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490 Views
Th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pp124-141) . Sonali Deraniyagala. 系 所 :國際經濟研究所碩二 授課教授 :溫英幹教授 學生姓名 :胡嘉明 學 號 : 69442026. 大 綱 . 1 、前言。
E N D
Th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pp124-141) Sonali Deraniyagala 系 所 :國際經濟研究所碩二 授課教授 :溫英幹教授 學生姓名 :胡嘉明 學 號 :69442026
大 綱 1、前言。 2、探討早期對於技術方法、技術與發展的文獻。 3、探討近期有關技術與發展「理論性、實證性」 的文獻。 4、技術政策的爭論。
前言 • 在過去的20年中,關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學 • 的技術分析有顯著的進展。 • 在這之前,假設發展中國家只能承擔有限的 • 技術改進,而高度依賴於外國的技術。 • 最近的文獻中認為窮國技術產生的本質是複 • 雜多變的。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 技術改變的定義: • 創新、或是新產品與流程吸收合併的過程。 • 早期:在global technology frontier上創造與革 • 新(innovation)。 • 「新事物對新使用者的傳播、普及」是有所區隔的。 • 近期: • 某個產品或流程在國家、行業或組織中的首 • 次出現。 • 在現有生產上的改良。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con.) • 1960年代之前,技術與技術改變主要被視為採取 • 外生經濟的方法 -「上帝所賜與的事物」 。 • 而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技術改變為內生的概 • 念逐漸被認知,並且有各類型個體經濟模型試圖 • 去確認「技術改變」經濟上的決定因素(Arrow • 1962;Gilbert and Newberry 1982)。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con.) 技術有關藍圖(blueprint)的概念: • 對於所有潛在的使用者而言,可以從blueprint • (藍圖、設計圖)中得到使用每種技術的相關資訊 • (Evenson and Westphal 1995)。 • 藍圖包含了完整的有效率使用技術的資訊(Nelson • and Winter 1982)。 • 早期新古典生產與技術改變的模型中心,生產由 • 生產可能集合所決定(Arrow and Hahn 1971:53)
前言- 技術觀念的改變以及技術上的改變(con.) 技術有關藍圖(blueprint)的概念: • 對於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分析」的問題有很重要的意涵: • 早期的模型定義技術改變是在global frontier創新,而且都在先進 • 國家發生,所以技術進步在發展中國家很少會發生。 • 這種方法假定技術會很輕易地從先進國家普及到發展中國家,也 • 假設了發展中國家能從先進國家得到已發展的技術,並且從相關 • 的藍圖中能有效率的使用技術。
早期技術改變的理論性方法 • 新古典的經濟成長模型中,Robert Solow在1957年,假定每 • 人產出的成長只部分為一個投入要素的成長函數。 • Solow將成長模型中估計出來的殘差(residual)視為技術進步。 • 之後大部分的實證研究則根據Solow的原始公式去降低殘差的 • 部分: • 提升衡量變數的品質是一種方法。 • 另一種方式是加入除了資本、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例如土地。 • 這些模型的主要特色是將技術進步視為外生,技術仍然為 • 黑盒子(black box)。
誘發創新的模型 • 關注在已開發國家,且很明顯地,將技術進步視為 • 內生性(Bingswanger and Ruttan 1978)。 • 認為是否有直接的技術改變是看資本或是勞動的儲 • 蓄。 • 主要建構在「創新的可能集合( innovation possibility • frontier, IPF)」的基礎上。
誘發創新的模型(con.) • 創新的被實現,除企業家或企業對R&D的努力, • 還有相對要素價格。 • 只要R&D的費用能夠使企業從IPF選擇創新,接 • 下來就是如何使frontier形成存在。 • 其假設為frontier包含了所有被先前科學進步與 • 創新所決定的藍圖集合。
