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889 Views
银杏孢粉学研究与评价 Studies and Evaluation on Palynology of Ginkgo biloba L. 开题报告. 姓名:于建友 专业:植物学 学号: M060326 导师:陈鹏 ( 教授 ). 报告内容:. 文献综述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课题创新性 研究内容、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结果 已经取得的研究工作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文献综述. 银杏( Ginkgo biloba L. ),这一古 老神奇的树种,为中国所特有,全身是宝,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银杏
E N D
银杏孢粉学研究与评价Studiesand Evaluation on Palynology of Ginkgo biloba L . 开题报告 姓名:于建友 专业:植物学 学号:M060326 导师:陈鹏(教授)
报告内容: • 文献综述 •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课题创新性 • 研究内容、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研究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结果 • 已经取得的研究工作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一、文献综述 银杏(Ginkgo biloba L.),这一古 老神奇的树种,为中国所特有,全身是宝,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银杏 为史前遗物,至秋一片金黄,故又有“金 色活化石”之称。孑遗之后的现代银杏, 历经百万年以上的各种气候环境,不仅表 现了强大的生活适应能力,而且在形态上至今很少改变,因 此有人说银杏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植物[1]。银杏是单科属种, 由于银杏雌雄异株及其分布的广泛和栽培目的的多样性,使 其在长期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中产生了较多的的变异,从 而形成了银杏不同类型的丰富资源,其种质资源是其可持续 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因此对银杏种质资源进行分类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银杏种质资源的起源、分布及其主要的分类方法1.银杏种质资源的起源、分布及其主要的分类方法 1.1 银杏种植资源起源、分布 我国学者认为,银杏(Ginkgo biloba L.)类起源于石炭纪(3. 45 亿年) ,而植物考古学家Seward 认为银杏类起源于1. 8 亿年前的三迭纪。银杏化石权威Tralau 认为,银杏目起源于二叠纪(2. 5 亿年前)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Del Tredici 认为银杏属起源于1. 9 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此后银杏分布遍及全球,到了白垩纪后期及新生代第三纪逐渐衰亡,第四纪冰川之后,在中欧及北美等地的银杏全部灭绝,唯在中国保存一属一种。
荷兰东印度的Kaempfer 首次认定了银杏属名Ginkgo ,1771 年林奈接受了Kaempfer 的属名,并把银杏命名为Ginkgo biloba L. ,1730 年Kaempfer 首次将银杏从日本引种到欧洲荷兰乌得勒支植物园,即欧洲最古老的银杏树274年生。此后国内外诸多学者对银杏的分类地位进行研究,直到1896 年日本的平漱作五郎首次发现银杏有“鞭毛精子”后,银杏便从红豆杉科分离出来,并建立了目前的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和银杏种。 目前,银杏的水平分布大体在北纬22~42°,东经97~124°,现在已有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比利时、奥地利、波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种植利用银杏。中国是银杏的故乡和世界银杏资源中心,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的银杏都源于中国[2]。
中国银杏分布简图 • 水平分布 2.垂直分布 辽宁 西藏昌都 海拔3000m 江苏泰兴(海拔4.5~5.5m ) 西藏 浙江 舟山普陀岛 台湾 广东
1.2 银杏种植资源的分类方法 现在银杏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可分为核用栽培 、叶用栽培、材用栽培、果材兼用栽培、果叶兼用栽培以及观赏栽培,因而在银杏种质资源的分类中也就形成的不同分类方法和侧重点。在银杏种质资源的分类中已有报道的方法有形态学分类法、分子标记法、以及同工酶法。 1.2.1形态学分类法 形态学分类法主要是从银杏的外观形态来分析银杏的差异性,分析银杏在冠形、枝条开张度、叶片形状、色泽、花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从这一方面着手,显得比较直观。1854年,E.A.Caarriere 根据叶片的形态将银杏化分为:裂叶银杏(大叶银杏)、班叶银杏(花叶银杏);1862年,Van Geer 根据枝条的自然状态划分出了垂枝银杏;1866年,E.J.Nelson根据叶片色泽划分出黄叶银杏的新分类单位,1867年,E.A.Caarriere对先前的分类作了新组合:裂叶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
