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澳洲高等教育 Chapter 6& Chapter 8

澳洲高等教育 Chapter 6& Chapter 8. 指導教授:張媛甯教授 報告者:楊培昇 學號: NA11F010. Chapter 6 : 澳洲高等教育架構與模式. 1. 品質、品質保證、品質架構的定義 2. 高等教育品質架構的要素與範圍 3. 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架構 4. 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 POMCC 模式 5. 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重要內涵 6. 澳洲學者對高等教育外部品質評鑑之評論 7. 結論. 1. 品質及品質保證定義 (p.112) 澳洲受到高等教育政策的影響,展現大學的「企業」文化,並以凸顯「品質」做行銷澳洲高等教育的標記。.

Download Presentation

澳洲高等教育 Chapter 6& Chapter 8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澳洲高等教育 Chapter 6& Chapter 8 指導教授:張媛甯教授 報告者:楊培昇 學號:NA11F010

  2. Chapter 6:澳洲高等教育架構與模式 • 1.品質、品質保證、品質架構的定義 • 2.高等教育品質架構的要素與範圍 • 3.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架構 • 4.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POMCC模式 • 5.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重要內涵 • 6.澳洲學者對高等教育外部品質評鑑之評論 • 7.結論

  3. 1.品質及品質保證定義(p.112)澳洲受到高等教育政策的影響,展現大學的「企業」文化,並以凸顯「品質」做行銷澳洲高等教育的標記。1.品質及品質保證定義(p.112)澳洲受到高等教育政策的影響,展現大學的「企業」文化,並以凸顯「品質」做行銷澳洲高等教育的標記。

  4. 品質架構定義(p.113) • 組織達成「品質保證」、「品質改進」的主要成分。 • 組織的「品質管理系統」依據品質架構設立,並形成組織的「品質環路」(又稱:雙向循環) • 品質架構可引導組織思維、行動與計畫,但需彈性處問題(Woodhouse,2006)

  5. 品質架構標準系列(p.115) ◆ 「品質架構」或「品質環路」的機制源自企業界,企業界最為人熟知的結構和流程:ISO 9000、全面品質管理 獎項:1.美國國家品質獎2.澳洲企業卓越架構3.平衡計分卡: (The Balanced ScoreCard,簡稱BSC),就是根據企業組織的戰略要求而精心設計的指標體系。 “平衡計分卡是一種績效管理的工具。它將企業戰略目標逐層分解轉化為各種具體的相互平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並對這些指標的實現狀況進行不同時段的考核,從而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執行基礎”) ◆為教育領域設計的品質架構:沒有

  6. 2.高等教育品質架構的要素(p.115) • Garvin(2000)八向度:績效、特色、信度、符合度、耐久性、服務性、美學、品質知覺 • Woodhouse(2006)三要素:1.詳列明確的界定範圍2.詳列界定範圍內的互動關係3.詳列品質的性質、原則及落實的方法、流程

  7. 高等教育品質架構的範圍(p.116)(以美國國家品質獎為例)高等教育品質架構的範圍(p.116)(以美國國家品質獎為例)

  8. 高等教育品質環路(p.118) 5.成員 6.服務 7.設備 2.教學 3.研究 4.聯外 1.機構背景 8.結果與 成效 10.詮釋與 改進 9.內外部 回饋

  9. 高等教育品質環路(p.117) • Woodhouse的ADRI模式:方法、部署、結果、改進 • 組織的目標為品質起點: • 1.制定達成目標的方法 • 2.部署相關的調度 • 3.結果的成因分析 • 4.採取改進的措施

  10. 3.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架構(p.119)1999年「教育部長會議」委請「高等教育委員會」,擬定國家的高等教育認可流程,2000年 「教育部長會議」 簽訂了「國家高等教育認可程序協定 」成立「澳洲大學品質機構」,自此形成二十一世紀澳洲高等教育的「澳洲品質保證架構」

  11. 壹、國家高等教育認可程序協定(p120) • 大學認可的準則及程序。 • 外國高等教育機構申請在澳洲境內的作業準則。 • 針對未能自行認可的高等教育機構之課程認可準則。 • 高等教育機構的策略聯盟及國內外分校之授課標準。 • 外國學生課程品質認可。

