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723 Views
第 4 章 配位化合物. 本章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配合物的基本知识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共价键 配位平衡 教学方法 讲授法. 4-1 配合物的基本知识. 4-1-1 、配合物的定义 配离子 金属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 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方式 合成的不易离解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 如: [Cu(NH 3 ) 4] 2+ [Ag(CN) 2 ] -. 配离子又分为配阴离子和配阳离子。 带有正电荷的配离子-配阳离子 带有负电荷的配离子-配阴离子 2. 配合物 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
E N D
本章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配合物的基本知识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共价键 配位平衡 教学方法 讲授法
4-1 配合物的基本知识 4-1-1、配合物的定义 配离子 金属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 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方式 合成的不易离解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 如:[Cu(NH3)4]2+ [Ag(CN)2]-
配离子又分为配阴离子和配阳离子。 带有正电荷的配离子-配阳离子 带有负电荷的配离子-配阴离子 2. 配合物 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 配离子与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中性化合物,叫做配位分子。
4-1-2、配合物的组成 配合物在组成上一般包括内界和外界两部分。 中心体(离子或原子) 内界 配合物 配体(单齿或多齿配体) 外界
现以[Cu(NH3)4]SO4为例说明配合物 的组成。 内界 外界 [ Cu (NH3) 4 ]2+ SO42- 中 配 配 配 外 心 位 位 位 界 离 原 体 数 离 子 子 子
1. 内界 在配合物化学式中用方括号表示内界。 配合物的内界能稳定地存在于晶体及水溶液中。它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它的结构和性质与其他离子不同。 如: [ Cu (NH3) 4 ]2+
2.外界 • 而不在内界的其他离子,如SO42- 写在方括号外,构成配合物的外界。 • 内界与外界之间的结合力是离子键,故在溶液中内、外界是分离的,分别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 • 配位分子则没有外界。
3.中心离子 • 配合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它都有一个金属离子作为整个配合物的核心(离子占据着中心位置)称作中心离子。 • 中心离子(或原子)又称为配合物形成体。一般是金属离子,特别是过渡元素的金属离子。
4.配位体和配位原子 • 在中心离子周围结合着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称配位体。 • 配位体中提供孤对电子并与中心离子直接连结的原子(如NH3中的N)称为配位原子。
配位体可以是中性分子如H2O、NH3 也可以是阴离子如CN-、X- • 配位原子至少有一个孤对电子,通常作为配位原子的是电负性较大的非金属元素,常见的配位原子如:F、Cl、N、O、S等元素的原子 。 单齿(含有一个配位原子) • 配位体 多齿配体(多个配位原子)
5.配位数 • 直接同中心离子结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称为中心离子的配位数,常见的配位数为2、4、6。 • 在确定配位数时应特别注意多齿配体结合时的情况,如[Pt(en)2]C12中,尽管只有两个配体,但由于en是双齿配体,故Pt2+离子的配位数是4而非2。
影响配位数的因素 电荷 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的电荷、体积(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及配合物形成时的条件,如浓度和温度。 中心离子电荷越高,吸引配位体的数目越多; 配位体的负电荷增加,配位数减小,如 Zn(NH3)62+、Zn(CN)42-;SiF62-、SiO44-。 中心离子半径越大,配位数越大,如AlF63-、BF4 配位体半径越大,配位数越小,如AlF63-、AlCl4-、AlBr4-。 增大配体浓度,有利于提高配位数;升高温度,常使配位数减小。 半径
例题: 1.配合物 [Fe (en)3]Cl3,其配位体是_________,中心离子的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 2.配合物 [Co(NH3)4(H2O)2]Cl3,其中心离子是_________,配位体是______________ 3.[PtCl2(NH3)2]的配位体是________,配位原子是_________
例:在[Co(en)2Cl2]Cl配合物中,中心离 子的电荷及配位数分别是 (A)+1 和 4 (B)+3 和 6 (C)+3 和 4 (D)+1 和 6 (E)+3 和 2
4-1-3、配合物的命名 配合物的命名服从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因此在含配离子的化合物中,命名时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 不同之处在于必须标明配合物的特征部分-配合物的内界。