1887年,L.Beissner 将有关单位定位变型,重新组合为:黄叶银杏(金叶银杏),裂叶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1906年,A.Henry根据枝条的自然状态发表一个先的变种,同时将一些分类单位定位变种并作了新的组合:黄叶银杏、帚冠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1927年,T.Makino根据种子着生的特点发表新的变种:叶籽银杏。目前,植物分类学法根据树冠形状和枝叶变化将银杏分为塔形银杏、垂枝银杏、裂叶银杏、斑叶银杏、黄叶银杏、叶籽银杏等6种主要类型,其囊括了雌雄的分类,但是银杏是单科植物,雌雄异株,上述的分类有的并非种性的表现,在实际的栽培的应用范围狭窄。
针对银杏是雌雄异株,把雌雄株分开来按照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更具有实际意义,尤其在雌株方面,种子的遗传形状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在国内主要应用银杏种核作为银杏品种的分类依据。曾勉(1935)研究了浙江省的银杏,根据种实的大小和姓朱将银杏分为梅核、佛手、马领3个类别[3],在基础上何凤仁、陈鹏等(1989)年从栽培学的角度提出“综合分类法”,即根据种核外形和某些遗传种性进行分类,其中以种核的长度比及其长和宽两线的交会点的位置作为重要标准,将银杏划分为:长子类、佛子类、马领类、梅核类和圆子类5大类,并确定了隶属以各个类型的主要栽培品种[4]。2006年,陈鹏等在这五大类的基础上制定了《银杏种核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银杏种核的标准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和全球流通打下基础[5]。针对银杏是雌雄异株,把雌雄株分开来按照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更具有实际意义,尤其在雌株方面,种子的遗传形状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在国内主要应用银杏种核作为银杏品种的分类依据。曾勉(1935)研究了浙江省的银杏,根据种实的大小和姓朱将银杏分为梅核、佛手、马领3个类别[3],在基础上何凤仁、陈鹏等(1989)年从栽培学的角度提出“综合分类法”,即根据种核外形和某些遗传种性进行分类,其中以种核的长度比及其长和宽两线的交会点的位置作为重要标准,将银杏划分为:长子类、佛子类、马领类、梅核类和圆子类5大类,并确定了隶属以各个类型的主要栽培品种[4]。2006年,陈鹏等在这五大类的基础上制定了《银杏种核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银杏种核的标准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和全球流通打下基础[5]。
1.2.2 分子标记分类法 DNA分子标记本质上是指能反映生物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DNA片段。目前基于PCR(Poly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分子标记有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基因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s)随机扩增多态性、SSR(Simple Sequence Reapets)简单序列重复亦称微卫星、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锚定微卫星即简单重复间序列、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多态性、SNP(Singk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以上的多种DNA分子标记技术, 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遗传作图、基因定位与克隆、亲缘关系及性别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等等诸多方面。RAPD、SSR和ISSR标记实目前在银杏上广泛应用的方法。
谭晓风等(1998)首次采用RAPD 标记对我国15 个银杏栽培品种进行了鉴别, 确定了这些品种的RAPD标记基因型, 并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分子聚类, 得出聚类结果与传统的三大类分类法非常吻合[6]。冯晓黎(2002)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浙江临安银杏栽培基地和湖南东安县以及广西灵川县共17 个银杏品种进行了分子鉴别和分类,确定了49 个标记基因型, 通过聚类分析, 将这些银杏栽培品种分为两大类[7]。沈永宝等(2005)利用ISSR标记进行了品种鉴定的研究, 发现其鉴定效率和稳定性均明显优于RAPD 标记, 仅用2 个ISSR 引物就能区分13 个银杏品种, 并通过类似于植物常规分类方法, 编制了各品种的指纹检索表[8]。Kuddus等(2002) 利用RAPD对美国3 个地区共14 株银杏的遗传多样性作了分析, 结果发现: 宾夕发尼亚西部和华盛顿特区的银杏带型极为相似, 尼亚加拉瀑布的银杏带型与前述两地的银杏有较大的差异, 推断在美国可能存在不同群体的银杏, 且遗传多样性比较高[9]。
