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597 Views
No.20,21.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0.5 m. 本章节采用回答思考题的方式学习. 1 、请区分通风除尘与洁净室空气净化的区别,它们分别采用什么指标衡量空气含尘浓度?. pp.205. 2 、 100 级洁净室含义是每 ft 3 不超过 100 颗尘粒,它指的颗粒粒径是多少?如何换算至每 m 3 的颗粒数?. 表 7-1 洁净级别的划分. 100 pc/ ft 3 ÷28.3 pc/L ×1000 pc / m 3 = 3530 pc/ m 3. (25.4*12) 3 mm 3 /10 6 dm 3.
E N D
No.20,21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0.5m 本章节采用回答思考题的方式学习 1、请区分通风除尘与洁净室空气净化的区别,它们分别采用什么指标衡量空气含尘浓度? pp.205 2、100级洁净室含义是每ft3不超过100颗尘粒,它指的颗粒粒径是多少?如何换算至每m3的颗粒数? 表7-1 洁净级别的划分 100 pc/ft3÷28.3pc/L×1000 pc/m3= 3530pc/m3 (25.4*12)3mm3 /106 dm3
现行洁净室设计施工执行的标准规范 设计规范:老:GBJ73-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美国联邦标准209E GBJ73-84
现行洁净室设计施工执行的标准规范 设计规范:新: 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特点1:数字不超过9,洁净度等级整数之间 中间可以按0.1为最小允许递增量。 特点2:多粒径表示 1级 10级 100级 1000级 10000级 100000级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不同粒径的浓度限值换算: 已知一种粒子最大允许浓度Cn’,确定另一种粒子浓度Cn n=2.15 d= 0.3、0.5 GBJ73-84 : n=2.2 d≤0.2 209E : M非整数时有误差 GB50073-2001: 采用GB50073-2001,计算0.5 m时6级的最大允许浓度: 此时N=6,d= 0.5 m 计算结果:Nd=35200 pc/m3 不同标准计算结果略有不同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某一浓度标准级别? 已知0.5 m实测浓度41000pc/m3 GBJ73-84 : 10000级 新概念:1200级 209E : 由 取d= 0.5 m M5 GB50073-2001: N6.1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现行洁净室设计、施工执行的标准规范 设计规范: 老:GBJ73-84 :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新: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SI :美国联邦标准209E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简称GMP设计规范) 施工验收规范: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老:JGJ71-9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新:GB50243-9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6168-85:《层流洁净工作台检验标准》 各种过滤器标准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3、什么叫单分散气溶胶?什么叫多分散气溶胶?请说明它在净化空调系统设计、验收等中的应用。 pp.207… • 洁净度等级按颗粒粒径定义; 表7-1 • 不同粒径过滤器效率不同,即分级效率; 公式7-38 • 空气净化粒径范围约多少? p.207:<10 m;大部分<1 m • 大气尘粒径范围约多少? 表7-3 • 电子工业中最小控制粒径是怎样得到的? p.206:最小加工线宽的1/5~1/10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4、常用过滤器有哪些?其过滤效率一般在什么范围?衡量过滤器性能的主要性能参数有哪些? 表7-5、…… 主 要 性 能 • 过滤效率 分级效率、穿透率、测定方法、 …… 掌握系统总效率、总透过率的计算 的内涵:效率值,效率测定方法,粒径范围 一般净化系统末级高效过滤器计数效率η≥99.97/≥0.3m 是否粒径越大效率越高? 图7-7 • 过滤器阻力 初阻力、终阻力的定义,阻力的影响因素 • 过滤器容尘量: 定义条件? 怎样评价一个好的过滤器? 高效率、低阻力、低成本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浸油式初效过滤器 特点? 初效过滤器 使用场合? 主要过滤粒径? > 5 m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袋式过滤器 中效过滤器 特点? 使用场合? 主要过滤粒径? > 1 m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抽屉式过滤器 中效过滤器 特点? 使用场合? 主要过滤粒径? > 1 m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高效过滤器/HEPA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高效过滤器 特点? 使用场合? 主要过滤粒径? HEPA:> 0.5 m ULPA:> 0.1 m ULPA:uhra low penetration particulate air)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5、一般净化空调系统的形式是怎样的?