一般配合物命名具体可按下述方法 (1)命名顺序 从后向前,或从右向左进行。 (2)内、外界之间加“酸”或“化”分开。外界卤素用“化”分开。 (3)配体与中心离子(原子)之间加“合”分开。
(4)中心离子氧化数可紧跟中心离子后,用罗马字母表示,且加上小括号。如氧化数为零,可不必表出。(4)中心离子氧化数可紧跟中心离子后,用罗马字母表示,且加上小括号。如氧化数为零,可不必表出。 (5)配位体各数用中文一、二、三、四……表示;“一”可省略,配体之间用“·”相隔。 配位体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名称-中心离子氧化数(罗马数)
(6)配体命名先后要求: ① 配体若有阴离子和中性分子,则阴离子先命名。 ② 配体若有无机物种和有机物种,则无机物种先命名。 ③ 配体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无机分子,则可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的顺序,英文字母顺序先的先命名。
例如: K[Pt(NH3)C13] 三氯·氨合铂(II)酸钾 [Co(NH3)5(H2O)]2(SO4)3 硫酸五氨·水合钻(Ill) [Fe(en)3]C13 三氯化三(乙二胺)合铁(Ill)
例:[Co (NH3)5 (H2O)] Cl3的正确命名是 (A)三氯·五氨·水合钴(III) (B)三氯化五氨合·水钴(III) (C)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III) (D)三氯化一水·五氨合钴(III) (E)三氯化水·五氨合钴(III)
例:K[PtCl3(NH3)]的正确命名是 (A)一氨·三氯合铂(II)酸钾 (B)三氯·一氨合铂(II)酸钾 (C)三氯·氨合铂(II)化钾 (D)三氯化氨合铂(II)酸钾 (E)一氨·三氯合铂(II)化钾
4-2 配合物的价健理论 4-2-1、配合物的结构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主要是指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化学键。 配离子中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之间是通过配位键结合,配位体提供共用电子对,而中心离子则提供空的轨道。
如:[Cu(NH3)4]2+配离子 H3N NH3 2+ Cu H3N NH3
4-2-2、价健理论要点 1.中心离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配体的配位原子提供孤对电子,中心离子提供容纳这些电子对的空轨道。 2.形成配位键的必要条件是中心离子必须有适当的空轨道,配体必须有未键合的孤对电子。
3、中心离子所提供的空轨道必须首先进行杂化,形成数目相同、能量相等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杂化空轨道,容纳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而形成配位键。3、中心离子所提供的空轨道必须首先进行杂化,形成数目相同、能量相等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杂化空轨道,容纳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而形成配位键。 4、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与中心离子的杂化方式有关,以Sp3杂化轨道与配体成键形成的配离子是四面体构型。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和配离子的空间构型 (1)外轨型配合物:如配位原子电负性大,如X、O等,不易给出孤电子对,对中心离子影响较小,使中心离子结构不发生变化,仅用外层空轨道进行杂化形成的配合物。如FeF63-。 (2)内轨型配合物:如配位原子电负性较小,如C、N等,较易给出孤电子对,对中心离子影响较大使电子层结构发生变化,(n-1)d轨道上的成单电子被强行配对,腾出内层能量较低的d轨道与最外层的s、p轨道杂化形成的配合物。如Fe(CN)63-。 用磁矩μ=[n(n+2)]1/2来判断配合物类型。
4-2-3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CFT) • 1) 配位体对中心离子的影响 • 配位体与中心离子间除存在静电作用以外,配位体场对中心离子的d轨道产生排斥,使原来能量相同而简并的d 轨道分裂成两组以上能量不同的轨道,分裂的情况主要决定于配位体的空间分布(八面体场、四面体场)。 • 2)晶体场的分裂能 • d轨道分裂后,最高能级同最低能级间的能量差叫分裂能。以△表示,八面体的分裂能则为△0=10Dq。据分裂后的dγ和dε的总能量的代数和为零:
E(dγ)-E(dε)= 10Dq, 2E(dγ)-3E(dε)=0 解之得: E(eg)= E(dγ)= 3/5△0= 6Dq E(t2g)=E(dε)= -2/5△0= -4Dq 3)分裂能与配位体种类的关系 △:平面四边形>八面体>四面体 中心离子的正电荷越高,对配位体的引力越大,M-L间的核间距越小,△越大;中心离子半径越大,d轨道离核越远,越容易受到配位场的作用,所以△越大;同族过渡金属相同电荷的Mn+离子,在配位体相同时,一般△的顺序为3d<4d<5d;
对ML6△0的顺序:光谱化学序列 I-<Br-<Cl-<-SCN-<F-尿素<OH-- -O-N=O-(亚硝酸根)<C2O42-<H2O<NCS-<EDTA<Py(吡啶)-NH3<en<-SO32-<NO2-(硝基)<CN- NH3以后的配体Dq值大,其配位场对中心原子的作用大,称为强场;NH3以前的称为弱场。按配位原子来说△的大小为:X<O<N<C
晶体场的稳定化能(CFSE) d电子从未分裂前的d轨道进入分裂后的d轨道所产生的总能量下降值,叫做晶体场的稳(CFSE)。 CFSE(八面体)= -2/5△0×nε+3/5△0×nγ = -(0.4nε-0.6nγ)△0 nε和nγ分别为进入dε轨道和dγ轨道的电子数。CFSE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1)决定配合物的自旋状态:当P(电子成对能)>△0时,采取高自旋态; P<△0时,采取低自旋态。 (2)决定配离子的空间结构 (3)解释配合物颜色、磁性、水合热等变化规律。
