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2

創意氛圍

創意氛圍. 講者:陳朝興 Chaunsin Chen 大葉大學藝術暨設計學院教授 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 資料整理:. 興趣的起源. 興趣的起源. 對城市創意與創新氛圍的興趣,源自今昔世界各地的部份城市與地區開發上,採用非傳統、富創意的策略,有效地在城市的「基因碼」中深植創意,並獲得顯而易見的成功。在它們的環境中,無論組織文化、領導階層,或是某些特質都能加以運用;而與此相關的,就是諸如矽谷、第三義大利的艾密利亞─羅馬涅附近等,全是網路高度連結、無階級的創新地區。在這些地方,規模往往相當小的私人企業,因置身技術日新又新,又有專業支援服務的環境中,而得以欣欣向榮。 .

ma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創意氛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創意氛圍 講者:陳朝興 Chaunsin Chen 大葉大學藝術暨設計學院教授 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 資料整理:

  2. 興趣的起源

  3. 興趣的起源 對城市創意與創新氛圍的興趣,源自今昔世界各地的部份城市與地區開發上,採用非傳統、富創意的策略,有效地在城市的「基因碼」中深植創意,並獲得顯而易見的成功。在它們的環境中,無論組織文化、領導階層,或是某些特質都能加以運用;而與此相關的,就是諸如矽谷、第三義大利的艾密利亞─羅馬涅附近等,全是網路高度連結、無階級的創新地區。在這些地方,規模往往相當小的私人企業,因置身技術日新又新,又有專業支援服務的環境中,而得以欣欣向榮。

  4. 興趣的起源 矽谷這個詞最早是由Don Hoefler在1971年創造的。它從1971年的1月11日開始被用於《每周商業》報紙電子新聞的一系列文章的題目──美國矽谷。之所以名字當中有一個「矽」字,是因為當地的企業多數是與由高純度的矽製造的半導體及電腦相關的。而「谷」則是從聖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

  5. 興趣的起源 如今,必要支援服務的概念,已由創投資本家或配銷連鎖店的出現,擴及至對文化設施與城市繁華的需求。這些往往產生自文化企業家、藝術型態、社會活動,以及良好的住宅、交通、保健設施等攸關生活品質的更舒適環境。在非工作背景與公司行號間,城市氛圍有必要提供建立網路的機會。這或許包括在咖啡館、音樂會、健身俱樂部,或學校等地點邂逅的能力。重要的是,要找出哪種城市環境能促進這類互動。

  6. 興趣的起源 公共介入透過規範、獎勵制度,還有改變組織文化,得以幫忙製造這類氛圍。最初強調的焦點,大都在透過會計中止或批准計畫,為小企業營造能欣欣向榮的氣象。隨著生活品質問題發揮作用,其他介入工具也開始受到評估。在一個極端,這包括建立諸如公共交通,或是整修、再利用老舊工業建築等硬體基礎設施;在另一極端,則是發給餐廳或咖啡館開店執照,以形成較活耀的社會生活等議題。

  7. 興趣的起源 在越來越多人列之為創新氛圍的西雅圖最近掀起一番討論,探討市民群起行動,迫使市府當局同意,在全市興建美國第一條單軌鐵路的議題。他們主張在於對維持當地的經濟地位來說,藉由公共交通所確保的城市生活品質,已日益不可或缺。 西雅圖單軌鐵路建於1962年

  8. 什麼是創意氛圍?

  9. 興趣的起源 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是種空間的概念,可能指建築群、城市的某處、甚至整座城市或區域。它涵蓋了必要的先決條件,足以激發源源不絕的創意點子與發明的一切「軟」「硬」體設施。這類環境是實質的,是一個讓關鍵多數企業家、知識分子、社運人士、藝術家、行政官員、政治掮客或學生等,得以置身其間運作的開放式國際環境,也是一個能互動,激發新創意,並創造工藝品、產品、服務與機構等,繼而使經濟成功的地方。

  10. 興趣的起源 所謂「硬體」基礎設施,就是諸如研究院所、教育機構、文化設施、其他集會場所,以及像交通、衛生、便利設施的支援服務等,種種建築與機構的網路。至於「軟體」基礎設施,則是關係結構、社交網路、社會關係、人際互動等,得以鞏固並促進個人與機構間創意流通的系統。