  12. 貳、澳洲學歷資格架構(p122) 澳洲教育部長委員會於1995年簽署「澳洲學歷資格架構」(AQF)。AQF提供一個全國性、具一致性及彈性的學歷資格架構,包括中學、職業學校和訓練機構至大學,共十六項學分及學歷資格。 AQF提供 「證書」、 「文憑」 、 「學位」資格的評估和檢定指南,學生可自先前所修習完成的課程、訓練及工作經驗取得AQF學歷檢定資格而進入所選擇的任何依所學校相關學系繼續就讀,並完成學位。AQF以統一學歷名稱來規範公私立學府,確保專業教育訓練機構的教學品質。

  13. 澳洲學歷資格架構(p123)

  14. 參、大學(p122) 澳洲的大學乃依據聯邦政府、州政府或領地政府之法律而立案。「具備負責的能力」亦為被認可的準則之一。 大學治理上,大學設委員會或評議會治理及管理大學,大學每年都必須向政府提出品質保證及改善計畫,一系列的成效資訊,以向政府和社會大眾負責。澳洲大學除了內部評鑑外,亦接受「澳洲大學品質機構」的外部評鑑。 相關的課程評鑑通常每五年舉辦一次,外部評鑑包含大學之間互相審核研究所學位,及使用同儕評鑑審核競爭性的經費補助計畫,也加入國內或國際聯盟,若有嚴重問題,州政府會介入調查聯盟相關安排。

  15. 肆、州政府及領地政府(p124) 包括州政府及領地政府,必須負責高教品質保證,將地方政府的責任標準化,並取代先前地方政府各自不同的高教品質認可方式。 伍、聯邦政府:提供大學經費、監督及出版大學的績效報告 一、提供大學績效管理工具與獎勵辦法 (1) 提供高等教育機構標竿學習手冊 (2)設立「大學教學委員會」獎勵優良教學 二、出版大學的績效報告 :受獎勵的大學必須每年向聯邦政府繳交「教育概況」,作為績效報告。

  16. 陸、澳洲大學品質機構AUQA (P129) 澳洲政府與大學於2000年成立「澳洲大學品質機構」,做為負責評鑑澳洲高等教育品質,審查與出版報告的獨立機構,其經費來自聯邦與地方政府,其評鑑費用由受評機構自付,其職責如下: 一、組織成員 由高等教育機構的校長當中選出5名及由教育部長提名6名,設置執行長1名。 二、職責 (1) 直屬各州政府及二領地高教機構進行五年一次全校評鑑,含自評及外評 (2) 出版上述高等機構評鑑結果 (3) 根據審查高教機構及地方政府認可程序資料,報導新設立大學之許可標準,以及非大學形式之高等教育機構的獎勵辦法 (4) 根據大學的標竿學習資料,報導與澳洲高等教育系統相關之國際高等教育標準。 原則 (1)維護大學免受過於繁重的的評鑑,維護高等教育的多元性。 (2)不負責申訴案件,申訴部分由主管部門或州長負責。

  17. 澳洲大學品質機構AUQA(p131) 三、促進大學品質改進之功能 在新世紀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架構中,澳洲大學品質機構(AUQA)扮演大學外部評鑑的重要角色,然而,它亦透過下列功能促進大學品質改進: (1) 在大學評鑑報告中加入改進品質改進之建議。 (2) 建立 「範例資料庫」 以散播優良作法。 (3) 舉辦「澳洲大學品質研討會」 以促進澳洲大學分享品質保證及改進作法。 (4) 舉辦工作坊,提供大學有關自我評鑑之相關資訊及評鑑委員之訓練。 (5) 設立「澳洲高等教育品質獎」,獎勵對澳洲高等教育品質有貢獻之人士。

  18. 4.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模式POMCC模式(p131) 行政功能理論: • 計畫Planning • 組織Organizing • 激勵Motivating • 溝通Communicating • 評鑑Controlling • 幫助政府與組織建構及檢核其品質保證模式之完整性、合適性及有效性。