1.2.3 同工酶标记法 同工酶标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分子标记技术,同工酶尤其实等位酶的分析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够解决DNA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属或种以下的分类问题的解决有较好的效果。同工酶在银杏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过氧化物酶和脂酶两个方面。。毕春侠(1998)等认为,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以据谱带类型及Rf 值将10个品种分成4大类,但这些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仍有待从分子水平上界定[10]。孙明高等(2001)证明,银杏40个半同胞家系2年生苗根皮内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相对简单,仅表现2 种类型,但各家系谱带数存有明显的差异[11]。在同工酶标记的应用中,其多态性偏低,结果不稳定,容易受环境、取样部位、发育阶段等的影响。其次,两个不同的基因位点可能编码为电泳迁移率相同的酶,造成虚假同源性,这就大大限制了该法在银杏分类中的应用。
2.孢粉学及其在银杏种植资源学的应用 人们对花粉的认识最早可以追述到三四千年以前,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在栽培海枣中应用人工传粉,在我国6世纪出版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关于雌雄异株植物传粉与结实关系的记载,但由于花粉的体积很小,不能用肉眼观察花粉粒的形态,所以花粉形态的研究是在显微镜发明以后才开始的。在显微镜下最早看见花粉的是Malpigh i(1628-1694) 和Grew(1641-1711)两人, 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花粉的系统研究开始于50 年代初期, 40 多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目前从事花粉工作的人员, 已形成上千人的队伍, 其中从事花粉形态研究的也有数十人[12]。
2.1 孢粉学研究进展 2.1.1 孢粉学的起步与发展 孢粉学(Palynology)是研究植物孢子和花粉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13]。广义上的孢粉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由于当时实验仪器的缺乏,研究手段的落后,只能作一些粗略的描述。随着显微镜的发明,特别是自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以后,广泛地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超薄切片、红外光谱、荧光分析、X光射线、同位素等新技术,使孢粉学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获得了纵深的发展[14]。
我国的孢粉学研究开始于1952年,随后逐渐发展起来。迄今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古地质学、医学、海洋地质学、地层学、农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环境科学、考古学等方面。孢粉学在果树中的应用较多,并且报道在不断的更新。国内较早的报道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达到了一个小的高潮,孢粉学在果树上的应用涉及有苹果[15]、梨[16]、桃[17]、杏[18]、葡萄[19]、树梅[20]、龙眼[21]、银杏[22]等。我国的孢粉学研究开始于1952年,随后逐渐发展起来。迄今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古地质学、医学、海洋地质学、地层学、农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环境科学、考古学等方面。孢粉学在果树中的应用较多,并且报道在不断的更新。国内较早的报道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达到了一个小的高潮,孢粉学在果树上的应用涉及有苹果[15]、梨[16]、桃[17]、杏[18]、葡萄[19]、树梅[20]、龙眼[21]、银杏[22]等。 2.1.2 孢粉学在起源和演化上的应用 孢粉学是形态学的一个分支,花粉形态特征是探讨植物起源、演化及亲缘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不仅可以用于种的鉴定,还可用于品种群的划分和品种鉴定[23]。植物的孢子花粉最富有保守性,外界条件对它影响不大,其形态比较稳定,是植物分类和起源进化的重要性状依据[24]。
柯冠武等对我国5个龙眼产区14个具代表性主要品种和野生种的花粉形态作了观察,根据花粉萌发孔结构及外壁纹饰的差异,指出龙眼栽培起源于我国的南部和西南部,云南为龙眼起源的初生中心,广东、广西和海南为龙眼起源的次生中心[25]。刘青对虎尾草的42 属 59 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根据萌发孔和外壁纹饰的差异可分为五种花粉类型,并推测花粉外壁的演化趋势为:粒型→岛型[26]。 2.1.3 孢粉学在分类中的应用 种质资源学中的分类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种、品种的分类、命名、栽培历史和地理分布,从而为确定品种遗传性适应范围,扩大栽培区域,提高果品产量,以及合理利用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凌裕平(2003)发现银杏花粉的表面纹饰为瘤状纹饰,并且可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和中间型3种,这可以作为银杏雌雄株分类鉴别的方法依据[27]。