净化空调系统的洁净度是如何保证的? ①过滤系统:一般效率≥ 99.97%(≥0.3m) 超高效过滤器 ULPA filter Uh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 初效过滤器 Roughing air filter AHU 中效过滤器 Medium efficiency air filter FAN ②稀释作用-换气次数 ③气流组织: 乱流/层流洁净室表7-6 乱/层流: 之区别 相邻房间: 差1级:5Pa 10万级:15次/h (10-15) 1万级: 25次/h (15-25) 1000级: 40次/h (50-60) 高于100级: (0.2-0.5) 断面风速 ≥0.35m/s 高效过滤器 HEPA filter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差≥2级: ≥10Pa ④正压保证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6、净化空调系统与普通空调系统在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 设计方面: ① G净=Max(G负荷, G净化)≥G普空; 等标准规范 符合有关设计、施工验收 ② GW= Max (G卫生, G正压+排风) ③ 气流组织/换气次数 ④ 二次回风/短循环 • 施工方面: ① 建筑、风管等表面光洁不起尘; ② 纤维类过滤器、消声器禁用; 原则? ③ 风管制作:……抽芯铆钉禁用、 承压要求、连接等; 普通空调上加测 • 验收项目: ① 洁净度;② 换气次数; ③ 风压④ 噪声、照度等
No.22 第七章 空气净化与质量控制 活性炭过滤器 活性炭过滤器与前述过滤器之区别? 负离子发生器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本章节采用回答思考题的方式学习 1、复习建筑声环境基本知识(各物理量描述对象、声级的叠加原理、频谱分析方法)? pp.229~231 声功率(级)、 声强(级)、 声压(级) 请掌握 声音的频谱特性 →合成 →叠加/分解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2、室内常用噪声评价的指标有哪些?等响曲线与噪声评价曲线的区别。 pp.232~233 声压级: 物理量 A声压级: from等响曲线 /人耳特点 →连续A声级 A:低频衰减强调高频;B:已不用;C:高低频衰减强调总效应;D:航空用 NR曲线/噪声评价曲线: 人耳特点人耳容许限值 掌握 A声级 连续A声级 NR的计算方法 频谱加权+叠加 A声级的时间加权 由LA计算、作图 要领 N=LA-5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结论? 离心风机 比声功率级 3、通风机噪声特性及其估算方法。 轴流风机 图8-3、pp.233-234 声压级可以从经验公式由风量、风压中估算得到。 LW=LWC+10lgL+20lgH ←由厂家提供 1m3/h风量1mmH2O风压下的声功率级或声压级(dB) 噪声起因: 叶片涡流噪声、空气压力脉动噪声,机械噪声,……效率越低,噪声越高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 LWn 3、通风机噪声特性及其估算方法。 分析: △LW ∝ 50lg(n2/n1) L∝n、 H∝n2、 N∝n3 问题1:转速增加一倍,声功率级增加多少? 问题2:空调系统中的声源还有哪些? 问题3:如何采用NR曲线评价空调机房声环境? 系统其他主要噪声类型: 阻力件(如阀门、弯头等)、 空气动力噪声(>8m/s的风速、出风口、变径管等)、 动力部件(电动机、压缩机等)
NO.23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4、请说明机房中的风机噪声是如何传入室内的?进而说明空调系统消声设计原理。 图8-15、pp.235-238 风机的声功率LW级经风管各部件后因摩擦等原因衰减了△L1,并经送 (回)风口、房间分别衰减了△L2和△L3,最后传入人耳。 消声设计的目的:对超出标准Lp的系统通过选用合适的消声器,使房间满足标准,考虑一定的安全裕量K,所选消声器各频率应该具有的消声量为△L。 阻性?抗性? 5~7dB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4、请说明机房中的风机噪声是如何传入室内的?进而说明空调系统消声设计原理。 空调系统噪声自然衰减: △L1:直管段、各阻力部件——即为噪声源,又有衰减噪声作用。如流速~8m/s,气流噪声与自然衰减抵消(还与管道光滑等因素有关), > 8m/s自然衰减不起作用。 △L2:风口——风口突扩,气流速度释放 计算时由风机(声功率级)逐段计算至风口,风口声源参数(声功率级)需换算至声场参数(声压级)。 △L3:房间——房间越大,衰减越大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共振型消声器 阻性和膨胀型复合 阻性消声器
片式和格式阻性消声器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共振型消声器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膨胀消声器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复合式消声器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消声静压箱应用机组出口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消声静压箱应用分流 常用消声器及其类型: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空调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机房要与噪声要求严格的房间分开;管道层避免放风机、空调机;机房进行隔声、隔振、内表面吸收处理 • 机房布置: • 风机选择: 低噪声风机;压头余量不要太大,风机尽量直联;单个系统风量不要太大,可用两个空调箱并联 • 管道设计与流速控制: 按标准选,消声器后流速应低于消声器前 • 设备安装: 风机、水泵与管道软接头连接 • 防止相邻房间通过管道串声: 应有隔声处理 • 管壁隔声: 特别经过安静房间时 • 固体传声的隔绝:隔振 • 选择噪声小的风口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5、请说明隔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房一般隔振措施有哪些? 