  19. 5.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重要內涵(p134) 壹 、聯邦政府經費補助計畫 2003年澳洲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白皮書提出「聯邦政府經費補助計畫」(CGS ) 一、此計畫取代原先政府以整筆經費補助大學的方式--此方式可促使大學所開課程及產出之畢業生符合國家的需求。 二、獲得上述CGS補助之高等教育機構必須與政府簽訂合約,確定針對聯邦政府所支持的系所及招生名額混合之數量--此數量誤差容許度為1%,但超過2%則需受罰。 三、每所高等教育機構可在政府公定範圍內自訂學費。 四、政府將提高補助額度(以每名學生計) 給與確實遵守《國家管理協定》及《聯邦政府勞資法》之高等教育機構及其地方分校之名額。 五、政府新的補助方式大約包括25000名的混合名額,此項新制將取2005年以來所實施的「最低限度」之補助名額。

  20. 貳 、溝通說明(p134) 1.定期與大學舉行會談-促進雙方對大學品質保證的共識。 2.社會大眾溝通方式: *設立「上大學」網站及「全國課程搜尋」等 網站提供社會大眾廣泛的大學相關資訊。 *設立 「高等教育資訊管理系統」網站及 「我的大學補助」網站以提供教職員及學生上 網作業之便利性。

  21. 參 、評鑑機制(p135) 一、機構評鑑架構 聯邦政府於1998年規定大學每年繳交「教育概況」,2004年起,澳洲政府以 「機構評鑑架構」(IAF) 取代先前的「教育概況」,做為監督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品質的主要管考機制(DEST,2005)

  22. 評鑑機制(P137) 二、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項目 (1)畢業生成效調查: 「畢業生就業調查」調查畢業生的全職工作與進修之數據,成為社會評比各校之重要資訊,提供各大學評估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之依據。 (2)大學生課程評鑑及研究生研究評鑑調查: 調查研究生對指導教授滿意度、技能發展、學術風氣、基礎設備、論文審核。將問卷結果納入教育改況,品質保證之提升之執行計畫中。 (3)畢業生技能評鑑調查: 於2000年初試此項評鑑調查,分為基礎評鑑及進階評鑑,基礎評鑑之結果可協助學校補救程度較差的學生,而進階評鑑之結果可作為畢業生入學及就業能力之標準。

  23. 6.澳洲學者對高等教育外部品質評鑑之評論(P138)6.澳洲學者對高等教育外部品質評鑑之評論(P138) 壹、外部品質評鑑價值衝擊學術界傳統的內在品質價值(例:教育改革的黑盒子) 貳、外部品質評鑑的量化指標對高等教育品質產生不良效果(例:針對指標分數) 參、新政府品質政策大逆轉(政府政策搖擺) 肆、外部品質評鑑造成大學的恐懼與焦慮(學術不再自由) 伍、外部品質評鑑的鐘擺已過度擺向管理及市場導向(買賣雙方立場轉變) 陸、外部品質評鑑應為使用者導向(納入自我管理的標準,激發成員改變的動力) 柒、外部品質評鑑系統進行後設評鑑之重要性

  24. 7.結論(P141) 1.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目的,並非只是狹義地限於維護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改進,而是廣義地向澳洲與國際保證澳洲高等教育的品質,持續發展澳洲教育國際化。 2.澳洲學者之評論諷刺指出「保證」高等教育「品質」之政策及制度實質上「危及」了高等教育的「品質」。(例:教師信任感與制度的衝突)

  25. Chapter 8:國際與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問題評析 • 1.國際高等教育政策導向新自由主義之問題 • 2.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新自由主義問題

  26. 1.國際高等教育政策導向新自由主義之問題(P172)1.國際高等教育政策導向新自由主義之問題(P172) •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主張減少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 • 在國外政策上,支持以政治手段( 利用經濟、 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來打通國外市場。 • 支持透過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和條約(如WTO)對他國施加多邊的政治壓力,也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主導的直接干預和生產。

