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Chapter 4 全語文理論 Part II

Chapter 4 全語文理論 Part II. Contents: 全語文學習的研究 A.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B. 其他研究 全語文英語文學習的研究 全語文學習模式. Presenter: Dora 美英 20978L020.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三歲小朋友的作品 – Harste 等人認為每張圖都是有意義的.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研究對象 – 3-6 學前兒童 探討兒童如何藉由環境中的語文互動而認知與學習語文

chavez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4 全語文理論 Part II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4 全語文理論 Part II Contents: 全語文學習的研究A.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B. 其他研究 全語文英語文學習的研究 全語文學習模式 Presenter: Dora 美英 20978L020

  2.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 三歲小朋友的作品 – Harste 等人認為每張圖都是有意義的

  3.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 研究對象 – 3-6學前兒童 • 探討兒童如何藉由環境中的語文互動而認知與學習語文 • 研究過程和結果(1984)完成一本書Language Stories and Literacy Lesson 食品包裝上文字--文字路標--商店廣告等-- 環境

  4.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1984) • 3-6歲的兒童已具有讀寫和運用語文的能力-以 3-year-old Latrice 為例 直線上下方式 集中且凝聚的circular marking 了解情境而做出的反應

  5.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1984) • 兒童塗鴉 – 認知方面 – 深具意義 紙上製造符號--代表某種語言 認定語言有某種用途—此認知經由連串且複雜的學習而來 Harste 認為[塗鴉]—具負面意義—表沒有組織 毫無目的 隨意的寫作

  6. 不斷地讀寫熟悉文字形狀及使用方法並自我修正不斷地讀寫熟悉文字形狀及使用方法並自我修正 能辨別寫字與畫圖使用不同符號-不同溝通工具 知道在文化中語言符號有特定的樣子 部份小孩與大人一樣己知符號代表某種概念 打破三至六歲學前兒童不會讀書寫字的神話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1984) • 三至六歲的兒童

  7.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 認為 product (結果)和 process (過程)是不同的 • 必須重視語言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

  8.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 • 兒童組織語文的形式與方法深受他們的文化影響 • 兒童已知語言文字是文化的產物-文字不是毫意義 雜亂無章的符號 • 語文的應用兼具守成(maintenance)與創新(generation) • 語文使用永遠不是一種自言自語的心理劇(psycholinguistic) • 在情境(context)之中認知語言 • 兒童寫字時交替使用不同的符號系統 (communication system)

  9. 美國小孩由左至右並且由上至下直線方式 阿拉伯小孩很多的圓與點與阿拉伯文形狀類似 以色列兒童由右至左再由左至右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一:兒童組織語文的形式與方法深受他們的文化影響

  10.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一:兒童組織語文的形式與方法深受他們的文化影響 • 文化的影嚮書寫方式不同外依不同語文的功用—而有不同組織語文 的方法e.g. 塗鴉形狀不同 寫生日卡、信、故事時  形式不同,內容不同,語法、語意  也都不同

  11.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二:兒童已知語言文字是文化的產物-文字不是毫意義 雜亂無章的符號 傳逹訊息 文字 特殊意義 溝通工具 例一: 五歲小孩雖不懂文字, 但仍唸出信的內容 例二: 四歲小孩以塗鴉方式寫信和寫故事, 也 可分別讀出信和故事的內容

  12.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三:語文的應用兼具守成(maintenance) 與創新(generation) 語言的共識 守成 對符號有不同的詮釋 創新的一面 • 同樣的符號 – 每個人有不同的詮釋 • 個人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情境下,對相同的符 號也有不同的詮釋

  13.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 • 第四,語文使用永遠不一種自言自語的心理劇(psycholinguistic) • 第五,在情境 (context) 之中認知語文 • 必須與其他語文使用者互動 • 使用語文時 – 常推斷文字與人們的行動有關 • 單獨使用語文時 – 兒童必須假設他們有聽眾與觀眾 • 缺少情境, 就增加兒童認知的困難

