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270 Views
人与环境 Human and Environment 课外阅读资料(一). 关于敬畏自然的争论.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感谢清华大学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课程组. 1 争论的背景. 2004 年末,东南亚地区发生了海啸,数十万人丧生。灾难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 2005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 第一期的 《 环球 》 杂志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 。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院士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E N D
关于敬畏自然的争论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感谢清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组
1 争论的背景 • 2004年末,东南亚地区发生了海啸,数十万人丧生。灾难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 在2005年1月,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第一期的《环球》杂志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院士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 文章刊出后,引起了一批环保人士的反对,进而在《新京报》就敬畏大自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 争论的概况 • 1月11日,北京环保人士汪永晨发表了《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的文章,指出: •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 •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1月13日,方舟子(旅美学者) 发表《“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指出: • 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 • 这种反科学的主张,现在有了一个漂亮的辞藻———保护生态。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因为害怕自然,而是源于科学的认识,明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 假如未来有一天,又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那样的“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是反人类。
1月13日,北京环保人士杨斌《“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1月13日,北京环保人士杨斌《“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实,人类彷徨无措的实质,并不是因天灾本身,而是对天灾的成因及其运动机理的认知有限所致。 • 我们妄自尊大地打着科学的大旗,吹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号角干的蠢事还少吗?如果我们确实要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踏踏实实做学问,勿妄言。 •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
1月14日,柯南(北京市民) 发表《“敬畏大自然”是号召人类不作为》 •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 • 我们所在的地球大约有30多亿年的生命进化历史。尽管今天的地球上生活着千万种生物,然而,在这漫长的进化历史中,99%以上的生物都灭绝了。 • 没有哪种生物会为长远的将来着想,除了人类。因为人类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智力,借助这种智力,我们可以让这个大自然变得不那么悲惨。我们发明了医学,延长了人类寿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海啸发生之后可以及时发出警报,避免重大的伤亡;科学家正在初步登记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它们曾经摧毁了上一个占全球统治地位的物种
1月14日,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1月14日,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 • “敬畏”一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里的解释是:“又敬重又畏惧”。在这里我想先问一下方舟子,你在文章中说的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在你的认知里,敬重和敬仰的意思一样吗? •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调查表明,在这次印度洋海啸袭击中,凡是珊瑚礁和红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受灾的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 • 当你面对生长了上百年上千年的大树,当你走近自由奔流着的江河,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剥夺它们生的权利?
我们人类正在从灾难中醒悟,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是断子绝孙、斩尽杀绝。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小岛国的国土将被大海所吞没;修建水坝,原住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却得不到最基本的补偿。这一切光用“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有些苍白。还有三门峡,它给我们的警示只是没有以人为本吗?在这里我还想不厌其烦地再说一句,黄河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人类正在从灾难中醒悟,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是断子绝孙、斩尽杀绝。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小岛国的国土将被大海所吞没;修建水坝,原住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却得不到最基本的补偿。这一切光用“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有些苍白。还有三门峡,它给我们的警示只是没有以人为本吗?在这里我还想不厌其烦地再说一句,黄河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 在这次海啸之后,我听到了不少科学家说要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你听到有一个科学家在说,要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吗? • 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减少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与破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灾难,从这次海啸后专家们对红树林、珊瑚礁的认知来看,保护它们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