  11. 興趣的起源 這是藉由面對面或資訊科技來形成,使傳播網發展更為廣泛,以促進商品與服務交易。這些網路或許包括如俱樂部、酒吧定期聚會、非正式交際等社會網路;商業俱樂部、行銷聯盟等共同利益網路,或是涉及財務支援架構與計畫的公私合作夥伴,藉此以充滿創意的方式,結合公、私資源與創意人才。

  12. 興趣的起源 位居創意氛圍核心的網路連線能力,需要彈性組織去培養高度信任、自我負責感,並建立不成文、但卻強而有力的原則。這包括為了大我而樂於分享,樂於對網路的成功有所貢獻。至於創意網路的健全與繁榮,主要取決於各企業的成功。除非那氛圍欣欣向榮,不然身為其中一份子的靈感泉源將枯竭,而純粹的私利則會導致這氛圍每況愈下。 皮克斯(Pixar)的 分鏡、故事、 角色討論過程。 藉由討論,激發 靈感創意

  13. 興趣的起源 信任是創意氛圍運作方式的中心特色,能產生一連串的創意與創新,而藉由它們的散播和接納,又能激發更多創造的良性循環。這類系統相關規定的優點在於原則,如網路比個人需求重要,還有在應用時要保持彈性等。

  14. 興趣的起源 創意氛圍需要能在工作項目與企業之間、之中輕易轉換。在持續僵化的勞力市場,藍白領和研究人員彼此涇渭分明,要做到這點可說難如登天,以致會葬失源自溝通的潛能。同樣的,如公、私領域或恐外症等方面間的偏見,也會導致無能效應。要使這類氛圍欣欣向榮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合作性競爭的文化。

  15. 藉由歷史營造的創意氛圍

  16. 興趣的起源 傳統上,城市是由文化、智識、技術、組織等方式創造出來的,並營造氛圍去加以配合。由於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技術和組織這兩者已變得日益重要。此外,20世紀時,在文化產業興起的狀況下,文化與技術的創意、創新有合流的傾向。這些連結關係有助於發展新的綜效,以逐步形成需要新組織、經濟及政治形態的新產品、新服務。彼得‧霍爾在《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裡便善加概述了它們的動能。 彼得‧霍爾(Peter Geoffrey Hall,1932~ ),英國城鄉規劃專家、地理學家。1991~94年間,曾任英國官方政府城鄉策略規劃顧問。

  17. 興趣的起源 在雅典、羅馬、佛羅倫斯、倫敦、維也納或柏林等城市,智識與文化活力要達到高潮,得靠迅速、徹底的經濟及社會變革;而在促進並投資新創意,尤其是藝術創意上,額外的資源就變得舉足輕重了。 「保守與激進勢力間的緊張關係經常令人苦惱」(霍爾,1998年),而這些勢力在智識領域彼此角力,由於激進勢力新崛起,具偏狹或外來性,因此往往覺得遭排拒於既定的體制外。猶如與既有主流秩序建立關係,以接觸更廣大社會的能力那般,接納「外人」或激進份子,也同樣不可或缺。

  18. 興趣的起源 西元前500年時,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在希臘所制定的民主憲法,是項有助於當地活力與成功的社會政治創新。它不僅為更廣大的民眾帶來發言權和影響力,也有助於擴大一個不斷增加新產物、商品、創意及靈感的帝國。然而,與希臘帝國少數派的額外接觸,也導致不穩定,繼而為哲學家與文人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克里斯提尼是古代雅典政治家,因西元前508年對雅典的政治機構進行了改革,將其建立在民主的基石上而為人所知。

  19. 興趣的起源 18世紀時,英格蘭文學與藝術氛圍的發展,則與在新興商業社會中,宮廷和正形成的中產階級之間,彼此政治及經濟力平衡的改變有關;而其中具決定性的,就是讓新型態文學與表演藝術發展的「自由憲法」(free constitution)。也因此,倫敦成了歐洲成長最快的城市,在自續的循環下,如磁鐵般吸引來藝術家和音樂家。 工業革命約於1750年開始於大英地區。工業革命的展開有多種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結束就是一個明顯的工業革命導火線。隨著封建制度於18世紀初在西方消失,貴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例如貿易的專利)也隨之消失。這些改變推動了自由貿易,形成了更大規模的市場,使工商業的發展更為蓬勃。