2.1.4 孢粉学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花粉的形态特征受植物基因控制而不宜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是研究植物的起源、演化、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文献已经在孢粉学在种质资源鉴定方面作了报道。果树品种花粉超微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花粉的形状、长宽比、萌发孔的数量和大小、萌发沟间的距离、脊的类群、壁型、壁厚等,花粉形态学研究已成为果树种(品种)鉴定及分类的手段之一。而在应用孢粉学方法对果树等的植物进行种质鉴定分类的同时要注意制样方法的影响。 杨槐俊研究了4个野生种和5个栽培种梨的花粉形态,指出白梨系统的花粉粒长而大,孔穴较大而密;豆梨花粉粒粗胖;杜梨花粉粒特小;木梨花粉粒成棱状且小;洋梨花粉粒粗大,表面孔穴密[28]。
王玉柱等用扫描电镜(SEM)对20个杏品种(种)花粉形态,结果发现花粉粒大小在杏和西伯利亚杏种间差异不明显,品种间花粉大小差异较大。花粉粒外壁纹饰在种间和种内均有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20个品种(种)分为9类[18]。王玉柱等用扫描电镜(SEM)对20个杏品种(种)花粉形态,结果发现花粉粒大小在杏和西伯利亚杏种间差异不明显,品种间花粉大小差异较大。花粉粒外壁纹饰在种间和种内均有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20个品种(种)分为9类[18]。 孢粉学研究的依据是花粉形态特征具有遗传性,属、种和品种内花粉形态特征是稳定的,因而被广泛用于属、种、品种间亲缘关系分析。因此属种间和品种间鉴定时,花粉外壁纹饰特征的测定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2.1.5孢粉学问题和展望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研究方法单一,花粉形态的相对稳定,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但是凭孢粉一方面的证据下结论往往不全面,只有在对细胞学、同工酶、RFLP、RAPD等方面作研究,再结合形态学进行综合聚类,才可得出客观的结论。第二,研究对象狭窄,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孢粉学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果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上,对果树起源、进化的研究探讨不够。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和连续性,增加参试材料的数量。
但是看见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孢粉学的广阔的应用空间。首先,孢粉学是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有力工具。花粉形态结构特征带有大量有关演化的信息,对研究植物分类、起源和品种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孢粉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孢粉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建立起花粉形态结构数据库和花粉检索专家系统,将大量的果树花粉形态结构数据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起来;为进一步进行果树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资料,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今后研究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但是看见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孢粉学的广阔的应用空间。首先,孢粉学是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有力工具。花粉形态结构特征带有大量有关演化的信息,对研究植物分类、起源和品种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孢粉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孢粉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建立起花粉形态结构数据库和花粉检索专家系统,将大量的果树花粉形态结构数据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起来;为进一步进行果树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资料,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今后研究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随着研究手段的日益先进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孢粉学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乃至整个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2 银杏中孢粉学的应用 近几年来,花粉食品、花粉饮料、花粉酒类风靡全国,以其丰富的营养被冠之为“食品精华”,深受各国人民欢迎[29]。银杏花粉蛋白质含量高,含牛磺酸、黄酮和多种维生素,P、K、Ca、Mg等矿物元素的含量也较高,是制造化妆品和保健品很好的原料[30,31]。国内外对银杏雄株品种分类的研究表明,银杏雄株在冠形、枝条、叶片、花期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不同银杏雄株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小孢子叶球的形态、小孢子叶球的花粉量、花粉的有机养分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32]。