散播(普及)的模型 • 試圖去解釋一個新事物(新方法)的使用如何普及至一個經 • 濟體(Mansfield 1961;Griliches 1957)。 • 「接觸散播的模型」指出,新事物(新方法)的散播是經由 • 現有使用者與潛在使用者的接觸,而對於潛在使用者是 • 否採用而言,有一事先具體規定的準則,若潛在使用者 • 滿足這些準則,則能夠非常即時的採用新事物(新方法)。 • 這裡同樣的假設,技術的資訊能夠從藍圖中所獲得,而 • 對於新使用者而言,能夠相對輕易地吸收新資訊。
搜尋的模型 • 許多應用搜尋的觀念去驗證創新過程的本質 • (Nordhaus 1969),而搜尋的過程就是塑造一 • 個一連串嘗試的實驗。 • 這些模型假設在任意搜尋計劃的開始存在一 • 個潛在創新的分配。 • 搜尋的不確定結果被視為是從這分配中的隨 • 機抽籤結果。 • 而這分配被視為由經濟體的內生因子所決定 • ,像是國家的技術規模。
小結 • 若針對技術改變的內生性質而言,這些早期的個經模型 • 在經濟的技術分析上產生顯著的貢獻。 • 然而,模型對於「技術分析與發展」只產生有限的利用性 • 模型中只限於先進國家在global technology frontier上進行創新。 • 大部分的創新分析是在競爭均衡的架構下。 • 關於在創新過程中,各種市場不完全性的事實(例如,資訊 • 的不對稱、外部性和外溢效果) 影響是不明確的。
早期的發展文獻關於技術的部份 • 在早期的發展文獻中也含有關於技術知識的藍圖概念: • 發展中國家會從一個外生給定的藍圖集合中挑選合適的技術。 • 技術的藍圖概念對於技術分析在發展上有不同的含意: • 藍圖中包含所有能有效利用技術所需要的資訊,發展中國家在吸 • 收外國技術的過程中是相對簡單的。 • 當發展中國家在導入新技術時,面對的是有限的成本,除了購買 • 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成本外,其它成本(例如,學習成本)是非常小 • 的,甚至是不存在。 • 在給定容易利用的每種技術資訊下,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看起 • 來是無風險的。
早期的發展文獻關於技術的部份(con.) • 因此在早期的發展文獻中,關於技術的藍圖假設,忽 • 視了技術改變的供給面。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是需求狀況(條件)的結果,而供給面 • 因素(例如,技術可利用性、能力、制度與基礎建設)對於採 • 用新技術的影響非常小。
雙元經濟模型 • 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有許多在經濟發展的著作 • 是在建構剩餘勞動長期均衡的經濟成長模型(Lewis • 1954;Fei and Ranis 1964)。 • 在這些模型中,技術的改變是從結構改變與技術的 • 選擇觀點來看,且高度關注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行 • 業(部門)技術改變差異所扮演的角色。 • 然而這些模型並沒有將焦點放在如何解釋技術改變 • 的黑盒子中,雖然假設存在一個技術相對先進的部 • 門,但是並沒有告訴我們在這部門中,技術進步如 • 何產生的。
追趕與收斂模型 • 在1990年代有其優勢存在(Barro and Sala-i-Martin • 1992),但概念與早期發展文獻的中心思想是相同 • 的。 • Gerschenkron(1962)落後的優勢分析中提到,技術 • 追隨者可以從技術領導者中獲取利益。 • 在某些追趕假設的描述中,追趕的機會(領域)是領 • 導者與追隨者技術上距離的某一比例。 • 然而,這些模型包含了有限的「技術追趕發生、 • 決定可能其他追趕因子」的精確分析。
追趕與收斂模型(con.) • 假設已發展的技術能夠輕易地移轉至發展中國家。 • 技術移轉成功的先決條件是要素對於經濟效率是重要 • 的,例如人力資本的取得與基礎建設。 • 在給定外國技術可迅速移動之下,則發展中國家對於 • 技術發展,假設不必要付出明確的資源(例如R&D費 • 用)。
幼稚工業與工業化 • 早期在探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是與「技術分析與發 • 展」有關的。 • 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文獻中,大部分的是在「放任 • (漠不關心)的工業化」與「適當干預政策的工業化」上 • 爭論。 • Prebisch-Singer的假設指出,主要商品的貿易有週期性 • 的衰退。 • 「資本財基本主義」的Mahalanobis模型強調重工業進口 • 替代的重要性。
幼稚工業與工業化(con.) • 少數「幼稚工業的模型」明確的注意在貿易政策、技 • 術發展與工業化的連結。 • 單獨的貿易保護被視為幼稚工業有足夠成長的能力與 • 競爭力,而且技術進步會在被保謢部門自動產生。 • 缺乏進口的競爭被視為學習的結果,而這樣的學習能 • 夠促進幼稚工業技術進步與生產力,可以用生產經驗 • 函數來表示,而它也是時間的函數。 • 而這些幼稚工業模型大部份假設發展中國家並不需要 • 額外投資在技術學習上。
