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929 Views
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 習得無助的本質 . 定義 the perception of response-outcome independence which produces behavioral deficits. 知覺到反應與結果是無關的,產生行為缺陷,不管個人如何努力,亦無法改變情境。 . 動物研究 . Seligman 及其同事之動物研究結果提出 “ learned helplessness “ 一詞 Overmier &Seligman (1967) 無法避免的電擊 狗 消極的接受電擊,習得無助
E N D
習得無助的本質 • 定義 the perception of response-outcome independence which produces behavioral deficits. 知覺到反應與結果是無關的,產生行為缺陷,不管個人如何努力,亦無法改變情境。
動物研究 • Seligman 及其同事之動物研究結果提出 “learned helplessness “一詞 • Overmier &Seligman (1967) 無法避免的電擊狗消極的接受電擊,習得無助 (不可控制性的知覺)在穿梭箱受電擊
「無助」實驗—三一實驗 • 第一組:可以逃避的電擊 • 在往返箱中的狗,只要用鼻子去推牆上的一塊板就可以停止電擊狗具有自我控制權,因為牠們的行為可以有所作用 • 第二組:無法逃避的電擊 • 與第一組所承受的電擊分量與次數一樣多,但是牠們的行為不能停止電擊,沒有任何作用。 • 第三組:控制組 • 不接受任何電擊
結果 • 第二組的八隻狗中,有六隻坐在那等待電擊;第一組的八隻狗中,沒有一隻放棄。 • 只有不可逃避的事件才會產生放棄的心態,因為接受相同電擊但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狗,並沒有產生放棄之心。 • 動物是可以學會牠們的行為是無益的、於事無補的。因此牠們變得被動、不再主動去做任何事。
Post-task period (5 min) Pre-task Period (5 min) Task period (5 min) To recording set-up Day1-3 acclimation 1 To recording set-up Day 4 training 2 To recording set-up Day 5 testing 3 Recording Amygdala Unit Activity in an Inhibitory Avoidance Task Chang, Liang & Yen (in press)
習得無助感的其他的解釋 • interference hypothesis 干擾說 因電擊造成生理上的影響 • adaptation hypothesis 適應說 • 最好之解釋為不可控制性的知覺,而非interference or adaptation
習得無助的不利影響 • Maier & Seligman (1976)提出,不可控制的經驗會產生三種不利的影響: • motivational deficit • cognitive deficit Miller &Norman (1979)提出,此兩者無法區分 • emotional deficit---已被證實(Weiss ,1968,1971a,1972b)
與理論一致的研究 • Fosco & Geer (1971) 經歷愈多無法解決問題的受試者,最後在可解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愈多 • Hiroto(1974) 最初經歷不可逃避的noise task 之受試者,在第二個作業表現上,失敗的次數過50% 高於可逃避noise task 組及無noise task 組的受試者
與理論一致的研究 • Hiroto & Seligman (1975) • 最初接觸無法解決問題之受試者幾乎在隨後作業表現上,比控制組或最初接觸可解決問題的受試者差 • 證明人類無助的類化現象,學得無助像特質一樣,在不同情境中具有相當持久的行為型態
與理論一致的研究 • Gatchel, Paulus & Maples (1975) • 接受習得無助訓練的受試沮喪、焦慮、具敵意 • 在某一情境或作業上無法控制的經驗,可導致在另一情境或作業上表現的缺陷
與理論不一致的研究 • Thornton & Jacobs (1971) • 在第一個作業上經歷可控制的shock之受試者,在第二個作業上的表現比經歷不可控制的shock 之受試者更為成功 • 但是,在第一個作業上經歷不可控制的Shock 之受試者在第二個作業上的表現並未與控制組有差異存在 • Benson & Kennelly (1976) • 習得無助是來自於不可控制的嫌惡事件,而非只是來自於不可控制性
與理論不一致的研究 • Thornton & Jacobs (1972) • 明確告知inescapable shock 組的受試者shock 是不可控制的,其表現優於escapable shock 組及控制組 • Roth &Bootzin (1974)讓年幼兒童相信會處於低或高的不可控制性時,之後的表現會比相信高可控制性的受試者來得好。(預知不可控制性)
