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胰腺癌 Pancreatic Carcinoma

胰腺癌 Pancreatic Carcinoma.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外二区. 概 述. 胰腺癌主要指胰腺外分泌腺腺癌 ( 约占 90 % ) 全身各种癌肿 1 %~ 4 % 消化道恶性肿瘤 8 %~ 10 % 发病率达 6.1/10 万 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6 位 发病年龄以 45 ~ 65 岁最为多见 男 : 女 国外为 1.3:1 国内为 1.8: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吸烟因素 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 2 ~ 3 倍 发病平均年龄提前 10~15 年

mead
Download Presentation

胰腺癌 Pancreatic Carcinoma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外二区

  2. 概 述 • 胰腺癌主要指胰腺外分泌腺腺癌 (约占90%) • 全身各种癌肿1%~4% • 消化道恶性肿瘤8%~10% • 发病率达6.1/10万 • 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6 位 • 发病年龄以45~65岁最为多见 • 男:女 国外为1.3:1 国内为1.8:1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吸烟因素 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 发病平均年龄提前10~15年 • 机制:烟草有害成分经胆管排泌,刺激胰管上皮,最终导致癌变 烟草中致癌物入血后经胰腺排泌 烟草中尼古丁促进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饮酒因素 • 酒精 持续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活性 胰腺慢性炎症 胰腺损害 • 酒精致癌物质(亚硝胺) 致癌

  5.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饮食因素 高甘油三酯 高胆固醇 低纤维素 胰腺癌 咖啡饮料

  6.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环境因素 某些金属 焦碳 煤气厂工作 石棉 干洗中应用祛脂剂 β-萘酚胺、联苯胺、甲基胆蒽、N-亚硝基甲胺、乙酰氨基芴、烃化物

  7.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胰腺炎 • 糖尿病 • 内分泌功能紊乱

  8.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 人种:黑人>白种人 犹太人>其他人群 家族性

  9. 病 理 • 发病部位 胰头部 60% 体部 25% 尾部 5% 弥漫性或多灶性 10%

  10. 病 理 • 大体病理 小癌肿 不规则结节感 大癌肿 与周围胰腺组织分界不清楚 切面呈灰白或淡黄白色 形态不规则 棕红色出血斑点或坏死灶

  11. 病 理 • 组织学改变 成熟胰腺腺管状组织 高分化 细胞呈柱状或高立方体 大小相近 胞浆丰富 核亦相仿,多位于底部 呈极化分布

  12. 病 理 • 分化不良 无腺管状结构 实心索条状、巢状、片状、 团簇状弥漫浸润 细胞 大小和形态不一,边界不清楚,核位置不一,核大染色深,无核仁 电镜见粘原颗粒(mucinogen granules) 无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s)

  13. 病理分类 • 来自胰管 :质地坚硬 统称为硬癌 • 胰腺泡细胞 :质地柔软 成肉质型

  14. Hermreck分期 • I期:肿瘤仅位于胰腺原位 • Ⅱ期:肿瘤已浸润及周围组织(如十二指肠、门静脉、肠系膜血管等) • Ⅲ期:肿瘤已转移到局部淋巴结 • Ⅳ期:伴远隔转移或腹腔种植

  15. TNM分期(UICC,2002) • T-原发肿瘤 •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 Tis原位癌 • T1肿瘤局限于胰腺,长径≤2cm • T2肿瘤局限于胰腺,长径>2cm • T3肿瘤向胰腺外扩展,但尚未累及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 • T4肿瘤累及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

  16. TNM分期(UICC,2002) • N-区域淋巴结 • Nx区域淋巴结转移无法评估 •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17. TNM分期(UICC,2002) • M-远处转移 •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 M0无远处转移 • M1有远处转移

  18. TNM分期(UICC,2002) • G组织病理学分级 • Gx:分化程度无法评估 • G1:高分化 • G2:中分化 • G3:低分化 • G4:未分化

  19. UICC胰腺癌临床分期

  20. 转移方式 • 直接蔓延 • 淋巴转移 • 血行转移 • 沿神经鞘转移

  21. 临床表现 • 临床特点:病程短、发展快、迅速恶化 • 腹痛 轻 重 压迫胰管 压力增高 持续性或间歇性胀痛 胰腺炎 内脏神经痛 胰头癌 右上腹痛 胰体尾部癌 偏左/全腹 进展期 腰背痛 束带状痛 仰卧加重(夜间明显) 坐起或向前弯腰、屈膝