早期貿易與發展的模型 • 技術的爭論在早期許多應用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 • 模型中佔了很重要的部分。 • 在動態比較優勢模型中,貿易模式由要素稟賦所決 • 定,並且生產與貿易的結構由要素供需的變化所形 • 成,而這些比較優勢模型是以「與技術改變相關的 • 假設」為基礎的。
早期貿易與發展的模型(con.) • 與發展中國家相關的是,假設了當生產結構改變時, • 新的技術會被利用。 • 國際貿易的技術差距與循環模型也是以「發展中國家 • 完全從先進國家進口技術」的假設為基礎(Vernon • 1996)。 • 在技術差距模型中,只有先進國家有創新能力,在經過一段時間 • 後,發展中國家才會模仿。因此在模型中,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 • 是因為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創新差距。 • 產品循環模型也是指出先進國家創造新產品後,直到產品進入成 • 熟與標準化後再轉至開發中國家。
早期貿易與發展的模型(con.) • 因此在這兩種模型中,技術改變是單向的。 • 而且只有在先進國家才產生的,發展中國家是 • 技術的落後者,只有些許的獨立產生技術的能 • 力。
發展文獻中技術的引入:技術的選擇與技術的轉移發展文獻中技術的引入:技術的選擇與技術的轉移 • 技術的論點第一次被發展的文獻明確地採用是在1970年 • 代,這時候開始關注在「適當的技術選擇」問題上。 • 這種「技術選擇」文獻的目的是要去驗證在發展中國家 • 可供生產選擇的要素密集度。 • 實證的文獻中會典型也呈現出在特定部門中技術選擇的 • 幅度(Stewart 1977)。 • 發展中國家在技術進口的依賴程度則是「不適當利用技 • 術的結果」呈現(即資本密集),而許多研究也呈現出勞 • 力密集技術常在傳統次級部門(例如,紡織)。
發展文獻中技術的引入:技術的選擇與技術的轉移(con.)發展文獻中技術的引入:技術的選擇與技術的轉移(con.) • 「技術選擇」的文獻在分析上有幾個主要的特色: • 技術依賴是這些文獻的重要概念,發展中國家高度依 • 賴外國的技術。 • 假設發展中國家在使用國外技術時並不需要做任何的 • 改良。 • 整體來說,這種「技術選擇」的文獻認為發展中國家的 • 技術是相當靜態的,這種概念在之後的文獻中被質疑。
技術依賴的問題-1980之後與發展的文獻 • 從1980年代後,在關於發展文獻中技術的論點經歷了明 • 顯的改變,大量新的文獻質疑了早期發展中國家關於技 • 術的假設( Lall 1987;Bell and Pavitt 1992;Park and • Westphal 1986)。 • 相較於先前的假設,新的文獻呈現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 • 改變並沒有「以『被動、靜態』的態度使用外國技術」 • 所限制住。 • 證明了在發展中國家有相當多的技術活動在進行,相對 • 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也進行大量的技術改變。
技術與新的經濟成長理論 • 自從1980年代以後,就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技術與成長的 • 新理論方法,主要是針對過去新古典模型的缺點。 • 內生成長理論明確地指出技術發展的投資是長期經濟成 • 長的決定因素(Romer 1990)。 • 內生理論在實證上的結果提供一些普遍的結論,也提出 • 技術投資對於成長的貢獻,例如R&D與人力資本的投 • 資。 • 但我們還是無法清楚知道技術發生的過程與技術改變的 • 決定因素。
個體經濟的不完全市場理論與資訊經濟學 • 個體經濟中資訊與技術的理論可用來分析工業化的過 • 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是朝向完全市場移動。 •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技術改變處於這過程的中心,特別 • 是在發展中國家。 •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克服市場的失敗(不足)的部 • 份,例如,訊息不對稱、技術的外溢效果,以及知識 • 的公共財特性。
技術的漸進發展理論 • 近期技術分析的理論貢獻來自「漸進發展的技術與成長 • 理論」( Nelson and Winter 1982;Dosi 1997;Freeman • 1994)。 • 在這理論中,技術知識是明確被定義的;而在新古典模 • 型中,知識是模糊不清的。 • 在這理論中,技術改變為多種供給面、需求面因素所造 • 成的結果,且關注在多種的誘因,例如,價格刺激與需 • 求。
