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二章 個體行為的基礎

第二章 個體行為的基礎. 學習目標. 列舉今天的員工之主流價值觀 描述工作滿足與生產力的關係 解釋認知失調理論. 學習目標 ( 續 ). 說明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解釋為何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解釋 解釋歸因理論 簡述學習歷程. 態 度. 心理學對組織行為的主要貢獻. 價 值. 知 覺. 學 習. 價 值. 價值是一種基本信念,代表「個人或社會對某種行為或終極狀態之偏好,甚於另一端的行為或終極狀態。」. 價值系統. 個人價值觀的優先性 個人賦予各項價值的相對重要性,諸如:自由、快樂、自尊、誠實、服從、公平.

zo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個體行為的基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個體行為的基礎

  2. 學習目標 • 列舉今天的員工之主流價值觀 • 描述工作滿足與生產力的關係 • 解釋認知失調理論

  3. 學習目標 (續) • 說明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 解釋為何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解釋 • 解釋歸因理論 • 簡述學習歷程

  4. 態 度 心理學對組織行為的主要貢獻 價 值 知 覺 學 習

  5. 價 值 價值是一種基本信念,代表「個人或社會對某種行為或終極狀態之偏好,甚於另一端的行為或終極狀態。」

  6. 價值系統 • 個人價值觀的優先性 • 個人賦予各項價值的相對重要性,諸如:自由、快樂、自尊、誠實、服從、公平

  7. Rokeach 價值調查 • 終極價值 • 追求之終極狀態 • 人生目標 • 工具價值 • 所喜歡的行為模式 • 達成終極價值之手段

  8. 今天勞動力的主流價值

  9. 價值、忠誠與倫理行為 中高管理層的價值觀,對組織整體的倫理氣候負有重大責任。

  10. 文化評估的架構 • 權力距離 • 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 • 量化生活 vs. 生活品質 • 規避不確定 • 長程 vs. 短程導向

  11. 不同國家的文化向度 • *低分表示集體主義 • ** 低分表示重視生活品質 • *** 低分表示短程導向

  12. 態 度 對人、事、物的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性陳述,反映了一個人對事物或事件的看法。

  13. 工作滿足 個人對工作的一般性態度,當人們談論員工態度時,經常就是指工作滿足。

  14. 工作滿足的決定要素 證據顯示導致工作滿足的最重要因素: • 心智上具挑戰性的工作 • 酬償公平性 • 具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 同仁的支持

  15. 滿足與生產力 工作工作滿足對生產力僅有少許的效應 以下的方法可提升生產力: • 移除外部限制比提升滿足更有效 • 引進有助生產力的獎勵措施,諸如 口頭讚許 薪資水平 升遷可能性

  16. 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 • 以往認為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滿足有密切關聯 • 最近研究顯示工作滿足經由以下途徑影響組織公民行為 公平知覺 成果 對待方式 過程

  17. 認知失調 個人內在的態度與態度之間,或是態度與行為間的不一致。

  18. Reducing Dissonance • 如果產生失調的元素沒那麼重要,試圖更正不平衡狀態的壓力也就不大了。 • 對失調元素的掌控程度,影響我們對失調的反應。 • 所提供的獎勵,影響我們降低失調的動機之強弱。

  19.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 • 社會限制是行為的中介變項 • 壓力會促使相互矛盾的態度趨於一致。 • 態度之外的其他事項影響到行為。 • 態度的確會影響行為。

  20. 知 覺 人們組織、詮釋他們的感覺印象,並賦予環境意義的過程。

  21. 影響知覺的因素 知覺形成或扭曲,存在於 • 覺察者本身(perceiver) • 被覺察的標的(object ortarget) • 形成知覺的情境(context)

  22. 歸因理論 • 對同個人做出不同的判斷,是因為行為歸因的不同。 • 內歸因或外歸因,取決於: 1. 獨特性(Distinctiveness)–不同的場合情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2. 情境共同性(Consensus)–類似的場合情境表現相同的行為 3. 時間一致性(Consistency)–不同的時間裡,也有先同的行為。

  23. 基本歸因謬誤 對他人的歸因 • 高估內在因素 • 低估外在因素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 • 成功歸諸內在因素 • 失敗歸諸外在因素

  24. 判斷他人的捷徑 • 選擇性知覺(selectivity)–基於觀察者的興趣、背景、經驗、態度篩濾資訊 • 似我效應(Assumed Similarity)–對他人的知覺受到觀察者像什麼或想什麼的影響 •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根據對方所屬團體形成知覺印象 • 月暈效應(Halo Effect)–根據單一特徵,如聰明,類化到其他層面的一般印象。

  25. 學 習 透過經驗,導致行為產生相對地永久性變化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nge)

  26. 學習歷程 塑 成 行 為 環 境 效果律 模 仿

  27. 影響個體行為的關鍵要素 價 值 動 機 態 度 個體行為 知 覺 人 格 學 習 能 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