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97 Views
Mannerism Baroque Allegoricism Baroque Classicism Pietism Sectarianism Ch. 7 望向東方 回教國家、中國 二至十三世紀 Ch. 8 在熔爐中的西方藝術 歐洲 六至十一世紀 Ch. 9 教會即鬥士 十二世紀. 藝術概論 Week 5 2008/10/13 Iris Tuan. Mannerism 矯飾主義. 16 世紀後半葉,介於文藝復興盛期與巴洛克時期 負面意義:從卓越 ( 文藝復興 ) 落入膚淺 特色: 追求精湛技巧與效果,更多變的主題、姿勢、視角和顏色 可視為對古典主義的否定或修正
E N D
MannerismBaroqueAllegoricismBaroque ClassicismPietismSectarianismCh. 7 望向東方回教國家、中國二至十三世紀Ch. 8 在熔爐中的西方藝術歐洲六至十一世紀Ch. 9 教會即鬥士十二世紀 藝術概論 Week 5 2008/10/13 Iris Tuan
Mannerism矯飾主義 • 16世紀後半葉,介於文藝復興盛期與巴洛克時期 • 負面意義:從卓越(文藝復興)落入膚淺 • 特色:追求精湛技巧與效果,更多變的主題、姿勢、視角和顏色 • 可視為對古典主義的否定或修正 與古典主義相同處— • 仍沿襲古典主義的線條、協調感、透視法 與古典主義相異處— • 較不重視構圖的協調與平衡 • 扭曲;曖昧性
〈邱比特與維納斯的寓言〉,1540-1550年,布隆齊諾〈邱比特與維納斯的寓言〉,1540-1550年,布隆齊諾
Baroque 巴洛克 • 17世紀 • 強調運動—物理、情感或精神的運動 • 重視改變—克服自身與觀者的距離;透過假象說服、欺騙觀者。 • 對矯飾主義的反動 • 特色:強烈的色彩、明暗對比;強烈的情感、戲劇性 • 親密、微妙、深思 • 與政治的專制主義與天主教反改革運動相關 • 有越來越多的贊助者,推崇靜物畫、風俗畫、風景畫
Allegoricism寓言主義 • 畫作中隱藏寓意 • 將引喻(allusion)及隱喻(metaphor)引介到繪畫中 • 寓言有清楚精確的聯想意(associative meaning) ,依賴觀者的知性與後天知識 兩個傾向: • 公共的—企圖影響大眾對教會和國家的看法。與古代領袖或古典歷史作連結。 • 私人的—探索吾人生活經驗相關教訓與真理。
Baroque Classicism巴洛克古典主義 三項發展為特色: • 引發情緒的古典風景 • 普桑(Poussin)對於古典構圖原則予以重新肯定 • 將這些構圖原則彙編成學院派藝術教育的基礎 分支: • 洛漢—懷舊感、引人遐思,以風景為主 • 普桑—強調形式與設計,力求和諧、平衡和道德嚴肅性。成為學院派藝術訓練的基礎。
Pietism敬虔主義 • 一種宗教奉獻的形式 • 因教義差別而有不同特色— 天主教 • 強調強烈的情感遭遇,通常以聖人、殉教者和教主的狂喜或異象經驗為特色。 • 發展成嚴肅的宗教繪畫傳統,公開、正統 新教 • 集中在聖經、個人祈禱、上帝直接向個別信仰者良知皆是自身意志 • 不允許、否定藝術在宗教中的功能,斥之為偶像崇拜
Sectarianism • Beliefs of a particular denomination or sect • Aggression or intransigence towards the views and practices of other religious groups • Art played a masterly role • Often as sensual as it was spiritual
Lying-in-State of St Bonaventure • 1629 • Francisco de Zurbarán • Typical of the Catholic Counter-Reformation in Spain • Lying in state and wearing a mitre • Celebrates holiness as a life of obedience to the Church
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 1661 •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un • Shows St Matthew writing his Gospel • The words being suggested to him by an angel sent from God • God (not the Church) will guide him directly towards the truth • Comparison “The Story of Art” pp. 30-31
Ch. 7 望向東方回教國家、中國二至十三世紀 回教國家— • 不准塑造偶像→發展花樣與形式「蔓藤花紋綴飾(arabesques)」(p.144)「地毯藝術」(p.145) • 藝術家的心理脫離真實世界的事物,導向線條與色彩的夢幻世界。 • 後起回教宗派較寬鬆 → 與宗教無關的畫像或插圖ex.14世紀後的波斯、16世紀後的印度;愛情故事、歷史傳說與插畫
Ch. 7 望向東方回教國家、中國二至十三世紀 中國— • 鑄銅技術可追溯到西元前1000年,甚至更早 • 墓中浮雕 ex.山東武梁祠 (p.147) • 曲折的弧形 • 價值觀:藝術是用來提醒人民,效法往日黃金時代 • 女史箴圖 (p.149)
Ch. 7 望向東方回教國家、中國二至十三世紀 中國—佛教的影響 • 雕像酷似真人 (p.151) • 將畫家視為與詩人同等地位,第一個不把畫圖當作卑賤工作的民族。 • 重視精神鍛鍊,藉藝術助人練習冥想 • 畫中境界與崇高旨意,掌握風景的情愫 • 月夜景色圖(p.152)、雨後山水圖(p.153)三魚戲水圖(p.154) • 嚴謹、有意局限於少數幾個單純的自然素材 • 傳統模式受人尊敬,不敢創新。18世紀後日本才將東方手法運用到新題材上(p.155)
Ch. 8 在熔爐中的西方藝術歐洲六至十一世紀 • 黑暗時代 • 不同風格的相互衝突—僧侶與修士復興古代藝術、北方各個武裝侵襲者的藝術(金屬、工藝、木刻) • 愛爾蘭與英格蘭的僧侶和傳教士,曾試圖融合兩者。 Ex.教堂尖塔 (p.158) • 手抄經典 (p.160)藝術家照自己的喜好改變表現手法 • 查理曼大帝阿亨大教堂(p.162)
Ch. 8 在熔爐中的西方藝術歐洲六至十一世紀 • 開始有「原創性」(p.164,165),新的中世紀風格浮現—表現創作者自身的「感覺」 • 基督為門徒濯足 (p.166) • 墮落後的亞當與夏娃 (p.167) • 巴伊爾織錦畫 (p.168)私人收藏(非宗教藝術)沒有臨摹對象,畫風像兒童畫
Ch. 9 教會即鬥士十二世紀 • 最初的教堂(巴西里佳) • 羅馬式教堂 (Norman) or (Romanesque)ex.(p.172, p.173)將圓拱置於厚重的角柱上堅實有力、少裝飾、牢不可破的牆壁與頂塔 • 建築革新—屋頂:交叉的圓拱或肋(ribs)作為支撐ex. 達拉謨大教堂 (p.174,175) • 教堂內飾以雕刻ex.聖特洛芬教堂 (p.176,177)沈重、嚴肅、深沈、一目了然
Ch. 9 教會即鬥士十二世紀 • 格洛斯特大教堂燭台 (p.178) • 聖巴托羅繆教堂洗禮盤 (p.179) • 藝術家關心如何用傳統神聖符號處理訊息(而非真實事件的生動插圖)ex. 天使報喜圖(p.180)德國僧院日曆插畫(p.181) • 用圖畫來寫作,藝術家有了新的自由去實驗更複雜的構圖法 • 隨意選擇喜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