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第一章 國際關係導論

第一章 國際關係導論. 第一節 國際關係的定義. 一、根據學者皮爾森( F. S. Person ) 和羅徹斯特( J. M. Rochester, Jr. )在其著作「國際關係」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一書 中所引述的定義如下:. 「國際關係是政治科學的一支,它主要是討論國家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側重在研究各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政策有關的政府機構,尤其是側重在研究各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政策有關的政府機構、這些機構的功能、組織型態以及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如地理和經濟)。」. 二 、 皮爾森和羅徹斯特在下這個定

ti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國際關係導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國際關係導論 第一節 國際關係的定義 一、根據學者皮爾森(F. S. Person) 和羅徹斯特(J. M. Rochester, Jr.)在其著作「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一書 中所引述的定義如下:

  2. 「國際關係是政治科學的一支,它主要是討論國家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側重在研究各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政策有關的政府機構,尤其是側重在研究各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政策有關的政府機構、這些機構的功能、組織型態以及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如地理和經濟)。」「國際關係是政治科學的一支,它主要是討論國家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側重在研究各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政策有關的政府機構,尤其是側重在研究各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政策有關的政府機構、這些機構的功能、組織型態以及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如地理和經濟)。」

  3. 二、皮爾森和羅徹斯特在下這個定 義的同時,也提出了三項問題: (一)、在這個定義中,某些非國家 或政府的組織找不到一個定 位。例如:國際碼頭工人協 會如果罷工的話,將會影響 到國際航運。

  4. (二) 、在現今這樣一個存在高度 互賴的國際社會中,一個 國家的「外交」政策已無 法與它的「內政」清楚地 劃清界限。

  5. (三)、國際關係基本上是屬於 「政治科學中的一支」,但是 國際關係學者在研究時,亦大 量地引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 理論作為輔助。範圍與其他社 會科學的界線實不易劃分。

  6. 三、為了要避免出現上述的缺失,以及 能夠更詳盡地涵蓋。皮爾森和羅徹 斯特又對「國際關係」的定義擴大 為「國際關係是研究全世界人類互 動情形,以及影響這些互動的因素。」

  7. 四、廣義地來說,國際關係就是涵蓋了上 述的互動,國際關係是研究超國家界 線的國家、團體、甚或個人菁英間的 交互行為關係。不過,這些互動的重 要性彼此相差甚大,所得到的重視程 度也不相同,其中以國家之間的互動 最為重要。

  8. 第二節 國際關係的學派和研究途徑 一、從二十世紀初期迄今,學術界在國際 關係理論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以下幾 個學派:理想主義學派(idealism) 、現實主義學派(realism)、行為主 義學派(behaviorism)、全球主義學 派(globalism)及新現實主義學派 (newrealism)。

  9. 二、國際關係的理論發展也歷經三 個階段的辯論: (一)第一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主要是 現實主義學派(realism)與理 想主義學派(idealism)的辯論。

  10. (二)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一九五○年代至一 九六○年代,主要是傳統學 派為科學學派 (behaviorism)之辯論。

  11. (三)第三階段:一九七○年代迄 目前為主,係全球主義學派 (globalism)與新現實主義 學派(new realism)的辯論。

  12. A.理想主義的論點: 1.理想主義學派認為,人性基本 上是善的,且有無限的可塑性。

  13. 2.理想主義主張國際秩序應制度 化,應該成立政治性的國際組 織,以便國家可以在制度中進 行談判,解決爭論,此一主張 終於促成國際聯盟的成立。

  14. 3.理想主義強調應放棄權力平衡的 觀念,認為此一制度正是導致戰 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4.理想主義主張應該以集體安全制 度取代權力平衡的制度,以便國 家可以避免彼此之間的軍備競賽。

  15. 5.理想主義強調「利益和諧」, 此一觀念正是十九世紀樂觀主義 及浪漫主義的中心思想。 6.理想主義反對國家主權無限制說 ,主張國家應採取放棄戰爭的政 策。