  20. 興趣的起源 1880年到1914年間,隨著帝國衰微不安所導致的社會、制度、政治結構失衡,維也納就成了創意中心。從經濟、醫學、哲學到精神病學、表現和視覺藝術;城市規劃及建築等,它促使種種無關的領域重新思考。位於這熱烈活動的核心,並有助於「正面」不穩定性的,正是文化創意團體,還有舊社會機構間的鬥爭及世代衝突。 哈布斯堡的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的維也納。西元1914年,哈布斯堡皇儲斐迪南遇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歐洲權傾一時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此畫下句點。

  21. 興趣的起源 在這情況下,咖啡館文化就成為柏林、維也納、慕尼黑、布拉格、蘇黎世等中歐各地的共同特色。也就是從那時起,咖啡館文化成了世界各地創意氛圍的重要特色。咖啡館為知識份子、新聞從業人員;藝術家、科學家,甚至商人,提供了每天與人接觸的場所。它們形成綿密的網路,以傳播創意點子、知識與技術專業,並成為能克服階級差異的熔爐。

  22. 興趣的起源 技術性創新城市的歷史較短,在這些如曼徹斯特、格拉斯哥,或底特律等的邊緣化都市,擁有「住在外圍城市、身為外人的改革者」。這些城市並非徹底疏離,而是樂於冒險,較不受老套的做事方式拘束,而且大都具備平等主義架構、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自我實現和開放性教育的架構。它們將基礎建立在技術能力上,較少投入原始的創新,而較致力於下游的創新,與市場的步調一致。 工業革命期間使曼徹斯特自十八世紀起成為工業城市,大量紡織廠在此設立。戰後的曼徹斯特工業開始式微,但曼市的大城市地位依舊不變。圖為別具特色的曼徹斯特公民中心。

  23. 興趣的起源 洛杉磯後來在電影與娛樂業稱霸,就是結合文化融合及技術創意的範例。原本遠離傳統的權力與財富核心而被視為暴發戶的洛杉磯,如今藉由結合流行文化及科技,將創新與廣大的市場作相連結。 著名的好萊塢位於洛杉磯市境內

  24. 興趣的起源 在城市中產生的技術─組織性都市創新,需要解決城市由於建立下水道系統、處置廢物、公共交通、新建築技術、住宅供給、金融創新、支付新興基礎建設等需求所出現的成長、發展問題。從古羅馬到倫敦、紐約和現代斯德哥爾摩等城市,始終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有關城市永續性的論述,則已為這類創新製造了新動力。

  25. 興趣的起源 以1998年魏哲克(von Weizsäcker)等人為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執筆之作《四倍數:資源使用減半,人民福祉加倍》(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 Havling Resource Use)為基礎的概念,也已經確立。 魏哲克(von Weizsäcker)是德國的政治家。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成員,曾於1981年任西柏林市長,1984年至1994年擔任德國聯邦總統

  26. 興趣的起源 《四倍數》一書中指出,藉由運用「以少作多」的原則,可以從目前所利用的資源中獲取至少為原本四倍的財富。由於這概念具有獲利潛能,在使企業更能永續的自利訴求上,便顯得格外富吸引力。同樣的,這以永續為導向的創意能否成功,將取決於環保份子與自由市場人事角力的結果。

  27. 興趣的起源 筆者在「傳通媒體」的許多研究中,就證實了此一衝突趨勢。我們發現,在赫爾辛基、哈德斯菲、曼圖亞、阿得雷德等世代觀念與價值觀分歧的地方,理解上根深蒂固的摩擦與隔閡,往往和年齡無關,而與對生活的觀點息息相關。改革者對構想和策略有默契。 整體而言,在心態、價值觀與人生觀上,體現了世代交替。在某些狀況下,連各方所用的語言也是天差地別,而缺乏溝通的共同基礎。猶如霍爾所說,「創意城市並非穩定、安逸的地方,但也絕不能完全脫序。在這個地方,既有秩序不斷受到創意新團體的威脅。」

  28. 興趣的起源 置於下一波創新浪潮,將自然地與資訊科技、聯合電信的創新意涵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將電視、電腦融入多媒體。其中最重要的是,唯有它們與身為潤滑劑、催化劑的社會和政治結合,才能發揮最強大的動能,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原則上,這讓「距離限制」得以終結,並發展電子通勤(遠距離辦公,telecommuting)。

  29. 興趣的起源 諷刺的是,由於群聚與集中效應,這很可能導致城市文藝復興,也就是城市在剷除污染性產業之後,其保有的吸引力竟來自需要面對面接觸的活動。這些靠藝術家和新媒體事業而脫胎換骨的地方,往往被稱為「文化區」。 2009年,在台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的奔牛藝術節