  14.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發現第六,兒童寫字時交替使用不同的符號系統(communication system) • 以 Latrice 寫下她的名字為例 -- 遊走於兩個符號系統中 提出要寫 i 似 L 的字 畫圖 提出要畫一隻狗 語文使用者使用語文符號以及非語文的符號系統, 並藉著轉換不同的系統, 而得到不同的觀點。

  15. Harste, Woodward 和 Burke 的研究 • 與傳統對語文認知學習觀的不同 • 塗鴉是有意義的 • 語文是實用性的 • 語文與其他的符號系統相輔相成 • 語文的應用論 (pragmatics) 及語文應用當結合其他符號系統 (sign system) • Harste 等人認為語文是不可分割的,語文學習是整體的學習 –包括聽、說、讀、 寫

  16. Harste 等人的信念與研究方法vs.Goodman

  17. 其他研究-Newman檢視兒童 Irene 的信

  18. twuck 車子通過 要求一個玩具 意義依情境而改變 其他研究Bloom 的研究- Newman 的解讀 • 語言與情境並用 • 兒童用相同的語言代表不同的意義 • E.g.

  19. 與主人多談幾個小時 4-year-oldMathew 派對中媽媽要求離席 母親有意義詮釋孩童對話和回答 2-year-oldChristopher 非矯正孩童的說法 師生對話中兒童非主要的同伴 學校使用語言 教師 vs. 學生 Newman–依情境而有不同意義例證 回應 支持擴充

  20. Smith • 孩童在六歲至少學了 10,000個單字 • 孩童毫不費力的學會 20 單字/天 • 認為學習不是天賦的禮物– 是學習而來的 • 認為行為主義 – 刺激與反應的觀點不正確e.g.在校 – 90% 聆聽老師的講話10% 與同儕互動-- 除角色扮演老師外 並不會學老師講話的樣子 • 閱讀學到很多單字;不需要會很多單字, 或被教很多單字, 才會閱讀。 • 閱讀是社會活動– 體會書中的人物。

  21. Smith • 提出社會學習概念You learn from the company you keep. • 不是有意識的模仿他人 • 人們受到朋友很大的影響 • 有選擇性的向週遭人們或同伴中學習。

  22. 猜測 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策略 認為年齡與英語文學習無關 自我修正 交錯文本 全語文英語學習的研究 • 作者- 曾月紅 – 從事全語文英語教學的發現:

  23. 策略一:猜測 口語 – 視情況而定 (situation-dependent) 講話時週遭的環境— 動作、手勢、肢體語言…等等 • 母語學習研究 – 使用狀況和情境幫助預測語文 Smith 情境 印刷文字所在的位置、文字的顏色、形狀、印刷文字的周遭環境…等等 寫作 – 視情境而定 (context-dependent) • 口語方面 – 曾月紅的學生同母語學習者一樣,使用情境幫助猜測。

  24. EFL口語—情境猜測正面實例 • 五歲紫葳咳嗽時,作者問: What happened?紫葳回答 : 咳嗽 • 作者寫黑板力元問作者在做什麼?作者回答:I am writing.力元回答: 你在寫作,對嗎?

  25. EFL口語—情境猜測錯誤實例 • 情境一:作者要求力元簽名(例行工作)時,婕儀爬在桌上作者告訴她: Do not climb on the desk.婕儀:我己經簽名了 • 情境二:作者站在攝影機前紫葳:我們今天是否要做紙黏土? 作者:(用手指地板) Yes, we will do it today.紫葳:我今天攝影嗎?

  26. EFL口語—情境猜測 • 情境假設 –根據情境的閱讀(reading of the situation) 。 • 學習者做猜測時,都肯定英語文是一個有意義的文字。 • 除情境的解讀外,學習者也使用過去的經驗與知識—如Smith所說,用腦中的理論解讀這個世界 –如Harste 等人所提,語文使用者都有一個特殊的語文架構去解讀語文 • 教師們應創造環境讓學生有猜測的機會, 使不斷地測試所想的與外在的環境