目前,国内外对银杏雌雄株的早期鉴别研究较多,而对银杏雄株的分类及花与花粉的特性研究未见报道[33~45,27]。研究银杏花粉的类型与特性不仅对直接指导银杏的授粉受精,提高银杏的种核产量,具重要应用价值,而且对银杏雄株的分类与选优具重要的理论意义[46]。目前,国内外对银杏雌雄株的早期鉴别研究较多,而对银杏雄株的分类及花与花粉的特性研究未见报道[33~45,27]。研究银杏花粉的类型与特性不仅对直接指导银杏的授粉受精,提高银杏的种核产量,具重要应用价值,而且对银杏雄株的分类与选优具重要的理论意义[46]。 孢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孢粉形态,研究孢粉形态通常以光镜和电镜观察孢粉的轮廓、雕纹、或以切片法、超薄切片法研究孢粉结构,或以冰冻割断法或冰冻刻蚀技术研究其断面或复型结构,根据这些观察进行分析描述[29]。
已有的资料证实,生活银杏 Ginkgo biloba L. 的成熟花粉 多为两侧对称的船形,中部最宽, 端部骤尖,具有单萌发孔 (Wang et al.1995,Wang 1990, Xi et al.1989, Audran 1978, Johnna et al . 1971) ,萌发区 的长度几乎与整个花粉的长轴等长(Johnna et al.1971) ;间或有少量的为多角形或其他形状(Wang et al.1995, Audran 1978) ,萌发区的边缘间距距离不等(Wang et al. 1995,Audran 1978)。
李正理(2000)发现 从小孢子囊中散发出的银杏Ginkgo biloba L. 成熟花粉为圆球形,具有巨大的单一萌发区。萌发区由两部分半圆形的、几近垂直的外壁围成。除萌发区外,花粉的外壁被有较致密的不规则的纹理和小刺。当花粉在空中或冷储条件下滞留一段时间后,即转变为两侧对称的船形,但在培养液中又很快转变为近圆球形[45]。
凌裕平(2003)发现银杏花粉的表面纹饰为瘤状纹饰,并且可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和中间型3种,这可以作为银杏雌雄株分类鉴别的方法依据[27]。凌裕平(2003)发现银杏花粉的表面纹饰为瘤状纹饰,并且可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和中间型3种,这可以作为银杏雌雄株分类鉴别的方法依据[27]。 虽然孢粉学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考虑到银杏在植物界的特殊地位,其不仅是裸子植物,而且是比较古老的(原始的)裸子植物,对其花粉的分类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于后面科研工作者的大力钻研。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课题创新性 通过对扬州城区、瘦西湖风景旅游区、扬州大学果树种质园的81棵银杏雄株进行孢粉学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初步对银杏的花粉根据大小,雕纹进行聚类分析,对其相应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一个系统,分析这81棵雄株的分类、演化,为进一步进行银杏雄株的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资料,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今后研究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本课题的创新性在一下四个方面: • 雄株分布范围广,样本容量大,增强了分析的客观性. • 在鲜样和干样两种状态下对花粉粒的形态进行观测比较。 • 在孢粉学分析的同时结合分子标记(ISSR)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 • 花粉粒在进行形态分析的同时进行有效成分等理化性质的分析,更好的揭示了雄株的遗传机理。
三、研究内容、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研究内容: 1. 银杏雄株的基础测定: 树龄、树高、主干高、主干粗、冠径、冠行指数、主枝数、 有无中央主枝、中央主枝数。 2. 银杏雄株的物候期观察: 始花期、盛花期、开花始位、开花速率、萌芽期、展叶期、 落叶期、萌芽速率、展叶速率、萌芽率、成枝率。 3. 银杏雄株枝叶生长情况测定: 枝总量、长枝数、中枝数、短枝数、长枝率、中枝率、短 枝率、平均新梢长度、平均节间长度、平均新梢径粗。 4. 银杏雄株叶片测定: 叶片色泽、每短枝叶片数、平均单叶面积、平均单叶厚度、 叶片形状、SLFW(比叶鲜重)、SLDW(比叶干重)。
5.对花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超薄切片的投射电镜观 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81棵雄株进行系统聚类,同时 与分子标记(ISSR)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6.对聚类结果中的银杏雄株的花粉进行黄酮、内脂的经济性状的(HPLC)液相色谱分析,比较其经济成分(黄酮、 内酯)的差异,揭示其遗传机理。
研究方案: 1. 利用现有的资料以及扬州市绿化办的协助进行雄株的基础测定。 2. 自三月下旬开始对雄株进行始花期、展叶期等的物候期的观测指标进行统计观察。 3. 分三次(7月15号、8月15号、9月15号)对叶片进行采集和统计测定。 4. 待到银杏雄株落叶后(11月底至12初)对其进行枝条等的生长情况的统计测定。 5. 对于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分析主要是运用扫描电镜(PHILIPS XL-30ESEM)和投射电镜(PHILIPS Tecnai12)对样本雄株的花粉粒进行观测,对于图中扫描电镜超薄切片的制备不在赘述。扫描电镜的样品是在花粉未散落前,采集花药,然后把花药放在24℃烘箱中烘干24小时烘干以备用。