與理論不一致的研究 • Glass & Singer (1972) • 在不可控制的情況下並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也可產生預期的效果 • 總結 • 不可控制性未必會對作業表現產生不利的影響 • 接受及預期不可控制性,可增進之後的作業表現。但,未預期或不可解釋之不可控制性,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習得無助v.s.憂鬱症 • Abramson在1978年在用習得無助理論說明人類的行為時,引入了歸因的概念和原則,進而發展出習得無助歸因理論 •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將不可控制的消極事件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普遍的因素,那麼一種無助或抑鬱狀態就會出現,自我評價就會降低,動機也減弱到最低水準
習得無助v.s.憂鬱症 • 針對內部的、穩定的、普遍的三向度探討憂鬱症: • 內部的:將負向的事件歸為內控因素,常常把過錯歸到自己身上,對自己的評價低,也可能產生低自尊 • 穩定的:將負向事件歸因於穩定的因素,容易導致慢性憂鬱症 • 普遍的:認為某事件亦會在其他時間、地點發生
習得無助理論的修正 • Wortman & Brehm 的修正 • Roth & Bootzin (1974, 1975)提出兩個習得無助的重要決定因素 • 不可控制性的程度──中度不可控制有助益 • 工作的重要性 • Wortman & Brehm (1975)以psychological reactance 來解釋有限的不可控制性的有利效果
習得無助理論的修正 • Abramson ,Seligman & Teasdale 的修正 • 舊理論未區分個人的無助或是普遍性的無助,只提出三個階段的過程 不可控制性的知覺不可控制性的期待產生習得無助 • Abramson 等人修正為四個階段的過程,以區分個人及普遍性的無助 不可控制性的知覺對不可控制性原因的解釋 對後來不可控制性的期待習得無助 • Abramson 等人將焦點集中於對不可控制事件歸因的解釋,internality , stability , globality (global v.s. specific)
習得無助理論的修正 • Miller & Norman 的修正 • 對舊理論的批評 • 未區分outcome cues 及situational cues • 未分清認知的與動機的缺陷 • 嫌惡的結果才會產生習得無助,“不一致”本身並非產生無助的充足原因 • 未考慮個別差異 • 認為“習得無助”跨情境的類化現象是受穩定性歸因的影響 • 可透過改變個人的歸因,以修正無助行為
預防及減輕習得無助感 • 動物的研究 • 在經歷不可控制性之前,先有可控制的經驗,可減少習得無助 • 在經歷了不可控制性之後,再經驗足夠的可控制性,可減少或終止無助感
預防及減輕習得無助感 • 人類的研究 • Jones , Nation & Massad (1977) • 先前成功的經驗可使受試對無助產生免疫性 • 50%的成功經驗優於100%的成功經驗 • Dweck & Repucci (1975)以兒童為受試 • 無助的兒童傾向於將失敗歸因於無法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工作難度);”mastery oriented”兒童則傾向於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
Dweck (1975) • 可透過改變習得無助兒童對失敗的解釋,以減少或消除無助感 • Chapin & Dyck (1976) • 歸因訓練可增加受試者的堅持力 • Flower & Peterson (1981) • direct-attribution training 及indirect-attribution training 兩堅持力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但前者之受試做努力歸因多於後者 • Klein & Seligman (1976) • 減輕習得無助感之途徑 1.個人在遭遇不可控制性經驗之前,有可控制的經驗 2.在不可控制的經驗之後,教導個人去修正自己的歸因
學習樂觀 • 使用樂觀解釋型態的守則 • 先問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失敗的代價是什麼。假如失敗的代價很高,就不該用樂觀;假如失敗的代價很低,就應該用悲觀。 • ABC模式 不愉快事件(adversity)念頭(belief)後果(consequence)
學習樂觀 • 確認自己的ABC • 改並平常習慣性的想法,對不愉快事件的反應就會改變 • 了解自己的念頭是否應該加以反駁 • 反駁 • 學習與自己辯論 • 證據? • 其他可能性? • 潛在的含意是什麼? • 用處?
學習樂觀 • 練習ABCDE模式 • A-不愉快事件(adversity) • 我向朋友借了一副昂貴的耳環去約會,結果丟掉一隻 • B-念頭(belief) • 我真是各不負責任的人,他一定會氣死,以後不理我了 • C-後果(consequence) • 我覺得非常難過,感到羞恥、難堪,坐在那罵自己笨
D-反駁(disputation) • 唉!真是很不幸,我丟掉朋友最心愛的耳環(找證據),他可能會非常失望(引申涵義),不過,他會了解到這是個意外(其他的可能性),我不認為他會因此而恨我(引申涵義),就因為我丟掉一隻耳環就說自己是不負責任的人也是不公平的(引申涵義)。 • E-激勵(energization) • 我還是覺得很難過,弄丟了別人的耳環。但是我沒有像以前那樣覺得見不得人,很羞恥。我想他不會因此而跟我絕交,所以我可以放鬆一下心情,拿起電話跟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