞,并由周缘向卵黄中部移动。前一种卵黄胞叫初生消黄细胞(primary vitello-phages),后一种则为次生消黄细胞(secondary vitellophages)。 • 在胚盘形成过程中,卵基部生殖质分化出生殖细胞。

  43. 二、胚带、胚层及胚膜的形成   胚盘形成后,细胞开始分化,位于卵腹面的胚盘细胞增厚变大成为胚胎的细胞带,即胚带(germ band),侧面与背面的胚盘细胞逐渐变薄而形成胚膜(embryonic envelop)。

  44.   接着,胚带从前到后沿中线内凹,其中凹陷部分叫胚带中板(median plate),两侧的叫胚带侧板(lateral plate)。随着中板的内陷,侧板相向延伸而愈合成为胚胎的外层(outer layer),同时中板也在腹面相遇合,使中板成为双层细胞的里层(inner layer)。(内陷式)

  45. 胚带、胚膜及胚层的形成: A’-D’. 横切面;A”-D”. 纵切面;C‘-C”. 中板两侧相向延长, D’-D”. 羊膜形成和胚层发生; A’-A”. 胚带形成,B’-B”. 胚膜(浆膜)和中板形成

  46. 里层还有另外两种形成方式:长复式(法)和内裂式(法)。里层还有另外两种形成方式:长复式(法)和内裂式(法)。 • 长复式胚层分化是在中胚层,内陷时侧板相向延伸,愈合后覆盖在中板之外。 • 内裂式胚层分化则是中板向里分裂出一群细胞而形成里层,原来的胚带为外层。 胚层分化方式: 长复式(A→B→D) 内裂式(A→C→D)

  47. 外层就是以后的外胚层(ectoderm); • 里层进一步分化为中带与侧带,前者成为内胚层(endoderm),后者成为中胚层(mesoder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