  22. 临床表现 • 体重减轻 食欲不振 进食减少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 胰液流出受阻 消化/吸收功能 进行性消瘦

  23. 临床表现 • 黄疸 胆总管下端受侵犯 被压迫 进行性 梗阻性黄疸 Courvoisier征 :梗阻性黄疸伴有胆囊肿大而无压痛者 。对胰头癌具有诊断意义

  24. 临床表现 • 腹块 属晚期体征 肿块:形态不规则 大小不一 质坚固定 有明显压痛 腹块多见于胰体尾部癌

  25. 临床表现 • 其他消化道症状 • 消化不良症状 l0%严重便秘 15%腹泻 脂肪泻为晚期表现 • 上消化道出血 (10%) 侵犯邻近空腔脏器 急性或慢性出血 继发门静脉高压症 大出血

  26. 临床表现 • 症状性糖尿病 • 血管血栓性疾病 10%~20% 胰体、胰尾癌多见 多发生于下肢 分化较好的腺癌更易发生 动脉血栓多见于肺动脉,偶发生于脾、肾、冠状动脉及脑动脉

  27. 临床表现 • 精神症状 焦虑、急躁、忧郁、个性改变 发生机制不明 可能与疼痛、不能进食 、安睡 有关 • 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4% 突发右上腹绞痛伴发热、黄疸等急性胆囊炎或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为首发症状 可因肿瘤压迫、胆总管下端梗阻,同时合并结石引起

  28. 临床表现 • 其他症状 • 发热 • 明显乏力 • 小关节红、肿、痛、热、关节周围皮下 脂肪坏死 • 原因不明的睾丸痛 • 锁骨上、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肿大 发硬

  29. X线检查 • 钡剂造影 低张十二指肠造影 : 十二指肠壁僵硬 粘膜破坏或肠腔狭窄 胃粘膜破坏 胃大弯和横结肠间隙增宽

  30. X线检查 •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诊断率85%~90%左右、较B超或CT高 对胆道下端和胰管阻塞者有较大临床意义 表现为:阻塞型 局部狭窄型 进行性狭窄型 异常分枝型 优点:观察胰头病变是否浸润十二指肠乳头 及胰管和胆管的形态变化

  31. X线检查 •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诊断准确率约90%左右 通过腹主动脉将导管插入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作选择性造影 表现:胰内或胰周动脉、静脉形态的变异,包括血管壁呈锯齿状改变、狭窄、成角现象,即移位、中断和阻塞等

  32. X线检查 •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显示胆管梗阻部位、程度以及和结石鉴别 如肝内胆管扩张,在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率在90%以上

  33. CT检查 • 诊断率75%~88%左右 • 非侵入性显影技术 、能较清晰地观察胰腺的位置、轮廓、肿瘤等 • 表现:局部肿块,胰腺部分或胰腺外形轮廓异常扩大;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头部肿块、邻近的体、尾部水肿;由于癌肿坏死或胰管阻塞而继发囊样扩张,呈局灶性密度减低区

  34. MRI显像 • Tl值的不规则图像 • 瘤体中心Tl值更高 • 如同时有胆管阻塞,则认为是胰腺癌的特异性表现 • 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意义

  35. 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 非侵入性 • 无创伤 • 无严重并发症 • 检查时间短 • 不需注人造影剂 • 无X射线损害 • 能够清楚显示胆管及胰管情况

  36. B型超声显像 • 可了解: • 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 • 胰头或胆总管下端有无肿块 • 肝外胆管梗阻部位、性质和胆管扩张程度 • 表现: • 胰腺局限性肿大或分叶状改变 • 边缘不清晰 • 回声减低或消失

  37. 超声内镜检查 • 早期诊断胰腺癌 • 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 • 表现: • 低回声实质性肿块,内部可见不规整斑点,呈圆形或结节状,肿块边缘粗糙,典型的病变其边缘呈火焰状 • 胰腺癌浸润周围大血管时表现为血管边缘粗糙及被肿瘤压迫等表现