  16. 7.理想主義主張民族自決 (national self-deter- mination),所有人民 (nationa1ity)均可決定是 否自己組織一個獨立國家。

  17. 8.理想主義主張結束秘密外交, 由民眾參與外交決策,因為秘 密協定常導致戰爭的發生。

  18. B. 理想主義的缺點: 1.理想主義所追求的目標不 合乎國際現實。

  19. 2.理想主義強調的和諧有它的特殊 時代背景,衝突與和諧是人類社 會共存的現象,和平不是歐洲政 治社會的不變型態,它是特定時 期的特定現象。

  20. 3.理想主義過分強調道德訓誡、排斥權力。國聯3.理想主義過分強調道德訓誡、排斥權力。國聯 成立之時,有識之士認為這是秘密外交與權力 政治的結束,是道德超越政治的最具體表現。 然而,國聯的慘痛經驗是:缺乏權力的理想是 空洞的。國聯的支持者相信現狀可以改變,對 國際社會的欺詐、衝突與戰爭感到憤怒,然而 憑藉想像與洩恨並不能為人類的政治行為與國 際社會立下可行的規則。更嚴重的是,國際政 治的研究如同卡爾的批評,充滿空想、片面真 實與愚昧無知。

  21. C.現實主義的論點: 1.現實主義學派認為人性並非完 全是善的,也包括了惡的一面。 而最大的惡就是追求權力和控 制他人。

  22. 2.現實主義認為國際社會的本質 ,是一種無政府狀態(anarchy) ,而在這個國家必須追求最大 權力,以保障國家利益及安全。

  23. 3.現實主義主張國家是國際社會 的主要行為者,無視國家以外 行為者的存在。 4.現實主義認為,由於每一個國家 均在追求最大權力,彼此之間為 爭取有限的資源,自然會發生衝 突。

  24. 5.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的任何行為都 是理性評估之後的結果。國家在追 求權力的過程中,自然是以國家利 益作為最高指導原則,所以戰爭的 爆發,並非是國家不理性的決定, 而是由於國家理性評估,感到安全 受威脅所採取的行動。

  25. D.現實主義的缺點: 1.現實主義過分強調權力和國家 所處的不安全環境,使得軍事 擴張和武器競賽成為合理。

  26. 2.現實主義者從未給予權力或利 益很適當的界定。 3.人類的認知不完全依照現實的 原則。

  27. 4.現實主義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後的國際情勢變化,無法提 供適當的解釋。 5.現實主義者忽略了國際政治的經 濟因素。

  28. E.傳統主義學派 (traditionalism): 1.外交史研究:外交史的研究著 重歷史事實的正確敘述和解釋, 不在尋求一般的原理;歷史研 究法的主要價值是敘述和解釋 國際政治的變遷。

  29. 2.法制研究途徑:法律的方法著重研 究國際法與國際組織,從法律制度 的觀點對國際政治作規範性的研究。 3.哲學的或政治理論的方法:過去從 一般政治學觀念出發來研究國際政 治現象。

  30. F.行為主義對傳統主義的批評: 1.傳統主義學派太過重視個案研究: 而不試圖將某些類似的現象加以抽 象化和系統化的研究,以期歸納建 立一個一般性的通則。

  31. 2.傳統主義學派趨向於「政策定向」 的研究方法: 而在理論深度與體系完整上則顯 得不足。

  32. 3.傳統主義學派的研究疏忽了多層 次的分析: 傳統學派所探討的問題,都是以主權 國家為研究對象。他們忽略了現今國 際社會中的互動再只是國家之間的交 往,還包括了許多其他非官方單位及 利益團體的相互作用。

  33. 4.傳統主義學派的研究缺乏精確性: 他們是藉由常識及主觀的看法來 支持自己的論點,而不去考慮以 定量方法來分析影響國際關係的 因素變化,以致無法讓人信服。

