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Chapter 6 管理者就是決策者

Chapter 6 管理者就是決策者. 2. 學習大綱. 6.1 描述決策過程的八個步驟。 6.2 說明管理者作決策的三種方式。 6.3 請試著將決策與決策情況分類。 6.4 描述不同的決策風格,並討論決策偏差的影響。 6.5 指出有效的決策技巧。. 3. 步驟一:確認問題 步驟二:確認決策的標準 步驟三:決定標準的權重 步驟四:發展解決的方案 步驟五:分析解決的方案 步驟六:選擇解決的方案 步驟七:執行解決的方案 步驟八:評估決策的效能. 6.1 決策過程. 6.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6 管理者就是決策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6管理者就是決策者

  2. 2 學習大綱 • 6.1 描述決策過程的八個步驟。 • 6.2 說明管理者作決策的三種方式。 • 6.3 請試著將決策與決策情況分類。 • 6.4 描述不同的決策風格,並討論決策偏差的影響。 • 6.5 指出有效的決策技巧。

  3. 3

  4. 步驟一:確認問題 • 步驟二:確認決策的標準 • 步驟三:決定標準的權重 • 步驟四:發展解決的方案 • 步驟五:分析解決的方案 • 步驟六:選擇解決的方案 • 步驟七:執行解決的方案 • 步驟八:評估決策的效能 6.1 決策過程

  5. 6 • 組織內的所有管理者,無論是在哪個層級或身處何處,都需作決策 (decisions。 • 決策通常被形容為「在諸多方案中作選擇」,但這樣的說法是太過簡單。為什麼呢?因為作決策是一個過程,而並非只是單純的方案選擇。

  6. 7 圖表6-1 決策過程

  7. 8 6.1.1 步驟一:確認問題 • 問題 的存在,亦即決策是起因於「現實與理想間存有差距」。 • Amanda是一位業務主管,因為舊的電腦已無法負荷現有的工作量,Amanda所管轄的業務團隊需要新的筆記型電腦。為了簡化問題,我們先假設「擴充舊電腦的記憶體容量」是不符經濟效益的,且公司政策傾向於新購而非租賃。於是我們有了問題的存在-業務團隊所使用舊電腦(現實)與更高效率新電腦(理想)間的差距。Amanda必須要作決策來解決這個問題。 • 管理者如何確認問題?

  8. 9 • 如:很多業務員經常抱怨電腦跑得很慢,這就是個明顯的訊息-Amanda需要注意到這問題的存在,並儘速處理。但大部分問題可能沒那麼明顯,管理者須注意不要將問題與問題的徵兆混淆了。 • 問題的確認是主觀的,某位管理者認為頭痛的問題,在另一位管理者看來也許微不足道。此外,錯認問題並煞有其事將之處理掉的管理者,和一位未能辨識問題,以致未採取任何行動的管理者,二者都是一樣差勁。 • 如上述「銷售量下降5%」是不是一個問題?管理者能否有效指出問題的所在?是非常重要,卻不是很容易的一項挑戰。

  9. 10 6.1.2 步驟二:確認決策的標準 • 管理者一旦找到問題的所在,接下來就是確認決策的標準 。 • 管理者必須決定哪些因素是重要的或與決策有關的。 • 雖然管理者不會每次都明確列出決策相關的因素,但每位管理者心中都有自己決策的標準。 • 在前述例子中,Amanda經仔細考量後,認為和決策有關的標準包括:記憶體與容量、畫面品質、電池壽命、產品保固與機體重量。決定哪些因素是重要的或與決策有關的標準。

  10. 11 6.1.3 步驟三:決定標準的權重 • 如果各個決策標準的重要性並不同,則決策者必須決定其相對的權重。 • 如何決定權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最重要的標準10分,然後根據這個基礎給其它標準適當的權重。 圖表6-2 電腦購案之決策標準與權重

  11. 12 6.1.4 步驟四:發展解決的方案 • 決策者列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行方案 圖表6-3 電腦再購案解決方案