  27. py 第一頁倒反 無人教導下 第二頁修正回來 EFL –自我修正 • 紫葳的春假作業

  28. EFL –自我修正 • 告訴我們兩件事: • 第一,所謂「錯誤」反而是提供學生學習的機會–可以反覆測試他們的語言—教師的修正可能變成干擾他們的學習過程。 • 第二,教師花時間在修正學生上的精力是不必要的–因每個學習者能有自己的學習步調和修正能力,只是每個人自我修正能力不同 。

  29. EFL –交錯文本 (Intertextuality) • 語文學習思考的過程 • 交錯文本 – 使用一個文本來詮釋另一個文本的過程(Beaugrande 1981) • 文本(text) – 任何語文的創作– 印刷文字或口語 – 可包括任何符號系統

  30. 紫葳想起 Yes, I Want to Be Your Friend 那是‘Yes’ 薇珍認為是S 字力元極力否認 薇珍翻開讀過的書 What Do You Hear指 Hsss 的 s 字證明她是對的 EFL –交錯文本實例 作者唸童書It Doesn’t Frighten Me 力元用黏土做了個N 字

  31. EFL –交錯文本醒思 • 第一、 兒童能交錯文本表示他們對學過的語文並不會忘記, 他們有很高的學習能力,但是往往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 們往往低估兒童的學習能力。 • 第二、當兒童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本, 他們就可以不斷地連結其他文本,因此他們的思緒就會不斷地往前 。 因此 ,教師應不斷地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文本,以助學生不斷地學習。 、 ,

  32. 年齡與學習的關係 字的控製力最佳三年級學生所寫 語言的認知學習應該不是與年齡有關而是與機會和經驗有關 英文句子較完整複雜 –五歲兒童所寫

  33. 全語文學習模式 • Goodman 提出的語文認知學習及語文教學完整性的觀念 學生 語文 語文認知學習 教材 老師

  34. 全語文學習模式 • 強調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閱讀者交互使用字形與語音、 語意及語法;使用語言時, 各個語文的要素是一體的, 且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 非支解成語音、語意、 語法, 又在每項中再分割成小部份,並且教學時只教語文其中的一小部份 ,

  35. 全語文學習模式 語言是 符號是有系統(systematic)相異(different)而且是常變的(changing) 社會及個人 分享與成長 語言絶不是一連串的字 溝通的工具 傳遞觀念、知識及生活經驗 創造語言的天賦 社會化的產物 語言重要性— 用來溝通和學習的 雙語和單語的學習方式必須融入真實 的語言

  36. 全語文學習模式 • 語言學習是整體性的Goodman 異讀研究 – 語言的認知學習是運用個人全方位的語文知識及策略 • Goodman 語言學習過程 • 第一、 使用或運用先於語文的形式 (function before form) • 第二、 語言學習是由整體認知開始, 而 後才認識言文的各個部分(whole to part)

  37. 全語文學習模式—Harste 等人的 • 每次使用語文都包括語意、 語法、形音 • 語文是不可分割的

  38. 全語文學習模式—Harste 等人的 • 強調語文學習的社會層面, 也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性 • 發現語文使用的第四系統 – 實用性 • 定義 – 在一個特定情境下, 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 • 認定毎個語言都有兩個使用者 –書籍或是所有的寫作

  39. 語意 語法 應用 全語文學習模式—Harste 等人的 語文文字學習三大要素 實用性是 Goodman 未提及的

  40. 全語文學習模式—Harste 等人的 • Tension (緊思) 是學習的動力學習者會不斷地思索和探詢,所以知識只是暫時的現狀 • Harste 等人認為意義不是詮釋之本, 探思才是詮釋之本 • 看符號就不斷地探索 – 思緒可以不斷向前

  41. 全語文學習模式—Harste 等人的 • 提出讀寫的認知 – 使用多種的模式 multimodal , 與記號學的觀點相同 • 提倡使用不同符號系統認知學習上

  42. 全語文學習模式—Harste 等人的 圖形內圈寫著語文符號,聽說讀寫與其他符號系統 - -音樂、美術、 戲劇、 舞蹈

  43. 全語文學習模式 • 所有的學習都必須結合這些要素 • 學習有關語言的要素 • 以及透過語言而學到東西 圖 4.12 為簡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