  34. G.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 1.經驗主義:為了使學者研究的成 果可以比較、參證,而構成系統 的知識,經驗主義 (empiricalism)研究方法就特 別重要。

  35. 2.科技整合:由於人類學、社會學 、經濟學、心理學各方面的進展, 國際政治學者深感研究成果的必 要,這也可說是學術分工的擴展。

  36. 3.行為取向:他們認為國際政治分 析的總體現象,包括國與國間的行 為與反應,而這些行為與反應又肇 因於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小型團體 的衝突與決策、大型組織的壓力、 公共機構所賦予的機會與限制。

  37. 4.「理論定向」研究:行為主義學 派不滿足於歷史描述性的簡單分析, 也反對一味將理論當作政策應急藥 方的傾向,而力圖將國際關係理論 抽象化、系統化、一般化,以尋找 國際關係行為的某些規律,並爭取 對某些國際局勢的發展做出理論的 推測。

  38. H.傳統主義對行為主義的批評: 1.行為主義學派過分強調測量與  量化,忽略了基本的哲學探討; 2.行為主義學派的研究太強調科 學化的要求,而導致捨本逐末;

  39. 3.行為主義學派過分重視模式與方法, 以至於忽略了下列事實:行為主義學 派特別重視假設、模式和理論; 4.迷信價值中立的目標; 5.行為主義學派將國際政治簡化成為非  政治的實體,若是不抽象,就認為是  不合乎事實。

  40. I.後行為主義學派(post- behavioralism)論點: 1.行為主義學派在以前只限於事 實的分析與記述,後行為主義 則尋求更廣大的內涵。

  41. 2.行為主義重視方法,後行為主 義則以內容為先,方法為後。 3.行為主義之研究重點為現象分析 ,與現實政治脫節;後行為主義 則面對現實,對於不良的政治現 象加以批判。

  42. 4.行為主義宣稱價值中立,後行為 主義則觀察價值。 5.行為主義強調方法要與目的分開, 後行為主義則兼顧方法與目的。

  43. J.全球主義學派觀點: (1)在現今的國際社會中,除了 國家之外,還存在著許多非 常活躍的行為者。

  44. (2)當前的國際社會是由國家間 關係及國際民間關係交織而 成,全球社會的相互依存是 目前國際政治的重要特性, 特別是全球性的經濟相互依 賴。

  45. (3)現實主義者所主張的國家利益已經 被個人利益或人類利益所取代了。 (4)特別強調準則和體制的重要: 當的國際社會既然是全球性相互 依存,國家之間也放棄了以追求 權力為目標,那麼維護國際社會 的存在和穩定,就有賴於某些行 為的準則和共同的價值標準。

  46. (5)非常重視「議題」的界定與分類: 他們認為在目前高度互賴的國際 社會中,國家之間所要面對及研 究的問題更廣泛了,已不再像過 去只強調戰爭、和平、安全及秩 序的問題,其他的經濟、社會、 資源及環境等問題已漸漸顯現了 它們自身的重要性。

  47. K.現實主義者的批評: (1)現實主義反對全球主義的相 互依存觀念。 (2)現實主義反對拋棄「國家中 心論」。

  48. L.現實主義(new realism) 新基本論點: (1)國家中心: 不論傳統或新現實主義都屬 於國家中心觀念(state- centric approach)。

  49. (2)無秩序狀態: 不論傳統和現實主義學派還是 認為國際社會是無秩序狀態, 故強調軍事安全的重要性,尤 其權力是國家必然追求的目標, 維持國際和平有賴國際體系的 權力平衡。

  50. (3)內政與外交相連: 傳統現實主義學派將內政和外交  分開,他們認為國內政策應該涉  及道德,但在外交政策上就毋需  考慮道德問題,國家政治決策者  所考慮的只是在外交政策對國家  利益有何影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