  12. 13 6.1.5 步驟五:分析解決的方案 • 解決方案一旦找出後,決策者應該審慎分析每一可能的方案。 • 有時候決策者也許不須進行權重計算的步驟,如果某方案的各項得分都是最高,則可以不必考慮權重,因為無論如何該方案都會是最高分。或者,如果所有的權重都一樣,那麼您只需將圖表6-3的每列加總即可。如Toshiba Protégé的得分為36分,Gateway為35分。

  13. 圖表6-4 電腦再構案之解決方案評估

  14. 15 6.1.6 步驟六:選擇解決的方案 • 第六個步驟是從前述諸多方案中,選出最佳的解決方案,也就是選出第五步驟中得分最高的方案。 • 由圖表6-4中可看出Amanda會選擇Toshiba Qosmio,因為在評分中它得到最高的249分。

  15. 16 6.1.7 步驟七:執行解決的方案 • 決策過程的第七個步驟,是將決策付諸行動。 • 負責執行方案的人如果能參與決策的過程,將比僅被告知如何執行,會有更多的參與感、認同感,也會比較努力於方案的執行。 • 持續性評估環境是否有所改變。尤其是作長期決策時,管理者必須評估哪些解決方案、標準以及最後的選擇,是否仍是最佳方案?或環境已經改變,而需做重新的評估。

  16. 17 6.1.8 步驟八:評估決策的效能 • 決策過程的最後步驟,是檢視決策的結果是否有解決問題。 • 如果評估後發現問題依然存在,管理者需仔細檢討到底哪裡出錯了。是在問題的界定上出錯?在方案的評估上出了問題?還是所選的方案並沒有問題,但執行卻有偏差?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使管理者重新思考,並回到前面的步驟,甚至可能整個決策程序重新來過。

  17. 18 複習問題 試定義決策。 指出決策過程的八個步驟。

  18. 19 • 作決策:理性 • 作決策:有限度理性 • 作決策:直覺所扮演的角色 6.2 決策中的管理者

  19. 20 • 對於管理者而言,決策是工作中特別重要的一環。 • 決策是四種管理功能的一部分,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說決策是管理的精髓。 • 管理者在規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的過程中,常被稱為決策者。 • 管理者所做的每件事都包含了決策,但這並不意味著決策都是費時、複雜或很顯而易見的。

  20. 21 圖表6-5 管理者的可能決策

  21. 22 6.2.1 作決策:理性 • 理性的假設:一位完全理性的決策者是全然客觀與合乎邏輯的,他會明確界定問題,找到清楚而特定的目標,並熟悉所有可行方案及可能結果。 • 理性決策將以最能達成目標的方案為依歸。 • 理性的假設適用於任何決策,不論是個人私事或公司管理方面的事務。 • 但在管理方面的決策,我們需要再加一項假設:所有決策都是以組織的利益為出發點。 • 事實上,這些「理性」假設,並不太符合現實。

  22. 23 6.2.2 作決策:有限度理性 • 管理者會在資訊處理能力的限制下,作出理性的決策。因為他們無法分析所有方案的所有資訊,因此,只要所作的決策還差強人意也就可以了。 • 管理者所作的大部分決策並不符合完全理性的假設,他們常退而求其次,亦即,他們尋求的是滿意解而非最佳解。 • 要注意的是決策會受組織文化、內部政治、權力因素,以及承諾升高-雖然已知先前的決策有錯,卻仍繼續加碼投入資源-等現象所影響。

  23. 24 6.2.3 作決策:直覺所扮演的角色 • 管理者經常使用直覺來作決策。 • 直覺式決策是一種由個人經驗、感覺和判斷累積而成的決策方式。 • 由針對管理者直覺式決策的研究中,我們可將直覺分為如圖表6-6的五部分。 • 一項研究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受訪主管表示,相較於正式的決策方式,他們更常使用直覺來作決策。