  30. 文化產業區

  31. 文化產業區 20世紀末時,「繁榮的數位經濟」形成風行全球的生產文化區,或創意產業區等概念;這包括從倫敦塔橋區磚巷,到提堡普羅聚落(pop cluster);從柏林哈克夏社區(Hackische Höfe)到約翰尼斯堡的新鎮(Newtown)、紐約矽巷,或是阿得雷德的倫敦東街(Rundle Street East)等地。 Rundle Street East,這裡聚集了各色俱樂部、酒吧、咖啡屋、餐廳和旅館。

  32. 文化產業區 Hackesche Hofe ,由舊社區改建, 一 共 有 8 座 building , 每 座 大 樓 都 最 少 有 3 層 高 , 集 餐 廳 、 戲 院 、 boutique 和 理 髮 於 一 身

  33. 文化產業區 這名詞十分受歡迎,任何沾得上邊的文化設施如今都被稱做為「文化區」,無論從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區(Museumplein),到僅消費文化而非創造文化的巴爾的摩內港(Inner Harber),都把它當作打造品牌的手段。 博物館廣場(Museumplein)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廣場,周邊有4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凡·高博物館、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和鑽石博物館。廣場改建於1999年。用於節慶活動。美國領事館也設於此處。

  34. 文化產業區 巴爾的摩內港(Baltimore Inner Harber)是美國1700年代的主要海港。

  35. 文化產業區 美國的文化產業才剛超越飛機,成為首屈一指的出口吸金機,並雇用了全國逾10%的人口,有人甚至還說,這比例高達20%(普萊特,1998年)。在歐洲,這數據約為5%。以英國為例,從1980年代初起,音樂輸出便高於工程輸出。 音樂產業是英國最大產業以及文化創意要素之一。包含了作曲家、製作人、音樂出版、藝術者、演唱會宣傳、唱片公司、網路音樂公司等。

  36. 文化產業區 這些產業包括音樂、出版、影音、多媒體、表演、視覺藝術和工藝等。它們涵蓋諸如設計、工業設計、圖像、時尚等領域,在這方面創意置入是提高其他產品價值一種間接、但舉足輕重的方式,若缺乏這要素,將減損那些產品的暢銷性與效能。

  37. 文化產業區   整合藝術產業與電腦通信,並藉數位化讓它們相互交流,已使它們成為新經濟的新動力。這產業的形象不僅吸引遷移而來的企業與觀光客,也增加了間接的經濟獲利。數位化是變革的關鍵動力:影像、聲音和文字都轉為二進碼語言,繼而得以無限地加以運用、混合,並廉價地複製與傳輸。 數位化是變革的關鍵動力:影像、聲音和文字都轉為二進碼語言,圖為科技藝術作品。

  38. 文化產業區 在電子通勤模式中,新數位媒體經濟得以發揮效用,但大半卻是在沒有公共介入下,於風格特殊、舊工業建築得以再利用的市區裡欣欣向榮。甚至在美國這個全球網路最發達的社會,軟體與多媒體公司都受到吸引,進駐如不久前仍是一片破敗的舊金山「多媒體峽谷」(Multimedia Gulch)倉庫/工廠區等地方;紐約的矽巷,以及倫敦的哈克尼與豪斯頓也都是如此。 2009年,在台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的奔牛藝術節

  39. 文化產業區 反之,雪菲爾則在公家領導下,1980年先有鉛廠藝術中心(Leadmill Arts Center)開幕,接著又有紅帶(Red Tape)這英國最大的市區彩排、錄音和聲音訓練設施跟進。由於他們擁有一整批舊工業建築,因此得以設立名為「工作站與連線工作空間」(workstation and wired workspace)的影音事業中心,而最近又設立了「國家流行音樂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opular music)。 2009年,在台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的奔牛藝術節

  40. 文化產業區 創意產業不僅在雪菲爾促成驚人的實體更新,也在不可能的地點催生了工業區。其中的癥結在於,公家是否能介入,以設置這類區域。在世界各地的已開發國家,當局都尋尋覓覓,希望能找到文化與數位聚落,「為夕陽工業注入活力」,並使「數位菁英不僅自視為充滿夢想的藝術家,更是苦幹實幹,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家」 (引述自羅伯‧布朗Rob Brown在rbrown@indigo.ie發表的「人人都需要時間面對面(everybody needs face time)」)一文。