花粉粒电镜观测分析流程: 备注:其中采样于3月底4月初采集成熟而未开裂的新鲜花药。结果的分析通常采用统计软件(matilba、spss)结合实际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6.银杏的分子标记主要是采用ISSR的方法。其实验流程如下图:6.银杏的分子标记主要是采用ISSR的方法。其实验流程如下图:
7.不同类型的花粉有效成分及经济性状: 通过孢粉学和ISSR分子标记的比较分析以确定合适的分 类,然后对各个分类里面的银杏花粉的黄酮、内脂的经济 性状的液相色谱分析,建立相应的指纹图谱。
可行性分析: 基于果树理论课程的掌握,已经大部分基础测定等统计结果。花粉粒的电镜观察主要是利用测试中心的电镜,通过学习和使用电镜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按照步骤观察和统计软件的分析,已经初步取得相应的聚类结果。分子标记主要采用ISSR方法,通过资料的学习和前面师兄师姐的经验,通过认真的试验能够进行相应的聚类,液相色谱(HPLC)方面,主要利用园保学院的岛津牌的HPLC进行图谱的分析,该部分试验正在紧张进行。
五、已经取得的研究工作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已取得工作结果相应的问题: 1.银杏雄株基本情况的测定: 问题:由于盐阜路的雄株没有查到资料,造成树龄调查的空缺。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由于样本雄株分布比较广泛,这就大大加大了工作难度,部分数据测定不全。需要2008年继续测定。 • 由于银杏花期相对集中2007年花粉的观察是在烘干的条件的进行的,未与新鲜花进行环境扫描的结果的比对,这部分工作需要在08年进一步展开。
六、参考文献 [1] 郭善基.中国果树志银行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 陈鹏.经济全球化中银杏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全国第九次银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曾勉.浙江诸暨之银杏.园艺, 1935. [4] 何凤仁,陈鹏等.银杏的栽培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 陈鹏等.银杏中和质量等级.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6] Tan X.F., Hu F.M., and Zhang Q.F., 1998,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main varieties of Ginkgo biloba, Zhongnan LinxueyuanXuebao (Journal of Central-South Forestry College), 10(3): 3-10 [7] Feng X.L., 2002,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varieties of Ginkgo biloba, Thesis for M.S., Central-South Forestry College,Supervisor: Tan X.F., [8] Shen Y.B., Shi J.S., and Zhao H.L., 2005, Identification on themain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Ginkgo biloba using ISSR DNA marker, Linye Kexue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41 (1):202-204 [9] Kuddus R.H., Kuddus N.N., and Dvorchik I., 2002, DNA polymorphismin the living fossil Ginkgo biloba from the EasternUnited States, Genome, 45(1): 8-12 [10]毕春侠,郭军战,杨培华.银杏品种同工酶酶谱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4):1998,1~3 [11]Sun Minggao, Zhao Yutao,and Wang Jiabao,2001, Study on POD of Seedling root of Half-Siberian Ginkgo bilobia Families,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123(1):8~9. [12]Zhao Xiangui,Xiao Ling,Mao Fuchun.1999. Advances of pollen morphology in China.Acta Botanic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19 (5) : 092—095 [13]王开发,王宪曾,孢粉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4]Marcucci M C,etal.Distinguishing apple clone and cultivaars by surface morphology and pollen physiology.J AemerSoc Hort Sci,1984,109(1):10~19 [15]钱关泽. 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D].2005,5. [16]甘玲,汤浩茹,黄晓莉 梨种类和品种鉴定研究进展[J].园林园艺科学 2006,5(5).