  24. 25 圖表6-6 何謂直覺

  25. 在作決策時,直覺與理性(或有限度理性)其實是有互相補強的作用。在作決策時,直覺與理性(或有限度理性)其實是有互相補強的作用。 一位對某問題或情境有經驗的管理者,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仍能迅速作決策。 在決策過程中曾經歷強烈情感或情緒起伏的人,尤其是如果他們理解這些感情所代表的意義時,往往會作出較好的決策。 26

  26. 27 複習問題 討論完全理性決策的假設。 描述有限度理性、差強人意和承諾升高的概念。 說明直覺式的決策方式。

  27. 決策類型 • 決策情況 6-3 決策的類型與情況

  28. 完整結構的問題和預設的決策 29 有些問題是很直接的,其目標很明確、內容很熟悉,與問題有關的資訊也容易收集,如:退貨、供應商延遲交貨、報社對突發新聞的反應,或學校對學生退課的處理等。上述情況可稱為結構化問題 ,因為他們很直接、熟悉而容易處理。 如:餐廳侍者不小心將飲料灑在客人衣服,面對懊惱的顧客,餐廳經理應如何回應呢?

  29. 30 由於餐廳常發生這種事,所以,餐廳可能已有一套標準的處理程序,如提供客人衣服清洗費用等。在這種情境中,管理者所用的是預設決策 。 適用於重複或例行的情境,或已有固定處理方法的問題。 這類問題有較完整的結構,所以,管理者不需自己跳進去,並從頭到尾自行發展出解決的方法。 這類型的決策,管理者往往不需花太多的注意力,有時甚至會跳過「發展解決方案」的過程。 問題的結構一旦確定後,其解決方法並不需多做說明,或只需幾種驗證過有效的解決方法即可。

  30. 31 管理者所要做的,只是遵循三種既有的系統性決策:程序、規則或政策而已。 程序是指管理者用來處理結構化問題的一系列步驟。 規則是限定管理者行事範圍的條文。 政策就是決策的思考指引。

  31. 非結構的問題和非預設的決策 32 組織所面臨的許多情況是屬於非結構問題,亦即該問題是新的、不常見的,且和該問題有關的資訊也模糊不清或不完全。 當問題沒有結構時,管理者常需以非預設性決策(Nonprogrammed decision)的方式,發展出特定的解決辦法。一般而言,非預設性決策比較特殊、無重複性且需要量身訂製特別的解決方案。

  32. 33 基層管理者常遇到的是相似且重複性高的問題,因此他們常使用預設性的決策方式來處理。 管理者所面對的問題轉為非結構化。 高階經理們會將簡單的決策下授,以便能專注於處理棘手的問題。 然而要注意的是,實務上,並不容易將決策完全劃分為預設型與非預設型兩種,大部分的決策是落在兩者之間。

  33. 34 圖表6-7 預設決策與非預設決策之比較

  34. 35 和職業道德有關的深思 決策經常會帶來道德的兩難。某高中的教育委員會,在某星期日下午得知學校可能受暴力事件威脅。經調查後發現這傳聞是空穴來風。但是到了晚上,委員會又聽到暴力恐嚇的傳聞。這時已經晚上十點半,校長、學校督察及主委於是決定星期一停課,並對外宣稱是因水管破裂。為了讓學生及家長儘快得知這項訊息,他們聯絡了媒體記者。但當第二個傳聞也證實為錯誤時,大眾已得知學校停課是因為遭到暴力威脅而非水管破裂。結果不只媒體感到憤怒,有些家長還要求學校的督察離職。對於這樣的情況,您有何看法?學校的這項決策對嗎?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35. 6.3.2 決策情況 36 確定情況 決策時所面臨的最理想狀況就是確定的情境,亦即所有可能方案的結果都是已知,因此,管理者可作出精確的決策。