图8-27、pp.243-246 在满足静态变形量δ的要求下确定减振基座材料、厚度、面积、…,设计值与减振基座固有频率有关。 减振设计目标: 材料越软,固有频率越低,反之亦然 减振基座固有频率 f0: 常用减振材料: 软木板、橡胶隔振垫的最低固有频率:8~16.5Hz 橡胶减振器的最低固有频率:4.9~12Hz 金属弹簧减振器最低固有频率: 2.1~3.5Hz
f0/f<1/√2 或:f/f0>1/√2。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减振设计原则:所选用的减振基座固有频率f0应远小于振源振动频率f(由水泵、风机等转速确定f=n/60): 振动传递率T: ——隔振效果的倒数 • f0/f越大,振动传递率T就越小,隔振效果越好。一般必须 • 减振支座固有频率f0越小越好(软材料好) • 振源高频振动容易消除,低频振动不容易消除
管道隔振:管道吊装支承需要用隔振器(弹簧、橡皮等),管道穿墙要装隔振垫(橡胶、玻璃纤维棉)软连接,一般吊架比刚性搭接可降低6~7dBA管道隔振:管道吊装支承需要用隔振器(弹簧、橡皮等),管道穿墙要装隔振垫(橡胶、玻璃纤维棉)软连接,一般吊架比刚性搭接可降低6~7dBA • 风机、水泵、压缩机隔振:在设备与基础间配置隔振材料或器件,设备与管路采用软连接 隔振设计思路: 设备类型及其频率 查图8-28 选择隔振基础材料 振动传递率T 计算厚度、面积参数
压缩型减振器 常用动力设备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剪切型减振器 常用动力设备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复合型减振器 常用动力设备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风机悬挂消声防振 常用动力设备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吊卡防振方法 风管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穿墙隔振方法 风管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吊顶内风管消声方法 风管防振措施及其形式: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6、防火与排烟的目的有何区别?防火阀与排烟阀耐温要求有何不同?防烟区划分有何规定? 动作温度 防火分区:建筑分隔 用防火墙、楼板、放火门或防火卷帘等分隔的区域,将火灾限制在一定局部区域内(在一定时间内),不使火势蔓延。 防烟分区:≤500m2/区 图8-30…… 对着火区域用隔墙或其他措施(可以阻挡和限制烟气流动)分隔的区域。防烟分区在防火区中分隔。 穿过机房的风管上应加装什么附件?
第八章 空调系统消声、防振、放火排烟 防火阀:70℃,熔丝熔断关/开阀 排烟阀:280℃,熔丝熔断关/开阀 排烟风机耐温要求:30min 280℃ 防排烟设计要点: 主要方法:隔断或阻挡,如挡烟垂壁 防排烟设计:加压防烟,加压送风阻止烟气侵入 机械排烟,将蔓延的烟气通过排烟系统排至建筑物外 高规:防烟分区排烟风量≮60m3/(hm2); 建筑内部中庭(高度>12m):排烟风量6次/h(V≤17000m3) 或4次/h(V>17000m3);但不得<28.3m3/s 自然排烟,以自然排烟竖井(排烟塔)或开口向上或向室外排烟 《建筑设计防火规程》GBJ16-87(1997版) 主要设计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程》GB50045-95
防烟垂壁 防火排烟措施:
排烟口设置 防火排烟措施:
第九章 空调系统的测定与调整 1、空调系统测定与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本章节归纳 竣工验收规范: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测定调整主要内容: 1。(漏)风量测定与调整 满足设计风量要求 2。室内温湿度测定→调整冷冻水温/量 满足设计负荷要求 3。室内噪声测定等→系统检查与调整 满足设计参数要求
第九章 空调系统的测定与调整 2、风量测定必须满足什么条件?风量调整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pp.253-257 风量测定: 稳定段的保证; 风口加罩的意义; 一般应测定动压求之; 截面多点布置原则: fn≯0.05m2/测点, 圆形风管→表9-1, 方形风管≯200× 200m2。 图9-7为例说明 风量调整 比例调节方法, 1。总阀开度调至一定,系统中三通阀置于中间; 2。从最不利环路开始调节,调节阀门使最不利环路的末端两个风口风量比例符合设计工况,由远调至支路叉口处,同理调节各支路; 3。调节各支路之间的风量之比与设计工况相同; 4。调节总阀使总风量达到设计值。
第九章 空调系统的测定与调整 3、请叙述系统漏风量测定原理,室内静压调整方法。 pp.257-258 静压调整: 漏风量: 1。集中空调系统:一般调节回风。 正压调节→使回风小于送风; 封闭系统各风口,系统接管见图9-8,开启风机,系统灌风,调节风机转速,使系统处于规定压力(系统最大可能压力),测定此时风机风量,此即为漏风量。 2。风机盘管+新风:一般调节新 风系统送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