4-3 配位平衡 • 配离子或配位分子在溶液中会发生分步离解,各级离解反应都有相应的平衡常数,此平衡常数称为逐级不稳定常数。 • 各级离解反应和在一起是总的离解反应,逐级不稳定常数之积等于累积不稳定常数,简称不稳定常数(以 表示)。
4-3-1、配位平衡常数 • 配合物离解反应的逆反应是配合物的生成反应。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稳定常数,总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总稳定常数,以 表示。 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数互为倒数, 即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Ks表示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稳定性程度,lgKs值愈大,配离子在水溶液中愈不容易离解。 2.相同类型的配离子,可根据Ks值大小直接比较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而不同类型的配离子,不能直接用KS值来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应进行计算比较。
4-3-2、配位平衡的移动 配位平衡是化学平衡之一,改变平衡条件,平衡就会移动。 通常情况下,向配离子溶液中加入各种试剂(包括酸、碱、沉淀剂、氧化剂等),由于这些试剂能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或配体反应,使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配位平衡移动。
1.溶液酸度的影响 • 有许多配体是碱,可以接受质子。增大溶液中H+浓度,可使配位平衡向着离解的方向移动,这种作用称为酸效应。 • 酸度愈大,酸效应愈强烈;配合物的Ks愈大,酸效应愈弱。
另外,一些中心离子可与溶液中OH-结合生成难溶电解质。这种作用称为水解效应。显然,溶液碱性愈强,水解效应愈强烈,配离子离解程度愈大。另外,一些中心离子可与溶液中OH-结合生成难溶电解质。这种作用称为水解效应。显然,溶液碱性愈强,水解效应愈强烈,配离子离解程度愈大。 Fe3+ + 6F- [FeF6]- + 3OH- Fe(OH)3
溶液的pH值愈低,水解效应愈小,但酸效应愈大;反之,溶液pH值愈高,酸效应愈小,而水解效应愈大。通常为防止配离子的离解,可采取在不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溶液pH值的办法。
2.沉淀平衡的影响 • 向配位平衡体系中加入较强的沉淀剂,可使配离子离解;同样,在沉淀平衡体系中,加入较强的配位剂,可使沉淀逐渐溶解。 • 平衡移动的方向取决于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s和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的相对大小。
3.与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 • 溶液中的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可以相互影响,或使配离子离解;或使物质的电极电势发生改变。 Fe3++4Cl- [FeCl4]- + I- Fe2++1/2I2
4.配合物之间的转化 • 向配位平衡体系中加入一种更强的配位剂,可使原来的配离子转变为另一种更稳定的配离子。 [Ag(NH3)2]+ 2CN- [Ag(CN)2]-+ 2NH3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1.软硬酸碱 硬酸:一般为主族金属(IA、IIA、IIIA),极化能力小也不容易变形。它们同VA、VIA、VIIA 族配位原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是同族中自上而下减弱。 软酸:一般是副族元素,极化能力强变形性大,并有易于激发的d电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顺序是:F<Cl<Br<I,O<S,N<P>As>Sb
硬碱:不容易给出电子的配体,其配位原子电负性高,变形性小,容易同硬酸结合成较稳定的配合物。如:H2O,OH-,F-,O2-,CH3COO-,PO43-,SO42-,CO32-,ClO4-,NO3-,ROH,NH3,N2H4等。硬碱:不容易给出电子的配体,其配位原子电负性高,变形性小,容易同硬酸结合成较稳定的配合物。如:H2O,OH-,F-,O2-,CH3COO-,PO43-,SO42-,CO32-,ClO4-,NO3-,ROH,NH3,N2H4等。 软碱:容易给出电子的配体,其配位原子电负性低,变形性大,容易同软酸结合成较稳定的配合物。如:RSH,RS-,I-,SCN-,S2O32-,S2-,CN-,CO,C2H4,H-,R3P等。 交界酸:Fe2+,Co2+,Ni2+,Cu2+,Zn2+,Pb2+,Sn2+,Sb3+,Cr2+,Bi3+等。 交界碱:C6H5NH2,C2H5N,N3-,Br-,NO2-,SO32-,N2等。
SHAB原则:软亲软,硬亲硬,软硬交界就不管。SHAB原则:软亲软,硬亲硬,软硬交界就不管。 2.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金属离子的半径和电荷,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8e、18e、18+2e、9-17e)。 2.配体性质的影响 配位原子的电负性:对2e或8e外层的阳离子,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越大,配合物越稳定(硬亲硬)。 对18e及18+2e外层的阳离子,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越小,配合物越稳定(软亲软)。C,S,P>N>O>F 配位体的酸碱性,螯合效应,螯合剂──乙二胺、EDT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