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k likes | 1.48k Views
第四章 炎 症 inflammation. 蚌埠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葛 霞. 第一节 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一)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 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 炎症. 抗损伤. 损伤. 损伤因子直接间接导 致组织、细胞损伤. 炎性充血、渗出-稀释、 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 损伤组织中出现 大量白细胞渗出 导致组织溶解破坏. +. 损伤的组织或细胞 经再生而修复. +. 细胞或体液免疫 反应引起组 织细胞变性坏死. 构成复杂的病理过程. 二、炎症的原因
E N D
第四章 炎 症 inflammation 蚌埠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葛 霞
第一节 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一)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 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
炎症 抗损伤 损伤 损伤因子直接间接导 致组织、细胞损伤 炎性充血、渗出-稀释、 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 损伤组织中出现 大量白细胞渗出 导致组织溶解破坏 + 损伤的组织或细胞 经再生而修复 + 细胞或体液免疫 反应引起组 织细胞变性坏死 构成复杂的病理过程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因子: 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和放射线 2.化学因子: 外源性:强酸、强硷; 内源性:坏死组织和毒性代谢产物 3.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 、真菌、螺旋体等。 感染:由生物因子引起的炎症
4.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造成组织 损伤,诱发炎症 5、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alteration 基本病变 渗出:exudation 增生:proliferation 变质和渗出出现于早期,而增生出现于晚期
(一)、变质(alteration) : 1、概念: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2、原因: 致病因子直接作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免疫介导 炎症反应产物的间接作用
3、变质的细胞的类型和形态变化 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实质细胞: 坏死:凝固性和液化性坏死
变性:黏液变性、玻璃样变性 间质细胞 坏死:纤维素样坏死
(二)渗出 exudation: 1、概念: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 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渗出是炎症最重要特征性变化
(三)、增生 proliferation : 1、实质细胞增生:肝炎时,肝细胞的再生 慢性胆囊炎时粘膜上皮和腺体增生 2、间质细胞增生:包括巨噬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四、炎症的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1、红:炎性充血 2、肿:炎性充血、渗出 3、热:血流加快,产热增多 4、痛:渗出物压迫和炎症介质作用 5、功能障碍:
(二)、全身反应 1.发热—增强吞噬功能、肝解毒增强、抗 体增多。 发热的原因:白细胞介素(IL-1.6) 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炎症局部产生的前列腺素E引起发热。
2.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计数增加是炎症反应的常见表现 特别是细菌感染时,可达15000- 20000/mm3, 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40000-100000/mm3 核左移:末梢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增加,相对不 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白细胞数量、种类与病原菌感染有关: (1)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加 (2)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嗜酸性粒 细胞增加 (3)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加 (4)某些病毒、立克次体和伤寒杆菌感染— 白细胞计数减少
第二节、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急性炎症:病程短,几天- 1月,以变质渗出为主 炎症的临床类型 慢性炎症:病程长, 数月-数年,以增生为主
血流动力学变化 急性炎症 血管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渗出
一、急性炎症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细动脉短暂性收缩 血流动力 学改变 细动脉充血 静脉充血
1.细动脉痉挛:血管收缩神经兴奋 细动 脉短暂收缩,3—5秒。 2.细动脉充血:轴突反射和血管运动神经兴奋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炎性充血。 3.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通透性增高 液体渗 出 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炎 症介质作用)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渗出 液体及细胞成分渗出。 炎性充血 组织胶体渗透压增加 血管内流 体静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渗出
1.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1)内皮细胞收缩 内皮细胞收缩,炎症介质作用,损伤后3— 5分钟发生,15—30分钟消失,称速发短暂反应
(2)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处有相互连接的囊泡构成的穿胞通道,含有蛋白质的液体通过穿胞通道穿过内皮细胞称为穿胞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许多炎症介质都有穿胞作用
(3)内皮细胞细胞骨架重构: IL-1,TNF,缺氧和某些致死性损伤,均可引起内皮细胞细胞骨架重构,内皮细胞收缩。
(4)内皮细胞损伤 直接损伤使细胞坏死脱落,血管通透性迅速增高,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称速发持续反应
(5)迟发持续性渗漏: X线、紫外线、细菌毒素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发生较晚, 2—12小时之后,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称迟发持续反应。
(6)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不健 全,具有高通透性。
2、液体渗出 血管通透性增加 蛋白质渗出血管外 液体渗出 炎性水肿 渗出液 炎性积液
液体:富含蛋白质 渗出液: 渗出物 白细胞
漏出液 (transudate): 因单纯静脉回 流受阻 ,毛细血 管内压升高(如心衰)或某些 疾病(肾炎、 肝硬化等)引 起 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 管内液体漏出进入体腔或组织间 隙,为被动性漏出
3、渗出液 与 漏出液区别: 区别:渗出液 漏出液 蛋白质含量 >2.5% <2.5% 比 重 >1.020 <1.020 细胞数 >500个 <100个 Rivata试验 + — 凝固性 自 凝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混 浊 澄 清
4、渗出液的防御作用 (1)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 (2)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 (3) 渗出物含抗体和补体,利于消灭病原体
(4)渗出的纤维素交织成网—限制病原 体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 后 期—修复支架 (5 )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机体 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渗出液的不利影响: 1. 渗出液过多—压迫和阻塞作用,如胸水 压迫肺组织致肺不张。 2. 纤维素过多—机化、粘连。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各种白细胞从血管内穿过 血管壁到达损伤部位的过程 炎细胞浸润:白细胞渗出到组织间隙, 称炎细胞浸润。
1、白细胞渗出的过程: (1).白细胞边集 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贴近血管壁, 称白细胞边集。 (2).白细胞粘着 白细胞边集后,与血管内皮细胞粘着
(3).白细胞游出: 各种白细胞—内皮细胞间隙— 伸出伪足—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的间隙中游出。
注意: 血管内的各种白细胞都是以同样方式游出,为主动过程,而红细胞为漏出,是被动过程
致炎因子不同,游出的白细胞种类及其作用: ① 葡萄球菌、链球菌—中性白细胞增多:吞噬 作用,出现于急性炎症和早期 ②病毒、支原体—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 细胞为主;
淋巴细胞: 体积最小,胞质最少,核染色最深,受刺激后转化为TLC、BLC,TLC产生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 BLC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浆细胞:比淋巴细胞大,椭圆形,核染色质分布呈车辐状,核周有空晕,胞质嗜碱性
③过敏、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细胞增多 作用:有一定的吞噬作用,能吞噬抗 原抗体复合物 形状:直径10— 15μm,核呈分叶状 多为2叶,胞浆含粗大嗜酸性颗粒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不同: 急性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其寿 命短,24-48小时后崩解消失 48小时后:单核细胞渗出,其寿命长,
2、趋化作用(chemotaxis) 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μm。这种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不同种类白细胞有不同类型趋化因子: 如病毒感染只吸 引淋巴细胞,而不 吸引中性白细胞 如细菌只吸引 中性白细胞, 而不吸引淋巴 细胞
白细胞边集-附 壁-黏附-游出 小结: 趋化作用 向炎灶游走 发挥防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