  27. 弗里德曼的「資本主義的自由」&凱因斯的「計畫經濟主義」(P175)弗里德曼的「資本主義的自由」&凱因斯的「計畫經濟主義」(P175) •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Friedman)主張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反對政府的干預,對1980年代的雷根政府之經濟與貨幣政策產生極大的影響。 • 相對於弗里德曼的自由經濟主義,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主張計畫經濟主義的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 Keynes)卻認為政府應積極介入控制失業情況,並用財政及貨幣政策來降低經濟衰退、蕭條或過度發展之負面效應。(例金融海嘯) • 相對於社會主義者的主張,兩者均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擁護者。

  28.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盛行與爭議(P174) • 1.國際組織推動全球化:1980年代世界各國政府面臨財政危機時,新自由主義開始盛行;1990年代,全球化運動透過國際組織(如WTO及APEC)推動新自由主義,柴契爾夫人提倡建立的小而美政府及強調個人權利與選擇的大個人主義,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 2.全球化的市場失靈產生嚴重的貧富差距:新自由主義造成資源嚴重分配不均的現象,造成全球化後如社會貧富懸殊之嚴重的問題,造成反全球化活動的興起,進行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撲,抗議資本主義的不穩定與不公平。 • 3.全球化的評比:1.經濟整合2.個人聯繫3.科技連線4.政治投入

  29. 國際高教品質保證政策市場化之問題(P177) • 一、國際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走向市場化 • 1980年代起,教育政策的論述朝向新右派(New Right)的思路發展,強調品質、卓越、成效、 競爭、家長選擇與廢除管制措施等。 • 二、大學採行「準市場」競爭機制及企業管理取向 • 配合績效誘因,確立競爭的有效性。 • 私立大學法人化 • 顧客導向與教育商品化

  30. 三、台灣高等教育追隨美國化的市場競爭 • 東亞的台灣、新加坡、南韓、中國等地,開始模仿英美量化的學術評鑑機制,以此歸結到國家總體競爭力,以量化結果實施獎懲,作為分配大學預算與資源,以及退場之依據。 • 四、學者呼籲市場化須反思教育的基本特質 教育的本質是「要把人當成人」,把「教育當成教育來辦」。

  31. 2.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新自由主義問題(P181)2.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新自由主義問題(P181) • 壹、大學治理的轉變(例:角色的轉變) • 雖然澳洲大學均透過相關委員會作成重要決策,但高層管理者可行使權力進行投資、買賣及借貸等商業行為,委員會的功能常淪為橡皮圖章。 • 貳、大學校園文化的轉變 • 一、市場價值衝擊大學的傳統理想價值-國家文化及公民素養的塑造者變成市場化、公司化及私營化。 • 二、全球化經濟衝擊大學教師的角色與定位-鼓舞人的教師轉變為競爭的表演者。 • 三、大學失靈的問題:1.治理失靈2.績效失靈(3.品質失靈4.資訊失靈

  32. 大學失靈的問題(P186) • 治理失靈:因管理及權力分配不均導致教師出走 • 績效失靈:辦學績效是政府補助經費的依據,政府卻又說除學生人數外不影響,自相矛盾。 • 品質失靈:大量招生導致1.學生品質下降、2.課程品質下降、3.行政作業繁雜致教師教學品質下降。 • 資訊失靈:資訊的不對稱→ 學校資訊≠學生資訊(選錯系)、學生成績≠雇主資訊(選錯人)

  33. 參、澳洲政府的對策:規律化的市場機制(P189)參、澳洲政府的對策:規律化的市場機制(P189) • 澳洲高等教育政策根據《尼爾森報告》所建構的政策 • 建立大學「規律化的自由市場」 • 重訂高教學費與學生選擇權 • 以私人協商取代集體協商的勞資關係 • 大學私有化的自由經濟原則 • Megarrity(2007)指出,「規律化的自由市場」是澳洲政府為發展國際教育而採取的干預行為。高等教育如何在準市場的績效責任與公平議題之改革,以及品質、 選擇與增進產學關係中取得平衡,仍須繼續努力。(例:學生選擇權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及調高學費與學貸疑慮的衝突)

  34. 報告完畢 • 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