1980年代後的技術與發展的文獻 • 在1980年代的晚期,一些實證的文獻開始注意在每個國 • 家製造業所從事的技術活動類型,例如,印度、巴西與 • 阿根廷(Lall 1987;Katz 1987)。 • 這些文章中證明了在這些公司中的技術活動並不是只有 • 在受限於進口的技術使用,也有相當多對於改良外國技 • 術的努力。
1980年代後的技術與發展的文獻(con.) • 以下是這些新文獻中,一些關鍵的論點: • 技術改變明顯的發生在global innovation frontier之下, • 而且發展中國家主動積極地進行技術改變。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是一個累積,但也是代價相當高 • 的過程。 • 技術並不是能夠輕易地被移轉。
1980年代後的技術與發展的文獻(con.)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通常是「創新的」,而且具有「風 • 險、不確定性」的特性。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活動是多種因素所造成的結果,它不僅 • 是需求面誘因或是相對價格改變的自然反應,供給面的因 • 素(例如:學習與相關能力的取得)也對技術改變有重要的 • 影響。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活動對於經濟表現有顯著正面的效果。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改變受限於各種類型的市場失敗,因此 • 提供一個基本的政策上的干預。
技術政策的爭論 • 華盛頓共識方法 (Washington Consensus Approach) • 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的政策以「華盛頓共識」為主流,而這種方法是幾項因素的結果: • 先進國家新古典經濟的優勢主權。 • 發展中國家在1980年代經濟成長的轉折期。 • 東亞經濟的成功。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 華盛頓共識方法 (Washington Consensus Approach) • 在這方法中,工業政策幾乎沒有能被政府干預的機會。 • 其主要任務是創造一個自由運作的要素與產品市場。 • 這方法對於工業政策而言,假設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形成 • 應完全在對一個「適當的刺激(獎勵)的集合創造中」而有 • 所發生。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 華盛頓共識方法 (Washington Consensus Approach) • 它也假設完全放任的工業政策對於技術發展而言,會產 • 生最適資源配置的結果。在這假設下,與新古典的概念 • 是相同的,而技術就與其它任意財貨是類似的。 • 華盛頓共識主張,在1980年代以前,發展中國家所採取 • 的保護貿易的政策出現嚴重的瑕疵,這種只關心自己的 • 貿易政策使得資源的配置不效率、價格失真,幼稚工業 • 不會成熟就是因為缺少競爭壓力,所以認為應全面採取 • 放任的貿易政策。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 非正統的技術政策方法 (反對華盛頓共識方法) • 工業政策 • 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不太可能是發生在一個缺少干預 • 的工業政策中。因為有訊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需要透 • 過干預來創造相關的制度與基礎建設,特別是相關的資 • 訊與知識的保護 (Stiglitz 1998)。 • 以東亞經濟為實證的結果顯示,這些國家製造業的成 • 功,有一部份是高度干預的結果,或者稱之為「戰略上 • (策略上)的工業政策」(Wade 2003;Chang 2002)。
技術政策的爭論(con.) • 非正統的技術政策方法 (反對華盛頓共識方法) • 貿易政策 • 戰略上(策略上)的選擇性保護能夠提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 • 發展與知識的創造。 • 自由開放在某些實例中雖然會造成高度競爭,但對技術 • 改變是沒幫助的,而且有抑止的作用,例如1990年代的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過高的進口競爭會抑止能力取得的投資,而能力取得的投資卻是技術形成的關鍵決定因素。 • 選擇性的保護可能會鼓勵部門的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