  38. 腹腔镜检查 • 胰头癌:根据间接征象作出诊断 • 表现:胆囊明显增大,绿色肝,胃窦部大弯侧有不整的块状隆起及变形,右胃网膜动静脉及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曲张和肝脏及腹腔转移等改变 • 胰腺体、尾部癌:直接征象为胰腺肿块

  39. 胰腺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 术前细针穿刺胰腺活检(FNA) • 术中FNA • 获取胰腺细胞的方法有: • 经十二指肠镜从胰管、十二指肠壁直接穿刺胰腺 • B超、CT或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胰腺组织 • 术中直视下穿刺胰腺。 • 是诊断胰腺癌有效方法之一

  40. 实验室检查 • 癌胚抗原(CEA) 结肠腺癌中提取的肿瘤相关抗原,为一 种肿瘤胚胎性抗原,是一种糖蛋白 • 30%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能检测出血清CEA增高 • 对胰腺癌的诊断只有参考价值 • 不能用作无症状人群的筛选试验 • 亦不能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

  41. 实验室检查 • 糖抗原决定簇CA19-9 • 从结肠癌细胞株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 • 有高度敏感性及相对特异性 • 正常人血清CAl9-9值为8.4±4 U/ml • 临界值为37 U/ml • 诊断敏感性达79%,结肠癌仅18%。而胰腺炎患者无一例升高,有助于鉴别。 • 应用免疫过氧化酶法检测CAl9-9,对胰腺癌诊断准确率可达86%。 • CAl9-9的含量与癌肿的大小呈正相关,低水平者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大。 • 肿瘤切除后CAl9-9明显下降至正常者的预后较好

  42. 实验室检查 • 胰癌胚抗原(POA) • POA是正常胎儿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细胞的抗原 • 正常值为4.0±1.4 U/ml • >7.0 U/ml为阳性 • 诊断胰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68% • 10%左右胰腺炎病例可呈假阳性。 • 特异性不高,广泛应用尚受到一定限制

  43. 实验室检查 • 胰癌相关抗原(PCAA) • 从胰腺癌病人腹水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 • 正常血清PCAA上限为16.2 µg/L • 胰腺癌患者PCAA阳性者占53%,其中I期患者阳性率为50% • 但慢性胰腺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阳性率亦分别高达50%和38% • 提示PCAA诊断胰腺癌的特异性较差

  44. 实验室检查 • 胰腺特异性抗原(PSA) • 从正常人胰腺提取出来的单肽链蛋白质,为一种酸性糖蛋白 • 正常人为8.2 µg/L • >21.5 µg/L即为阳性 • 胰腺癌患者血清PSA阳性者占66%,其中I期患者阳性率为60% • 良性胰腺疾病和胆石症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38% • PSA和PCAA联合检测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单项检测有显著提高,分别达90%和85%

  45. 胰腺癌相关基因检测 • 抑癌基因:DPC4、p16、RB、.APC、nm23以及KAI1等的突变,缺失,甲基化和表达异常 • )原癌基因:ras基因包括K-ras,H-ras和N-ras三个家族 • Ras基因的突变率最高,K-ras基因突变率为90% • K-ras基因在胰腺癌中的突变主要发生在12密码子,采用PCR和直接排序法分析由FNA获得的组织标本中K-ras基因12密码子附近DNA的顺序,可以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 通过检测K-ras基因DNA排列顺序也有助于区分胰腺癌与壶腹周围癌

  46. 实验室检查 • DU-PAN-2(阳性率 80%) • 人胰腺癌细胞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其抗原决定簇也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20万 • 正常人血清值为81 U/ml • 消化道良性肿瘤时可达200 U/ml • 胰腺癌达正常值50倍以上 • 胃、结肠癌为正常值5~10倍 • 临界值为400 U/ml,>400 U/ml为阳性

  47. 实验室检查 • CA-50 • CAl9-9共同抗原决定簇 • 正常值<35 U/ml • 胰腺癌阳性率为88% • 部分CAl9-9正常者,CA-50仍可阳性

  48. 实验室检查 • 正常值<30 U/ml • 敏感性---81% • 特异性---68% • 癌肿≤2cm病人中仅56%的患者其血清中Span-1水平升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