1月17日,郑茜(北京市民)《把科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1月17日,郑茜(北京市民)《把科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 • 西方的科学精神正是在敬畏自然及宇宙的文化传统中培育起来的。 • 冯友兰先生早就论述过类似的观点:西方人对于天的理解与敬畏、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焦虑与深深的虚无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知识论。 • 科学将人类送上另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人类发现了自己可以支配与战胜自然的能力。这使人觉得可以成为上帝。 •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经历的一切,无不在塑造一个法则:西方的科学便是拯救一切苦难的法宝;科学至上;谁要是反科学,谁就是反真理;谁要是怀疑科学,谁就是人民的公敌。
把科学推上神坛,难道不恰好违背了科学精神?相信科学是全能的上帝,难道不是唯心主义之一种?“科学不可反”,是谓公理;反之则为罪。把科学推上神坛,难道不恰好违背了科学精神?相信科学是全能的上帝,难道不是唯心主义之一种?“科学不可反”,是谓公理;反之则为罪。 • “克隆人便是科学;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人类制造出核武器以威胁和要挟同类,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 • 在确立文明的终极利益时,没有人摆脱得掉人自身的尺度,环保主义者尤其如此。环保主义的一切表述都是在强调人的利益,他们在劝告同类时,难道不总是用了这样的句式———“如果不保护森林,人类就会……”“如果动物灭绝,人类就会……”“如果不敬畏大自然,人类就会……” • 没有人会丢弃了人的本位去捍卫大自然的利益。只不过环保主义者看得长远一点,替人类的利益想得久远一点,不肯屈就眼前一点蝇头小利而置未来于不顾。如果这一点都要引起不敬畏大自然者们的愤怒与讨厌,那么他们就是不够领情了。
1月21日,方舟子《“敬畏说”是在宣扬天人感应的观念》1月21日,方舟子《“敬畏说”是在宣扬天人感应的观念》 • 汪永晨心目中的“敬”,其实既非“敬重”也非“敬仰”,而是“崇拜”。她以前在tom.com的访谈《怒江在向我们人类求救》中就呼吁中国人要把崇拜和畏惧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信仰。有人愿意崇拜大自然,那当然是其信仰自由,虽然我本人想象不出对地震、海啸这些大自然的产物有什么好崇拜的。我在前文中已指出,“敬畏大自然”的要害在于“畏”,是要人们害怕大自然,反对人们去认识、利用、改造大自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科学思想、研究和应用发生了冲突。 • 汪永晨说她并非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不是要充当大自然的代言人。但是,她把印度洋海啸说成是“上帝发怒”、“来自上苍的警示”(汪永晨《对大自然心存敬畏》,2004年1月13日人民网)
把两年前中日登山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雪崩遇难说成是践踏神山、神山发威导致,喇嘛念经才使雪山云雾散开(汪永晨《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2004年9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演讲),这难道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我说你们所谓的“敬畏大自然”就是在宣扬把天灾当天谴的“天人感应”蒙昧观念,错了吗?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反科学的信仰?把两年前中日登山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雪崩遇难说成是践踏神山、神山发威导致,喇嘛念经才使雪山云雾散开(汪永晨《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2004年9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演讲),这难道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我说你们所谓的“敬畏大自然”就是在宣扬把天灾当天谴的“天人感应”蒙昧观念,错了吗?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反科学的信仰? • 我们保护珊瑚礁和红树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是为了预防海啸。珊瑚礁和红树林保护得再多再好,海啸还是会发生,危害还是会造成的。
1月24日,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敬畏自然,何罪之有》1月24日,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敬畏自然,何罪之有》 • 敬畏自然,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对自然趋利避害,互惠共生。赞同这一概念的人们所坚守的,不过是人在宇宙间的道德底线。 • 在我看来,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伪科学害怕它。伪科学,是将科学放在神坛上,当做迷信来供奉。敬畏自然恰恰破除了这种迷信,提醒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真实身份,揭示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和双刃性,质疑单靠科技来解决灾难,而不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杜绝和减少灾难的单向度思维;更要命的是,它企图将科学从人造的神坛上赶下来,验证科技工作者的生态伦理和道德伦理,并且让科学技术接受道德的审视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它试图建立心灵的预警系统,以避免生态崩溃、道德沦丧、甚至生化战争和核战争的种种灾难。
资本仇视它。资本的性格就是不断地积累,又不断地扩张,不停地消耗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敬畏自然是对于资本的无节制扩张的约束。资本仇视它。资本的性格就是不断地积累,又不断地扩张,不停地消耗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敬畏自然是对于资本的无节制扩张的约束。 • 强权害怕它。因为敬畏自然给了人们一个天道的尺度来衡量人事的是非,于是敢于去对那些难以持续的和有失公正的发展模式说不,敢于去诘问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敢于去追求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生命。 •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 • 2003年9月1日生效的环评法以后,还出现了这么多触目惊心的违法开工事件。环保总局的环评风暴,必然涉及到许多利益集团。我们可以想象这次环评执法行动中的压力和阻力。和谐社会的建立是需要正义来支撑的,而正义是要靠整个社会来伸张的。
汪永晨 敬畏自然只是态度而非手段 • 何祚庥 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 • 姚中秋(北京学者)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 馨儿(北京中学生) “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 • 梁从诫 不能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 • 梁从诫 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 廖晓义 维护环保正义是公民的责任
方舟子 难道搞“环保”就代表着正义 • 张田勘 我们该如何理解“敬畏自然” •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文明是制度文明的外化 • 顾肃(南京大学教授)警惕科学主义的傲慢 • 辛普里(清华大学副教授)不可操作的并非“敬畏自然”不可操作的并非“敬畏自然” • 廖晓义 和谐与平衡是环保的“自洽” • 何祚庥 不能“为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
周振鹤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 杨国斌(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敬畏自然体现了兼容并蓄的环境伦理 •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人的尊严是第一位的 • 秦晖(清华大学教授) “天人关系”中的主义与问题
思考题 • 从正反两方中,你认为那些观点和思想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