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likes | 1.24k Views
溶血性贫血概述 Hemolytic anemia. 一、定义. RBC 寿命缩短,过早、过多破坏,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 (二)按溶血发生部位分 ( RBC 破坏场所). 血管内溶血(10%): RBC 在血管内破坏. 机械性 心脏瓣膜修复术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毛细血管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HUS) 免疫性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E N D
一、定义 • RBC寿命缩短,过早、过多破坏,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血管内溶血(10%): • RBC在血管内破坏
机械性 • 心脏瓣膜修复术 •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 毛细血管病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 免疫性 •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 感染 • 疟疾 • 梭状芽胞杆菌败血症 • 酶缺陷 • 重度G6PD 缺陷
血管外溶血(90%):RBC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或破坏血管外溶血(90%):RBC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或破坏
原 卟 啉 胆 红 素 未 结 合 胆 红 素 胆 红 素 葡 萄 糖 醛 酸 甙
三、脾脏在溶贫时的作用 (一)破坏作用:是破坏正常衰老和缺陷RBC的主要场所。 脾结构: 白髓 脾脏 脾窦:由内皮细胞组成, 内皮细胞之间有小孔, 红髓 直径为0.5~3μm 脾索: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脾内葡萄糖浓度、氧分压、pH值低,血流缓慢。脾内葡萄糖浓度、氧分压、pH值低,血流缓慢。 • 衰老红细胞阻留在脾内,更加重葡萄糖的消耗,造成pH低、缺氧的非生理性环境,促进RBC脆性升高,易被吞噬。
RBC 包涵体 坚硬的 RBC 抗体包被的 RBC 过剩的膜胆固醇 补体包被的 RBC 衰老的 RBC Spleen: Effects on RBCs
(二)髓外造血作用: • 溶贫时,脾参与造血,故有脾肿大
四、溶血后发生的病生变化 • 血红蛋白大量分解变化 • 红细胞异常反应 • 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free Hb (a2b2tetramers) Hb dimers Hp 肾脏 肝 Hp- Hb complex 高铁Hb binds to hemopexin & albumin globin ferriheme (Fe3+) 返回 Hb尿 含铁血黄素尿
海因(Heinz)小体 体外活体染色后,光镜下发现的1~2μm颗粒状折光小体。 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G6PD缺陷症和芳香族苯胺或硝基类化合物中毒所致的溶贫。 返回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球形红细胞(靶形和镰形红细胞相反)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球形红细胞(靶形和镰形红细胞相反) • 红细胞寿命缩短 返回
网织红细胞增加:5%~20% • 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1%左右的晚幼 红细胞,大红 细胞增多 • 骨髓造血功能亢进
六、临床表现 • 取决于溶血过程的缓急和溶血的主要场所 • 急性:见于异型输血 短期大量溶血致腰背、四肢酸痛伴头 痛、高热 重者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 衰竭、 骨髓再障危象
慢性:贫血、黄疸、脾肿大 高胆红素血症并发胆石症和肝损 慢性血管内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七、实验室检查 • 肯定溶血的依据 • 确定主要溶血部位 • 寻找溶血原因
1. 有关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 (1) 血浆游离Hb测定(敏感) • 正常值:<40mg/L • 意义: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加(60~650mg/L)
(2)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 • 正常值:0.8~2.7g/L(火箭电泳法) • 溶血存在时,Hp减少。
(3) RBC寿命测定 • 正常值:25~35天 • 51Cr同位素标记,半衰期<15天,说明有溶血存在。
(4)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 红细胞内含丰富的LDH1、LDH2 • 正常值:80U~250U/L • 升高为RBC破坏指标(>600U/L)
2. 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 血象 见图 • 网织红细胞计数(无特异性) 正常:0.5~1.5%,绝对值(24~84)×109/L 溶贫时达5~25%甚至75%以上。 • 骨髓象 见图
(二)确立溶血部位 • 血管内溶血 • 血管外溶血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溶血性贫血? 2、描述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3、如何区别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4、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 (一)概述 • 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 • 发病率1/5000 (北欧)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半数以上病例有阳性家族史 • 编码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基因突变 • 膜支架系统中收缩蛋白、锚蛋白、肌动蛋白缺陷/缺无致RBC双凹结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