  36. 風險情況 37 較常見的是有風險 的情況,所謂風險,是指決策者可以預估各方案的成敗機率。對這些機率的推估,可能是來自個人的經驗,或次級資料的佐證。

  37. 不確定情況 38 如果您要作決策,卻發現對決策的可能結果與機率一無所知時,您該如何是好?我們稱這種為不確定情況。管理者常會碰到這種情境。 在不確定情況下,除了根據手邊少數資料做判斷外,決策者的心理特質也會影響決策的方式。 樂觀的管理者會選擇最大利益的極大化,悲觀的管理者則會追求最小利益的極大化。而另一個管理者可能會追求最大損失的極小化

  38. 39 複習問題 說明兩種問題與決策類型。 比較三種決策情況。 說明最大利益極大化、最小利益極大化和最大損失極小化的決策方式。

  39. 40 • 直線型與非直線型思考模式 • 決策偏差與錯誤 • 管理決策全覽 6-4 決策風格

  40. 41 6.4.1 直線型與非直線型思考模式 • 人們作決策的方法會受思考方式的影響。我們思考方式常反映出兩件事: • 我們偏好的資料來源(外部資料及事實或內部資料,如:個人直覺) • 我們消化資料的方法(直線型-理性:邏輯、善於分析;或非直線型-直覺:創意、具洞察力)。

  41. 我們將邏輯、善於分析、創意、具洞察力等四種思考特性分為兩種類型。我們將邏輯、善於分析、創意、具洞察力等四種思考特性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直線型思考模式:偏好蒐集外部資料及事實,會用理性而邏輯的方式分析資訊,並作決策和行動。 第二種是非直線型思考模式:傾向於運用內部資料,也就是較憑個人直覺。他會用個人獨特的方法及感覺來消化資料,然後用直覺來決策和行動。 42

  42. 管理者應知道,每位員工都有其不同的決策風格。有些員工會用直覺來評估方案;有些則會參考外部的資料後,再做邏輯的判斷。管理者應知道,每位員工都有其不同的決策風格。有些員工會用直覺來評估方案;有些則會參考外部的資料後,再做邏輯的判斷。  偏好蒐集外部資料及事實,會用理性而邏輯的方式分析資訊,並作決策和行動的決策風格。  傾向於運用內部資料,用個人獨特的方法及感覺來消化資料,然後用直覺來決策和行動的決策風格。 43

  43. 44 6.4.2 決策偏差與錯誤 • 管理者作決策時不只有其個人的風格,他們有時也會根據經驗將問題簡化。「經驗」對管理者而言,有時是非常有效的,因為經驗可以幫助他們釐清複雜、不確定及模稜兩可的資訊。 • 雖然管理者可能會根據經驗來處理問題,卻不代表經驗是絕對可靠的。為什麼呢?因為經驗常可能會在分析資訊與決策時造成偏差或錯誤。圖表6-11顯示,管理者常犯的十二種決策偏差與錯誤。

  44. 當決策者認為自己懂得很多,或當他不切實際,而把一切都理想化看成很簡單時,他就可能犯了過度自信的偏差當決策者認為自己懂得很多,或當他不切實際,而把一切都理想化看成很簡單時,他就可能犯了過度自信的偏差 立即滿足的偏差是指那些不想有太多投入,卻希望能有立即效果的決策者。對他們而言,短期效益比長期利益更有吸引力。 45

  45. 46 圖表6-11 常犯的決策偏差與錯誤

  46. 47 6.4.3 管理決策全覽 • 決策模式受到下列四項因素的影響:決策方法、問題類型、決策情況以及決策者的風格。 • 決策偏差和錯誤也會影響決策過程。每項因素都會影響管理者的決策。

  47. 48 圖表6-12 管理決策的全覽圖

  48. 49 複習問題 討論兩種不同的決策風格。 討論管理者可能犯的十二種決策偏差。 解釋管理決策模式。

  49. 50 • 瞭解文化差異。管理者都希望能作好的決策,是否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最好」決策方式呢?還是「最好」方式取決於人們的價值觀、信念、態度及行為模式呢? 6.5 今日世界有效的決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