  41. 文化產業區 也就是在這些「創意氛圍」中,對文化敏銳的「科技人」既能與其他文化工作者合作,又能享有「面對面時間」,以激發同業的活力。而身為「無重量經濟」最佳範例的多媒體,便是藉由社會網路、組織及機構的存在、市場的接近,以及與供應商間的跨國貿易等,在空間上自我深耕。至於在什麼狀況下,決策者設定某地為文化區才有用,還有何時基於城市的利益,要打定主意不這樣做,都取決於更廣泛的判斷城市整體的前途。有時將資源集中於某地區,會導致其他地區衰微。在那些較不具關鍵多數,或是較不知名的地方,鼓勵群聚和發展品牌,就可能比較有利。

  42. 歷史轉折的意涵

  43. 歷史轉折的意涵 這裡顯現出四大結論: 1. 城市要維持未來的創新地位,就需要在智識、文化、科技、組織等所有層面,而不僅只是其中的一個層面,保持創意與創新。在永續性被定義為涵蓋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層面等包羅萬象概念的狀況下,結合文化與科技的創意,一如我們目睹多媒體與城市創新的結合,得以提升城市的永續性,而這將是一大關鍵。

  44. 歷史轉折的意涵 2. 在城市背景下,需要將創意與創新視為一全盤性、整合性的流程,這流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多元社會創新的每個面相。屆時,城市才能因應全球變革帶來的緊張與壓力,並保持效率與功效。

  45. 歷史轉折的意涵 3. 有必要強調「較軟性」的新型創意與創新,鞏固城市身為包容、開明環境的角色。或許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解決社會凝聚、社會分裂,以及跨文化瞭解等問題。在世界生產新秩序的觸發下,導致全球化、資金迅速流動、人口大量遷徙等,這讓城市、國家各組織間,以及各文化間的相互了解,變得更舉足輕重。無論波士尼亞、東帝汶或是盧安達,都是未以關懷、一貫方式處理這些問題,而導致種種後果的赤裸裸例證。社會文化必然會變得更多元化,這可以從正面或負面的角度來看這點。至於未來的因應之道,就是視這問題為機會,而非威脅;但這卻是知易行難。

  46. 歷史轉折的意涵 4. 諸如西雅圖、波特蘭、溫哥華、墨爾本、蘇黎世,或佛萊堡等許多嶄新的創意、創新城市,都全神貫注地經營高品質生活。它們尋求藉由結合永續性、社區授權及嚴格的標竿管理計畫,使經濟創新問題環環相扣,以驅動當地城市的發展。它們以高品質生活為競爭工具,來加強當地的經濟與社會動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群組並不代表較廣泛區域的核心區動城市(舊金山、洛杉磯、雪梨等),而是嘗試尋求新利基的「次要」城市。

  47. 歷史轉折的意涵 當然,營造創意氛圍的方式不只一種,而這類氛圍也越來越不是單靠技術來驅動。整體而論,城市參與者的多元化網路建構,如大學與產業間的連線,都舉足輕重。歷史證明,一流的大都會均維持卓越的創意氛圍,尤其當重心放在經濟創新上時就更是如此,而這純粹是因為它們增進了建立網路的能力。然而,其中其新意的,便是認清容許創新的「較軟性」、較微妙條件。

  48. 創意氛圍的特質

  49. 創意氛圍的特質 諸如安德森(Andersson)、霍爾(Hall)、托恩維斯特(Toernqvist)、艾達拉特(Aydalot)等城市思想家都認為,創意氛圍的主要特質包括:

  50. 創意氛圍的特質 ●當地具某種程度的原創、深厚知識、現成的技術與能力,還有身懷互相溝通需求及能力的人; ●健全的金融基礎,不受嚴格規範,容許實驗性空間; ●決策者、商人、藝術家、科學家;社會批判者的自覺性需求,及實際機會間存有某種不平衡; ●面對有關未來文化、科學與技術領域變遷的複雜與不確定性,當地具備因應的能力; ●無論內外,都具備非正式與自發性溝通的高度可能;是個迎合多元性和多樣性需求的環境; ●是個在多領域及動能上具綜效的環境,尤其能結合科學與藝術的發展; ●最後,就是結構的不穩定性。的確,有時在控制的環境下,如環保運動本身的需求,會在目前現狀與未來可能之間製造不平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