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78 Views
解读“ 2011 计划 ”. 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处. 1. 今年 3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 《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 ,决定实施 “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简称为 “ 2011 计划 ” 。 “ 2011 计划 ” 是继 “ 211 工程 ” 、 “ 985 工程 ” 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
E N D
解读“2011计划” 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处 1
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
“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能带动与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 3
积极参与“2011计划”,整合校内外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对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2011计划”进行解读,并提出我校参与“2011计划”的构想。 4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 5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6
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指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抓紧提出落实方案。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指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抓紧提出落实方案。 • 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经反复研讨,不断梳理思路,多次修改细化方案,并先后多次听取各方意见。教育部多次召开部党组会、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文稿。 • 2011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对“2011计划(送审稿)”进行了审议,原则通过,建议尽快按照相关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 7
2012年3月22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 该《意见》明确了:实施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管理实施。 • 2012年5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 上述两个文件出台,标志“2011计划”全面启动,并进入实施阶段。 8
(一)总体思路 9
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 (一)总体思路 10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 为核心任务 (一)总体思路 11
要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要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 • 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 形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主要载体,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一)总体思路 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 模式 12
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的机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的机 制体制改革 • 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与核心任务,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 重点推进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总体思路 13
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的机 制体制改革 (一)总体思路 14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中心可上可下,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中心可上可下,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 • 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组建协同创新体,构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1、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15
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大学办学模式是实现不了世界一流的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大学办学模式是实现不了世界一流的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办学模式特色。四大功能定位(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坚持中国特色办学模式的根本就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要 • 社会制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优质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集中力量,形成重点突破 • 文化传统特色。增强国际视野,树立大国形象,主动服务全球教育和科技发展,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2、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16
3、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 机制体制改革是 “2011计划”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最核心的任务,从本质上讲该计划是一个深化高校改革的计划。 17
3、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18
4、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 “2011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计划实施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 (1)全面部署,分层实施。 • 有条件的高校都应按照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积极推动机制体制改革,踊跃开展协同创新,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19
(2)分类建设,择优支持。 • 按照协同创新模式以项目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制定不同的准入条件、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等。 • 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评审遴选出一批满足计划要求,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以及培育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立项。 • 每年国家公布各类项目数量,公开申报,择优支持。 •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广泛参与。 4、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20
4、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 (3)资源聚集,多元投入。 • 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支持和投入 • 面向行业产业项目,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主导作用 • 面向区域发展项目,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政府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 • 面向学科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21
(3)资源聚集,多元投入。 • 形成针对性、多样化的支持措施 • 有的可授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需要支持的,可在政策上给与倾斜 • 对一些现有支持尚难满足改革需要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国家采取引导性、奖励性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 4、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 (二)计划的特点(四个特点) 22
1、总体目标 (一)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3
(一)基本要求 24
主要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四类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主要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四类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 从2012年开始实施,每四年为一周期。 • 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学校 • 以高校为主体,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4、类型 5、周期 3、范围 (一)基本要求 25
“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项目方式,按照前期培育、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在高校充分培育并达到申报要求的前提下,由协同创新体联合提出申报。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遴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支持。 (二)实施程序 26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 • (2)组建协同创新体 •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 •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 1、前期培育 (二)实施程序 27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 申报条件:《实施方案》有明确的要求,共5条(略)。 • 评审要求: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2、申报评审 (二)实施程序 28
由牵头高校组织申报。项目评审程序如下: •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 委托第三方评审: • 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审议 2、申报评审 (二)实施程序 29
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相关条件,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加快实现预期目标。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相关条件,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加快实现预期目标。 3、立项实施 (二)实施程序 30
3、立项实施 (二)实施程序 • 教育部、财政部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按照协同创新中心确定的任务与规划,加强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对于执行效果不佳或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要及时整改或予以裁撤。 •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 31
1、设立领导机构。教育部、财政部牵头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点设在教育部。 1、设立领导机构。教育部、财政部牵头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点设在教育部。 • 2、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等提供咨询。 • 3、建立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三)组织管理 32
“2011计划”是国家面向高等学校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推动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 “2011计划”是国家面向高等学校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推动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 • “2011计划”主题是协同创新,要不断深化协同创新理念,增强对协同创新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3
“2011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充分认识到“2011计划”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和未来发展地位。“2011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充分认识到“2011计划”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和未来发展地位。 • 特别要澄清“2011计划”起点高、标准高,离我们太远的错误认识,因为“2011计划”是向各类高校开放的,而且是分层次进行的(校级、省级、国家级)。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4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2011计划”,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实质,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各学院要高度重视“2011计划”,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实质,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 努力寻找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 各学院要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学科发展实际,认真谋划,提出自己的协同创新体建设方案。 (二)抢抓机遇,积极行动 35
按分层次实施、系统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校级协同创新计划、省级“2011计划”和国家协同创新项目;按照协同创新的理念,培育组建不同层次的协同创新体,对于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和基础条件好的协同创新体进行重点培育与支持,形成重点突破。按分层次实施、系统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校级协同创新计划、省级“2011计划”和国家协同创新项目;按照协同创新的理念,培育组建不同层次的协同创新体,对于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和基础条件好的协同创新体进行重点培育与支持,形成重点突破。 36
按照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要求和标准,组建1-3个协同创新体,经1-3年的培育建设争取具备条件申报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中心”。 (1)方向选择:从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出发,按照国家急需,结合国家、地方、行业等发展规划选取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要有较强针对性,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组建方式: 1、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与组建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37
(2)组建协同创新体:依托学校现有平台、学科带头人,联合(在已选择的协同创新领域)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国外研究机构组成强强协同创新体。(2)组建协同创新体:依托学校现有平台、学科带头人,联合(在已选择的协同创新领域)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国外研究机构组成强强协同创新体。 组建方式: 1、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与组建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38
(3)协同创新模式与类型选择:紧密围绕协同创新方向,按照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色,充分分析国内优势单位、创新力量的分布,切合实际地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和项目类型。(3)协同创新模式与类型选择:紧密围绕协同创新方向,按照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色,充分分析国内优势单位、创新力量的分布,切合实际地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和项目类型。 组建方式: 1、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与组建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39
组建方式: 1、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与组建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40
按照国家“2011计划”精神要求,各省必须制定省级的“2011计划”,广东省也不会例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台实施方案。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按照国家“2011计划”精神要求,各省必须制定省级的“2011计划”,广东省也不会例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台实施方案。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 以我校牵头培育组建一定数量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也是培育“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省级“2011计划”项目培育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41
3、校级协同创新计划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以及未来需要,应按“2011计划”精神和要求,组建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体,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奠定基础。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